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二卷 (4)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十二卷 (4)

1. 甘草

時珍曰:甘草外赤中黃,色兼坤離;味濃氣薄,資全土德。協和群品,有元老之功;普治百邪,得王道之化。贊帝力而人不知,斂神功而己不與,可謂藥中之良相也。然中滿、嘔吐、酒客之病,不喜其甘;而大戟、芫花、甘遂、海藻,與之相反。是亦迂緩不可以救昏昧,而君子嘗見嫉於宵人之意歟?

頌曰:按:孫思邈《千金方》論云:甘草解百藥毒,如湯沃雪。有中烏頭、巴豆毒,甘草入腹即定,驗如反掌。方稱大豆汁解百藥毒,予每試之不效,加入甘草為甘豆湯,其驗乃奇也。又葛洪《肘後備急方》云:席辯刺史嘗言:嶺南俚人解蠱毒藥,並是常用之物,畏人得其法,乃言三百頭牛藥,或言三百兩銀藥。久與親狎,乃得其詳。

凡飲食時,先取炙熟甘草一寸,嚼之咽汁,若中毒。隨即吐出。仍以炙甘草三兩,生薑四兩,水六升,煮二升,日三服。或用都淋藤、黃藤二物,酒煎溫常服,則毒隨大。小溲出。又常帶甘草數寸,隨身備急。若經含甘草而食物不吐者,非毒物也。三百頭牛藥,即土常山也;三百兩銀藥,即馬兜鈴藤也,詳見各條。

【附方】舊十五,新二十二。

傷寒心悸,脈結代者:甘草二兩。水三升,煮一半,服七合。日一服。(《傷寒類要》)

傷寒咽痛:少陰證,甘草湯主之。用甘草二兩(蜜水炙),水二升,煮一升半,服五合,日二服。(張仲景《傷寒論》)

肺熱喉痛有痰熱者。甘草(炒)二兩,桔梗(米泔浸一夜)一兩。每服五錢,水一鍾半,入阿膠半片,煎服。(錢乙《直訣》)

肺痿多涎:肺痿吐涎沫,頭眩,小便數而不咳者,肺中冷也,甘草乾薑湯溫之。甘草(炙)四兩,乾薑(炮)二兩。水三升,煮一升五合,分服。(張仲景《金匱要略》)肺痿久嗽涕唾多,骨節煩悶,寒熱。以甘草三兩(炙),搗為末。每日取小便三合,調甘草末一錢,服之。(《廣利方》)

小兒熱嗽:甘草二兩,豬膽汁浸五宿,炙,研末,蜜丸綠豆大。食後薄荷湯下十丸。名涼膈丸。(《聖惠方》)

初生解毒:小兒初生,未可便與硃砂、蜜。只以甘草一指節長,炙碎,以水二合,煮取一合,以綿染點兒口中,可為一蜆殼,當吐出胸中惡汁。此後待兒飢渴,更與之。令兒智慧,無病,出痘稀少。(王璆《選方》)

初生便閉:甘草、枳殼(煨)各一錢。水半盞,煎服。(《全幼心鑑》)

小兒撮口發噤:用生甘草二錢半,水一盞,煎六分,溫服。令吐痰涎,後以乳汁點兒口中。(《金匱玉函》)

嬰兒目澀:月內目閉不開,或腫羞明,或出血者,名慢肝風。用甘草一截,以豬膽汁炙,為末。每用米泔調少許,灌之。(《幼幼新書》)

小兒遺尿:大甘草頭,煎湯,夜夜服之。(危氏《得效方》)

白話文:

甘草

李時珍說:甘草外皮赤紅,內裡黃色,顏色兼具坤土和離火的特性;味道濃郁,氣味卻較淡薄,充分展現了土的特性。它能調和各種藥物,有藥中元老的功效;能治療各種疾病,如同王道般普施恩澤。它默默發揮作用,功效顯著卻不張揚,堪稱藥物中的良相。然而,對於腹部脹滿、嘔吐、以及嗜酒者的疾病,甘草的甘甜之味並不合適;而且它與大戟、芫花、甘遂、海藻等藥物相克。這也說明它溫和緩慢的特性無法快速治療急症,正如同君子常會受到小人嫉妒一樣。

