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二卷 (7)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十二卷 (7)

1. 黃耆

(《本經》上品)

【釋名】黃耆(《綱目》)、戴糝(《本經》)、戴椹(《別錄》,又名獨椹)、芰草(《別錄》,又名蜀脂)、百本(《別錄》)、王孫(《藥性論》)。

時珍曰:耆,長也。黃耆色黃,為補藥之長,故名。今俗通作黃耆。或作蓍者,非矣。蓍,乃蓍龜之蓍,音屍。王孫與牡蒙同名異物。

【集解】《別錄》曰:黃耆,生蜀郡山谷、白水、漢中。二月、十月採,陰乾。

弘景曰:第一齣隴西洮陽,色黃白,甜美,今亦難得。次用黑水宕昌者,色白,肌理粗,新者亦甘而溫補。又有蠶陵白水者,色理勝蜀中者而冷補。又有赤色者,可作膏貼。俗方多用,道家不須。

恭曰:今出原州及華原者,最良,蜀漢不復採用。宜州、寧州者,亦佳。

頌曰:今河東、陝西州郡多有之。根長二、三尺以來。獨莖,或作叢生,枝幹去地二、三寸。其葉扶疏作羊齒狀,又如蒺藜苗。七月中開黃紫花。其實作莢子,長寸許。八月中採根用。其皮折之如綿,謂之綿黃耆。然有數種,有白水耆、赤水耆、木耆,功用並同,而力不及白水耆。

木耆,短而理橫。今人多以苜蓿根假作黃耆,折皮亦似綿,頗能亂真。但苜蓿根堅而脆,黃耆至柔韌,皮微黃褐色,肉中白色,此為異耳。

承曰:黃耆本出綿上者為良,故名綿黃耆,非謂其柔韌如綿也。今《圖經》所繪憲州者,地與綿上相鄰也。

好古曰:綿上,即出西沁州;白水,在陝西同州。黃耆味甘,柔軟如綿,能令人肥;苜蓿根,味苦而堅脆,俗呼為土黃耆,能令人瘦。用者宜審。

嘉謨曰:綿上,沁州鄉名,今有巡檢司;白水、赤水二鄉,俱屬隴西。

時珍曰:黃耆,葉似槐葉而微尖小,又似蒺藜葉而微闊大,青白色。開黃紫花,大如槐花。結小尖角,長寸許。根長二、三尺,以緊實如箭竿者為良。嫩苗亦可煠淘茹食。其子收之,十月下種,如種菜法亦可。

【修治】斆曰:凡使勿用木耆草,真相似,只是生時葉短並根橫也。須去頭上皺皮,蒸半日,擘細,於槐砧上銼用。

時珍曰:今人但捶扁,以蜜水塗炙數次,以熟為度。亦有以鹽湯潤透,器盛,於湯瓶蒸熟切用者。

【氣味】甘,微溫,無毒(《本經》)。白水者冷,補(《別錄》)。

元素曰:味甘,氣溫、平。氣薄味厚,可升可降,陰中陽也。入手足太陰氣分,又入手少陽、足少陰命門。

之才曰:茯苓為之使,惡龜甲、白蘚皮。

【主治】癰癰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五痔鼠瘻,補虛,小兒百病(《本經》)。婦人子臟風邪氣,逐五臟間惡血,補丈夫虛損,五勞羸瘦,止渴,腹痛泄痢,益氣,利陰氣(《別錄》)。主虛喘,腎衰耳聾,療寒熱,治發背,內補(甄權)。助氣壯筋骨,長肉補血,破症癖,瘰癧癭贅,腸風血崩,帶下赤白痢,產前後一切病,月候不勻,痰嗽,頭風熱毒赤目(《日華》)。治虛勞自汗,補肺氣,瀉肺火、心火,實皮毛,益胃氣,去肌熱及諸經之痛(元素)。

白話文:

黃耆

黃耆,又名戴糝、戴椹(又名獨椹)、芰草(又名蜀脂)、百本、王孫。名稱由來是因其顏色黃且為補益藥材之首,故名黃耆。 古籍中曾誤將其與蓍草混淆,實則不同。王孫則與牡蒙名稱相同,但屬不同藥材。

黃耆產於蜀郡山谷、白水、漢中一帶,農曆二月、十月採收,陰乾。 最好的黃耆產自隴西洮陽,色澤黃白,滋味甘美,但現今難得。其次是黑水宕昌產的黃耆,色白,質地粗糙,但新鮮時也甘甜溫補。蠶陵白水產的黃耆,色澤和質地勝過蜀中產的,但屬性偏涼補。還有赤色黃耆,可用於製作膏藥外敷。民間常用,但道家則較少使用。

目前原州和華原產的黃耆品質最佳,蜀漢地區出產的已不再使用。宜州、寧州產的黃耆也相當不錯。河東、陝西等地也盛產黃耆,其根莖可長達二、三尺,單獨生長或叢生,莖幹離地二、三寸,葉片茂盛,形似羊齒或蒺藜苗。七月中旬開黃紫色的花,結莢果,長約一寸。八月間採收根部入藥。黃耆的皮層易折斷,如同棉絮,故稱綿黃耆。 但黃耆種類繁多,有白水耆、赤水耆、木耆等,功效相似,但藥效不如白水耆。

木耆根莖較短且紋理橫向生長。現今常以苜蓿根冒充黃耆,其皮層也易折斷如棉絮,容易混淆。但苜蓿根質地堅硬易碎,而黃耆則柔軟韌性強,黃耆的表皮呈微黃褐色,內部則為白色,以此可區分。

優質的黃耆產自綿上,故名綿黃耆,並非指其質地柔韌如棉。憲州產的黃耆與綿上產的地理位置相鄰。

綿上即今西沁州;白水位於陝西同州。黃耆味甘,質地柔軟如綿,能使人肥胖;而苜蓿根味苦且堅硬,民間俗稱土黃耆,卻能使人消瘦,使用時需仔細辨別。

綿上是沁州的一個鄉名,今設有巡檢司;白水、赤水兩鄉都屬隴西。

黃耆的葉片類似槐葉,但較小且略尖,也像蒺藜葉但較寬大,顏色青白。花朵黃紫色,大小如槐花,結出尖細的莢果,長約一寸。根莖長二、三尺,緊實如箭竿者為佳。嫩苗亦可焯水後食用。種子可在十月播種,如同種植蔬菜一般。

炮製方法:使用時需注意區分黃耆與木耆,木耆葉片較短,根莖橫向生長。需去除黃耆根頭上的皺皮,蒸半日,掰開成細條,再用槐木砧板切碎使用。

現今多將黃耆捶扁,用蜜水塗抹炙烤數次,至熟為止。也可用鹽水浸泡,盛入容器,以湯浴蒸熟後再切片使用。

黃耆味甘,微溫,無毒。白水黃耆性涼,有補益功效。

黃耆味甘,性溫平和,氣薄味厚,可升可降,屬陰中之陽。歸入手足太陰經,以及手少陽、足少陰經。

黃耆配伍茯苓為佳,忌與龜甲、白蘚皮同用。

黃耆主治癰疽久潰不愈的瘡瘍,可排膿止痛;治療大風癩疾、五痔、鼠瘻;補益虛損;治療小兒百病;治療婦女子宮風邪、五臟瘀血;補益男子虛損、五勞七傷導致的羸瘦;止渴、腹痛、泄瀉;益氣、滋陰;治療虛喘、腎虛耳聾、寒熱、發背等;補益內臟;強健筋骨、增強體質、補血;治療症瘕、瘰癧、癭瘤、腸風、血崩、帶下、赤白痢;治療產前產後諸病、月經不調、咳嗽痰多、頭痛、風熱、目赤等;治療虛勞盜汗、補益肺氣、瀉除肺火、心火、滋養肌膚、益胃氣、消除肌膚熱及全身疼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