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谷部第二十二卷 (5)

回本書目錄

谷部第二十二卷 (5)

1. 小麥

(《別錄》中品)

【校正】《拾遺》麥、苗並歸為一。

【釋名】來。

時珍曰:來亦作䅘。許氏《說文》云:天降瑞麥,一來二麰,象芒刺之形,天所來也。

白話文:

校正:《拾遺》中將麥和苗歸為一種。

**釋名:**來。

李時珍說:來也寫作䅘。《說文解字》中說:上天降下祥瑞的麥穗,一穗兩排,形狀像芒刺,這是上天賜予的。

如足行來,故麥字從來從攵。攵音綏,足行也。《詩》云:「貽我來牟」是矣。又云:來象其實,攵象其根。《梵書》名麥曰迦師錯。

白話文:

麥子可以讓人足行,所以麥字的從來,從攵。攵的音讀為綏,就是足行的意思。《詩經》說:「貽我來牟」,就是這個意思。又說:來象徵麥子的實,攵象徵麥子的根。《梵書》把麥子叫做迦師錯。

攵在白話文是指足行,而「來」是指麥子的收穫。因此,「來」和「攵」一起組成了「麥」字,象徵著麥子生長的過程,以及人收穫麥子的過程。

梵書是指梵語的經典,而迦師錯則是梵語中麥子的意思。所以,「迦師錯」這個詞可以理解為麥子的梵語名稱。

【集解】頌曰:大、小麥秋種冬長,春秀夏實,具四時中和之氣,故為五穀之貴。地暖處亦可春種,至夏便收。然比秋種者,四氣不足,故有毒。

白話文:

【集解】頌詞說:大麥、小麥秋天播種,冬天生長,春天抽穗,夏天結實,同時具備四季中和的氣息,所以是五穀中最珍貴的。在溫暖的地區也能在春天播種,到了夏天就能收穫。然而與秋種相比,四種氣息不足,所以有毒。

時珍曰:北人種麥漫撒,南人種麥撮撒。北麥皮薄面多,南麥反此。或云:收麥以蠶沙和之,闢蠹。或云:立秋前以蒼耳銼碎同曬收,亦不蛀。秋後則蟲已生矣。蓋麥性惡濕,故久雨水潦,即多不熟也。

白話文:

李時珍說:北方人種麥時,像撒種子一樣廣泛播撒,南方人種麥時,則把種子捏成小塊後均勻播撒。北方的麥子麩皮薄,麵粉多,南方的麥子則相反。有人說:在收割麥子時,將蠶沙與麥子混合在一起,可以防蟲蛀。也有人說:在立秋之前,將蒼耳切碎與麥子一起曬乾收起來,麥子也不會生蟲蛀。如果在秋天之後才收割,那麼麥子裡可能已經生蟲了。麥子的特性是怕潮濕,所以如果長期遇到連續下雨或水患,就會有很多麥子長不熟。

小麥,

【氣味】甘,微寒,無毒。入少陰、太陽之經。

甄權曰:平,有小毒。

恭曰:小麥作湯,不許皮坼。坼則性溫,不能消熱止煩也。

白話文:

氣味:甜味,略微偏涼,無毒。入少陰經、太陽經。

甄權曰:平性,有輕微毒性。

恭曰:煮小麥湯時,不能讓小麥皮破裂。皮破後性質轉溫,無法消熱止煩。

藏器曰:小麥秋種夏熟,受四時氣足,兼有寒熱溫涼。故麥涼、曲溫、麩冷、面熱,宜其然也。河渭之西,白麥面亦涼,以其春種,闕二氣也。

白話文:

藏器說:小麥秋季播種,夏季成熟,吸收了四時氣候的完全滋養,兼有寒熱溫涼四種氣候。所以小麥性質偏涼,麥芽性質偏溫,麩皮性質偏寒,麵粉性質偏熱,這是自然現象。黃河和渭水以西地區的白色麵粉性質也偏涼,原因是那裡的麥子是春季播種的,缺乏了二氣(寒氣和熱氣)的滋養。

時珍曰:新麥性熱,陳麥平和。

白話文:

時珍說:新麥性偏熱,陳麥性平。

【主治】除客熱,止煩渴咽燥,利小便,養肝氣,止漏血唾血。令女人易孕(《別錄》)。養心氣,心病宜食之(思邈)。煎湯飲,治暴淋(宗奭)。熬末服,殺腸中蛔蟲(《藥性》)。陳者煎湯飲,止虛汗。燒存性,油調,塗諸瘡湯火傷灼(時珍)。

白話文:

【主治】去除外來熱氣,止煩渴、咽喉乾燥,利小便,養護肝氣,止漏血、吐血。使婦女容易受孕(《別錄》)。養護心氣,心臟疾病適宜食用(孫思邈)。煎湯飲用,治療尿急尿頻(宗奭)。熬成末藥服下,可殺死腸中的蛔蟲(《藥性》)。陳年龜板煎湯飲用,可止虛汗。燒存性,用油調和,塗抹在瘡湯火傷灼傷上(李時珍)。

【發明】時珍曰:按:《素問》云:麥屬火,心之谷也。鄭玄雲:麥有孚甲,屬木。許慎云:麥屬金,金王而生,火王而死。三說各異。而《別錄》云:麥養肝氣,與鄭說合。孫思邈云:麥養心氣,與《素問》合。夷考其功,除煩、止渴、收汗、利溲、止血,皆心之病也,當以《素問》為準。蓋許以時,鄭以形,而《素問》以功性,故立論不同爾。

白話文:

【解說】李時珍說:根據《素問》的記載,小麥歸屬於火,是心的穀物。鄭玄認為:小麥的外殼堅硬,歸屬於木。許慎認為:小麥歸屬於金,金是生火之源,火是克金之源。這三種說法各不相同。而《別錄》中說:小麥可以調養肝氣,這與鄭玄的說法一致。孫思邈說:小麥可以調養心氣,這與《素問》的說法一致。我考察了小麥的功效,發現它可以消除煩躁、止渴、收汗、利尿、止血,這些都是心的病症,所以應該以《素問》的說法為準。這是因為許慎是根據小麥的生長時節來歸屬,鄭玄是根據小麥的形態來歸屬,而《素問》是根據小麥的功效來歸屬,所以他們之間的說法不同。

震亨曰:饑年用小麥代谷,須曬燥,以少水潤,舂去皮,煮為飯食,可免面熱之患。

【附方】舊二,新五。

消渴心煩:用小麥作飯及粥食。(《心鏡》)

白話文:

繁體中文翻譯

震亨說:飢荒之年用小麥代替穀物,必須曬乾,用少量水潤濕,舂掉外皮,煮成飯食,可以避免面部發熱的困擾。

附方

舊方二,新方五。

消渴心煩:用小麥煮飯和粥食用。(出自《心鏡》)

老人五淋,身熱腹滿:小麥一升,通草二兩,水三升,煮一升,飲之即愈。(《奉親書》)

白話文:

老人患有五淋,身體發熱、腹部脹滿:取小麥一升、通草二兩,加水三升煎煮至一升,飲用後即可治癒。(《奉親書》)

項下癭氣:用小麥一升,醋一升,漬之,曬乾為末。以海藻洗,研末三兩,和勻。每以酒服方寸匕,日三。(《小品》)。

白話文:

頸下出現癭氣:用小麥一升,醋一升,將小麥浸泡在醋中,曬乾後磨成粉末。用海藻清洗,研磨成粉三兩,與小麥粉混合均勻。每次用酒服用方寸匕大小的藥粉,每天三次。(出自《小品》)。

眉煉頭瘡:用小麥燒存性,為末。油調敷。(《儒門事親》)。

白癜風癬:用小麥攤石上,燒鐵物壓出油,搽之甚效。(《醫學正傳》)。

湯火傷灼,未成瘡者:用小麥炒黑,研入膩粉,油調塗之。勿犯冷水,必致爛。(《袖珍方》)。

白話文:

眉煉頭瘡:

使用小麥燒至呈現灰燼的狀態,並研磨成細末。用油調勻後,敷在患處。(出自《儒門事親》)

白癜風癬:

將小麥攤在石頭上,用燒熱的鐵器壓出油,塗抹在患處,效果顯著。(出自《醫學正傳》)

