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谷部第二十二卷 (5)
谷部第二十二卷 (5)
1. 小麥
(《別錄》中品)
【校正】《拾遺》麥、苗並歸為一。
【釋名】來。
時珍曰:來亦作䅘。許氏《說文》云:天降瑞麥,一來二麰,象芒刺之形,天所來也。
如足行來,故麥字從來從攵。攵音綏,足行也。《詩》云:「貽我來牟」是矣。又云:來象其實,攵象其根。《梵書》名麥曰迦師錯。
【集解】頌曰:大、小麥秋種冬長,春秀夏實,具四時中和之氣,故為五穀之貴。地暖處亦可春種,至夏便收。然比秋種者,四氣不足,故有毒。
時珍曰:北人種麥漫撒,南人種麥撮撒。北麥皮薄面多,南麥反此。或云:收麥以蠶沙和之,闢蠹。或云:立秋前以蒼耳銼碎同曬收,亦不蛀。秋後則蟲已生矣。蓋麥性惡濕,故久雨水潦,即多不熟也。
小麥,
【氣味】甘,微寒,無毒。入少陰、太陽之經。
甄權曰:平,有小毒。
恭曰:小麥作湯,不許皮坼。坼則性溫,不能消熱止煩也。
藏器曰:小麥秋種夏熟,受四時氣足,兼有寒熱溫涼。故麥涼、曲溫、麩冷、面熱,宜其然也。河渭之西,白麥面亦涼,以其春種,闕二氣也。
時珍曰:新麥性熱,陳麥平和。
【主治】除客熱,止煩渴咽燥,利小便,養肝氣,止漏血唾血。令女人易孕(《別錄》)。養心氣,心病宜食之(思邈)。煎湯飲,治暴淋(宗奭)。熬末服,殺腸中蛔蟲(《藥性》)。陳者煎湯飲,止虛汗。燒存性,油調,塗諸瘡湯火傷灼(時珍)。
【發明】時珍曰:按:《素問》云:麥屬火,心之谷也。鄭玄雲:麥有孚甲,屬木。許慎云:麥屬金,金王而生,火王而死。三說各異。而《別錄》云:麥養肝氣,與鄭說合。孫思邈云:麥養心氣,與《素問》合。夷考其功,除煩、止渴、收汗、利溲、止血,皆心之病也,當以《素問》為準。蓋許以時,鄭以形,而《素問》以功性,故立論不同爾。
震亨曰:饑年用小麥代谷,須曬燥,以少水潤,舂去皮,煮為飯食,可免面熱之患。
【附方】舊二,新五。
消渴心煩:用小麥作飯及粥食。(《心鏡》)
老人五淋,身熱腹滿:小麥一升,通草二兩,水三升,煮一升,飲之即愈。(《奉親書》)
項下癭氣:用小麥一升,醋一升,漬之,曬乾為末。以海藻洗,研末三兩,和勻。每以酒服方寸匕,日三。(《小品》)。
眉煉頭瘡:用小麥燒存性,為末。油調敷。(《儒門事親》)。
白癜風癬:用小麥攤石上,燒鐵物壓出油,搽之甚效。(《醫學正傳》)。
湯火傷灼,未成瘡者:用小麥炒黑,研入膩粉,油調塗之。勿犯冷水,必致爛。(《袖珍方》)。
金瘡腸出:用小麥五升,水九升,煮取四升,綿濾取汁,待極冷。令病人臥席上,含汁噀之,腸漸入。噀其背。並勿令病人知,及多人見,傍人語,即腸不入也。乃抬席四角輕搖,使腸自入。十日中,但略食羹物。慎勿驚動,即殺人。(《劉涓子鬼遺方》)。浮麥(即水淘浮起者,焙用)。
【氣味】甘、咸,寒,無毒。
【主治】益氣除熱,止自汗盜汗,骨蒸虛熱,婦人勞熱(時珍)。
麥麩
