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谷部第二十二卷 (6)

回本書目錄

谷部第二十二卷 (6)

1. 麥苗

(《拾遺》),

【氣味】辛,寒,無毒。

【主治】消酒毒暴熱,酒疸目黃,並搗爛絞汁日飲之。又解蠱毒,煮汁濾服(藏器)。除煩悶,解時疾狂熱,退胸膈熱,利小腸。作齏食,甚益顏色(《日華》)。

麥奴

藏器曰:麥穗將熟時,上有黑黴者也。

【主治】熱煩,天行熱毒。解丹石毒(藏器)。治陽毒溫毒,熱極發狂大渴,及溫瘧(時珍)。

【發明】時珍曰:朱肱《南陽活人書》:治陽毒溫毒熱極發狂發斑大渴倍常者,用黑奴丸,水化服一丸,汗出或微利即愈。其方用小麥奴、梁上塵、釜底煤、灶突墨,同黃芩、麻黃、硝、黃等分為末,蜜丸彈子大。蓋取火化者從治之義也。麥乃心之谷,屬火,而奴則麥實將成,為濕熱所蒸,上黑黴者,與釜煤、灶墨同一理也。

其方出陳延之《小品方》,名麥奴丸,初虞世《古今錄驗》名高堂丸、水解丸,誠救急良藥也。

【主治】燒灰,入去疣痣、蝕惡肉膏中用(時珍)。

白話文:

【麥苗】

味道辛辣,性寒,沒有毒性。

主要功效:可以消除飲酒過量造成的毒素和突然發生的熱症,以及因喝酒引起的黃疸、眼睛發黃。將麥苗搗爛擠汁,每天飲用。還可以解蠱毒,將麥苗煮汁過濾後服用。能解除煩悶,緩解時疫引起的狂熱,退胸腔的熱,使小腸通暢。做成麥苗醬食用,能讓氣色更好。

【麥奴】

麥穗快要成熟時,上面長出的黑色黴菌。

主要功效:可以治療因熱引起的煩躁、流行性熱毒。能解丹石的毒。治療陽毒、溫毒,熱到極點發狂、口渴難耐,以及溫瘧。

【闡述】

李時珍說:朱肱《南陽活人書》中記載,治療陽毒、溫毒,熱到極點發狂、長斑、口渴特別嚴重的人,用黑奴丸,用水化開服用一丸,發汗或稍微腹瀉就會好轉。它的配方是用麥奴、屋樑上的灰塵、鍋底的煤、灶台煙囪的墨,與黃芩、麻黃、硝石、黃等分量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彈子大小的丸藥。這是取火的化學性質來治療疾病的意思。麥是心的穀物,屬火,而麥奴是麥子快要長成時,被濕熱蒸發,上面長出黑色黴菌,與鍋底煤、灶台墨的原理相同。

這個方子出自陳延之的《小品方》,名叫麥奴丸,初虞世的《古今錄驗》中叫做高堂丸、水解丸,確實是救急的良藥。

【麥稈】

主要功效:將麥稈燒成灰,加入去除疣和痣、腐蝕惡肉的藥膏中使用。

2. 大麥

(《別錄》中品)

【釋名】牟麥。

時珍曰:麥之苗粒皆大於來,故得大名。牟亦大也。通作麰。

【集解】弘景曰:今稞麥一名牟麥,似穬麥,惟皮薄爾。

恭曰:大麥出關中,即青稞麥,形似小麥而大,皮厚,故謂大麥,不似穬麥也。

頌曰:大麥今南北皆能種蒔。穬麥有二種:一種類小麥而大,一種類大麥而大。

藏器曰:大、穬二麥,前後兩出。蓋穬麥是連皮者,大麥是麥米,但分有殼、無殼也。蘇以青稞為大麥,非矣。青稞似大麥,天生皮肉相離,秦隴巴西種之。今人將當大麥米糶之,不能分也。

