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谷部第二十二卷 (8)

回本書目錄

谷部第二十二卷 (8)

1. 苦蕎麥

(《綱目》)

【集解】時珍曰:苦蕎出南方,春社前後種之。莖青多枝,葉似蕎麥而尖,開花帶綠色,結實亦似蕎麥,稍尖而稜角不峭。其味苦惡,農家磨搗為粉,蒸使氣餾,滴去黃汁,乃可作為糕餌食之,色如豬肝。谷之下者,聊濟荒爾。

【氣味】甘、苦,溫,有小毒。

時珍曰:多食傷胃,發風動氣,能發諸病,黃疾人尤當禁之。

【附方】新一。

白話文:

集解

李時珍說:苦蕎產於南方,在春社前後播種。莖青多枝,葉子像蕎麥但較尖,花帶綠色,果實也像蕎麥,但較尖,稜角不那麼突出。它的味道苦且難吃,農民把它磨成粉,蒸熟讓水分蒸發,滴掉黃色汁液,才能做成糕點食用,顏色像豬肝。品質較差的苦蕎只能在荒年救急。

氣味

甘、苦,溫,有小毒。

時珍說:過量食用會損傷胃,導致風熱上身,引發各種疾病,黃疸病人尤其要注意避免食用。

附方

新方一條。

明目枕:苦蕎皮、黑豆皮、綠豆皮、決明子、菊花,同作枕,至老明目。(鄧才《雜興》)

白話文:

明目枕:將苦蕎皮、黑豆皮、綠豆皮、決明子、菊花一起作為枕頭填充物,至老都能明目。(鄧才《雜興》)

2.

(《別錄》下品)

【釋名】稌(音杜)、糯(亦作稬)。

時珍曰:稻稌者,粳、糯之通稱。《物理論》所謂「稻者溉種之總稱」是矣。本草則專指糯以為稻也。稻從舀(音函),象人在臼上治稻之義。稌則方言稻音之轉爾。其性黏軟,故謂之糯。

穎曰:糯米緩筋,令人多睡,其性懦也。

白話文:

**別名:**杜、糯

時珍說:稻稌,泛指粳米和糯米。《物理論》中提到的「稻泛指用灌溉方式種植的穀物」,指的是這個意思。但本草經中專指糯米為稻。稻字從「舀」,形象地表示人用臼舂米的動作。稌則是稻字方言發音的轉變。糯米黏軟,所以稱作糯。

穎曰:糯米緩和筋骨,讓人容易犯困,是因為它具有溫和的性質。

【集解】弘景曰:道家方藥有稻米、粳米俱用者,此則兩物也。稻米白如霜,江東無此,故通呼粳為稻耳,不知色類復云何也?

白話文:

【集解】陶弘景說:道家方藥中有使用稻米和粳米的,這指的是兩種不同的東西。稻米潔白如霜,江東地區沒有這種稻米,所以人們都把粳米叫做稻米,卻不知道這兩種稻米的顏色和種類有何不同。

恭曰:稻者,穬、谷之通名。《爾雅》云:稌,稻也。粳者不黏之稱,一曰秈。氾勝之云:三月種粳稻,四月種秫稻。即並稻也,陶謂為二,蓋不可解也。

白話文:

恭謹地說:稻,泛稱穬、穀。《爾雅》一書說:稌,就是稻。粳,是對非黏稻的稱呼,也叫秈。氾勝之說:三月種粳稻,四月種秫稻。這都屬於稻穀,只是陶弘景將它們分為兩類,實在令人難以理解。

志曰:此稻米即糯米也。其粒大小似秔米,細糠白如雪。今通呼秔、糯二谷為稻,所以惑之。按:李含光《音義》引《字書》解粳字云:稻也。秔字云:稻屬也,不黏。粢字云:稻餅也。粢蓋糯也。

白話文:

志書上說:稻米,也就是糯米。糯米的穀粒大小像秈米,但細糠白得像雪一樣。現在大家通稱秈米和糯米兩種穀物為稻,這就造成了混亂。根據李含光的《音義》引用《字書》對粳字的解釋:稻米。秔字的解釋:稻米的一種,不黏。粢字的解釋:稻米做成的餅。粢其實就是糯米。

