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谷部第二十三卷 (2)

回本書目錄

谷部第二十三卷 (2)

1.

(《別錄》中品)

【校正】《別錄》中品丹黍米,今併為一。

白話文:

【校正】《別錄》記載的丹黍米,現在合併為一種。

【釋名】赤黍曰虋(音門)、曰𪎭(音糜),白黍曰芑(音起),黑黍曰秬(音距),一稃二米曰秠(音疕。並《爾雅》)。

白話文:

赤粟米又名門(音門)、𪎭(音糜),白粟米又名起,黑粟米又名距,一粒穀子長出兩粒米的叫秠(音疕。以上均出自《爾雅》)。

時珍曰:按:許慎《說文》云:黍可為酒,從禾入水為意也。魏子才《六書精蘊》云:禾下從氽,象細粒散垂之形。氾勝之云:黍者暑也。待暑而生,暑後乃成也。《詩》云:誕降嘉種,維秬維秠,維穈維芑。穈即虋,音轉也。郭璞以虋芑為粱粟,以秠即黑黍之二米者,羅願以秠為來牟,皆非矣。

白話文:

李時珍說:根據《說文》上說:黍可以釀酒,從禾字加入水字為意。魏子纔在《六書精蘊》中說:禾字下面從氽,象徵著細小的黍粒分佈成串下垂的樣子。氾勝之說:黍是生長在暑季的,要等到夏季才生長,夏天過後才成熟。《詩經》中說:上天把好的種子降生人間,有秬、秠、穈、芑這四種。穈就是虋,只是讀音發生了變化。郭璞認為虋芑是粱粟,秠就是黑黍裡面有兩粒米的那種,羅願認為秠就是來牟,這些說法都是錯誤的。

【集解】弘景曰:黍,荊、郢州及江北皆種之。其苗如蘆而異於粟,粒亦大。今人多呼秫粟為黍,非矣。北人作黍飯,方藥釀黍米酒,皆用秫黍也。《別錄》丹黍米,即赤黍米也。亦出北間,江東時有,而非土所宜,多入神藥用。又有黑黍名秬,釀酒,供祭祀用。

白話文:

【集解】陶弘景說:黍,荊州、郢州和江北地區都種植。黍的幼苗長得像蘆葦,但與粟不同,黍的果實也較大。現在人大多將秫粟稱為黍,這是不正確的。北方人用黍做飯,藥方中釀造的黍米酒,都是用秫黍。

《別錄》中提到的丹黍米,就是赤黍米。赤黍米也產自北方,江東地區偶爾也有,但不是當地種植的,多用於藥物。

還有一種黑色的黍,叫做秬,是用來釀造祭祀用的酒。

恭曰:黍有數種。其苗亦不似蘆,雖似粟而非粟也。

白話文:

黍有多種。它的幼苗也不像蘆葦,雖然像粟米但不是粟米。

頌曰:今汴、洛、河、陝間皆種之。《爾雅》云:虋,赤苗。芑,白苗。秬,黑黍。是也。李巡云:秠是黑黍中一稃有二米者。古之定律者,以上黨秬黍之中者累之,以生律度衡量。後人取此黍定之,終不能協律。或云:秬乃黍之中者,一稃二米之黍也。此黍得天地中和之氣而生,蓋不常有。

白話文:

頌詞說:現在開封、洛陽、黃河、陝西之間的人都種植黍。爾雅說:虋,是紅色的黍苗。芑,是白色的黍苗。秬,是黑色的黍。李巡說:秠是黑黍中一種稃上長有兩粒米的黍。古代制定音律的人,用上黨產的秬黍中中等大小的黍粒,累積起來,用來製作律管和衡量度量衡。後人用這種黍來制定音律,始終不能與律管協調。有人說:秬是黍中中等大小的,稃上長有兩粒米的黍。這種黍得到天地中和之氣而生長,所以不常見。

有則一穗皆同,二米粒並均勻無小大,故可定律。他黍則不然。地有肥瘠,歲有凶穰,故米有大小不常矣。今上黨民間,或值豐歲,往往得二米者。但稀闊,故不以充貢爾。

白話文:

同一個穗上的稻米,穀粒大小都一樣,所以可以製定法則。其他的穀物就不是這樣。土地有肥沃和貧瘠,年份有豐收和歉收,因此稻穀的大小不固定。現在上黨民間,如果碰上豐收年,往往會得到兩粒同大小的穀物,但這種情況很少見,所以不拿來進貢。

時珍曰:黍乃稷之黏者。亦有赤、白、黃、黑數種,其苗色亦然。郭義恭《廣志》有赤黍、白黍、黃黍、大黑黍、牛黍、燕頷、馬革、驢皮、稻尾諸名。俱以三月種者為上時,五月即熟。四月種者為中時,七月即熟。五月種者為下時,八月乃熟。《詩》云秬鬯一卣,則黍之為酒尚也。

白話文:

李時珍說:黍是稷的黏性品種。顏色也有紅色、白色、黃色、黑色等數種,苗的顏色也是如此。郭義恭的《廣志》中記載有赤黍、白黍、黃黍、大黑黍、牛黍、燕頷、馬革、驢皮、稻尾等名稱。都以三月播種為最佳時節,五月就可以成熟。四月播種為一般時節,七月就可以成熟。五月播種為最晚時節,八月才能成熟。詩經中說「鬱鬯一卣」,這說明黍可以釀酒。

