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谷部第二十三卷 (10)
谷部第二十三卷 (10)
1. 蓬草子
(《拾遺》)
【釋名】
【集解】時珍曰:陳藏器《本草》載蓬草子,不具形狀。珍按:蓬類不一:有雕蓬,即菰草也,見菰米下;有黍蓬,即青科也;又有黃蓬草、飛蓬草。不識陳氏所指果何蓬也?以理推之,非黃蓬即青科爾。黃蓬草生湖澤中,葉如菰蒲,秋月結實成穗,子細如雕胡米。饑年人採食之,須浸洗曝舂,乃不苦澀。
青科西南夷人種之,葉如茭黍,秋月結實成穗,有子如赤黍而細,其稃甚薄,曝舂炊食。又粟類有七稜青科、八稜青科,麥類有青稞、黃稞,皆非此類,乃物異名同也。其飛蓬乃藜蒿之類,末大本小,風易拔之,故號飛蓬。子如灰藋菜子,亦可濟荒。又《魏略》云:鮑出遇飢歲,採蓬實,日得數斗,為母作食。
《西京雜記》云:宮中正月上辰,出池邊盥濯,食蓬餌,以祓邪氣。此皆不知所採乃何蓬也?大抵三種蓬子,亦不甚相遠。
子
【氣味】酸、澀,平,無毒。
【主治】作飯食之,益飢,無異粳米(藏器)。
白話文:
蓬草子
[解釋名稱]
[集合解釋] 李時珍說:陳藏器《本草》記載了蓬草子,但沒有詳細描述它的形狀。我(李時珍)考證,蓬草種類繁多:有雕蓬,就是菰草,已在菰米部分說明;有黍蓬,就是青稞;還有黃蓬草、飛蓬草。不知道陳藏器所說的究竟是哪種蓬草呢?根據常理推斷,不是黃蓬就是青稞。黃蓬草生長在湖泊沼澤中,葉子像菰蒲,秋天結穗,果實細小像雕胡米。饑荒年頭人們會採集它食用,必須浸泡清洗、曬乾、搗成米,才不會苦澀。
青稞是西南邊疆的人種植的,葉子像茭白或黍,秋天結穗,果實像紅色的黍米但更細小,外殼很薄,曬乾後搗成米煮食。另外,粟米類有七稜青稞、八稜青稞,麥類有青稞、黃稞,這些都不是這裡說的蓬草子,只是名稱相同但不是同一種東西。飛蓬則是藜蒿之類的植物,頂端大根部小,容易被風吹倒,所以叫飛蓬。它的果實像灰藋菜的種子,也可以用來救濟饑荒。另外,《魏略》記載:鮑出遇到饑荒年,採集蓬草果實,每天能採到好幾斗,做給母親吃。
《西京雜記》記載:宮中在正月上辰這天,到池邊洗漱,吃蓬草做的食物,用來消除邪氣。這些記載都不知道他們採的是哪種蓬草。大致來說,這三種蓬草的果實差異不大。
[果實]
[氣味] 酸、澀,性平,無毒。
[主要功效] 用來做飯吃,可以充飢,跟粳米一樣。(陳藏器說)
2. 𦬣草
(音網。《拾遺》)
【釋名】皇(《爾雅》)、守田(同上)、守氣(同)。
時珍曰:皇、苬,音相近也。
【集解】藏器曰:𦬣草生水田中,苗似小麥而小。四月熟,可作飯。
時珍曰:《爾雅》:皇,守田。郭璞云:一名守氣,生廢田中,似燕麥,子如雕胡,可食。
米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作飯,去熱,利腸胃,益氣力。久食,不飢(藏器)。
白話文:
[𦬣草]
解釋名稱: 它的別名有皇、守田、守氣。
李時珍說:皇和苬的發音很接近。
產地與外觀: 𦬣草生長在水田中,它的幼苗長得像小麥,但比較小。大約在四月成熟,可以拿來煮飯吃。
李時珍又說:《爾雅》記載,它叫做皇,也叫守田。郭璞註解說,它又名守氣,生長在荒廢的田地裡,外形像燕麥,果實像雕胡,可以食用。
**味道:**味道甘甜,屬性寒涼,沒有毒性。
功效: 可以用來煮飯吃,具有清熱、潤腸胃、增加力氣的功效。長期食用,不容易感到飢餓。
3. 蒒草
(《海藥》)
【釋名】自然谷(《海藥》)、禹餘糧。