禹錫曰:《爾雅》云:稌,稻。郭璞注云:別二名也。今沛國呼稌。周頌云:豐年多黍多稌。《禮記》云:牛宜稌。《幽風》云:十月獲稻。皆是一物也。《說文》云:秔,稻屬也。沛國謂稻為糯。《字林》云:糯,黏稻也。秔,不黏稻也。然秔、糯甚相類,以黏不黏為異爾。

白話文:

禹錫說:《爾雅》一書說:稌,就是稻子。郭璞註解說:稻子有兩個名字。如今,沛國的人稱之為稌。《周頌》說:豐收的年景小米多、稌也多。《禮記》說:牛適宜吃稌。《幽風》說:十月收割稻子。這些都是同一種東西。《說文》說:秔,是稻的一種。沛國的人稱稻為糯。《字林》說:糯,就是黏稻。秔,就是不黏的稻。但是秔和糯非常相似,只有黏跟不黏的區別而已。

當依《說文》以稻為糯。顏師古《刊謬正俗》云:本草稻米,即今之糯米也。或通呼粳、糯為稻。孔子云:食夫稻。周官有稻人。漢有稻田使者。並通指秔、糯而言。所以後人混稱,不知稻即糯也。

白話文:

依照《說文》記載,稻就是糯米。顏師古在《刊謬正俗》中說:本草所說的稻米,就是現在的糯米。有時人們也會把粳米、糯米統稱為稻。孔子說:“吃那稻米”。《周禮》中記載了稻人這個官職。漢朝有稻田使者這個官職。這些都統指秈米和糯米。因此,後人混稱糯米為稻,不知道稻就是糯米。

宗奭曰:稻米,今造酒糯稻也。其性溫,故可為酒。酒為陽,故多熱。西域記:天竺國土溽熱,稻歲四熟,亦可驗矣。

白話文:

宗奭說:稻米,現在用來釀造酒的糯米稻。它的性質溫和,所以可以用來釀造酒。酒是陽性的,所以多熱。根據《西域記》的記載:天竺國的土地炎熱潮濕,稻子一年可以收穫四次,也可以證明這一點。

時珍曰:糯稻,南方水田多種之。其性黏,可以釀酒,可以為粢,可以蒸糕,可以熬餳,可以炒食。其類亦多,其穀殼有紅、白二色,或有毛,或無毛。其米亦有赤、白二色,赤者酒多糟少,一種粒白如霜,長三、四分者。《齊民要術》糯有九格、雉木、大黃、馬首、虎皮、火色等名是矣。

白話文:

李時珍說:糯米是南方水稻田裡普遍種植的稻米。糯米的特性黏膩,可以釀酒、製作酒釀、蒸糕、熬粥、炒食。糯米的種類繁多,稻穀有紅、白兩種顏色,有的有毛,有的沒有毛。糯米也有紅、白兩種顏色,紅色的糯米釀出來的酒,酒多糟少。還有一種糯米,米粒潔白如霜,長三、四分。《齊民要術》中提到的糯米有九格、雉木、大黃、馬首、虎皮、火色等名稱,都是糯米的種類。

古人釀酒多用秫,故諸說論糯稻,往往費辯也。秫乃糯粟,見本條。稻米,

【氣味】苦,溫,無毒。思邈曰:味甘。宗奭曰:性溫。

頌曰:糯米性寒,作酒則熱,糟乃溫平,亦如大豆與豉、醬之性不同也。

詵曰:涼。發風動氣,使人多睡,不可多食。

藏器曰:久食令人身軟,緩人筋也。小貓、犬食之,亦腳屈不能行。馬食之,足重。妊婦雜肉食之,令子不利。

蕭炳曰:擁諸經絡氣,使四肢不收,發風昏昏。

士良曰:久食發心悸,及癰疽瘡癤中痛。合酒食之,醉難醒。

時珍曰:糯性黏滯難化,小兒、病人最宜忌之。

白話文:

古代人釀酒多用糯米,因此各家關於糯米的論述經常爭辯不休。糯米就是糯米粟,請參照此條。稻米,

【性味】苦,溫,無毒。孫思邈說:味道甘甜。雷宗奭說:性質溫和。

頌詞說:糯米性質偏寒涼,但用來釀酒就變成溫熱,釀酒後剩下的酒糟性質溫和,就像黃豆做成豆豉和醬料後,性質也不同。

李時珍說:糯米性涼。會導致風氣發作,令人昏睡,不宜多吃。

劉河間說:長期食用會使人身體虛軟,筋骨無力。小貓、小狗吃了糯米,也會腳部彎曲而無法行走。馬吃了糯米,腳部會變重。孕婦吃糯米配其他肉類,會對胎兒不利。

蕭炳說:糯米會阻滯經絡氣血,導致四肢無法伸展,並引發昏眩。

劉士良說:長期食用糯米會導致心悸,以及癰疽瘡癤等病竈疼痛。與酒一起食用,會不容易醒酒。

李時珍說:糯米黏膩難以消化,兒童和病人特別應該忌食。

【主治】作飯溫中,令人多熱,大便堅(《別錄》)。能行營衛中血積,解芫青、斑蝥毒(士良)。益氣止泄(思邈)。補中益氣。止霍亂後吐逆不止,以一合研水服之(大明)。以駱駝脂作煎餅食,主痔疾(蕭炳)。作糜一斗食,主消渴(藏器)。暖脾胃,止虛寒泄痢,縮小便,收自汗,發痘瘡(時珍)。

【發明】思邈曰:糯米味甘,脾之谷也,脾病宜食之。

楊士瀛曰:痘疹用稬米,取其解毒,能釀而發之也。

白話文:

【主治症狀】烹煮後食用能溫中止瀉,使人體溫熱,糞便堅實。(《別錄》)。能行氣血,消除因芫花、斑蝥中毒。能益氣止瀉。(孫思邈)。能補中益氣。霍亂後嘔吐不止,用一合研水服用。(《大明》)。用駱駝脂煎餅食用,能治療痔瘡。(蕭炳)。做成粥吃一斗,能治療口渴(《藏器》)。溫暖脾胃,止虛寒泄痢,利小便,收自汗,發痘瘡。(李時珍)。

發明思邈說:糯米味道甘甜,是脾臟喜好的穀物,脾臟虛弱的人適合食用糯米。

楊士瀛說:痘疹可以使用糯米,因為糯米可以解毒,還能釀酒發汗。

時珍曰:糯米性溫,釀酒則熱,熬餳尤甚,故脾肺虛寒者宜之。若素有痰熱風病,及脾病不能轉輸,食之最能發病成積。孟詵、蘇頌或言其性涼、性寒者,謬說也。《別錄》已謂其溫中堅大便,令人多熱,是豈寒涼者乎?今人冷泄者,炒食即止。老人小便數者,作粢糕或丸子,夜食亦止。其溫肺暖脾可驗矣。痘證用之,亦取此義。

白話文:

李時珍說:糯米性味溫和,釀成酒後性質就變熱了,煮成粥更甚,所以脾胃虛寒的人適合食用。但如果是本來就有痰熱風病、或脾臟功能不好、無法正常運化食物的人,吃了糯米最容易發病,並且會變成積食。孟詵、蘇頌有人說糯米性涼、性寒,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別錄》中已經說過糯米可以溫中止瀉,令人感到燥熱,這難道是寒涼食物的特性嗎?現在有的人大便稀溏,用炒過的糯米來吃,就會停止腹瀉。老人小便次數多,用糯米做成米糕或小丸子,晚上吃也能止遺尿。糯米可以溫肺暖脾的功效是可以驗證的。痘瘡的治療方法中使用糯米,也是基於這個道理。

【附方】舊五,新十六。

霍亂煩渴不止:糯米三合,水五升,蜜一合,研汁分服,或煮汁服。(楊氏《產乳》)。

消渴飲水:方同上。

白話文:

【附方】古籍中記載五種方子,如今增加十六種。

**霍亂煩渴不止:**糯米三合(約 150 克),水五升(約 2500 毫升),蜂蜜一合(約 50 毫升)。將糯米研磨成汁,分次服用;或將糯米煮成汁服下。(摘自楊氏《產乳》)。

**消渴飲水:**方子同上。

三消渴病:梅花湯:用糯谷(炒出白花)、桑根白皮等分。每用一兩,水二碗,煎汁飲之。(《三因方》)。

白話文:

三種消渴病:梅花湯:用糯米(炒成白色)和桑樹根的白皮,等份混合。每次取一兩藥材,加兩碗水煎成藥汁飲用。(出自《三因方》)。

下痢禁口:糯谷一升(炒出白花去殼,用薑汁拌濕再炒),為末。每服一匙,湯下,三服即止。(《經驗良方》)。

白話文:

腹瀉時忌口:糯米一升(炒出白色花後去殼,用生薑汁拌濕再炒),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湯匙,用湯送下,吃三次即可止瀉。(出處:《經驗良方》)。

久泄食減:糯米一升。水浸一宿瀝乾,慢炒熟,磨篩,入懷慶山藥一兩。每日清晨用半盞,入砂糖二匙,胡椒末少許,以極滾湯調食。其味極佳,大有滋補。久服令人精暖有子,秘方也。(《松篁經驗方》)。

白話文:

長期腹瀉、食慾不佳:糯米一升。用水浸泡一個晚上後瀝乾,慢慢炒熟,磨成粉,加入懷慶山藥一兩。每天清晨服用半盞,加入二匙砂糖和少許胡椒粉,用很滾的湯沖泡食用。它的味道很好,具有很好的滋補作用。長期服用可以讓人精神飽滿、溫暖,還可以生孩子,是祕方。(《松篁經驗方》)

鼻衄不止,服藥不應:獨聖散:用糯米微炒黃,為末。每服二錢,新汲水調下。仍吹少許入鼻中。(《簡要濟眾方》)。

白話文:

針對鼻血不止、服藥無效的情況:

獨聖散:將糯米略微炒至微黃,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以新汲取的清水調服。同時,將少量粉末吹入鼻中。(出自《簡要濟眾方》)。

勞心吐血:糯米半兩,蓮子心七枚,為末,酒服。孫仲盈云:曾用多效。或以墨汁作丸服之。(《澹寮》)。

白話文:

勞心吐血治療方式:糯米半兩、蓮子心七枚,研成粉,加入酒中服用。孫仲盈說:曾經用過,效果很好。有人也用墨汁做成藥丸服用。(《澹寮》)。

自汗不止:糯米、小麥麩同炒,為末。每服三錢,米飲下。或煮豬肉點食。

白話文:

自汗不止:將糯米和小麥麩一起炒至微焦,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以米湯送服。或煮豬肉食用。

小便白濁:白糯丸:治人夜小便腳停白濁,老人、虛人多此證,令人卒死,大能耗人精液,主頭昏重。用糯米五升(炒赤黑),白芷一兩,為末,糯粉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木饅頭煎湯下。無此,用《局方》補腎湯下。若後生稟賦怯弱,房室太過,小便太多,水管蹇澀,小便如膏脂,入石菖蒲、牡蠣粉甚效。(《經驗良方》)。

白話文:

小便白濁:白糯丸:治療成年人夜間小便中有白色粘稠物,老人和虛弱的人多有此症,能導致人突然死亡,大大損耗人的精液,導致頭暈沉重。用糯米五升(炒至赤黑色),白芷一兩,研磨成細末,用糯米粉調和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五十丸,用木饅頭煎煮的湯送服。沒有木饅頭,可以用《局方》中的補腎湯送服。若是後天稟賦怯弱,房事過度,小便過多,尿道阻塞,小便如膏脂狀,加入石菖蒲和牡蠣粉效果很好。(《經驗良方》)。

女人白淫:糙糯米、花椒等分。炒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食前醋湯下。(楊起《簡便方》)。

白話文:

女性白帶過多:糙糯米、花椒等比例。炒成粉末,用醋糊成梧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三、四十丸,飯前用醋湯送下。(楊起《簡便方》)。

胎動不安,下黃水:用糯米一合,黃耆、芎藭各五錢,水一升,煎八合,分服。(《產寶》)。

白話文:

胎兒躁動不安,帶有黃色分泌物:用糯米一合、黃耆、芎藭各五錢,加水一升,煎煮至八合,分次服用。(出自《產寶》)。

小兒頭瘡:糯米飯燒灰,入輕粉,清油調敷。(《普濟方》)。

纏蛇丹毒:糯米粉和鹽,嚼塗之。(《濟急方》)。

打撲傷損諸瘡:寒食日浸糯米,逐日易水,至小滿取出,日乾為末,用水調塗之。(《便民圖纂》)。

白話文:

小兒頭瘡: 把糯米飯燒成灰,加入輕粉,用清油調和後敷上。(出自《普濟方》)

纏蛇丹毒: 把糯米粉和鹽混合,嚼碎後塗抹。(出自《濟急方》)

打撲傷損諸瘡: 在寒食節那天把糯米浸泡,每天換水,到小滿節氣取出,曬乾後研成細粉,用水調和後塗抹。(出自《便民圖纂》)

