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石部第十一卷 (42)

回本書目錄

石部第十一卷 (42)

1. 綠礬

(《日華》)

【釋名】皂礬(《綱目》)、青礬,煅赤者名絳礬(《唐本》)、礬紅。時珍曰:綠礬可以染皂色,故謂之皂礬。又黑礬亦名皂礬,不堪服食,惟瘡家用之。煅赤者俗名礬紅,以別硃紅。

【集解】頌曰:綠礬出隰州溫泉縣、池州銅陵縣,並煎礬處生焉。初生皆石也,煎煉乃成。其形似朴硝而綠色,取置鐵板上,聚炭燒之,礬沸流出,色赤如金汁者,是真也。沸定時,汁盡,則色如黃丹。又有皂莢礬,或云即綠礬也。

恭曰:綠礬新出窟未見風者,正如琉璃色,人以為石膽。燒之赤色,故名絳礬。出瓜州者良。

時珍曰:綠礬晉地、河內、西安、沙州皆出之,狀如焰硝。其中揀出深青瑩淨者,即為青礬;煅過變赤,則為絳礬。入圬墁及漆匠家多用之,然貨者亦雜以沙土為塊。昔人往往以青礬為石膽,誤矣。

【氣味】酸,涼,無毒。

【主治】疳及諸瘡(蘇恭)。喉痹蟲牙口瘡,惡瘡疥癬。釀鯽魚燒灰服,療腸風瀉血(大明)。消積滯,燥脾濕,化痰涎,除脹滿黃腫瘧利,風眼口齒諸病(時珍)。

【發明】時珍曰:綠礬酸湧澀收,燥濕解毒化涎之功與白礬同,而力差緩。按《張三丰仙傳方》載伐木丸云:此方乃上清金蓬頭祖師所傳。治脾土衰弱,肝木氣盛,木來剋土,病心腹中滿,或黃腫如土色,服此能助土益元。用蒼朮二斤(米泔水浸二宿,同黃酒面曲四兩炒赤色),皂礬一斤(醋拌曬乾,入瓶火煅),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好酒、米湯任下,日二、三服。

時珍常以此方加平胃散,治一賤役中滿腹脹,果有效驗。蓋此礬色綠味酸,燒之則赤,既能入血分伐木,又能燥濕化涎,利小便,消食積,故脹滿黃腫瘧痢疳疾方往往用之,其源則自張仲景用礬石硝石治女勞黃疸方中變化而來。

頌曰:劉禹錫《傳信方》治喉痹,用皂莢礬,入好米醋同研含之,咽汁立瘥。此方出於李謨,甚奇妙。皂莢礬,即綠礬也。

【附方】舊一,新三十四。

重舌木舌:皂礬二錢,鐵上燒紅,研,摻之。(陸氏《積德堂方》)

喉風腫閉:皂礬一斤,米醋三斤拌,曬乾末,吹之。痰涎出盡,用良薑末少許,入茶內漱口,咽之即愈。(孫氏《集效方》)眼暴赤爛:紅棗五斤,入綠礬在內,火煨熟,以河水、井水各一碗,桃、柳心各七個,煎稠。每點少許入眥上。(《摘玄方》)爛弦風眼:青礬火煅出毒,細研。泡湯澄清,點洗。(《永類方》)倒睫拳毛:方同上。

瘧疾寒熱:礬紅、獨蒜頭(煨)等分。搗丸芡子大。每白湯嚼下一丸,端午日合之。(《普濟方》)少陰瘧疾嘔吐:綠礬一錢,乾薑(泡)、半夏(薑製),各半兩。為末。每服半錢,發日早以醋湯下。(《聖濟錄》)翻胃吐食:白麵二斤半,蒸作大饅頭一個,頭上開口,剜空,將皂礬填滿,以新瓦圍住,鹽泥封固,挖土窯安放。文武火燒一日夜,取出研末,棗肉為丸梧子大。

白話文:

綠礬

綠礬,也叫皂礬、青礬。煅燒至紅色則稱為絳礬或礬紅。綠礬因能染出皂色而得名皂礬,但需注意,黑礬也稱皂礬,卻不能服用,僅供外用於治療瘡瘍。煅燒成紅色的則俗稱礬紅,用以區別於硃砂。

綠礬產於隰州溫泉縣、池州銅陵縣等地,皆為煎煉礬石而成。其初生形態為石頭,形似朴硝但呈綠色。將其置於鐵板上,用炭火燒灼,待其沸騰流出,呈金汁般的赤紅色才是真品。沸騰停止,汁液耗盡後,顏色則會變成像黃丹一樣。還有一種皂莢礬,有人認為就是綠礬。

新採挖的綠礬,未經風吹日曬的,色澤猶如琉璃,常被誤認為是石膽。煅燒後呈赤色,故稱絳礬。瓜州所產的綠礬品質最佳。

綠礬產地遍布晉地、河內、西安、沙州等地,形狀像焰硝。其中挑選深青色、晶瑩剔透者即為青礬;煅燒變紅則為絳礬。建築及漆器工匠常用之,但市面上流通的綠礬常混雜沙土。古人常將青礬誤認為石膽,這是錯誤的。

綠礬味酸,性涼,無毒。

綠礬可治療疳疾及各種瘡瘍、喉痹、蟲牙、口瘡、惡瘡、疥癬等。將鯽魚燒成灰,與綠礬一起服用,可治療腸風瀉血。綠礬還能消積滯、燥濕、化痰涎、除脹滿、黃腫、瘧疾、痢疾,以及風眼、口齒等諸病。

綠礬味酸,性澀,具有燥濕、解毒、化涎的功效,與白礬相似,但療效較為緩和。據《張三丰仙傳方》記載的伐木丸,其配方源於上清金蓬頭祖師,用於治療脾土衰弱、肝木氣盛所致的心腹脹滿、黃腫等症,能健脾益元。此方中用到了蒼朮、綠礬(需醋拌曬乾後火煅)。

本人常在伐木丸的基礎上,加入平胃散,治療腹脹,效果顯著。綠礬色綠味酸,燒後呈紅色,既能入血分,又能燥濕化涎,利尿消食積,故常用于治療脹滿、黃腫、瘧疾、痢疾、疳疾等症,其淵源可追溯至張仲景用礬石、硝石治療婦女勞倦黃疸的方劑。

據劉禹錫《傳信方》記載,用皂莢礬(即綠礬)與米醋研磨,含服其汁,可治療喉痹,此方由李謨所創,療效奇特。

書中還記載了許多綠礬的應用方劑,用於治療重舌、木舌、喉風腫閉、眼暴赤爛、爛弦風眼、倒睫拳毛、瘧疾寒熱、少陰瘧疾嘔吐、翻胃吐食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