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谷部第二十二卷 (9)
谷部第二十二卷 (9)
1. 稻穰
(即稻稈),
【氣味】辛、甘,熱,無毒。
【主治】黃病如金色,煮汁浸之;仍以谷芒炒黃為末,酒服(藏器)。燒灰,治墜撲傷損(蘇頌)。燒灰浸水飲,止消渴。淋汁,浸腸痔。挼穰藉靴鞋,暖足,去寒濕氣(時珍)。
【發明】頌曰:稻稈灰方,出劉禹錫《傳信方》。云:湖南李從事墜馬撲傷損,用稻稈燒灰,以新熟酒連糟入鹽和,淋取汁,淋痛處,立瘥也。
時珍曰:稻穰煮治作紙,嫩心取以為鞵,皆大為民利。其紙不可貼瘡,能爛肉。按:《江湖紀聞》云:有人壁蝨入耳,頭痛不可忍,百藥不效。用稻稈灰煎汁灌入,即死而出也。
【附方】舊一,新八。
消渴飲水:取稻穰中心燒灰。每以湯浸一合,澄清飲之。(危氏)
喉痹腫痛:稻草燒取墨煙,醋調吹鼻中,或灌入喉中,滾出痰,立愈。(《普濟》)。熱病餘毒,攻手足疼痛欲脫:用稻穰灰,煮汁漬之。(《肘後方》)。
下血成痔:稻藁燒灰淋汁,熱漬三、五度,瘥。(崔氏《纂要》)。
湯火傷瘡:用稻草灰,冷水淘七遍,帶濕攤上,干即易。若瘡濕者,焙乾油敷,二、三次可愈。(《衛生易簡方》)。
惡蟲入耳:香油合稻稈灰汁,滴入之。(《聖濟總錄》)。
噎食不下:赤稻細梢,燒灰,滾湯一碗,隔絹淋汁三次,取汁,入丁香一枚,白豆蔻半枚,米一盞,煮粥食,神效。(《摘玄妙方》)。
小便白濁:糯稻草,煎濃汁,露一夜,服之。(同上)。
解砒石毒:稻草燒灰,淋汁,調青黛三錢服。(《醫方摘要》)。
谷穎(谷芒也。作穩,非),
【主治】黃病,為末酒服。(藏器)又解蠱毒,煎汁飲(《日華》)。
糯糠
【主治】齒黃,燒取白灰,旦旦擦之(時珍)。
白話文:
稻穰(就是稻稈)
【氣味】味道辛辣、甘甜,性質溫熱,沒有毒性。
【主治】治療黃疸病,皮膚像金色一樣,將稻稈煮汁浸泡患處;也可以將稻穗上的芒刺炒黃磨成粉末,用酒送服(陳藏器說)。燒成灰,可以治療跌打損傷(蘇頌說)。把稻稈灰泡水喝,可以止渴。用稻稈汁液淋洗,可以治療腸痔。把稻稈揉軟墊在靴鞋裡,可以溫暖腳部,去除寒濕之氣(李時珍說)。
【發明】蘇頌說:稻稈灰的藥方,出自劉禹錫的《傳信方》。書中記載:湖南的李從事從馬上摔下來,跌傷損傷,就用稻稈燒成灰,用新釀的酒連同酒糟,加入鹽調和,淋取汁液,淋在疼痛處,很快就好了。
李時珍說:稻稈煮過後可以造紙,嫩莖取來可以做鞋,這都是對百姓很有利的用途。但是用稻稈做的紙不可以貼在瘡上,會讓肉腐爛。根據《江湖紀聞》記載:有人耳朵裡跑進壁蝨,頭痛難忍,吃了很多藥都沒效。用稻稈灰煎汁灌入耳朵,壁蝨就死了跑出來。
【附方】舊有1個方子,新增8個方子。
治療口渴多飲:取稻稈中心燒成灰。每次用熱水浸泡一合的灰,澄清後飲用。(危氏方)
治療咽喉腫痛:將稻草燒取墨煙,用醋調和後吹入鼻中,或灌入喉嚨,讓痰滾出,馬上就會好。(《普濟方》)。治療熱病後遺症,導致手腳疼痛好像要脫落:用稻稈灰,煮汁浸泡患處。(《肘後方》)。
治療便血成痔:用稻草燒成灰,淋汁後,趁熱浸泡三、五次,就會好。(崔氏《纂要》)。
治療湯火燙傷:用稻草灰,用冷水淘洗七遍,帶濕敷在患處,乾了就更換。如果傷口濕潤,就將灰焙乾,用油調敷,兩三次就可以痊癒。(《衛生易簡方》)。
