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二卷 (2)
草部第十二卷 (2)
1. 草之一
山草類三十一種
白話文:
山草類共有三十一種。
2. 甘草
(《本經》上品)
【釋名】蜜甘(《別錄》)、蜜草(《別錄》)、美草(《別錄》)、蕗草(《別錄》)、靈通(《記事珠》)、國老(《別錄》)。
弘景曰:此草最為眾藥之主,經方少有不用者,猶如香中有沉香也。國老即帝師之稱,雖非君而為君所宗,是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諸毒也。
甄權曰:諸藥中甘草為君,治七十二種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調和眾藥有功故有國老之號。
【集解】《別錄》曰:甘草生河西川穀積沙山及上郡。二月、八月除日採根,曝乾,十日成。
陶弘景曰:河西上郡,今不復通市。今出蜀漢中,悉從汶山諸地中來。赤皮斷理,看之堅實者,是抱罕草,最佳。抱罕乃西羌地名。亦有火炙乾者,理多虛疏。又有如鯉魚腸者,被刀破,不復好。青州間有而不如。又有紫甘草,細而實,乏時亦可用。
蘇頌曰:今陝西、河東州郡皆有之。春生青苗,高一、二尺,葉如槐葉,七月開紫花似柰冬,結實作角子如畢豆。根長者,三、四尺,粗細不定,皮赤色,上有橫梁,梁下皆細根也。採得去蘆頭及赤皮,陰乾用。今甘草有數種,以堅實斷理者為佳。其輕虛縱理及細韌者,不堪,惟貨湯家用之。
謹按:《爾雅》云:蘦,大苦。郭璞:蘦,似地黃。又《詩·唐風》云:采苓采苓,首陽之巔,是也。蘦,與苓通用。首陽之山在河東蒲阪縣,乃今甘草所生處相近,而先儒所說苗葉與今全別,豈種類有不同者乎?
李時珍曰:按:沈括《筆談》云:《本草注》引《爾雅》蘦大苦之注,為甘草者,非矣。郭璞之注,乃黃藥也,其味極苦,故謂之大苦,非甘草也。甘草枝葉悉如槐,高五、六尺,但葉端微尖而糙澀,似有白毛,結角如相思角,作一本生,至熟時角拆,子扁如小豆,極堅,齒齧不破,今出河東西界。寇氏《衍義》亦取此說,而不言大苦非甘草也。
以理度之,郭說形狀殊不相類,沈說近之。今人惟以大徑寸而結緊斷紋者,為佳,謂之粉草;其輕虛細小者,皆不及之。劉績《霏雪錄》,言安南甘草大者如柱,土人以架屋,不識果然否也?
根
【修治】雷斆曰:凡使須去頭尾尖處,其頭、尾吐人。每用切長三寸,擘作六七片,入瓷器中盛,用酒浸蒸,從巳至午,取出曝乾,銼細用。一法:每斤用酥七兩塗炙,酥盡為度。又法:先炮令內外赤黃用。
時珍曰:方書炙甘草皆用長流水蘸濕炙之,至熟刮去赤皮,或用漿水炙熟,未有酥炙、酒蒸者。大抵補中宜炙用;瀉火宜生用。
【氣味】甘,平,無毒。寇宗奭曰:生則微涼,味不佳;炙則溫。
王好古曰:氣薄味厚,升而浮,陽也。入足太陰厥陰經。時珍曰:通入手足十二經。
徐之才曰:朮、苦參、乾漆為之使,惡遠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
白話文:
甘草
甘草是眾多藥材中最主要的藥物,幾乎所有經方都少不了它,就像香料中的沉香一樣重要。國老是帝王師的尊稱,雖然不是君主,卻受到君主的尊崇,因此甘草能調和各種藥物,並解毒。
甘草在各種藥材中地位最高,能治療七十二種礦物毒和一千二百種植物毒,能調和各種藥物,因此被稱為「國老」。
甘草生長在河西的河流山谷和積沙山上,以及上郡地區。二月和八月除日採挖根部,曬乾,十天即可完成。
現在河西和上郡已經不通商路了,現在甘草主要產自蜀漢地區,都來自汶山一帶。赤色的外皮,斷面堅實的,是抱罕草,品質最佳。「抱罕」是西羌的地名。也有用火烤乾的,質地多疏鬆;還有像鯉魚腸一樣的,被刀劃破了,品質就不好了。青州也有,但不如其他地方的好。還有一種紫甘草,細而實,在缺乏其他甘草的時候也可以使用。
現在陝西、河東各州郡都有甘草。春天長出青苗,高一到兩尺,葉子像槐樹葉,七月開紫花,像柰冬的花,結的果實像小豆角。根部較長的,有三四尺,粗細不一,皮是赤色的,上面有橫生的紋理,紋理下面都是細小的根。採挖後去除蘆頭和赤色外皮,陰乾後使用。現在甘草有幾種,以堅實、斷面整齊的為佳。輕浮疏鬆、纖細韌性的,品質不好,只供熬湯使用。
《爾雅》記載:「蘦,大苦。」郭璞注釋說:「蘦,像地黃。」《詩經·唐風》有「采苓采苓,首陽之巔」,指的就是甘草。《爾雅》中「蘦」和「苓」通用。首陽山在河東蒲阪縣,與現在甘草的產地相近。但是古代學者記載的甘草苗葉與現在的完全不同,難道是種類不同嗎?
沈括《夢溪筆談》說,《本草注》引用《爾雅》中「蘦,大苦」的注釋來解釋甘草是錯誤的。郭璞的注釋指的是一種黃色的藥材,味道極苦,所以稱為「大苦」,並不是甘草。甘草的枝葉都像槐樹葉,高五到六尺,只是葉子的尖端略微尖銳粗糙,好像有白色的絨毛,結的果實像相思子的莢果,一枝上只結一個,成熟時莢果裂開,種子扁平像小豆,非常堅硬,牙齒咬不爛。現在甘草主要產自河東地區。寇宗奭的《本草衍義》也採納了這個說法,但沒有明確說明「大苦」不是甘草。
從道理上推測,郭璞的描述與甘草的形狀差別很大,沈括的描述比較接近。現在人們只把粗大、緊實、斷面有紋理的甘草視為上品,稱為「粉草」;輕浮細小的甘草都比不上它。劉績《霏雪錄》說安南的甘草很大,像柱子一樣,當地人用它來搭建房屋,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甘草的炮製方法:
使用甘草時,必須去除頭尾尖端的部分。每次使用時,切成三寸長,掰成六七片,放在瓷器中,用酒浸泡蒸煮,從巳時到午時,取出曬乾,研磨成細粉使用。另一種方法:每斤甘草用七兩酥油塗抹炙烤,酥油用完為止。還有一種方法:先炮製到裡外都呈赤黃色後使用。
書中記載的炮製甘草的方法,都是用長流水蘸濕後炙烤,烤熟後刮去赤色外皮,或者用漿水炙烤至熟,沒有用酥油炙烤、酒蒸的方法。總的來說,補益中氣宜用炙甘草;瀉火宜用生甘草。
甘草味甘,性平,無毒。生的甘草略微偏涼,味道不好;炙烤過的甘草則溫和。
甘草氣味清淡,味道濃厚,上升而浮,屬陽,歸足太陰經、厥陰經。甘草通行手足十二經。
甘草的配伍:白朮、苦參、乾漆是甘草的相使藥;甘草惡遠志;甘草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