頌曰: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說:甘草能解百藥之毒,如同熱水融化冰雪一般迅速。如果中毒於烏頭、巴豆等毒物,服用甘草後毒性馬上就會減輕,效果非常明顯。雖然有人說大豆汁也能解百藥之毒,但我多次實驗都沒有效果,但加入甘草製成甘豆湯後,效果卻出奇的好。葛洪在《肘後備急方》中記載:席辯刺史曾說,嶺南的百姓解蠱毒的藥方,都是一些常用的藥物,他們怕別人學到方法,所以故意用「三百頭牛藥」或「三百兩銀藥」來隱瞞。後來經過長時間的交往,才得知詳細的配方。

凡是進食時,如果擔心食物中毒,可以先取炙烤過的甘草約一寸長,咀嚼後吞下汁液,如果中毒,馬上會嘔吐出來。然後再用炙甘草三兩、生薑四兩、水六升,煮成二升,每日服用三次。或者用都淋藤、黃藤兩種藥物,用酒煎煮溫服,毒素就會隨著大小便排出。平時也可以隨身攜帶幾寸長的甘草,以備不時之需。如果含服甘草後食物沒有吐出來,就不是中毒。所謂「三百頭牛藥」,就是土常山;「三百兩銀藥」,就是馬兜鈴藤,詳細內容請參考各條目說明。

【附方】舊方十五個,新方二十二個。

傷寒心悸,脈搏跳動不規則:甘草二兩,加水三升,煮至一半,服用七合,每日一次。(出自《傷寒類要》)

傷寒咽喉疼痛:少陰證,用甘草湯治療。用甘草二兩(蜜水炙),水二升,煮成一升半,服用五合,每日二次。(出自張仲景《傷寒論》)

肺熱喉嚨痛伴有痰熱:甘草(炒)二兩,桔梗(米泔水浸泡一夜)一兩。每次服用五錢,加水一鍾半,再放入阿膠半片一起煎服。(出自錢乙《直訣》)

肺痿,多唾液:肺痿症患者吐出大量唾沫,頭暈,小便次數增多但不咳嗽,這是肺部寒冷所致,用甘草乾薑湯溫熱治療。甘草(炙)四兩,乾薑(炮製)二兩,水三升,煮成一升五合,分次服用。(出自張仲景《金匱要略》)肺痿久咳,痰多,骨節酸痛,寒熱交替,用炙甘草三兩研末,每日取小便三合,調入甘草末一錢服用。(出自《廣利方》)

小兒熱咳:甘草二兩,用豬膽汁浸泡五天五夜,炙烤後研磨成粉末,加蜜做成綠豆大小的丸藥。飯後用薄荷湯送服十丸。藥名涼膈丸。(出自《聖惠方》)

新生兒解毒:新生兒出生後,暫時不要服用硃砂和蜂蜜。只用甘草一指節長,炙烤後搗碎,加水二合,煮成一合,用棉花沾取藥液塗抹在嬰兒口中,約一蜆殼的量,可以吐出胸中濁物。此後,待嬰兒飢餓或口渴時再餵養。這樣可以使嬰兒聰明,少生病,出痘也少。(出自王璆《選方》)

新生兒便秘:甘草、枳殼(煨)各一錢,加水半盞,煎服。(出自《全幼心鑑》)

小兒口緊閉,牙關緊閉:用生甘草二錢半,加水一盞,煎至六分,溫服,使之吐出痰涎,然後用母乳滴在口中。(出自《金匱玉函》)

嬰兒眼睛澀痛:月內嬰兒眼睛閉合睜不開,或腫脹羞明,或出血,稱為慢肝風。用甘草一截,用豬膽汁炙烤,研磨成粉末,每次用米泔水調少量服用。(出自《幼幼新書》)

小兒遺尿:用大甘草根煎湯,每天晚上服用。(出自危氏《得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