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回本書目錄

1. 谷部第二十三卷

2. 谷之二

(稷粟類一十八種)

白話文:

(稷、粟等穀物共有十八種。)

3.

(《別錄》下品)

【釋名】穄(音祭)、粢(音咨)。

時珍曰:稷,從禾從畟,畟音即,諧聲也。又進力治稼也。《詩》云畟畟良耜是矣。種稷者必畟畟進力也。南人承北音,呼稷為穄,謂其米可供祭也。《禮記》:祭宗廟稷曰明粢。《爾雅》云:粢,稷也。羅願云:稷、穄、粢皆一物,語音之輕重耳。赤者名𪎭,白者名芑,黑者名秬。注見黍下。

【集解】弘景曰:稷米人亦不識,書記多雲黍與稷相似。又注黍米云:穄米與黍米相似,而粒殊大,食之不宜人,言發宿病。《詩》云:黍稷稻粱,禾麻菽麥。此八谷也,俗猶莫能辨證,況芝英乎?

蘇恭曰:《呂氏春秋》云:飯之美者,有陽山之穄。高誘注云:關西謂之𪎭音糜),冀州謂之䵖(音牽,去聲)。《廣雅》云:䵖,穄也。《禮記》云:稷曰明粢。《爾雅》云:粢,稷也。《說文》云:「稷乃五穀長」,田正也。此乃官名,非谷號也。先儒以稷為粟類,或言粟之上者,皆說其義,而不知其實也。

按:氾勝之《種植書》,有黍不言稷本草有稷不載穄,穄即稷也。楚人謂之稷,關中謂之糜,呼其米為黃米。其苗與黍同類,故呼黍為秈秫。陶言與黍相似者,得之矣。

藏器曰:稷、穄,一物也,塞北最多,如黍黑色。

詵曰:稷在八谷之中,最為下苗。黍乃作酒,此乃作飯,用之殊塗。

頌曰:稷米,出粟處皆能種之。今人不甚珍此,惟祠事用之。農家惟以備他谷之不熟,則為糧耳。

宗奭曰:稷米,今謂之穄米,先諸米熟,其香可愛,故取以供祭祀。然發故疾,只堪作飯,不黏,其味淡。

時珍曰:稷與黍,一類二種也。黏者為黍,不黏者為稷。稷可作飯,黍可釀酒。猶稻之有粳與糯也。陳藏器獨指黑黍為稷,亦偏矣。稷黍之苗似粟而低小有毛,結子成枝而殊散,其粒如粟而光滑。三月下種,五、六月可收,亦有七、八月收者。其色有赤、白、黃、黑數種,黑者禾稍高,今俗通呼為黍子,不復呼稷矣。

北邊地寒,種之有補。河西出者,顆粒尤硬。稷熟最早,作飯疏爽香美,為五穀之長而屬土,故祠穀神者以稷配社。五穀不可遍祭,祭其長以該之也。上古以厲山氏之子為稷主,至成湯始易以後稷,皆有功於農事者云。

【正誤】吳瑞曰:稷苗似蘆,粒亦大,南人呼為蘆穄。孫炎《正義》云:稷即粟也。

時珍曰:稷黍之苗雖頗似粟,而結子不同。粟穗叢聚攢簇,稷黍之粒疏散成枝。孫氏謂稷為粟,誤矣。蘆穄即蜀黍也,其莖苗高大如蘆。而今之祭祀者,不知稷即黍之不黏者,往往以蘆穄為稷,故吳氏亦襲其誤也。今並正之。

稷米

【氣味】甘,寒,無毒。

詵曰:多食,發三十六種冷病氣。不與瓠子同食,發冷病,但飲黍穰汁即瘥。又不可與附子同服。

【主治】益氣,補不足(《別錄》)。治熱,壓丹石毒發熱,解苦瓠毒(《日華》)。作飯食,安中利胃宜脾(《心鏡》)。涼血解暑(時珍。《生生編》)。

【發明】時珍曰:按:孫真人云:稷,脾之谷也。脾病宜食之。氾勝之云:燒黍稷則瓠死,此物性相制也。稷米、黍穰,能解苦瓠之毒。《淮南萬畢術》云:祠塚之黍,啖兒令不思母。此亦有所厭耶?

【附方】新四。

補中益氣:羊肉一腳,熬湯,入河西稷米、蔥、鹽,煮粥食之。(《飲膳正要》)。

卒啘不止:粢米粉,井華水服之良。(《肘後》)。

癰疽發背:粢米粉熬黑,以雞子白和塗練上,剪孔貼之,干則易,神效。(葛氏方)。

闢除瘟疫,令不相染:以穄米為末,頓服之。(《肘後方》)

【主治】心氣痛,產難(時珍)。

【附方】新二。

心氣疼痛:高粱根煎湯溫服,甚效。

橫生難產:重陽日取高粱根(名瓜龍)陰乾,燒存性,研末。酒服二錢,即下。

白話文:

[稷]

釋名

稷,又叫穄(音祭)、粢(音咨)。

李時珍說:「稷」這個字,是從「禾」從「畟」。「畟」的發音同「即」,是個諧聲字。又表示用力耕種的意思。《詩經》說「畟畟良耜」,就是這個意思。種稷的人一定要很努力地耕種。南方人沿用北方的發音,稱稷為穄,認為它的米可以拿來祭祀。《禮記》記載祭祀宗廟時,用稷做成的祭品稱為明粢。《爾雅》說,粢就是稷。羅願認為,稷、穄、粢其實都是同一種東西,只是發音的輕重不同而已。紅色的稷叫做𪎭,白色的叫做芑,黑色的叫做秬。詳細的註釋可以參考黍的相關內容。

集解

陶弘景說,現在的人不太認識稷米,很多書上都說黍跟稷很像。他在註解黍米時又說,穄米跟黍米很像,但是顆粒比較大,吃多了對身體不好,可能會引發舊疾。《詩經》說:「黍、稷、稻、粱、禾、麻、菽、麥」,這是八種穀物,但是一般人很難分辨清楚,更何況是靈芝仙草呢?

