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二卷 (11)
草部第十二卷 (11)
1. 人參
(《本經》上品)
【釋名】人薓(音參。或省作薓)、黃參(《吳普》)、血參(《別錄》)、人銜(《本經》)、鬼蓋(《本經》)、神草(《別錄》)、土精(《別錄》)、地精(《廣雅》)、海腴、皺面還丹(《廣雅》)。
時珍曰:人𣿯年深,浸漸長成者,根如人形,有神,故謂之人薓、神草。薓字,從薓,亦浸漸之義。薓,即浸字,後世因字文繁,遂以參星之字代之,從簡便爾。然承誤日久,亦不能變矣,惟張仲景《傷寒論》尚作𣿯字。《別錄》一名人銜銜乃蓡字之訛也。其成有階級,故曰人銜。
其草背陽向陰,故曰鬼蓋。其在五參,色黃屬土,而補脾胃,生陰血,故有黃參、血參之名。得地之精靈,故有土精、地精之名。《廣五行記》云:隋文帝時,上黨有人宅後每夜聞人呼聲,求之不得。去宅一里許,見人參枝葉異常,掘之入地五尺,得人參,一如人體,四肢畢備,呼聲遂絕。
觀此,則土精之名,尤可證也。《禮斗威儀》云:下有人參,上有紫氣。《春秋運鬥樞》云:搖光星散而為人參。人君廢山瀆之利,則搖光不明,人參不生。觀此,則神草之名,又可證矣。
【集解】《別錄》曰:人參生上黨山谷及遼東,二月、四月、八月上旬採根,竹刀刮,曝乾,無令見風。根如人形者,有神。
普曰:或生邯鄲,三月生葉小銳,枝黑莖有毛。三月、九月採根。根有手足、面目如人者神。
弘景曰:上黨在冀州西南,今來者形長而黃,狀如防風,多潤實而甘。俗乃重百濟者,形細而堅白,氣味薄於上黨者。次用高麗者,高麗地近遼東,形大而虛軟,不及百濟,並不及上黨者。其草一莖直上,四、五葉相對生,花紫色。高麗人作《人參贊》云:三椏五葉,背陽向陰。
欲來求我,椵樹相尋。椵,音賈,樹似桐,甚大,附廣則多生,採作甚有法。今近山亦有,但作之不好。
恭曰:人參見用多是高麗、百濟者,潞州太行紫團山所出者,謂之紫團參。
保升曰:今沁州、遼州、澤州、箕州、平州、易州、檀州、幽州、媯州、幷州並出人參,蓋其山皆與太行連亙相接故也。
珣曰:新羅國所產者,有手足,狀如人形,長尺余,以杉木夾定,紅絲纏飾之。又沙州參,短小,不堪用。
頌曰:今河東諸州及泰山皆有之,又有河北榷場及閩中來者,名新羅人參,俱不及上黨者佳。春生苗,多於深山背陰,近椵漆下濕潤處。初生小者三、四寸許,一椏五葉;四、五年後生兩椏五葉,未有花莖;至十年後生三椏;年深者生四椏,各五葉。中心生一莖,俗名百尺杵。
三月、四月有花,細小如粟,蕊如絲,紫白色。秋後結子,或七、八枚,如大豆,生青熟紅,自落。根如人形者,神。泰山出者,葉乾青,根白,殊別。江淮間出一種土人參,苗長一、二尺,葉如匙而小,與桔梗相似,相對生,生五、七節。根亦如桔梗而柔,味極甘美。秋生紫花,又帶青色。
白話文:
人參
人參,古稱人薓、黃參、血參、人銜、鬼蓋、神草、土精、地精、海腴、皺面還丹等。因其生長年深日久,根部形似人形,且具有神奇療效,故名為人薓、神草。「薓」字原指逐漸成長之意,後因書寫繁複,才改用「參」字。張仲景的《傷寒論》仍使用「𣿯」字。 「人銜」是「蓡」字的誤寫。「鬼蓋」則因其生長在背陽向陰處而得名。「黃參」、「血參」則因其色黃、補血而得名。「土精」、「地精」則因其汲取大地精華而得名。據記載,隋文帝時期曾有人家後院夜聞呼喚聲,後尋得人參,其形狀如同人體,呼喚聲遂止,更印證了「土精」之名。《禮斗威儀》及《春秋運鬥樞》中也記載人參與星象的聯繫,說明其神異之處。
人參主要產於上黨山谷及遼東等地,採收時需用竹刀刮去泥土,曬乾,避免見風。根部形似人形者,藥效最佳。不同產地的人參品質略有差異,上黨人參質量最佳,其次是百濟、高麗,而沙州人參則品質較差。 人參植株直立,葉片對生,花呈紫色。高麗人參的生長環境和採收方法也有一定的講究,需在椵樹下濕潤的地方生長。 潞州太行紫團山所產的人參稱為紫團參。沁州、遼州、澤州、箕州、平州、易州、檀州、幽州、媯州、幷州等地也出產人參,因其山脈與太行山脈相連。新羅人參以形似人形且長達一尺餘而聞名,而泰山人參的葉子乾燥後呈青色,根部則為白色,與其他地區的人參有所不同。江淮地區還有一種土人參,其形態與桔梗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