【集解】藏器曰:《博物志》云:東海洲上有草名曰蒒。有實,食之如大麥。七月熟,民斂獲至冬乃訖。呼為自然谷,亦曰禹餘糧。此非石之禹餘糧也。
珣曰:蒒實如球子,八月收之。彼民常食,中國未曾見也。
時珍曰:按:《方孝孺集》有海米行,蓋亦蒒草之類也。其詩云:海邊有草名海米,大非蓬蒿小非薺。婦女攜籃晝作群,採摘仍於海中洗。歸來滌釜燒松枝,煮米為飯充朝飢。莫辭苦澀咽不下,性命聊假須臾時。
子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不飢,輕身(藏器)。補虛羸損乏,溫腸胃,止嘔逆。久食健人(李珣)。
白話文:
【名稱解釋】又名自然谷、禹餘糧。
【產地與描述】陳藏器說:《博物志》記載,東海洲上有一種草叫做蒒,它會結實,果實吃起來像大麥。七月成熟,當地居民會採收,一直到冬天才會採完,所以稱它為自然谷,也叫做禹餘糧。但此禹餘糧並非指礦物類的禹餘糧。
李珣說:蒒的果實像小圓球,八月採收。當地的居民經常食用,中國內陸地區沒見過。
李時珍說:根據《方孝孺集》中的海米行來看,應該也是蒒草之類的植物。詩中說:「海邊有一種草叫做海米,長得不像蓬蒿也不像薺菜。婦女們拿著籃子,白天成群結隊去採摘,還在海水中清洗。回家後用鍋煮,燒松枝煮米,用來充飢。雖然覺得味道苦澀難以吞嚥,但為了活命也只能暫且如此。」
【性味】味道甘甜,性平,無毒。
【功效】可使人不易感到飢餓,並使身體輕盈(陳藏器說)。能補虛弱、身體瘦弱、氣力不足的情況,溫暖腸胃,止住嘔吐反胃。長期食用可以使人身體健康(李珣說)。
4. 薏苡
(《本經》上品)
【校正】據《千金方》,自草部移入此。
【釋名】解蠡(音禮。《本經》)、芑實(音起。《別錄》)、贛米(《別錄》。音感。陶氏作簳珠,雷氏作𥽇米)、回回米(《救荒本草》)、薏珠子(《圖經》)。
時珍曰:薏苡名義未詳。其葉似蠡實葉而解散,又似芑黍之苗,故有解蠡、芑實之名。贛米乃其堅硬者,有贛強之意。苗名屋菼。《救荒本草》云:回回米又呼西番蜀秫。俗名草珠兒。
【集解】《別錄》曰:薏苡仁生真定平澤及田野。八月採實,採根無時。
弘景曰:真定縣屬常山郡。近道處處多有,人家種之。出交趾者,子最大,彼土呼為簳珠。故馬援在交趾餌之,載還為種,人讒以為珍珠也。實重累者為良。取仁用。
志云:今多用梁漢者,氣劣於真定。取青白色者良。
藏器云:取子於甑中蒸使氣餾,曝乾挼之,得仁矣。亦可磨取之。
頌曰:薏苡所在有之。春生苗莖,高三、四尺。葉如黍葉。開紅白花,作穗。五、六月結實,青白色,形如珠子而稍長,故人呼為薏珠子。小兒多以線穿如貫珠為戲。九月、十月採其實。
斆曰:凡使,勿用𥽇米,顆大無味,時人呼為粳𥽇是也。薏苡仁顆小、色青、味甘,咬著黏人齒也。
時珍曰:薏苡,人多種之。二、三月宿根自生。葉如初生芭茅。五、六月抽莖開花結實。有二種:一種黏牙者,尖而殼薄,即薏苡也。其米白色如糯米,可作粥飯及磨麵食,亦可同米釀酒。一種圓而殼厚堅硬者,即菩提子也。其米少,即粳𥽇也。但可穿作唸經數珠,故人亦呼為念珠云。其根並白色,大如匙柄,糺結而味甘也。
薏苡仁
【修治】贛曰:凡使,每一兩,以糯米一兩同炒熟,去糯米用。亦有更以鹽湯煮過者。
【氣味】甘,微寒,無毒。詵曰:平。
【主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久風濕痹,下氣。久服,輕身益氣(《本經》)。除筋骨中邪氣不仁,利腸胃,消水腫,令人能食(《別錄》)。炊飯作麵食,主不飢,溫氣。煮飲,止消渴,殺蛔蟲(藏器)。治肺痿肺氣,積膿血,咳嗽涕唾,上氣。煎服,破毒腫(甄權)。