治療惡蟲跑入耳朵:用香油調和稻稈灰汁,滴入耳中。(《聖濟總錄》)。
治療食物噎住難以下嚥:取紅色稻子的細梢,燒成灰,用滾水一碗,隔著絲絹淋取汁液三次,取汁液,加入丁香一顆、白豆蔻半顆,米一盞,煮成粥食用,效果神奇。(《摘玄妙方》)。
治療小便白濁:用糯稻草,煎煮濃汁,露一夜,服用。(同上)。
解砒霜毒:稻草燒成灰,淋汁,調和青黛三錢服用。(《醫方摘要》)。
谷穎(就是穀芒,也就是稻穗上的芒刺,並非穩當的穩字)
【主治】治療黃疸病,磨成粉用酒送服(陳藏器說)。還可以解蠱毒,煎汁飲用(《日華子本草》)。
糯糠
【主治】治療牙齒發黃,燒成白色灰,每天早晨擦拭牙齒(李時珍說)。
2. 粳
(音庚。《別錄》中品)
【釋名】秔(與粳同)。
時珍曰:粳乃谷稻之總名也,有早、中、晚三收。諸本草獨以晚稻為粳者,非矣。黏者為糯,不黏者為粳。糯者懦也,粳者硬也。但入解熱藥,以晚粳為良爾。
【集解】弘景曰:粳米,即今人常食之米,但有白、赤、小、大異族四、五種,猶同一類也。可作廩米。
詵曰:淮、泗之間最多。襄、洛土粳米,亦堅實而香。南方多收火稻,最補益人。諸處雖多粳米,但充飢耳。
時珍曰:粳有水、旱二稻。南方土下塗泥,多宜水稻。北方地平,惟澤土宜旱稻。西南夷亦有燒山地為畬田種旱稻者,謂之火米。古者惟下種成畦,故祭祀謂稻為嘉蔬,今人皆拔秧栽插矣。其種近百,名各不同,俱隨土地所宜也。其谷之光、芒、長、短、大、細,百不同也。
其米之赤、白、紫、烏、堅、松、香、否,不同也。其性之溫、涼、寒、熱,亦因土產形色而異也。真臘有水稻,高丈許,隨水而長。南方有一歲再熟之稻。蘇頌之香粳,長白如玉,可充御貢。皆粳之稍異者也。
粳米
【氣味】甘、苦,平,無毒。
思邈曰:生者寒,燔者熱。時珍曰:北粳涼,南粳溫。赤粳熱,白粳涼,晚白粳寒。新粳熱,陳粳涼。凡人嗜生米,久成米瘕,治之以雞屎白。
穎曰:新米乍食,動風氣。陳者下氣,病人尤宜。
詵曰:常食干粳飯,令人熱中,唇口乾。不可同馬肉食,發痼疾。不可和蒼耳食,令人卒心痛,急燒倉米灰和蜜漿服之,不爾即死。
【主治】益氣,止煩止渴止泄(《別錄》)。溫中,和胃氣,長肌肉(《蜀本》)。補中,壯筋骨,益腸胃(《日華》)。煮汁,主心痛,止渴,斷熱毒下痢(孟詵)。合芡實作粥食,益精強志,聰耳明目(好古)。通血脈,和五臟,好顏色(時珍。出《養生集要》)。常食干粳飯,令人不噎(孫思邈)。
【發明】詵曰:粳米赤者粒大而香,水漬之有味益人。大抵新熟者動氣,經再年者亦發病。惟江南人多收火稻貯倉,燒去毛,至春舂米食之,即不發病宜人,溫中益氣,補下元也。
宗奭曰:粳以白晚米為第一,早熟米不及也。平和五臟,補益胃氣,其功莫逮。然稍生則復不益脾,過熟乃佳。
穎曰:粳有早、中、晚三收,以晚白米為第一。各處所產,種類甚多,氣味不能無少異,而亦不大相遠也。天生五穀,所以養人,得之則生,不得則死。惟此谷得天地中和之氣,同造化生育之功,故非他物可比。入藥之功在所略爾。
好古曰:《本草》言粳米益脾胃,而張仲景白虎湯用之入肺。以味甘為陽明之經,色白為西方之象,而氣寒入手太陰也。少陰證桃花湯,用之以補正氣。竹葉石膏湯,用之以益不足。