湯火傷灼(未化膿):

將小麥炒至發黑,研磨成粉末,加入油脂調勻後塗於患處。避免接觸冷水,否則會導致傷口化膿。(出自《袖珍方》)

金瘡腸出:用小麥五升,水九升,煮取四升,綿濾取汁,待極冷。令病人臥席上,含汁噀之,腸漸入。噀其背。並勿令病人知,及多人見,傍人語,即腸不入也。乃抬席四角輕搖,使腸自入。十日中,但略食羹物。慎勿驚動,即殺人。(《劉涓子鬼遺方》)。浮麥(即水淘浮起者,焙用)。

白話文:

腸子從傷口脫落:取五升小麥,九升水煮到剩下四升,用綿布過濾取汁,待涼。讓病人躺在牀上,含著小麥汁噀口,腸子會逐漸回去。噀口時也噀背部。不要讓病人知道,也不要讓太多人看到,旁邊的人說話,腸子就不會回去了。然後抬席子的四個角輕輕搖晃,讓腸子自行回去。十天內,只吃清淡的湯水。注意不要驚嚇或動怒,否則會致命。(《劉涓子鬼遺方》)。浮麥(即水淘洗浮起來的麥子,焙乾後使用)。

【氣味】甘、咸,寒,無毒。

【主治】益氣除熱,止自汗盜汗,骨蒸虛熱,婦人勞熱(時珍)。

麥麩

白話文:

氣味:甘、鹹,涼,無毒。

主治:增強氣血、清熱降火,止自汗盜汗,骨蒸潮熱,婦女勞倦發熱(李時珍)。

【主治】時疾熱瘡,湯火瘡爛,撲損傷折瘀血,醋炒罯貼之(《日華》)。和麵作餅,止泄痢,調中去熱健人。以醋拌蒸熱,袋盛,包熨人馬冷失腰腳傷折處,止痛散血(藏器)。醋蒸,熨手足風濕痹痛,寒濕腳氣,互易至汗出,並良。末服,止虛汗(時珍)。

白話文:

【主治】疫病和暑熱所引起的瘡瘍、火熱瘡爛,撲打和跌傷折斷引起的瘀血,用醋炒熱後敷貼傷處(《日華子本草》)。用醋和麵做成餅,可以止瀉痢,調和中氣,去除體內熱氣,增強體質。用醋拌勻後蒸熱,裝入小袋,熱敷在人和馬因風寒引起的腰腿疼痛、跌打損傷的部位,可以止痛活血(《本草綱目拾遺》)。醋蒸後,敷在手足風濕痹痛、寒濕腳氣部位,交替敷貼直到出汗,都有很好的療效。研成細末服用,可以止虛汗(李時珍)。

【發明】時珍曰:麩乃麥皮也。與浮麥同性,而止汗之功次於浮麥,蓋浮麥無肉也。凡人身體疼痛及瘡瘍腫爛沾漬,或小兒暑月出痘瘡,潰爛不能著席睡臥者,並用夾褥盛麩縫合藉臥,性涼而軟,誠妙法也。

白話文:

發明:李時珍說,麩皮是麥皮,與浮小麥性質相同,但止汗效果比浮小麥差,因為浮小麥沒有肉。凡是人體疼痛,或瘡瘍腫爛沾滿膿液,或小兒在炎熱的夏季出痘瘡,潰爛得不能在牀上睡覺的,都可以用夾褥盛麩皮縫合後躺在上面,性涼而柔軟,真是妙法啊。

【附方】新七。

白話文:

**附方:**新七

虛汗盜汗:《衛生寶鑑》:用浮小麥(文武火炒),為末。每服二錢半,米飲下,日三服。或煎湯代茶飲。一方:以豬觜唇煮熟切片,蘸食亦良。

白話文:

虛汗盜汗:《衛生寶鑑》:

  1. 用浮小麥(用文火武火炒熟),磨成粉末。

  2. 每次服用二錢半的浮小麥粉末,用米湯送服,每天服用三次。

  3. 或是將浮小麥煎成湯,代替茶飲用。

  4. 另一種方法是將豬嘴脣煮熟切片,蘸著吃,也有很好的效果。

產後虛汗:麩皮牡蠣等分,為末。以豬肉汁調服二錢,日二服。(胡氏《婦人方》)。

白話文:

產後虛汗不止:將麩皮和牡蠣等分,研磨成粉末。用豬肉汁調和二錢服用,一天兩次。(出自胡氏《婦人方》)。

走氣作痛:用釅醋拌麩皮炒熱,袋盛熨之。(《生生編》)。

滅諸瘢痕:春夏用大麥麩,秋冬用小麥麩,篩粉和酥敷之。(《總錄》)。

小兒眉瘡:小麥麩炒黑,研末,酒調敷之。

小便尿血:面麩炒香,以肥豬肉蘸食之。《集玄》。

【氣味】甘,溫,有微毒。不能消熱止煩(《別錄》)。

大明曰:性壅熱,小動風氣,發丹石毒。

思邈曰:多食,長宿澼,加客氣。畏漢椒、蘿蔔。

【主治】補虛。久食,實人膚體,厚腸胃,強氣力(藏器)。養氣,補不足,助五臟(《日華》)。水調服,治人中暑,馬病肺熱(宗奭)。敷癰腫損傷,散血止痛。生食,利大腸。水調服,止鼻衄吐血(時珍)。

【發明】詵曰:面有熱毒者,多是陳黝之色,又為磨中石末在內故也。但杵食之,即良。

藏器曰:面性熱,惟第二磨者涼,為其近麩也。河渭以西,白麥面性涼,以其春種,闕二氣也。

白話文:

走氣作痛:用濃醋拌炒熱的麩皮,裝入袋中熱敷。(出自《生生編》)

滅治疤痕:春夏使用大麥麩,秋冬使用小麥麩,研磨成粉末,與酥油混合敷用。(出自《總錄》)

小兒眉瘡:將小麥麩炒至發黑,研磨成末,用酒調和敷用。

小便尿血:將面麩炒香,用肥豬肉蘸取食用。(出自《集玄》)

氣味:甘,溫,有微毒,無法消暑止煩。(出自《別錄》)

大明說:性質熱,會刺激風氣,發作丹石毒。

孫思邈說:食用過多,容易消化不良,助長邪氣。忌諱漢椒、蘿蔔。

主治:補虛。長期食用,能補益膚體,健壯腸胃,增強氣力。(藏器)養氣,補益不足,幫助五臟功能。(《日華子本草》)用水調服用,治療中暑,馬匹肺熱。(宗奭)敷於癰腫損傷處,散血止痛。生食,利於大腸。用水調服用,止鼻血、吐血。(李時珍)

發明:詵說:麵粉有熱毒的,多是顏色發黑,也是因為碾磨時石末混入麵粉中。只要用杵臼舂成米糠,就會很好。

藏器說:麵粉性質熱,只有二等磨出來的麵粉是涼的,因為它接近麩皮。在河渭地區以西,白麥麵粉性質涼,因為它是春天種植,少了兩氣。

穎曰:東南卑濕,春多雨水,麥已受濕氣,又不曾出汗,故食之作渴,動風氣,助濕發熱。西北高燥,春雨又少,麥不受濕,復入地窖出汗,北人稟厚少濕,故常食而不病也。

白話文:

穎方說:東南地區低窪潮濕,春天雨水多,小麥已經吸收了濕氣,又沒有經過出汗,因此食用後會產生口渴,促進風氣,加重濕熱。西北地區高燥,春天的雨水又少,小麥沒有受到濕氣,並且又經過窖藏而出了汗,北方人的體質厚實,濕氣較少,所以經常食用也不會生病。

時珍曰:北面性溫,食之不渴;南面性熱,食之煩渴;西邊面性涼,皆地氣使然也。吞漢椒、食蘿蔔,皆能解其毒,見蘿蔔條。醫方中往往用飛羅面,取其無石末而性平易爾。陳麥面,水煮食之,無毒。以糟發脹者,能發病發瘡,惟作蒸餅和藥,取其易消也。按:李鵬飛《延壽書》云:北多霜雪,故面無毒;南方雪少,故面有毒。

白話文:

時珍說:北方生產的小麥性溫,吃了之後不口渴;南方生產的小麥性熱,吃了之後會煩渴;西方生產的小麥性涼,這些都是因為當地氣候的緣故。吃辣椒和蘿蔔都能解小麥的毒,詳情請見蘿蔔條。醫方中的藥往往使用飛羅面,因為這種面沒有砂石,性情平和。用陳麥面,用水煮了之後吃,沒有毒。用酒糟發酵製作的小麥麵會發病發瘡,只用於製作蒸餅和藥,因為這種面容易消化。註:李鵬飛在《延壽書》中說:北方霜雪多,所以小麥沒有毒;南方霜雪少,所以小麥有毒。

顧元慶《檐曝偶談》云:江南麥花夜發,故發病;江北麥花晝發,故宜人。又曰:魚稻宜江淮,羊面宜京洛,亦五方有宜不宜也。面性雖熱,而寒食日以紙袋盛懸風處,數十年亦不壞,則熱性皆去而無毒矣,入藥尤良。

白話文:

顧元慶在《檐曝偶談》中說:江南的麥花在夜間開放,因此容易引發疾病;江北的麥花在日間開放,因此對人體有益。

另外,魚和稻米適宜在江淮地區種植,羊臉肉適宜在京洛地區食用,這也說明瞭不同地區有不同的適宜性。

麵食雖然性質溫熱,但在寒食節那天,人們會把它裝在紙袋裡掛在風口處,幾十年也不會壞,這說明麵食的熱性已經完全消失,沒有毒性了,用於藥物治療效果尤其好。

【附方】舊六,新二十三。

熱渴心悶:溫水一盞,調面一兩,飲之。(《聖濟總錄》)。

中暍卒死:井水和麵一大抄,服之。(《千金》)。

夜出盜汗:麥面作彈丸,空心、臥時煮食之。次早服妙香散一帖取效。

內損吐血:飛羅面略炒,以京墨汁或藕節汁,調服二錢。(《醫學集成》)。

大衄血出:口耳皆出者。用白麵入鹽少許,冷水調服三錢。(《普濟方》)。

中蠱吐血:小麥面二合,水調服。半日當下出。(《廣記》)。

白話文:

附方

舊方六種,新方二十三種。

熱渴心悶: 用溫水一杯,調入麵粉一兩,服用。

中暍卒死: 用井水和麵一抄大碗,服用。

夜出盜汗: 用麥面做成彈丸,於空腹、睡前煮食。次日清晨服用妙香散一帖見效。

內損吐血: 將飛羅麵略微炒過,用京墨汁或藕節汁調服二錢。

大衄血出: 口、耳都有出血的情況。取白麵少加鹽,用冷水調服三錢。

中蠱吐血: 取小麥麵二合,用水調服。服用半日後會排出毒素。

嘔噦不止:醋和麵,作彈丸二、三十枚,以沸湯煮熟,漉出投漿水中,待溫吞三、兩枚。噦定,即不用再吞。未定,至晚再吞。(《兵部手集》)。

白話文:

嘔吐不止:用醋和麵,做成二十到三十個小丸子,用沸水煮熟,撈出後放入漿水中,等稍微放溫後,每次吞下二、三個。嘔吐情況好轉,就不用再吞了。若未好轉,到晚上再吞一次。

寒痢白色:炒麵,每以方寸匕入粥中食之。能療日瀉百行,師不救者。(《外臺》)。

泄痢不固:白麵一斤,炒焦黃。每日空心溫水服一、二匙。(《正要》)。

白話文:

**寒痢白色:**炒麵,每次取一湯匙(方寸匕)放入粥中食用。能治療每天瀉上百次,連醫師也束手無策的腹瀉。(《外臺祕要》)。

**泄痢不固:**白麵一斤,炒焦黃。每日空腹用溫水服用一、兩湯匙。(《正要》)。

諸瘧久瘧:用三姓人家寒食麵各一合,五月五日午時採青蒿,擂自然汁,和丸綠豆大。臨發日早,無根水一丸。一方:加炒黃丹少許。(《德生堂》)。

白話文:

各種瘧疾包括長期瘧疾:用三戶不同姓人家在寒食節做的麵粉各一升,在五月初五的正午採集青蒿,搗碎後自然出青汁,和成綠豆大小的丸劑。在發病的當天早晨,用未經井水污染的水送服一丸。另一個方子:增加炒過的少量黃丹。(《德生堂》)。

頭皮虛腫,薄如蒸餅,狀如裹水:以口嚼面敷之良。(《梅師方》)。

咽喉腫痛,卒不下食:白麵和醋,塗喉外腫處。(《普濟方》)。

婦人吹奶:水調面煮糊,欲熟,即投無灰酒一盞,攪勻熱飲。令人徐徐按之,藥行即瘳。(《經驗方》)。

乳癰不消:白麵半斤炒黃,醋煮為糊,塗之即消。(《聖惠方》)。

破傷風病:白麵、燒鹽各一撮。新水調,塗之。(《普濟方》)。

金瘡血出不止:用生面干敷,五、七日即愈。(《藺氏經驗方》)。

遠行腳趼成泡者:水調生面塗之,一夜即平。(《海上》)。

折傷瘀損:白麵、梔子仁同搗,以水調,敷之即散。

火燎成瘡:炒麵,入梔子仁末,和油敷之。(《千金》)。

瘡中惡肉:寒食麵二兩,巴豆五分。水和作餅,燒末摻之。(《仙傳外科》)。

白禿頭瘡:白麵、豆豉和研,酢和敷之。(《普濟方》)。

小兒口瘡:寒食麵五錢,硝石七錢,水調半錢,塗足心,男左女右。(《普濟方》)。

婦人斷產:白麵一升,酒一升,煮沸去渣,分三服。經水至時前日夜、次日早及天明服之。

陰冷悶痛,漸入腹腫滿:醋和麵熨之。(《千金方》)。

一切漏瘡:鹽、面和團,燒研敷之。(《千金方》)。

瘭疽出汁,生手足肩背,累累如赤豆:剝淨,以酒和麵敷之。(《千金方》)。

一切疔腫:面和臘豬脂封之良。(《梅師方》)。

白話文:

**頭皮虛腫,薄如蒸餅,狀如裹水:**以口嚼麵粉敷上,效果良好。(《梅師方》)

**咽喉腫痛,突然進食困難:**白麵和醋,塗抹在喉嚨外腫脹處。(《普濟方》)

**婦人乳房發炎:**用白麵加水煮成糊,快要煮熟時,倒入無灰酒一杯,攪拌均勻趁熱飲用。請人慢慢按壓,藥物發揮作用後即會痊癒。(《經驗方》)

**乳房硬塊不消:**白麵半斤炒至金黃,用醋煮成糊狀,塗抹上即可消散。(《聖惠方》)

**破傷風:**白麵和燒鹽各一撮,用清水調勻,塗抹患處。(《普濟方》)

**刀傷出血不止:**用生麵粉直接乾敷,五到七天即可痊癒。(《藺氏經驗方》)

**長途跋涉腳上長泡:**用白麵加水調勻,塗抹於腳上,一夜後水泡即可平復。(《海上方》)

**外傷瘀傷:**白麵和梔子仁一起搗碎,加水調勻,敷於患處即可消散淤血。

**燒傷成瘡:**將麵粉炒熟,加入梔子仁末和油,調製成藥膏敷在患處。(《千金方》)

**瘡口長出惡肉:**用寒食麵二兩和巴豆五分,加水製成餅狀,燒成灰末後敷在瘡口上。(《仙傳外科》)

**白禿頭瘡:**白麵和豆豉研磨成粉,加醋調勻後敷在患處。(《普濟方》)

**小兒口瘡:**寒食麵五錢和硝石七錢,加水調勻,塗抹在腳底心,男童塗左腳,女童塗右腳。(《普濟方》)

**婦人流產:**白麵一升和酒一升煮沸,將渣滓濾掉,分三次服用。在月經來潮前的兩天晚上、第二天早上和當天清晨服用。

**腹部悶痛,逐漸發展為腹脹:**用醋和麵混合,敷於患處。(《千金方》)

**各種漏瘡:**鹽和麵混合揉成團,燒成灰敷在患處。(《千金方》)

**癤子出汁,長在手足肩背,密集如赤豆:**將癤子剝乾淨,用酒和麵敷上。(《千金方》)

**所有疔瘡:**用麵粉和臘豬油混合封住患處效果良好。(《梅師方》)

傷米食積:白麵一兩,白酒麴二丸,炒為末。每服二匙,白湯調下。如傷肉食,山楂湯下。(《簡便方》)