去幹濕腳氣,大驗(孟詵)。健脾益胃,補肺清熱,去風勝濕。炊飯食,治冷氣。煎飲,利小便熱淋(時珍)。
【發明】宗奭曰:薏苡仁《本經》云:微寒,主筋急拘攣。拘攣有兩等:《素問》注中,大筋受熱,則縮而短,故攣急不伸,此是因熱而拘攣也,故可用薏苡;若《素問》言因寒則筋急者,不可更用此也。
蓋受寒使人筋急;寒熱使人筋攣;若但受熱不曾受寒,亦使人筋緩;受濕則又引長無力也。此藥力勢和緩,凡用須加倍即見效。
震亨曰:寒則筋急,熱則筋縮。急因於堅強,縮因於短促。若受濕則弛,弛則引長。然寒與濕未嘗不挾熱。三者皆因於濕,然外濕非內濕啟之不能成病。故濕之為病,因酒而魚肉繼之。甘滑、陳久、燒炙並辛香,皆致濕之因也。
時珍曰:薏苡仁屬土,陽明藥也,故能健脾益胃。虛則補其母,故肺痿、肺癰用之。筋骨之病,以治陽明為本,故拘攣筋急風痹者用之。土能勝水除濕,故泄痢水腫用之。按:古方小續命湯注云:中風筋急拘攣,語遲脈弦者,加薏苡仁。亦扶脾抑肝之義。又《後漢書》云:馬援在交趾常餌薏苡實,云能輕身省欲以勝瘴氣也。
又張師正《倦遊錄》云:辛稼軒忽患疝疾,重墜大如杯。一道人教以薏珠用東壁黃土炒過,水煮為膏服,數服即消。程沙隨病此,稼軒授之亦效。《本草》薏苡乃上品養心藥,故此有功。
頌曰:薏苡仁,心肺之藥多用之。故範汪治肺癰,張仲景治風濕、胸痹,並有方法。《濟生方》治肺損咯血,以熟豬肺切,蘸薏苡仁末,空心食之。薏苡補肺,豬肺引經也。趙君猷言屢用有效。
【附方】舊七,新七。
薏苡仁飯,治冷氣:用薏苡仁舂熟,炊為飯食。氣味欲如麥飯乃佳。或煮粥亦好。(《廣濟方》)
薏苡仁粥,治久風濕痹,補正氣,利腸胃,消水腫,除胸中邪氣,治筋脈拘攣:薏苡仁為末,同粳米煮粥,日日食之,良。(《食醫心鏡》)
風濕身疼,日晡劇者,張仲景麻黃杏仁薏苡仁湯主之:麻黃三兩,杏仁二十枚,甘草、薏苡仁各一兩,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分再服。(《金匱要略》)。
水腫喘急:用郁李仁三兩(研)。以水濾汁,煮薏苡仁飯,日二食之。(《獨行方》)。沙石熱淋,痛不可忍:用玉秫,即薏苡仁也,子、葉、根皆可用,水煎熱飲。夏月冷飲。以通為度。(《楊氏經驗方》)。
消渴飲水:薏苡仁煮粥飲,並煮粥食之。
周痹緩急偏者:薏苡仁十五兩,大附子十枚(炮),為末。每服方寸匕,日三。(張仲景方)。
肺痿,咳唾膿血:薏苡仁十兩(杵破),水三升,煎一升,酒少許,服之。(《梅師》)。
肺癰咳唾,心胸甲錯者:以淳苦酒煮薏苡仁令濃,微溫頓服。肺有血,當吐出愈。(《範汪方》)。
肺癰咯血:薏苡仁三合(搗爛),水二大盞,煎一盞,入酒少許,分二服。(《濟生》)
喉卒癰腫:吞薏苡仁二枚,良。(《外臺》)。
癰疽不潰:薏苡仁一枚,吞之。(姚僧坦方)。
孕中有癰:薏苡仁煮汁,頻頻飲之。(《婦人良方補遺》)。
牙齒䘌痛:薏苡仁、桔梗生研末。點服。不拘大人、小兒。(《永類方》)。
根
【氣味】甘,微寒,無毒。
【主治】下三蟲(《本經》)。煮汁糜食甚香,去蛔蟲,大效(弘景)。煮服,墮胎(藏器)。治卒心腹煩滿及胸脅痛者,銼煮濃汁,服三升乃定(蘇頌。出《肘後方》)。搗汁和酒服,治黃疸有效(時珍)。
【附方】舊二,新二。
黃疸如金:薏苡根煎湯頻服。
蛔蟲心痛:薏苡根一斤(切),水七升,煮三升服之,蟲死盡出也。(《梅師》)。
經水不通:薏苡根一兩,水煎服之。不過數服,效。(《海上方》)。
