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谷部第二十三卷 (5)

回本書目錄

谷部第二十三卷 (5)

1. 白粱米

(《別錄》中品),

【氣味】甘,微寒,無毒。

【主治】除熱,益氣(《別錄》)。除胸膈中客熱,移五臟氣,緩筋骨。凡患胃虛並嘔吐食及水者,以米汁二合,生薑汁一合,和服之,佳(孟詵)。炊飯食之,和中,止煩渴(時珍)。

【附方】舊二。

霍亂不止:白粱米粉五合。水一升,和煮粥食。(《千金翼》)。

手足生疣:取白粱米粉,鐵銚炒赤研末。以眾人唾和塗之,厚一寸,即消。(《肘後》)

白話文:

【白粱米】

【味道】味甘,性微寒,沒有毒。

【功效】能清除熱氣,補益氣力(出自《名醫別錄》)。可以去除胸腔膈膜中的外來熱邪,調和五臟之氣,舒緩筋骨。凡是患有胃虛,以及嘔吐食物或水的人,可以用白粱米汁二合,加入生薑汁一合,混合後服用,效果很好(出自孟詵的說法)。煮成飯食用,可以調和脾胃,止住煩躁口渴(出自李時珍的說法)。

【附方】這裡列舉兩個舊有的方子。

霍亂不止:用白粱米粉五合,加水一升,一起煮成粥食用。(出自《千金翼方》)

手腳長疣:取白粱米粉,用鐵鍋炒紅後磨成粉末。用眾人的唾液混合調成糊狀,塗在患處,厚度約一寸,疣就會消退。(出自《肘後備急方》)

2. 青粱米

(《別錄》中品),

【氣味】甘,微寒,無毒。

【主治】胃痹,熱中消渴,止泄痢,利小便,益氣補中,輕身長年。煮粥食之(《別錄》)。健脾,治泄精(大明)。

【發明】時珍曰:今粟中有大而青黑色者是也。其谷芒多米少,稟受金水之氣,其性最涼,而宜病人。

詵曰:青粱米可辟穀。以純苦酒浸三日,百蒸百曬,藏之。遠行,日一餐之,可度十日;若重餐之,四百九十日不飢也。又方:以米一斗,赤石脂三斤,水漬置暖處,一、二日,上青白衣,搗為丸如李大。日服三丸,亦不飢也。

掌禹錫曰:按:《靈寶五符經》中,白鮮米,九蒸九曝,作辟穀糧,而此用青粱米,未見出處。

【附方】新七。

補脾益胃:羊肉湯入青粱米、蔥、鹽,煮粥食。(《正要》)

脾虛泄痢:青粱米半升,神麯炙搗羅為末一合,日日煮粥食,即愈。(《養老書》)。

冷氣心痛:桃仁二兩去皮尖,水研絞汁,入青粱米四合,煮粥常食。(《養老書》)。

五淋澀痛:青粱米四合,入漿水二升煮粥,下土蘇末三兩,每日空心食之。(同上)。

老人血淋:車前五合,綿裹煮汁,入青粱米四合,煮粥飲汁。亦能明目,引熱下行。(同上)。

乳石發渴:青粱米,煮汁飲之。(《外臺》)。

一切毒藥及鴆毒,煩懣不止:用甘草三兩(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入黍米粉一兩,

白蜜三兩。煎如薄粥食之。(《外臺》)

白話文:

青粱米

[性質] 味甘,性微寒,無毒。

[功效] 能治療胃部麻痺不適、身體發熱引起的口渴消瘦、止瀉痢、利小便、補氣健脾,使身體輕盈延年益壽。將青粱米煮粥食用。(出自《名醫別錄》)。還能健脾,治療遺精(出自《大明本草》)。

[說明] 李時珍說:現在小米中有一種顆粒大且呈現青黑色的就是青粱米。這種米穀殼多米粒少,吸收了金屬和水的精華,性質最涼,適合病人食用。

陶弘景說:青粱米可以作為辟穀的食物。將青粱米用純苦酒浸泡三天,經過多次蒸煮和曝曬後儲藏起來。遠行時,每天吃一餐,可以維持十天;如果多吃的話,可以四百九十天不感到飢餓。另外有一個方子:用米一斗,加上三斤赤石脂,用水浸泡放在溫暖的地方一兩天,米表面會長出青白色薄膜,將其搗成丸子,大小像李子。每天服用三顆,也可以不感到飢餓。

掌禹錫說:我查閱《靈寶五符經》,上面說白鮮米經過多次蒸煮曝曬後可以作為辟穀糧食,而這裡使用青粱米,沒有看到相關的依據。

[附方] 以下列出七個相關的方子。

  1. 補脾益胃: 用羊肉湯加入青粱米、蔥和鹽,煮粥食用。(出自《醫方摘要》)
  2. 脾虛泄痢: 用半升青粱米,加入一合炙神麴研磨成的粉末,每天煮粥食用,即可治癒。(出自《養老奉親書》)。
  3. 冷氣心痛: 將二兩桃仁去除皮尖後研磨絞汁,加入四合青粱米,煮粥經常食用。(出自《養老奉親書》)。
  4. 五淋澀痛: 用四合青粱米,加入兩升米漿水煮粥,再加入三兩土蘇粉末,每天空腹食用。(同上)
  5. 老人血淋: 用五合車前子用棉布包裹後煮汁,加入四合青粱米煮粥飲汁。也能夠明目,引導熱氣下行。(同上)。
  6. 乳石病引起的口渴: 用青粱米煮汁飲用。(出自《外臺秘要》)。
  7. 各種毒藥以及毒酒引起的煩躁不安: 用三兩甘草(加五升水煮取二升,去除藥渣),加入一兩黍米粉,三兩白蜜。一起煎煮成稀粥食用。(出自《外臺秘要》)

3.