白話文:

因為吃米食而積食:麵粉一兩,酒麴二丸,炒成粉末。每次服用二匙,用白開水調服。如果因吃肉類而積食,則用山楂湯下藥。

麥粉

【氣味】甘,涼,無毒。

白話文:

【氣味】味甘,性涼,無毒。

【主治】補中,益氣脈,和五臟,調經絡。又炒一合,湯服,斷下痢(孟詵)。醋熬成膏,消一切癰腫、湯火傷(時珍)。

白話文:

【主治】補益中氣,增強脈搏,調和五臟,調節經絡。取一合炒後,用湯服用,可治療腹瀉(孟詵)。用醋熬成膏狀,可消除各種癰疽腫脹、燙傷和燒傷(李時珍)。

【發明】時珍曰:麥粉乃是麩面,面洗筋澄出漿粉。今人漿衣多用之,古方鮮用。按:萬表《積善堂方》云:烏龍膏:治一切癰腫發背,無名腫毒,初發焮熱未破者,取效如神。用隔年小粉,愈久者愈佳,以鍋炒之。初炒如餳,久炒則干,成黃黑色,冷定研末。陳米醋調成糊,熬如黑漆,瓷罐收之。

白話文:

李時珍說:麥粉就是麩皮,以麵粉洗去了筋脈,澄清後剩下的漿水粉。現在人們用它來漿衣服比較多,古方藥很少用它。

據《積善堂方》中記載:烏龍膏:治療一切癰腫、發背、無名腫毒,剛開始發病,熱毒未破的,立竿見影。取隔年的小麥粉,存放時間越長的麥粉越好,用鍋炒製。剛開始炒的時候像餳餳,炒久了就乾燥了,變成黃黑色,冷卻後研成細末。用陳米醋調成糊狀,熬煮至黑漆狀,收在瓷罐裡。

用時攤紙上,剪孔貼之,即如冰冷,疼痛即止。少頃覺癢,干亦不能動。久則腫毒自消,藥力亦盡而脫落,甚妙。此方蘇州杜水庵所傳,屢用有驗。藥易而功大,濟生者宜收藏之。

白話文:

將紙張覆蓋患處,剪好孔洞並貼上,它就會變得像冰塊一樣冰冷,疼痛就會停止。過一陣子會感到癢,乾的時候也不能移動。腫毒過久就會自動消除,藥效也用盡而自然脫落,非常神奇。這個方子是蘇州的杜水庵流傳下來的,多次使用都很有效。藥物簡單但功效很大,濟世者應該收藏它。

寧原

【氣味】甘,涼,無毒。

【主治】解熱和中,勞熱人宜煮食之(時珍)。寬中益氣(寧原)。

白話文:

氣味 甘味,涼性,無毒。

主治 退燒和緩解胃腸不適,勞動過度的人適宜煮食(李時珍)。寬胸益氣(涼拌)。

【發明】時珍曰:麵筋,以麩與面水中揉洗而成者。古人罕知,今為素食要物,煮食甚良。今人多以油炒,則性熱矣。

白話文:

李時珍說:麵筋,是用小麥麩皮和小麥粉和成麵團,在水中揉洗而成的。古代人很少知道這種食物,現在是素食者的主要食物,煮熟後食用味道很好。現在人們大多用油炒麵筋,這樣麵筋的性質就變熱了。

宗奭曰:生嚼白麵成筋,可黏禽、蟲。

麥麨(即糗也。以麥蒸,磨成屑),

【氣味】甘,微寒,無毒。

【主治】消渴,止煩(《蜀本》)。

白話文:

宗奭說:生嚼白麵會成條狀,可以黏住飛禽走獸。

麥麩(就是糗,用麥子蒸熟後磨成碎屑)

【氣味】甘味,微寒,沒有毒性。

【主治】治療口渴,止煩躁(根據《蜀本》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