【主治】時疾熱瘡,湯火瘡爛,撲損傷折瘀血,醋炒罯貼之(《日華》)。和麵作餅,止泄痢,調中去熱健人。以醋拌蒸熱,袋盛,包熨人馬冷失腰腳傷折處,止痛散血(藏器)。醋蒸,熨手足風濕痹痛,寒濕腳氣,互易至汗出,並良。末服,止虛汗(時珍)。
【發明】時珍曰:麩乃麥皮也。與浮麥同性,而止汗之功次於浮麥,蓋浮麥無肉也。凡人身體疼痛及瘡瘍腫爛沾漬,或小兒暑月出痘瘡,潰爛不能著席睡臥者,並用夾褥盛麩縫合藉臥,性涼而軟,誠妙法也。
【附方】新七。
虛汗盜汗:《衛生寶鑑》:用浮小麥(文武火炒),為末。每服二錢半,米飲下,日三服。或煎湯代茶飲。一方:以豬觜唇煮熟切片,蘸食亦良。
產後虛汗:小麥麩、牡蠣等分,為末。以豬肉汁調服二錢,日二服。(胡氏《婦人方》)。
走氣作痛:用釅醋拌麩皮炒熱,袋盛熨之。(《生生編》)。
滅諸瘢痕:春夏用大麥麩,秋冬用小麥麩,篩粉和酥敷之。(《總錄》)。
小兒眉瘡:小麥麩炒黑,研末,酒調敷之。
小便尿血:面麩炒香,以肥豬肉蘸食之。《集玄》。
面
【氣味】甘,溫,有微毒。不能消熱止煩(《別錄》)。
大明曰:性壅熱,小動風氣,發丹石毒。
思邈曰:多食,長宿澼,加客氣。畏漢椒、蘿蔔。
【主治】補虛。久食,實人膚體,厚腸胃,強氣力(藏器)。養氣,補不足,助五臟(《日華》)。水調服,治人中暑,馬病肺熱(宗奭)。敷癰腫損傷,散血止痛。生食,利大腸。水調服,止鼻衄吐血(時珍)。
【發明】詵曰:面有熱毒者,多是陳黝之色,又為磨中石末在內故也。但杵食之,即良。
藏器曰:面性熱,惟第二磨者涼,為其近麩也。河渭以西,白麥面性涼,以其春種,闕二氣也。
穎曰:東南卑濕,春多雨水,麥已受濕氣,又不曾出汗,故食之作渴,動風氣,助濕發熱。西北高燥,春雨又少,麥不受濕,復入地窖出汗,北人稟厚少濕,故常食而不病也。
時珍曰:北面性溫,食之不渴;南面性熱,食之煩渴;西邊面性涼,皆地氣使然也。吞漢椒、食蘿蔔,皆能解其毒,見蘿蔔條。醫方中往往用飛羅面,取其無石末而性平易爾。陳麥面,水煮食之,無毒。以糟發脹者,能發病發瘡,惟作蒸餅和藥,取其易消也。按:李鵬飛《延壽書》云:北多霜雪,故面無毒;南方雪少,故面有毒。
顧元慶《檐曝偶談》云:江南麥花夜發,故發病;江北麥花晝發,故宜人。又曰:魚稻宜江淮,羊面宜京洛,亦五方有宜不宜也。面性雖熱,而寒食日以紙袋盛懸風處,數十年亦不壞,則熱性皆去而無毒矣,入藥尤良。
【附方】舊六,新二十三。
熱渴心悶:溫水一盞,調面一兩,飲之。(《聖濟總錄》)。
中暍卒死:井水和麵一大抄,服之。(《千金》)。
夜出盜汗:麥面作彈丸,空心、臥時煮食之。次早服妙香散一帖取效。
內損吐血:飛羅面略炒,以京墨汁或藕節汁,調服二錢。(《醫學集成》)。
大衄血出:口耳皆出者。用白麵入鹽少許,冷水調服三錢。(《普濟方》)。
中蠱吐血:小麥面二合,水調服。半日當下出。(《廣記》)。
嘔噦不止:醋和麵,作彈丸二、三十枚,以沸湯煮熟,漉出投漿水中,待溫吞三、兩枚。噦定,即不用再吞。未定,至晚再吞。(《兵部手集》)。