陳承曰:小麥,今人以磨面日用者為之。大麥,今人以粒皮似稻者為之,作飯滑,飼馬良。穬麥,今人以似小麥而大粒,色青黃,作面脆硬,食多脹人,汴洛、河北之間又呼為黃稞。關中一種青稞,比近道者粒微小,色微青,專以飼馬,未見入藥用。然大、穬二麥,其名差互。

今之穬麥似小麥而大者,當謂之大麥;今之大麥不似小麥而礦脆者,當謂之穬麥。不可不審。

時珍曰:大、穬二麥,注者不一。按:《吳普本草》:大麥一名穬麥,五穀之長也。

王禎《農書》云:青稞有大、小二種,似大、小麥,而粒大皮薄,多面無麩,西人種之,不過與大、小麥異名而已。郭義恭《廣志》云:大麥有黑穬麥。有𥟶麥(出涼州,似大麥)。有赤麥(赤色而肥)。據此則穬麥是大麥中一種皮厚而青色者也。大抵是一類異種,如粟、粳之種近百,總是一類,但方土有不同爾。

故二麥主治不甚相遠。大麥亦有黏者,名糯麥,可以釀酒。

【氣味】咸,溫、微寒,無毒。為五穀長,令人多熱。

詵曰:暴食似腳弱,為下氣故也。久服宜人。熟則有益,帶生則冷而損人。石蜜為之使。

【主治】消渴除熱,益氣調中(《別錄》)。補虛劣,壯血脈,益顏色,實五臟,化穀食,止泄,不動風氣。久食,令人肥白,滑肌膚。為面,勝於小麥,無躁熱(士良)。面:平胃止渴,消食療脹滿(蘇恭)。久食,頭髮不白。和針砂、沒石子等,染髮黑色(孟詵)。寬胸下氣,涼血,消積進食(時珍)。

【發明】宗奭曰:大麥性平涼滑膩。有人患纏喉風,食不能下。用此面作稀糊,令咽以助胃氣而平。三伏中,朝廷作麨,以賜臣下。

震亨曰:大麥初熟,人多炒食。此物有火,能生熱病,人不知也。

時珍曰:大麥作飯食,響而有益。煮粥甚滑。磨面作醬甚甘美。

【附方】舊三,新六。

食飽煩脹,但欲臥者:大麥面熬微香,每白湯服方寸匕,佳。(《肘後方》)。

膜外水氣:大麥面、甘遂末各半兩,水和作餅,炙熟食,取利。(《總錄》)。

小兒傷乳,腹脹煩悶欲睡:大麥面生用,水調一錢服。白麵微炒亦可。(《保幼大全》)。

蠼螋尿瘡:大麥嚼敷之,日三上。(《傷寒類要》)。

腫毒已破:青大麥(去須,炒),暴花為末,敷之。成靨,揭去又敷。數次即愈。

麥芒入目:大麥煮汁洗之,即出。(孫真人方)。

湯火傷灼:大麥炒黑,研末,油調搽之。

被傷腸出:以大麥粥汁洗腸推入,但飲米糜,百日乃可。(《千金》)。

卒患淋痛:大麥三兩煎湯,入薑汁、蜂蜜,代茶飲。(《聖惠方》)。

白話文:

[大麥]

名稱解釋

大麥又名牟麥。之所以叫大麥,是因為它的植株和籽粒都比小麥大,所以得名。牟也有大的意思。這個字也常常寫作麰。

形態描述

一種叫做稞麥的,也叫牟麥,外形像穬麥,只是皮薄一些。關中地區出產的大麥就是青稞麥,形狀像小麥但個頭較大,皮也厚,所以稱為大麥,和穬麥不一樣。現在南北各地都能種植大麥。穬麥有兩種,一種像小麥但比較大,另一種則像大麥但比較大。大麥和穬麥是先後成熟的。穬麥是帶皮的,大麥是去了皮的麥米,只是分成有殼和無殼而已。有人把青稞當作大麥,其實是不對的。青稞像大麥,但是它們的皮和肉是分開的,主要在秦隴和巴西地區種植。現在有人把青稞當作大麥米來賣,分不清楚它們的區別。

