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石部第十一卷 (41)
石部第十一卷 (41)
1. 礬石
(許堯臣方)魚口瘡毒:白礬(枯)研,寒食麵糊調敷上,即消。(《救急良方》)陰瘡作臼:取高昌白礬、麻仁等分。研末,豬脂和膏。先以槐白皮煎湯洗過,塗之。外以楸葉貼上。不過三度愈。(葛洪《肘後方》)足瘡生蟲:南方地卑濕,人多患足瘡,歲久生蟲如蛭,乃風毒攻注而然。用牛或羊或豬肚,去糞不洗,研如泥,看瘡大小,入煅過泥礬半兩。
以上研勻,塗帛上貼之。須臾癢入心,徐徐連帛取下,火上炙之。蟲出,絲髮馬尾千萬,或青白赤黑,以湯洗之。三日一作,不過數次,蟲盡瘡愈。(南宮從《岣嶁神書》)嵌甲作瘡:足趾甲入肉作瘡,不可履靴。礬石燒灰敷之。蝕惡肉,生好肉。細細割去甲角,旬日取愈,此方神效。
(《肘後方》)雞眼肉刺:枯礬、黃丹、朴硝等分。為末,搽之。次日浴二、三次,即愈。(《多能鄙事》)冷瘡成漏:明礬(半生半飛,飛者生肉,生者追膿)、五靈脂(水飛)各半錢為末。以皮紙裁條,唾和末作小捻子,香油捏濕,於末拖過,剪作大小捻,安入漏,早安午換。
候膿出盡後,有些小血出,方得乾水住藥,自然生肉痊好。(《普濟方》)魚睛疔瘡:枯礬末,寒食麵糊調貼。消腫無膿。(崔氏方)疔瘡腫毒:雪白礬末五錢,蔥白煨熟,搗和丸梧子大。每服二錢五分,以酒送下,未效再服。久病、孕婦不可服。(《衛生寶鑑》)癰疽腫毒:方見前發明下。
陰汗濕癢:枯礬撲之。又泡湯沃洗。(《御藥院方》)交接勞復:卵腫或縮入,腹痛欲絕。礬石一分,硝三分。大麥粥清服方寸匕,日三服,熱毒從二便出也。(《肘後方》)女人陰痛:礬石三分(炒),甘草末半分。綿裹導之,取瘥。(《肘後百一方》)疔腫惡瘡:二仙散:用生礬、黃丹臨時等分。
以三稜針刺血,待盡敷之。不過三上,決愈。乃太醫李管勾方。(《衛生寶鑑》)蟲蛇獸毒及蠱毒:生明礬、明雄黃等分,於端午日研末,黃蠟和丸梧子大。每服七丸,念藥王菩薩七遍,熟水送下。(東坡《良》)方
白話文:
礬石
魚口瘡毒:將白礬研磨成粉,用寒食麵糊調和後敷在患處,即可消腫。(《救急良方》)
陰瘡作臼:取高昌白礬和麻仁等量,研磨成粉,再用豬油調和成膏。先用槐白皮煎水清洗患處,然後塗上藥膏,並用楸樹葉貼在上面。一般三次就能痊癒。(葛洪《肘後方》)
足瘡生蟲:南方地區潮濕,很多人患有足瘡,時間久了會生出像水蛭一樣的蟲子,這是風毒侵襲造成的。用牛、羊或豬的胃,去除內臟但不清洗,研磨成泥狀,根據瘡瘍大小加入煅燒過的泥礬半兩,混合均勻後塗在布上敷貼。很快就會奇癢難耐,慢慢地將布取下,用火炙烤,蟲子就會出來,形狀像絲髮或馬尾,顏色有青白赤黑等,最後用溫水清洗。每三天敷貼一次,幾次後蟲子就會清除乾淨,瘡瘍也就痊癒了。(南宮從《岣嶁神書》)
嵌甲作瘡:腳趾甲嵌入肉中形成瘡瘍,無法穿鞋。將礬石燒成灰敷在患處,可以腐蝕壞死組織,長出新肉。然後小心地將指甲角去除,十天左右就能痊癒,此方效果奇佳。(《肘後方》)
雞眼肉刺:將枯礬、黃丹、朴硝等量研磨成粉,塗在患處。第二天洗兩三次,即可痊癒。(《多能鄙事》)
冷瘡成漏:取半生半飛的明礬(飛過的生肌,生的追膿)、水飛的五靈脂各半錢,研磨成粉。用皮紙裁成條狀,用唾液調和藥粉作成小條,再用香油沾濕,在藥粉中拖過,剪成大小合適的藥捻,塞入瘡口,早上塞入,中午更換。待膿液排盡,出現少量出血後,即可停止用藥,自然就會長好。(《普濟方》)
魚睛疔瘡:將枯礬研磨成粉,用寒食麵糊調和後敷貼,可以消腫,不會化膿。(崔氏方)
疔瘡腫毒:取雪白礬粉五錢,蔥白煨熟後搗碎,和成梧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錢五分,用酒送服,如果無效可以再次服用。久病患者和孕婦禁用。(《衛生寶鑑》)
癰疽腫毒:方法同前所述。(說明此處與前文重複,內容略)
陰汗濕癢:用枯礬粉撒在患處,也可以用枯礬水清洗。(《御藥院方》)
交接勞復:卵腫或縮入,腹痛欲絕。取礬石一分,硝石三分,用大麥粥水送服一小匙,一天三次,熱毒會從大小便排出。(《肘後方》)
女人陰痛:取炒過的礬石三分,甘草末半分,用棉花包裹後塞入陰道,直至痊癒。(《肘後百一方》)
疔腫惡瘡:二仙散:取生礬、黃丹等量。用三稜針放血,待血放盡後敷上藥,一般三次就能痊癒,這是太醫李管勾的方子。(《衛生寶鑑》)
蟲蛇獸毒及蠱毒:取生明礬、明雄黃等量,在端午節研磨成粉,用黃蠟和成梧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七丸,念藥王菩薩七遍,用溫水送服。(東坡《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