時珍曰:粳稻六、七月收者為早粳(止可充食),八、九月收者為遲粳,十月收者為晚粳。北方氣寒,粳性多涼,八、九月收者即可入藥。南方氣熱,粳性多溫,惟十月晚稻氣涼乃可入藥。遲粳、晚粳得金氣多,故色白者入肺而解熱也。早粳得土氣多,故赤者益脾而白者益胃。若滇、嶺之粳則性熱,惟彼土宜之耳。
【附方】舊二,新十。
霍亂吐瀉,煩渴欲絕:用粳米二合研粉,入水二盞研汁,和淡竹瀝一合,頓服。(《普濟》)。
赤痢熱躁:粳米半升,水研取汁,入油瓷瓶中,蠟紙封口,沉井底一夜,平旦服之。吳內翰家乳母病此,服之有效。(《普濟方》)。
自汗不止:粳米粉絹包,頻頻撲之。
五種屍病:粳米二升,水六升,煮一沸服,日三。(《肘後》)。
卒心氣痛:粳米二升。水六升,煮六、七沸,服。(《肘後方》)。
米症嗜米,有人好啞米,久則成症,不得米則吐出清水,得米即止,米不消化,久亦斃人:用白米五合,雞屎一升,同炒焦為末。水一升,頓服。少時吐出症,如研米汁,或白沫淡水,乃愈也。(《千金方》)。
小兒初生三日,應開腸胃、助穀神者:碎米濃作汁飲,如乳酪,頻以豆許與兒飲之。二七日可與哺,慎不得與雜藥也。(《肘後方》)。
初生無皮色赤,但有紅肉,乃受胎未足也:用早白米粉撲之,肌膚自生。(《普濟方》)。小兒甜瘡,生於面耳:令母頻嚼白米,臥時塗之。不過三、五次,即愈。
荒年辟穀:粳米一斗,酒三升漬之,曝乾又漬,酒盡止。取出稍食之,可闢三十日。足一斛三升,辟穀一年。(《肘後方》)。
胎動腹痛,急下黃汁:用粳米五升,黃耆六兩,水七升,煎二升,分四服。(《聖惠》)。
赤根疔腫:白粉熬黑,和蜜敷之。(《千金方》)。
淅二泔
【釋名】米瀋。
時珍曰:淅,音錫,洗米也。瀋,汁也。泔,甘汁也。第二次者,清而可用,故曰淅二泔。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清熱,止煩渴,利小便,涼血(時珍)。
【發明】戴原禮曰:風熱赤眼,以淅二泔睡時冷調洗肝散、菊花散之類,服之。
【附方】新四。
吐血不止:陳紅米泔水,溫服一鍾,日三次。(《普濟方》)
鼻出衄血:頻飲淅二泔,仍以真麻油或蘿蔔汁滴入之。(《證治要訣》)
鼻上酒齇:以淅二泔食後冷飲。外以硫黃入大菜頭內,煨碾塗之。(《證治要訣》)。
服藥過劑,悶亂者:粳米瀋飲之。(《外臺》)。
炒米湯
【主治】益胃除濕。不去火毒,令人作渴(時珍)。
粳谷奴(穀穗煤黑者),
【主治】走馬喉痹,燒研,酒服方寸匕,立效(時珍。出《千金》)。
禾稈
【主治】解砒毒,燒灰,新汲水淋汁濾清,冷服一碗,毒當下出(時珍。出《衛生易簡方》)。
白話文:
[粳]
粳米,也就是稻穀的總稱,有早稻、中稻、晚稻三種收成。古代本草書籍獨獨把晚稻當作粳米是不對的。黏性高的叫做糯米,不黏的才是粳米。糯米口感軟糯,粳米則比較硬實。不過在需要解熱的藥方中,晚稻粳米是比較好的選擇。
粳米就是現代人常吃的米,有白、紅、小、大等不同種類,但都屬於同一類。可以作為儲備糧食。
淮河、泗水一帶產的粳米最多。襄陽、洛陽的粳米也堅實且香。南方大多收成火稻,對人最有補益。其他地方雖然也有粳米,但只能充飢而已。