金瘡癰腫,及竹木簽刺等毒:用糯米三升,於端午前四十九日,以冷水浸之,一日兩換水,輕淘轉,勿令攪碎。至端午日取出陰乾,絹袋盛,掛通風處。每用旋取,炒黑為末,冷水調如膏藥,隨瘡大小,裹定瘡口,外以布包定勿動,直候瘡瘥。若金瘡犯生水作膿腫甚者,急裹一、二食久,即不作膿腫也。

白話文:

用於治療金瘡腫脹以及竹木簽刺等中毒:

方法是用三升糯米,在端午節前四十九天,用冷水浸泡,每天換兩次水,輕輕淘洗,不要攪碎。等到端午節那天取出,陰乾後用絹布袋裝好,掛在通風處。每次使用旋轉取出,炒焦後製成粉末,用冷水調成膏藥狀,根據瘡口大小,將藥膏包在瘡口上,用布固定不動,直到瘡口癒合。如果金瘡感染了生水,導致膿腫加重,立即將藥膏包覆在瘡口上,一兩頓飯的時間,就可以防止膿腫加重。

若癰疽初發,才覺焮腫,急貼之,一夜便消。(《靈苑方》)。

喉痹吒腮:用前膏貼項下及腫處,一夜便消。干即換之,常令濕為妙。

竹木簽刺:用前膏貼之,一夜刺出在藥內也。

白話文:

中醫古代文字:

內容若癰疽初發,才覺焮腫,急貼之,一夜便消。(《靈苑方》)

喉痹吒腮:用前膏貼項下及腫處,一夜便消。幹即換之,常令濕為妙。

竹木簽刺:用前膏貼之,一夜刺出在藥內也。

內容若癰疽初發,才覺腫痛,立刻貼上藥膏,一夜便消。(《靈苑方》)

**喉嚨腫痛或腮腺腫脹:**用前面提到的藥膏貼在頸部和腫脹處,一夜便消。藥膏乾了就換,保持濕潤效果最佳。

**竹木刺扎:**用前面提到的藥膏貼住,一夜後刺就會在藥裡出現。

顛犬咬傷:糯米一合,斑蝥七枚同炒,蝥黃去之;再入七枚,再炒黃去之;又入七枚,待米出煙,去蝥為末。油調敷之,小便利下佳。(《醫方大成》)。

白話文:

顛狗咬傷:糯米一升,斑蝥七隻同炒,去斑蝥;再入七隻,再炒黃去之;又入七隻,待米出煙,去斑蝥研末。用油調勻敷患處,小便通暢則病情好轉。(《醫方大成》)。

荒年代糧:稻米一斗淘汰,百蒸百曝,搗末。日食一飧,以水調之。服至三十日止,可一年不食。(《肘後》)。

虛勞不足:糯米,入豬肚內蒸乾,搗作丸子,日日服之。

白話文:

荒年的代用糧食:將一斗稻米淘洗乾淨,蒸一百遍,曬一百遍,然後搗碎。每天早上吃一頓,用清水調和著吃。服用到三十天為止,可以一年不吃東西。(《肘後方》)

虛弱不足:將糯米放入豬肚中蒸乾,搗成丸子,每日服用。

腰痛虛寒:糯米二升,炒熟,袋盛,拴靠痛處。內以八角茴香研酒服。(談野翁《試驗方》)

白話文:

腰痛虛寒:

  • 將二升糯米炒熟,裝入袋子中,綁在疼痛的地方。
  • 內服研成的八角茴香泡的酒。

(出自:談野翁《試驗方》)

米泔

【氣味】甘,涼,無毒。

【主治】益氣,止煩渴霍亂,解毒。食鴨肉不消者,頓飲一盞,即消(時珍)。

【附方】舊一。

煩渴不止:糯米泔任意飲之,即定。研汁亦可。(《外臺》)

糯稻花

【主治】陰乾,入揩牙、烏須方用(時珍)。

白話文:

米泔

氣味:甘、涼,無毒。

主治:補充元氣,止煩渴、霍亂,解毒。如果吃了鴨肉消化不良,一口氣喝下一杯(米泔),就能馬上消化(李時珍)。

附加藥方

  • **煩渴不止:**任意飲用(米泔),就能緩解。也可研磨成汁液飲用。(《外臺祕要》)

糯米花

主治:曬乾後用於刷牙、烏鬚藥方(李時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