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二卷 (8)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十二卷 (8)

1. 黃耆

主太陰瘧疾,陽維為病,苦寒熱;督脈為病,逆氣裡急(好古)。

【發明】

弘景曰:出隴西者,溫補;出白水者,冷補。又有赤色者,可作膏,用消癰腫。

藏器曰:虛而客熱,用白水黃耆;虛而客冷,用隴西黃耆。

大明曰:黃耆,藥中補益,呼為羊肉;白水耆,涼,無毒,排膿治血,及煩悶熱毒骨蒸勞;赤水耆,涼,無毒,治血退熱毒,余功並同;木耆,涼,無毒,治煩排膿之力,微於黃耆,遇闕即倍用之。

元素曰:黃耆甘溫純陽,其用有五:補諸虛不足,一也;益元氣,二也;壯脾胃,三也;去肌熱,四也;排膿止痛,活血生血,內托陰疽,為瘡家聖藥,五也。又曰:補五臟諸虛,治脈弦自汗,瀉陰火,去虛熱,無汗,則發之;有汗,則止之。

好古曰:黃耆,治氣虛盜汗,並自汗及膚痛,是皮表之藥;治咯血,柔脾胃,是中州之藥;治傷寒尺脈不至,補腎臟元氣,是里藥。乃上、中、下、內、外、三焦之藥也。

杲曰:《靈樞》云:衛氣者,所以溫分肉而充皮膚,肥腠理而司開闔。黃耆既補三焦,實衛氣,與桂同功;特比桂甘平,不辛熱為異耳。但桂則通血脈,能破血而實衛氣,耆則益氣也。又黃耆與人參、甘草三味,為除躁熱肌熱之聖藥。脾胃一虛,肺氣先絕,必用黃耆溫分肉,益皮毛,實腠理,不令汗出,以益元氣而補三焦。

震亨曰:黃耆補元氣,肥白而多汗者,為宜;若面黑形實而瘦者,服之,令人胸滿,宜以三拗湯瀉之。

宗奭曰:防風、黃耆,世多相須而用。唐許胤宗初仕陳為新蔡王外兵參軍時,柳太后病風不能言,脈沉而口噤。胤宗曰:既不能下藥,宜湯氣蒸之,藥入腠理,周時可瘥。乃造黃耆防風湯數斛,置於床下,氣如煙霧,其夕便得語也。

杲曰:防風能制黃耆,黃耆得防風其功愈大,乃相畏而相使也。

震亨曰:人之口通乎地,鼻通乎天。口以養陰,鼻以養陽。天主清,故鼻不受有形而受無形;地主濁,故口受有形而兼乎無形。柳太后之病不言,若以有形之湯,緩不及事;今投以二物,湯氣滿室,則口鼻俱受。非智者通神,不可回生也。

杲曰:小兒外物驚,宜用黃連安神丸鎮心藥。若脾胃寒濕,嘔吐腹痛,瀉痢青白,宜用益黃散藥。如脾胃伏火,勞役不足之證,及服巴豆之類,胃虛而成慢驚者,用益黃、理中之藥,必傷人命。當於心經中,以甘溫補土之源,更於脾土中,以甘寒瀉火,以酸涼補金,使金旺火衰,風木自平矣。今立黃耆湯瀉火補金益土,為神治之法。

用炙黃耆二錢,人參一錢,炙甘草五分,白芍藥五分,水一大盞,煎半盞,溫服。

機曰:蕭山魏直著《博愛心鑑》三卷,言小兒痘瘡,惟有順、逆、險三證。順者為吉,不用藥。逆者為凶,不必用藥。惟險乃悔吝之象,當以藥轉危為安,宜用保元湯加減主之。此方原出東垣,治慢驚土衰火旺之法。今借而治痘,以其內固營血,外護衛氣,滋助陰陽,作為膿血,其證雖異,其理則同。

白話文:

黃耆

黃耆主治太陰瘧疾,陽維脈受病引起的寒熱交加,督脈受病引起的逆氣腹痛。

【藥物特性】

陶弘景說:產自隴西的黃耆性溫,具有溫補功效;產自白水的黃耆性涼,具有涼補功效。還有赤色的黃耆,可以製成膏藥,用於消腫。

陳藏器說:如果體虛伴有外感熱邪,應該使用白水黃耆;如果體虛伴有外感寒邪,應該使用隴西黃耆。

大明說:黃耆是藥物中最好的補益藥物,人們稱它為「羊肉」;白水黃耆性涼無毒,能排膿、治血,以及治療煩悶、熱毒、骨蒸勞傷;赤水黃耆性涼無毒,能治血、退熱毒,其他功效與白水黃耆相同;木黃耆性涼無毒,能排膿,但功效略遜於黃耆,如果使用木黃耆,劑量需加倍。

李時珍說:黃耆味甘性溫,純陽之性,它的用途有五種:一是補益各種虛損;二是益氣元;三是壯脾胃;四是去除肌膚熱邪;五是排膿止痛,活血生血,內托陰疽,是治療瘡瘍的聖藥。又說:黃耆能補益五臟之虛,治療脈弦、自汗、陰虛火旺、虛熱等症狀,無汗則發汗,有汗則止汗。

寇宗奭說:黃耆能治療氣虛盜汗、自汗及皮膚疼痛,是治療表證的藥物;能治療咯血,和胃健脾,是治療中焦疾病的藥物;能治療傷寒尺脈不至,補益腎臟元氣,是治療里證的藥物。所以黃耆是上、中、下三焦,內外皆可使用的藥物。

張杲說:《靈樞》記載:衛氣的作用是溫暖肢體,充盈皮膚,滋養肌膚組織,並調節肌膚的開合。黃耆能補益三焦,充實衛氣,與桂枝功效相似;只是黃耆甘平,不似桂枝辛熱。不同的是,桂枝能通血脈,破血以充實衛氣,而黃耆則主要益氣。人參、甘草、黃耆三味藥合用,是治療煩躁、肌膚熱邪的聖藥。脾胃虛弱,肺氣就會先衰竭,必須使用黃耆溫暖肢體,益氣養膚,充實肌膚組織,防止汗出,以益氣元,補益三焦。

朱震亨說:黃耆補益元氣,對於肥胖、多汗的人非常適合;但如果面容黑而瘦弱,服用黃耆會導致胸悶,應當服用三拗湯瀉火。

寇宗奭說:防風和黃耆經常一起使用。唐朝許胤宗曾用黃耆防風湯治療柳太后風痺不能言語,脈沉口噤的疾病。當時無法服用湯藥,許胤宗就用黃耆防風湯數斛,放在床下,藥氣如煙霧瀰漫,當晚柳太后就能說話了。

張杲說:防風能制約黃耆的藥性,黃耆配合防風,療效更佳,這是藥物之間相互制約又相互配合的例子。

朱震亨說:人的口與地相通,鼻與天相通。口以滋養陰氣,鼻以滋養陽氣。天主清,所以鼻不接受有形之物,只接受無形之氣;地主濁,所以口接受有形之物,兼接受無形之氣。柳太后不能言語,如果使用有形的湯劑,緩慢無效;現在使用防風黃耆,藥氣充滿整個房間,則口鼻都能接受藥氣。如果不是智慧通神,不可能起死回生。

張杲說:小兒外感驚嚇,宜用黃連安神丸鎮靜心神。如果脾胃寒濕,嘔吐腹痛,瀉痢便溏色青白,宜用益黃散。如果脾胃伏火,勞役不足,或服用巴豆等藥物後,胃虛而導致慢驚,使用益黃散和理中湯,會危及生命。應當從心經入手,使用甘溫藥物補益脾土,再用甘寒藥物瀉火,用酸涼藥物補益肺金,使金旺火衰,風木自平。現在用黃耆湯瀉火補金益土,是神妙的治療方法。

方劑:炙黃耆二錢,人參一錢,炙甘草五分,白芍藥五分,水一大盞,煎至半盞,溫服。

吳機說:蕭山魏直所著《博愛心鑑》三卷,記載小兒痘瘡有順、逆、險三種證候。順證預後良好,不必服藥;逆證預後不良,不必服藥;只有險證,才是悔吝之象,應當用藥轉危為安,宜用保元湯加減主治。此方出自李東垣,是治療慢驚、脾土衰弱、心火旺盛的方法。現在借用此方治療痘瘡,因為它能內固營血,外護衛氣,滋助陰陽,化解膿血,雖然證候不同,但治療原理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