粳米有水稻和旱稻兩種。南方土地濕潤,多種水稻。北方地勢平坦,只有濕潤的土地適合種旱稻。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也有在燒過的山地上種旱稻的,叫做火米。古時候人們是直接在田裡播種,所以祭祀時把稻米當作珍貴的蔬菜。現在的人都改為先育苗再插秧了。粳米的品種將近百種,名稱各不相同,都隨著土地的條件而有差異。穀粒的光澤、芒刺、長短、大小、粗細也各有不同。
米粒的顏色有紅、白、紫、黑,口感有硬有鬆,氣味有香有淡,這些都不同。米的性質是溫、涼、寒、熱,也因為產地和外觀而有所差異。真臘(今柬埔寨)有種水稻,長得有幾丈高,隨著水位上升而生長。南方有些地方的稻米可以一年收成兩次。蘇頌的香粳,米粒長而白如玉,可以作為貢品。這些都是粳米中比較特別的品種。
粳米
味道:甘、苦,性平,無毒。
孫思邈認為:生的粳米性寒,烤過的粳米性熱。李時珍認為:北方的粳米性涼,南方的粳米性溫。紅色的粳米性熱,白色的粳米性涼,晚稻的白色粳米性寒。新收成的粳米性熱,陳年的粳米性涼。如果有人喜歡生吃米,時間久了就會得米積病,可以用雞屎白來治療。
吳穎認為:新米剛吃容易引起風疾,陳米則可以下氣,特別適合病人食用。
孟詵認為:經常吃乾的粳米飯容易導致體內燥熱,嘴唇乾燥。不可以和馬肉一起吃,會引發舊疾。不可以和蒼耳一起吃,會讓人突然心痛,要趕快把倉庫裡的米燒成灰,用蜂蜜水調服,不然會死。
功效:可以補氣,止煩止渴止瀉(《別錄》記載)。可以溫和脾胃,調理胃氣,生長肌肉(《蜀本草》記載)。可以補中氣,強健筋骨,增進腸胃功能(《日華子本草》記載)。把粳米煮成汁可以治療心痛,止渴,止住因熱毒引起的腹瀉(孟詵說法)。和芡實一起煮粥吃,可以益精強志,使耳朵靈敏,眼睛明亮(李好古說法)。可以疏通血脈,調和五臟,使氣色變好(李時珍的說法,出自《養生集要》)。常吃乾粳米飯不會噎到(孫思邈說法)。
說明:孟詵認為:紅色的粳米顆粒大且香,用水浸泡過後味道更好,對人有益。一般來說,新收成的粳米容易引起身體不適,隔年的粳米也會引發疾病。只有江南地區的人多收火稻儲存在倉庫,燒掉穀殼上的毛,等到春天再舂米食用,這樣就不會引起疾病,對身體有益,可以溫中益氣,補益下元。
寇宗奭認為:粳米中以晚稻的白米最好,早熟的米比不上。可以平和五臟,補益胃氣,功效最大。但是稍微生一點的米反而對脾不好,煮的熟一點才好。
吳穎認為:粳米有早、中、晚三種收成,以晚稻的白米最好。各地產的粳米種類很多,氣味上難免有些差異,但不會差太多。天生五穀是用來養活人的,有糧食就能活,沒糧食就會死。只有這種穀物吸收了天地平和之氣,與大自然生育萬物的功勞相同,所以不是其他東西可以比擬的。粳米入藥的功效在此不多做說明。
李好古認為:《本草》上說粳米可以補益脾胃,但是張仲景的白虎湯卻用粳米來入肺。這是因為粳米味甘,屬於陽明經,色白,屬於西方的象徵,而氣寒,可以進入手太陰肺經。治療少陰證的桃花湯,用粳米來補正氣。竹葉石膏湯,用粳米來補充不足。
李時珍認為:粳稻在六、七月收成的叫做早粳(只能用來充飢),八、九月收成的叫做遲粳,十月收成的叫做晚粳。北方氣候寒冷,粳米大多性涼,八、九月收成的就可以入藥。南方氣候炎熱,粳米大多性溫,只有十月晚稻的粳米性涼才可以用來入藥。遲粳、晚粳吸收的金氣較多,所以白色粳米入肺可以解熱。早粳吸收的土氣較多,所以紅色粳米可以益脾,白色粳米可以益胃。如果雲南、廣東一帶的粳米則性熱,只有當地的人適合食用。