牙齒風痛:薏苡根四兩,水煮含漱,冷即易之。(《延年秘錄》)
葉
【主治】作飲氣香,益中空膈(蘇頌)。暑月煎飲,暖胃益氣血。初生小兒浴之,無病(時珍。出《瑣碎錄》)。
白話文:
薏苡
[名稱考證]
- 薏苡的別名有解蠡、芑實、贛米、回回米、薏珠子等。
- 「解蠡」、「芑實」是因為薏苡的葉子像蠡實的葉子一樣散開,也像芑黍的苗。
- 「贛米」是指薏苡堅硬的果實,有堅硬、強韌的意思。
- 苗則稱為屋菼。「回回米」也稱為西番蜀秫,俗稱草珠兒。
[產地與形態]
- 薏苡主要生長在真定平澤和田野。八月採收果實,根則沒有特定的採收時間。
- 真定縣屬於常山郡,各地都有種植。交趾出產的薏苡子最大,當地人稱之為簳珠。
- 馬援在交趾食用薏苡,並將其帶回種植,卻被讒言說是珍珠。
- 薏苡以果實飽滿、顆粒重的為佳,取用其種仁。
- 梁漢出產的薏苡品質較差,以青白色為佳。
- 將薏苡子蒸過後曬乾,搓揉即可得到種仁,也可以磨取。
- 薏苡各地都有,春天長出莖,高約三四尺,葉子像黍葉,開紅白色的花,結穗,五六月結果。果實青白色,形狀像珠子但稍長,所以又稱為薏珠子。小孩子常將其串成珠子玩耍。九月、十月採收果實。
- 不要使用粳𥽇,它的顆粒大而無味,現在的人稱之為粳米。薏苡仁的顆粒小、顏色青、味道甘甜,咬起來黏牙。
- 薏苡有兩種:一種是黏牙的,尖頭、殼薄,就是真正的薏苡;另一種是圓形、殼厚而堅硬的,就是菩提子,產量少,也叫粳𥽇,通常用來做念珠。薏苡的根是白色的,像湯匙柄一樣粗,根系交錯,味道甘甜。
薏苡仁
[炮製]
- 使用薏苡仁時,每一兩薏苡仁要用一兩糯米一起炒熟,然後去除糯米。
- 也有人會用鹽水煮過薏苡仁。
[性味]
- 味甘,性微寒,無毒。也有人認為是性平。
[功效]
- 主治:筋脈拘攣、不能伸展、久年風濕引起的麻痹、通暢氣機。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增強體力。(出自《本經》)
- 可以去除筋骨中的邪氣、治療麻木不仁、利腸胃、消除水腫、增進食慾。(出自《別錄》)
- 煮飯或磨成麵粉食用,可以充飢、溫補氣血。煮水飲用,可以止渴、殺蛔蟲。(出自藏器)
- 治療肺痿、肺氣積膿血、咳嗽吐痰、氣喘。煎服可以治療毒瘡腫痛。(出自甄權)
- 可以治療濕性腳氣,效果顯著。(出自孟詵)
- 可以健脾胃、補肺清熱、去除風邪和濕氣。煮飯食用可以治療寒氣。煎水飲用可以利小便、治療熱淋。(出自時珍)
[功效解析]
- 薏苡仁性微寒,可以治療筋脈拘攣。《素問》提到,大筋受熱會收縮變短,導致拘攣無法伸展,這時就可以用薏苡仁;如果是因為寒冷而導致筋脈拘攣,就不適合用薏苡仁。
- 寒冷會使筋脈繃緊,寒熱則會導致筋脈拘攣。如果只是受熱而沒有受寒,反而會使筋脈鬆弛;受濕則會使筋脈拉長而無力。薏苡仁的藥性溫和,使用時要加倍劑量才能見效。
- 寒冷會導致筋脈繃緊,熱會導致筋脈收縮。筋脈繃緊是因為堅硬,收縮是因為短促。受濕則會導致筋脈鬆弛,鬆弛則會導致筋脈拉長。寒和濕往往會夾雜熱邪,這三者都跟濕有關,但外濕如果沒有內濕的引動,就無法形成疾病。所以濕氣引起的疾病,常常是因為飲酒而伴隨過食魚肉所導致。甘甜油膩、陳腐舊物、燒烤炙烤以及辛辣香燥的食物,都是導致濕氣的因素。