(《別錄》中品)

【釋名】秈粟。

時珍曰:粟,古文作萊𥻆,象穗在禾上之形。而《春秋說》題辭云:西乃金所立,米為陽之精,故西字合米為粟。此鑿說也。許慎云:粟之為言續也。續於谷也。古者以粟為黍、稷、粱、秫之總稱,而今之粟,在古但呼為粱。後人乃專以粱之細者名粟,故唐孟詵《本草》言人不識粟,而近世皆不識粟也。

大抵黏者為秫,不黏者為粟。故呼此為秈粟,以別秫而配秈。北人謂之小米也。

【集解】弘景曰:粟,江南西間所種皆是。其粒細於粱,熟舂令白,亦當白粱,呼為白粱粟,或呼為粢米。

恭曰:粟類多種,而並細於諸粱。北土常食,與粱有別。粢乃稷米,陶注非矣。

詵曰:粟,顆粒小者是,今人多不識之。其粱米粒粗大,隨色別之。南方多畬田,種之極易。舂粒細香美,少虛怯,只於灰中種之,又不鋤治故也。北田所種多鋤之,即難舂;不鋤即草翳死。都由土地使然爾。

時珍曰:粟,即粱也。穗大而毛長粒粗者為粱,穗小而毛短粒細者為粟。苗俱似茅。種類凡數十,有青、赤、黃、白、黑諸色,或因姓氏地名,或因形似時令,隨義賦名。故早則有趕麥黃、百日糧之類,中則有八月黃、老軍頭之類,晚則有雁頭青、寒露粟之類。按:賈思勰《齊民要術》云:粟之成熟有早、晚,苗稈有高、下,收實有息耗,質性有強弱,米味有美惡,山澤有異宜。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性返道,勞而無獲。

大抵早粟皮薄米實,晚粟皮厚米少。

白話文:

[粟]

[名稱解釋]

這個叫做「秈粟」。

李時珍說:「粟」這個字,在古代寫作「萊𥻆」,形狀就像穀穗長在禾苗上的樣子。《春秋說》的題辭說:「西方屬金,米是陽氣的精華,所以『西』字加上『米』就成了『粟』字。」這是一種牽強附會的說法。許慎說:「粟」的意思是「連續」,是穀物的一種延續。古代用「粟」來總稱黍、稷、粱、秫這些穀物,而現在的「粟」在古代其實叫做「粱」。後來的人才專門用「粟」來稱呼比較細小的「粱」,所以唐代的孟詵在《本草》中說人們不認識「粟」,而現在的人也都不認識「粟」了。

大致上來說,黏性較強的叫做「秫」,不黏的叫做「粟」。所以這裡稱它為「秈粟」,用來區別「秫」,並與「秈」米搭配。北方人稱它為小米。

[產地與種類]

陶弘景說:「粟,在江南西邊一帶種植的都是這種。它的顆粒比粱細,磨成白米後,也應該算是白粱米,所以被稱為白粱粟,或叫做粢米。」

蘇恭說:「粟的種類很多,但都比各種粱細。北方地區常常食用,和粱有所不同。『粢』是指稷米,陶弘景的注解是錯誤的。」

孟詵說:「粟,是顆粒小的穀物,現在很多人都不認識。粱米的顆粒比較粗大,可以根據顏色來區分。南方多是開墾的田地,種植粟很容易。磨出來的米顆粒細小,香氣濃郁,比較飽滿,只是在灰燼中種植,也不需要除草,所以這樣。北方田地種植的粟多需除草,這樣磨出的米就比較難舂,不除草又會被雜草覆蓋而死。這些都是因為土地的差異造成的。」

李時珍說:「粟就是粱。穀穗大、毛長、顆粒粗的叫做粱,穀穗小、毛短、顆粒細的叫做粟。兩者的幼苗都像茅草。粟的種類大約有幾十種,有青色、紅色、黃色、白色、黑色等各種顏色,有的因為姓氏、地名而命名,有的因為形狀、成熟時節而命名,各有不同的意義。所以早熟的粟有『趕麥黃』、『百日糧』之類,中熟的有『八月黃』、『老軍頭』之類,晚熟的有『雁頭青』、『寒露粟』之類。根據賈思勰《齊民要術》記載:粟的成熟期有早晚之分,植株有高矮之別,收成有盈虧,品質有好壞,米的味道也有美醜,在不同的山地、沼澤地種植也各有不同的適宜性。順應天時,衡量地利,就可以用較少的力氣獲得較大的成果;反之,就會徒勞無功。」

總的來說,早熟的粟皮薄米實,晚熟的粟皮厚米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