蘇恭說,《呂氏春秋》記載,好吃的飯有陽山出產的穄。高誘註解說,關西一帶稱之為𪎭(音糜),冀州一帶稱之為䵖(音牽)。《廣雅》說,䵖就是穄。《禮記》說,用稷做成的祭品叫做明粢。《爾雅》說,粢就是稷。《說文解字》說:「稷是五穀之長」,同時也是田官的名稱。這裡指的是官名,不是穀物的名稱。以前的學者認為稷是粟類,甚至說是粟中最好的,他們只是說出它的意思,卻不了解它的實際情況。

我認為,氾勝之的《種植書》裡有提到黍,卻沒有提到稷。而本草書裡有提到稷,卻沒有提到穄,其實穄就是稷。楚地稱它為稷,關中稱它為糜,稱它的米為黃米。它的苗跟黍很像,所以稱黍為秈秫。陶弘景說它跟黍很像,說得很對。

陳藏器說,稷和穄是同一種東西,塞北一帶最多,顏色像黑色的黍。

唐慎微說,稷在八穀之中,生長情況最差。黍可以用來釀酒,稷則用來煮飯,用途不一樣。

寇宗奭說,稷米,現在叫做穄米,比其他米早熟,而且很香,所以用來祭祀。但是吃了容易引發舊疾,只適合煮飯,不黏,味道清淡。

李時珍說,稷和黍是同一類但不同種的作物。黏性較高的是黍,不黏的是稷。稷可以煮飯,黍可以用來釀酒,就像稻米有粳米和糯米一樣。陳藏器獨自認為黑色的黍就是稷,這就太片面了。稷和黍的苗長得像粟,但是比較矮小且有毛,結出的果實成枝狀且分散,它的米粒像粟但是比較光滑。三月播種,五、六月可以收成,也有七、八月才收成的。顏色有紅、白、黃、黑好幾種,黑色的稷莖比較高。現在一般都稱它為黍子,不再稱它為稷了。

北方比較寒冷,種植稷對身體有補益。河西一帶出產的稷,顆粒特別堅硬。稷成熟得最早,煮成飯鬆軟香甜,是五穀之長,屬性為土,所以祭祀穀神時會用稷來搭配社祭。五穀無法全部祭祀,所以祭祀穀物的首長來代表其他的穀物。古代認為厲山氏的兒子是稷神,到成湯時期才改為後稷,他們都是對農事有功勞的人。

正誤

吳瑞說,稷的苗長得像蘆葦,顆粒也比較大,南方人稱之為蘆穄。孫炎的《爾雅注疏》說,稷就是粟。

李時珍說,稷和黍的苗雖然跟粟很像,但是結出的果實不一樣。粟的穗是叢聚的,而稷和黍的顆粒是分散成枝狀的。孫炎說稷是粟,是錯誤的。蘆穄就是蜀黍,它的莖苗高大像蘆葦。現在祭祀的人不明白稷其實就是不黏的黍,常常用蘆穄代替稷,所以吳瑞也犯了這個錯誤。我現在一併把它們糾正過來。

稷米

氣味

甘甜,性寒,無毒。

唐慎微說,吃多了會引發三十六種寒冷的病氣。不能跟瓠子一起吃,會引發寒病,但喝點黍穰汁就會好。也不能跟附子一起服用。

主治

補益元氣,補虛損(《別錄》)。治療發熱,抑制丹石的毒性引發的發熱,解苦瓠的毒(《日華子本草》)。煮成飯吃,可以安和腸胃,有利於脾胃(《心鏡》)。清涼血液,解暑熱(李時珍,《生生編》)。

發明

李時珍說,孫思邈認為,稷是脾臟的穀物,脾臟有病的人適合食用。氾勝之說,燒過的黍稷會導致瓠子枯死,這說明它們的屬性是互相剋制的。稷米和黍穰可以解苦瓠的毒。《淮南萬畢術》說,祭祀墳墓的黍,給小孩吃了就不會想媽媽。這也是因為它有抑制的作用嗎?

附方

補中益氣:羊肉一隻腳,熬湯,加入河西的稷米、蔥、鹽,煮成粥食用。(《飲膳正要》)

突然打嗝不止:用粢米粉,用井華水服用,效果很好。(《肘後備急方》)

癰瘡發背:把粢米粉熬成黑色,用雞蛋清調和後塗在瘡上,剪個洞貼上去,乾了就換,效果神奇。(葛氏方)

預防瘟疫,避免傳染:把穄米磨成粉,一次性服用。(《肘後備急方》)

主治

治療心氣疼痛、難產(李時珍)。

附方

心氣疼痛:用高粱根煎湯溫服,效果很好。

橫位難產:重陽節時取高粱根(又名瓜龍)陰乾,燒成炭,研成粉末。用酒服二錢,就能順利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