小麥是現在人們用來磨麵日常食用的。大麥則是現在人們用來當作帶殼的米粒,吃起來很滑,用來餵馬很好。穬麥則是像小麥但個頭較大,顏色青黃,磨成麵粉吃起來脆硬,吃多了容易腹脹,在汴洛、河北一帶又叫黃稞。關中地區有一種青稞,比其他地方的顆粒小一點,顏色也比較青,專門用來餵馬,沒有用來做藥的。不過大麥和穬麥這兩種麥,它們的名字經常混用。現在說的穬麥,如果外形像小麥但個頭較大,應該叫做大麥。現在說的大麥,如果外形不像小麥而且吃起來不脆,應該叫做穬麥。這點一定要分清楚。

關於大麥和穬麥,很多古書的記載都不一樣。根據《吳普本草》記載,大麥又叫穬麥,是五穀之首。王禎的《農書》說,青稞有大小兩種,形狀像大小麥,但是顆粒大皮薄,麵粉多麩皮少,西域地區種植,其實和大小麥只是名稱不同而已。《廣志》說,大麥有黑穬麥、𥟶麥(產於涼州,形狀像大麥)、赤麥(紅色且肥大)。因此可以推斷,穬麥是大麥中一種皮厚且呈青色的種類。總而言之,它們是同一類植物的不同品種,就像粟米和粳米一樣,雖然種類很多,但都是同一類,只是不同地區的名稱不一樣而已。

所以,大麥和穬麥的藥用功效沒有太大差別。大麥也有黏性的品種,叫做糯麥,可以拿來釀酒。

性味

味道是鹹的,性質是溫和或微寒的,沒有毒性。作為五穀之首,吃多了容易產生熱氣。

吃多了容易導致腳軟,這是因為它能使氣下行。長期服用對身體有好處。煮熟了吃比較好,帶生的則會寒涼,對身體不好。可以搭配蜂蜜一起使用。

主治功效

能止渴、消除熱氣、補益氣力、調理脾胃。《別錄》中記載能補虛弱、強健血脈、改善氣色、充實五臟、幫助消化、止瀉、不會引起風氣。長期食用,能使人變得肥胖白皙,皮膚光滑。磨成麵粉比小麥好,不會燥熱。麵粉能健胃、止渴、幫助消化、消除脹滿。長期食用,頭髮不會變白。和大麥與針砂、沒石子等一起使用,能使頭髮變黑。大麥還能寬胸理氣、涼血、消除積食、增進食慾。

發明

大麥的性質平和、涼爽、滑膩。有人患了纏喉風,吃不下東西,可以用大麥麵做成稀糊,讓他吞嚥,幫助胃氣恢復。在三伏天,朝廷會製作麥屑,賞賜給臣子。

大麥剛成熟的時候,很多人喜歡炒著吃。這種吃法容易上火,產生熱病,但人們不知道。

大麥煮成飯吃,有益於健康。煮成粥則非常滑潤。磨成麵粉做成醬,味道很甘美。

附方

  • **吃飽後覺得煩躁,想睡覺:**將大麥麵稍微炒香,每次用白開水沖服一小勺,效果很好。
  • **膜外水腫:**大麥麵和甘遂末各一半,用水調成餅狀,烤熟後食用,有通利小便的作用。
  • **小兒傷食,肚子脹滿,煩躁想睡:**用生大麥麵,用水調服一錢。也可以用稍微炒過的白麵代替。
  • **蠼螋尿瘡:**把大麥嚼爛後敷在患處,每天三次。
  • **腫毒破潰:**把青大麥(去掉鬚,炒過)炒成花狀,研成粉末,敷在患處,結成痂皮後揭掉再敷。多敷幾次就會好。
  • **麥芒入眼:**用大麥煮的汁液清洗眼睛,麥芒就會出來。
  • **湯火燙傷:**把大麥炒黑,研成粉末,用油調勻後塗在患處。
  • **外傷導致腸子露出:**用大麥粥的汁液清洗腸子,然後推回體內,再喝稀粥,一百天左右就會痊癒。
  • **突然出現小便不暢:**用三兩大麥煎湯,加入薑汁和蜂蜜,當茶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