[附方]
- 霍亂吐瀉,煩渴欲絕:用粳米二合磨成粉,加入兩碗水磨成汁,和一合淡竹瀝一起服用。(出自《普濟方》)
- 赤痢熱躁:用粳米半升,用水磨成汁,裝入油瓷瓶中,用蠟紙封口,沉在井底一夜,早晨取出服用。吳內翰家的乳母得了這個病,服用後有效。(出自《普濟方》)
- 自汗不止:用粳米粉用絹布包起來,頻繁拍打出汗的地方。
- 五種屍病:用粳米二升,加入六升水,煮開後服用,每天三次。(出自《肘後備急方》)
- 突然心氣痛:用粳米二升,加入六升水,煮開六、七次後服用。(出自《肘後備急方》)
- 米症,有些人喜歡吃沒有煮熟的米,時間久了就會得病,沒有吃到米就會吐出清水,吃到米病就會停止,米不能消化,時間久了也會死亡:用白米五合,雞屎一升,一起炒焦成末。加入一升水,一次性服用。過一會兒就會吐出像米漿一樣的病症,或是白色泡沫淡水,病就好了。(出自《千金方》)
- 嬰兒出生三天後,應該開腸胃,幫助消化穀物:用碎米煮成濃汁像乳酪一樣給嬰兒喝,頻繁用豆子大小的量給嬰兒喝。十四天後可以餵食米糊,注意不要和雜藥一起服用。(出自《肘後備急方》)
- 嬰兒出生後皮膚沒有顏色,只有紅肉,這是因為懷孕時間不夠:用早稻的白米粉撲在身上,皮膚自然就會長出來。(出自《普濟方》)
- 嬰兒臉上、耳朵上長甜瘡:讓母親頻繁咀嚼白米,睡覺時塗在患處。不過三五次就會好。
- 荒年辟穀:用粳米一斗,加入三升酒浸泡,曬乾後再浸泡,直到酒用完。取出少量食用,可以不吃飯三十天。如果用一斛三升粳米,可以辟穀一年。(出自《肘後備急方》)
- 胎動腹痛,緊急排泄黃色液體:用粳米五升,黃耆六兩,加入七升水,煎至兩升,分四次服用。(出自《聖惠方》)
- 赤根疔腫:將白米粉熬黑,和蜂蜜敷在患處。(出自《千金方》)
[淅二泔]
名稱:米汁。
李時珍說:淅,就是洗米的意思。瀋,就是汁液。泔,就是甘甜的汁液。第二次洗米的汁液,比較清澈可以用,所以叫做淅二泔。
味道:甘,性寒,無毒。
功效:清熱,止煩渴,利小便,涼血(李時珍說)。
說明:戴原禮說:風熱引起的紅眼病,可以用冰涼的淅二泔,睡覺時調入洗肝散、菊花散之類的藥粉服用。
[附方]
- 吐血不止:用陳年的紅米泔水,溫熱服用一碗,每天三次。(出自《普濟方》)
- 鼻出血:頻繁飲用淅二泔,也可以用麻油或蘿蔔汁滴入鼻中。(出自《證治要訣》)
- 鼻子上長酒渣鼻:用冰涼的淅二泔飯後飲用。外部用硫磺放入大白蘿蔔裡,煨熟後碾碎塗抹。(出自《證治要訣》)
- 服用藥物過量,感到悶亂:飲用粳米湯(出自《外台秘要》)。
[炒米湯]
功效:可以增進食慾,去除體內濕氣。但不能去除火毒,反而會讓人感到口渴(李時珍說)。
[粳谷奴](指穀穗被煤燻黑的)
功效:治療急性的咽喉腫痛,燒成灰磨成粉,用酒服用一小撮,效果很好(李時珍說,出自《千金方》)。
[禾稈]
功效:可以解砒霜毒,燒成灰,用新打的井水淋過濾清,冰涼服用一碗,毒素就會被排出體外(李時珍說,出自《衛生易簡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