寒痢白色:炒麵,每以方寸匕入粥中食之。能療日瀉百行,師不救者。(《外臺》)。
泄痢不固:白麵一斤,炒焦黃。每日空心溫水服一、二匙。(《正要》)。
諸瘧久瘧:用三姓人家寒食麵各一合,五月五日午時採青蒿,擂自然汁,和丸綠豆大。臨發日早,無根水一丸。一方:加炒黃丹少許。(《德生堂》)。
頭皮虛腫,薄如蒸餅,狀如裹水:以口嚼面敷之良。(《梅師方》)。
咽喉腫痛,卒不下食:白麵和醋,塗喉外腫處。(《普濟方》)。
婦人吹奶:水調面煮糊,欲熟,即投無灰酒一盞,攪勻熱飲。令人徐徐按之,藥行即瘳。(《經驗方》)。
乳癰不消:白麵半斤炒黃,醋煮為糊,塗之即消。(《聖惠方》)。
破傷風病:白麵、燒鹽各一撮。新水調,塗之。(《普濟方》)。
金瘡血出不止:用生面干敷,五、七日即愈。(《藺氏經驗方》)。
遠行腳趼成泡者:水調生面塗之,一夜即平。(《海上》)。
折傷瘀損:白麵、梔子仁同搗,以水調,敷之即散。
火燎成瘡:炒麵,入梔子仁末,和油敷之。(《千金》)。
瘡中惡肉:寒食麵二兩,巴豆五分。水和作餅,燒末摻之。(《仙傳外科》)。
白禿頭瘡:白麵、豆豉和研,酢和敷之。(《普濟方》)。
小兒口瘡:寒食麵五錢,硝石七錢,水調半錢,塗足心,男左女右。(《普濟方》)。
婦人斷產:白麵一升,酒一升,煮沸去渣,分三服。經水至時前日夜、次日早及天明服之。
陰冷悶痛,漸入腹腫滿:醋和麵熨之。(《千金方》)。
一切漏瘡:鹽、面和團,燒研敷之。(《千金方》)。
瘭疽出汁,生手足肩背,累累如赤豆:剝淨,以酒和麵敷之。(《千金方》)。
一切疔腫:面和臘豬脂封之良。(《梅師方》)。
傷米食積:白麵一兩,白酒麴二丸,炒為末。每服二匙,白湯調下。如傷肉食,山楂湯下。(《簡便方》)
麥粉
【氣味】甘,涼,無毒。
【主治】補中,益氣脈,和五臟,調經絡。又炒一合,湯服,斷下痢(孟詵)。醋熬成膏,消一切癰腫、湯火傷(時珍)。
【發明】時珍曰:麥粉乃是麩面,面洗筋澄出漿粉。今人漿衣多用之,古方鮮用。按:萬表《積善堂方》云:烏龍膏:治一切癰腫發背,無名腫毒,初發焮熱未破者,取效如神。用隔年小粉,愈久者愈佳,以鍋炒之。初炒如餳,久炒則干,成黃黑色,冷定研末。陳米醋調成糊,熬如黑漆,瓷罐收之。
用時攤紙上,剪孔貼之,即如冰冷,疼痛即止。少頃覺癢,干亦不能動。久則腫毒自消,藥力亦盡而脫落,甚妙。此方蘇州杜水庵所傳,屢用有驗。藥易而功大,濟生者宜收藏之。
麵筋
【氣味】甘,涼,無毒。
【主治】解熱和中,勞熱人宜煮食之(時珍)。寬中益氣(寧原)。
【發明】時珍曰:麵筋,以麩與面水中揉洗而成者。古人罕知,今為素食要物,煮食甚良。今人多以油炒,則性熱矣。
宗奭曰:生嚼白麵成筋,可黏禽、蟲。
麥麨(即糗也。以麥蒸,磨成屑),
【氣味】甘,微寒,無毒。
【主治】消渴,止煩(《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