- 薏苡仁屬於土,是陽明經的藥,所以能健脾胃。虛則補其母,所以可以用來治療肺痿、肺癰。治療筋骨的疾病,要以調理陽明經為根本,所以可以用來治療拘攣、筋急、風濕痹痛等疾病。土能剋水、去除濕氣,所以可以用來治療腹瀉、水腫等疾病。古方小續命湯的註解中提到,中風導致筋脈拘攣、語言遲緩、脈象弦緊者,可以加入薏苡仁。這也是扶助脾胃、抑制肝氣的意思。《後漢書》記載,馬援在交趾經常食用薏苡子,認為可以使身體輕盈、減少慾望,以抵抗瘴氣。
- 張師正的《倦遊錄》提到,辛棄疾患有疝氣,墜痛如杯子般大。一位道士教他用黃土炒過薏苡珠,煮水成膏服用,數次後就消腫。程沙隨也患有這種病,辛棄疾教他這個方法也很有效。《本草》認為薏苡是上品養心藥,所以才能有這種功效。
- 薏苡仁常被用於治療心肺疾病。範汪用它來治療肺癰,張仲景用它來治療風濕、胸痹,都有其獨特的方法。《濟生方》中治療肺損傷咯血,是用熟豬肺切片,蘸上薏苡仁末空腹食用。薏苡能補肺,豬肺能引藥歸經。趙君猷說他屢次使用都有效。
[附方]
- **薏苡仁飯:**治療冷氣,將薏苡仁搗碎煮飯食用,味道要像麥飯一樣才好。也可以煮粥食用。
- **薏苡仁粥:**治療久年風濕引起的麻痹、補正氣、利腸胃、消水腫、去除胸中邪氣、治療筋脈拘攣。將薏苡仁磨成粉末,與粳米一起煮粥,每天食用,效果很好。
- **麻黃杏仁薏苡仁湯:**治療風濕導致的身體疼痛,下午加重者。麻黃三兩,杏仁二十枚,甘草、薏苡仁各一兩,用水四升煮至二升,分兩次服用。
- **水腫喘急:**用鬱李仁三兩磨碎,用水過濾取汁,煮薏苡仁飯食用,每天兩次。
- **沙石熱淋,疼痛難忍:**用玉秫,也就是薏苡仁,子、葉、根都可以用,用水煎煮熱飲。夏天可以冷飲,以通利為度。
- **消渴飲水:**用薏苡仁煮粥飲用,也可以煮粥食用。
- **周痹緩急偏者:**薏苡仁十五兩,大附子十枚(炮製),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寸匕,每天三次。
- **肺痿,咳嗽吐膿血:**薏苡仁十兩(搗碎),用水三升煎至一升,加少許酒服用。
- **肺癰咳嗽吐膿血,胸部皮膚乾燥粗糙者:**用淳苦酒煮薏苡仁至濃稠,微微溫熱後一次服用。肺部有血,應該會吐出來,病就會好。
- **肺癰咯血:**薏苡仁三合(搗爛),用水兩大碗煎至一碗,加入少許酒,分兩次服用。
- **喉嚨突然腫痛:**吞服薏苡仁兩顆,效果很好。
- **癰疽不潰:**吞服薏苡仁一顆。
- **孕婦有癰:**用薏苡仁煮汁,頻頻飲用。
- **牙齒疼痛:**薏苡仁、桔梗生研磨成粉末,塗抹患處。大人小孩都可用。
薏苡根
[性味]
- 味甘,性微寒,無毒。
[功效]
- 主治:可以驅除三種蟲。(出自《本經》)
- 煮汁成粥食用,味道很香,可以驅除蛔蟲,效果很好。(出自弘景)
- 煮水服用可以墮胎。(出自藏器)
- 治療突然發生的心腹煩悶和胸脅疼痛,將根切碎煮濃汁,服用三升即可痊癒。(出自蘇頌,《肘後方》)
- 將根搗汁和酒服用,可以治療黃疸病,效果不錯。(出自時珍)
[附方]
- **黃疸如金:**用薏苡根煎湯頻繁服用。
- **蛔蟲引起的心痛:**薏苡根一斤(切碎),用水七升煮至三升服用,蟲子會死盡排出。
- **經水不通:**薏苡根一兩,用水煎服。數次服用即可見效。
- **牙齒風痛:**薏苡根四兩,用水煮後含漱,冷了就換新的。
薏苡葉
[功效]
- 用葉子煮水,氣味芳香,可以調和脾胃,使膈間通暢。(出自蘇頌)
- 夏天煎水飲用,可以溫暖腸胃,補益氣血。給剛出生的嬰兒洗澡,可以預防疾病。(出自時珍,《瑣碎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