白者亞於糯,赤者最黏,可蒸食,俱可作餳。古人以黍黏履,以黍雪桃,皆取其黏也。菰葉裹成粽食,謂之角黍。《淮南萬畢術》云:獲黍置溝,即生蠐螬。

白話文:

白色黏黍次於糯米,紅色黏黍最黏,可以蒸來吃,都可以做為麵團來做食物。古人用黏黍做鞋子,用黏黍做桃漿,都是因為黏黍黏性的緣故。用菰葉包成糉子來吃,稱之為角黍。《淮南萬畢術》中記載道:收割的黏黍放在溝渠中,就會生出蠐螬。

【正誤】頌曰:黏者為秫,可以釀酒,北人謂為黃米,亦曰黃糯;不黏者為黍,可食。如稻之有粳、糯也。

白話文:

【正確】頌曰:黏性的叫秫,可以用來釀酒,北方人稱作黃米,也叫黃糯;不黏性的叫黍,可以食用。就像稻米有粳米和糯米一樣。

時珍曰:此誤以黍為稷,以秫為黍也。蓋稷之黏者為黍,粟之黏者為秫,粳之黏者為糯。《別錄》本文著黍、秫、糯、稻之性味功用甚明,而注者不諳,往往謬誤如此。今俗不知分別,通呼秫與黍為黃米矣。

白話文:

李時珍說,這裏把黍誤為稷,把秫誤為黍。實際上,稷的粘性品種叫做黍,粟的粘性品種叫做秫,粳米的粘性品種叫做糯。《別錄》原文把黍、秫、糯、稻的性質、味道和功效都說得很清楚,但是注釋者不瞭解,往往誤解。現在一般人不明白這些分別,統稱秫與黍為黃米。

黍米(此通指諸黍米也),

【氣味】甘,溫,無毒。久食令人多熱煩(《別錄》)。

白話文:

黍米(此處指各種黍米)

**氣味:**味道甘甜,性質溫和,無毒。長期食用會讓人感覺燥熱煩悶(《別錄》記載)。

詵曰:性寒,有小毒,發故疾。久食昏五臟,令人好睡,緩人筋骨,絕血脈。小兒多食,令久不能行。小貓、犬食之,其腳跼屈。合葵菜食,成痼疾。合牛肉白酒食,生寸白蟲。

白話文:

詵曰:何首烏性寒,有小毒性,會使舊病復發。長期服用會損傷五臟,令人昏沉嗜睡,放鬆筋骨,阻斷血脈。小兒多食會導致長時間不能行走。小貓、小狗吃了會使四肢彎曲。與葵菜同食會成慢性疾病。與牛肉、白酒一起食用會生出寸許大的白色蟲子。

李鵬飛曰:五種黍米,多食閉氣。

白話文:

李鵬飛說:五種小米,吃多了會閉氣。

【主治】益氣,補中(《別錄》)。燒灰和油,塗杖瘡,止痛,不作瘢(孟詵)。嚼濃汁,塗小兒鵝口瘡,有效(時珍)。

白話文:

【主治】增益氣血,補益體內(《別錄》)。將艾草燒成灰,與油混合,塗抹棒瘡,可以止痛,不會留下疤痕(孟詵)。將艾草嚼成濃汁,塗抹小兒鵝口瘡,有效(時珍)。

【發明】思邈曰:黍米,肺之谷也。肺病宜食之。主益氣。

白話文:

【發明】孫思邈說:黍米是肺臟的穀物,肺病的人宜食。主要功效是益氣。

時珍曰:按:羅願云:黍者,暑也。以其象火,為南方之谷。蓋黍最黏滯,與糯米同性,其氣溫暖,故功能補肺,而多食作煩熱,緩筋骨也。孟氏謂其性寒,非矣。

白話文:

李時珍說:根據羅願的說法「黍」與「暑」相同,意味著它具有火一樣的特質,是南方的穀物。黍米具有黏滯性,與糯米的性質相似,它的性質溫熱,因此具有補肺的功效。不過,如果食用過多,則會產生煩熱感,緩解筋骨疼痛。孟氏認為黍米的性質偏寒涼,這說法並不正確。

【附方】舊二,新二。

男子陰易:黍米二兩,煮薄粥,和酒飲,發汗即愈。(《聖濟總錄》)。

心痛不瘥,四十年者:黍米淘汁,溫服隨意。(《經驗方》)

白話文:

附方一:

男子陰囊發癢:煮兩兩黍米成稀粥,加入酒飲用,發汗後即可痊癒。(《聖濟總錄》)

附方二:

心痛經久不癒,持續四十年者:淘洗黍米,取其汁水,溫服,隨意飲用。(《經驗方》)

湯火灼傷,未成瘡者:黍米、女曲等分,各炒焦研末,雞子白調塗之。煮粥亦可。(《肘後方》)。

白話文:

燙傷未成瘡:黍米和女曲等分,各炒焦研磨成粉,雞蛋清調勻塗抹。也可煮粥(《肘後方》)。

閃肭脫臼,赤黑腫痛:用黍米粉鐵漿粉各半斤,蔥一斤,同炒存性,研末。以醋調服三次後,水調入少醋貼之。(《集成》)

白話文:

閃了腰導致脫臼,且局部發紅發黑腫脹疼痛:取黍米粉、鐵漿粉各半斤、蔥一斤,一起炒至性味不變,研磨成粉末。用醋調和三次後,用水調和少許醋敷在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