《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二卷 (12)
草部第十二卷 (12)
1. 人參
春秋採根,土人或用之。相傳欲試上黨參,但使二人同走,一含人參,一空口,度走三、五里許,其不含人參者,必大喘;含者氣息自如,其人參乃真也。
宗奭曰:上黨者,根頗纖長,根下垂,有及一尺余者,或十歧者,其價與銀等,稍為難得。土人得一窠,則置板上,以新彩絨飾之。
嘉謨曰:紫團參,紫大稍扁;百濟參,白堅且圓,名白條參,俗名羊角參;遼東參,黃潤纖長有須,俗名黃參,獨勝;高麗參,近紫體虛;新羅參,亞黃味薄。肖人形者神;其類雞腿者,力洪。
時珍曰:上黨,今潞州也。民以人參為地方害,不復採取。今所用者皆是遼參。其高麗、百濟、新羅三國,今皆屬於朝鮮矣。其參猶來中國互市。亦可收子,於十月下種,如種菜法。秋冬採者,堅實;春夏採者,虛軟,非地產有虛實也。遼參,連皮者,黃潤色如防風;去皮者,堅白如粉;偽者,皆以沙參、薺苨、桔梗採根造作亂之。
沙參,體虛無心而味淡;薺苨,體虛無心;桔梗,體堅有心而味苦;人參,體實有心而味甘,微帶苦,自有餘味,俗名金井玉闌也。其似人形者,謂之孩兒參,尤多贗偽。宋蘇頌《圖經本草》所繪潞州者,三椏五葉,真人參也;其滁州者,乃沙參之苗葉;沁州、兗州者,皆薺苨之苗葉。其所云江淮土人參者,亦薺苨也。
並失之詳審。今潞州者尚不可得,則他處者尤不足信矣。近又有薄夫以人參先浸取汁自啜,乃曬乾復售,謂之湯參,全不任用,不可不察。考月池翁諱言聞,字子郁,銜太醫吏目。嘗著《人參傳》上、下卷甚詳,不能備錄,亦略節要語於下條云耳。
【修治】弘景曰:人參易蛀蚛,唯納新器中密封,可經年不壞。
炳曰:人參頻見風日則易蛀,惟用盛過麻油瓦罐,泡淨焙乾。入華陰細辛與參相間收之,密封,可留經年。一法:用淋過灶灰,曬乾罐收亦可。李言聞曰:人參生時背陽,故不喜見風日。凡生用宜㕮咀;熟用,宜隔紙焙之,或醇酒潤透㕮咀、焙熟用,並忌鐵器。
根
【氣味】甘,微寒,無毒。《別錄》曰:微溫。普曰:神農:小寒;桐君、雷公:苦;黃帝、岐伯:甘,無毒。
元素曰:性溫,味甘、微苦,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中之陽也。又曰:陽中微陰。
之才曰:茯苓、馬藺為之使,惡溲疏、滷鹼,反藜蘆。一云:畏五靈脂,惡皂莢、黑豆,動紫石英。
元素曰:人參得升麻引用,補上焦之元氣,瀉肺中之火;得茯苓引用,補下焦之元氣,瀉腎中之火。得麥門冬則生脈;得乾薑,則補氣。
杲曰:得黃耆、甘草,乃甘溫除大熱,瀉陰火,補元氣,又為瘡家聖藥。
震亨曰:人參入手太陰。與藜蘆相反,服參一兩,入黎蘆一錢,其功盡廢也。
白話文:
人參
春秋時節採挖人參根部,當地人會使用它。相傳要辨別上黨人參的真偽,可以讓兩人同時行走,一人含著人參,一人空口,走上三五里路,不含人參的人必然氣喘吁吁,而含著人參的人則氣息自如,這樣就能判斷人參的真假了。
上黨人參的根部纖細而較長,根向下垂,有的長達一尺多,甚至分出十幾枝,價格和白銀一樣貴,比較難得到。當地人得到一窩人參,就會把它放在木板上,用彩色的絲絨裝飾。
紫團參,顏色紫,個頭較大,略扁;百濟參,顏色潔白,堅實且圓潤,稱為白條參,俗稱羊角參;遼東參,顏色黃潤,纖細而長,有鬚根,俗稱黃參,品質最佳;高麗參,顏色接近紫色,體質虛弱;新羅參,顏色略黃,味道淡薄。形似人樣的藥效神奇;像雞腿形狀的,藥力強勁。
上黨,現在是潞州。當地人認為人參危害地方,不再採挖了。現在使用的都是遼參。高麗、百濟、新羅三國,現在都屬於朝鮮了,它們的人參仍然通過貿易來到中國。也可以收取人參種子,在十月播種,方法像種菜一樣。秋冬採挖的人參堅實;春夏採挖的人參虛軟,這不是因為產地不同而造成的虛實之分,而是採收季節的影響。遼參,帶皮的,顏色黃潤,像防風;去掉皮的,堅白如粉;假冒的人參,都用沙參、薺苨、桔梗的根來偽造。
沙參,體質虛弱,沒有中心,味道淡薄;薺苨,體質虛弱,沒有中心;桔梗,體質堅實,有中心,味道苦;人參,體質堅實,有中心,味道甘甜,略帶苦味,回味悠長,俗稱金井玉闌。形似人樣的,稱為孩兒參,贗品尤其多。宋代蘇頌《圖經本草》中繪製的潞州人參,是三叉五葉的,才是真正的人參;它畫的滁州人參,是沙參的苗葉;沁州、兗州的人參,都是薺苨的苗葉;它所說的江淮地區的人參,也是薺苨。
這些記載都不夠詳盡準確。現在潞州的人參都難以獲得了,其他地方的就更不可靠了。最近還有人用人參先榨取汁液自己飲用,然後曬乾再出售,稱為湯參,完全不能使用,必須小心謹慎。月池翁李言聞曾撰寫《人參傳》上下卷,內容非常詳盡,這裡無法全部記載,只是節選一些要點。
【修治】人參容易生蟲,只有放在新的容器中密封保存,才能多年不壞。
人參經常接觸風日就容易生蟲,最好用盛過麻油的瓦罐,泡淨後烘乾。再加入華陰細辛與人參一起存放,密封起來,可以保存多年。另一種方法是用淋過灶灰,曬乾的瓦罐存放也可以。人參生長時背陰,所以不喜歡見風日。生用宜切碎咀嚼;熟用,宜隔紙烘烤,或者用醇酒浸潤後切碎咀嚼、烘烤熟用,都忌諱用鐵器。
【根】
【氣味】甘,微寒,無毒。《名醫別錄》記載:微溫。不同醫家記載各有出入:神農本草經:小寒;桐君、雷公:苦;黃帝、岐伯:甘,無毒。
性溫,味道甘甜,略帶苦味,氣味都比較淡薄,輕浮上升,屬陽中之陽。也有人認為是陽中微陰。
茯苓、馬藺是人參的輔助藥物,忌諱與溲疏、滷鹼同用,反藜蘆。也有人說:畏五靈脂,惡皂莢、黑豆,相剋紫石英。
人參與升麻一起服用,可以補益上焦的元氣,瀉去肺部的火;與茯苓一起服用,可以補益下焦的元氣,瀉去腎部的火。與麥門冬一起服用則能滋陰生津;與乾薑一起服用,則能益氣。
人參與黃耆、甘草一起服用,可以溫和地清除體內過盛的熱邪,瀉去陰火,補益元氣,也是治療瘡瘍的良藥。
人參歸屬於手太陰經。與藜蘆相克,服用一兩人參,再服用一錢藜蘆,人參的功效就會完全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