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谷部第二十二卷 (4)
谷部第二十二卷 (4)
1. 亞麻
(宋《圖經》)
【釋名】鴉麻(《圖經》)、壁蝨胡麻(《綱目》)。
白話文:
【釋名】鴉麻(《圖經》)、壁蝨胡麻(《綱目》)。
【集解】頌曰:亞麻子出兗州、威勝軍。苗葉俱青,花白色。八月上旬採其實用。
白話文:
【集解】頌曰:亞麻子產於兗州、威勝軍。它的苗和葉都是青色的,花為白色。八月上旬採摘它的果實來使用。
時珍曰:今陝西人亦種之,即壁蝨胡麻也。其實亦可榨油點燈,氣惡不堪食。其莖穗頗似茺蔚,子不同。
子
【氣味】甘,微溫,無毒。
【主治】大風瘡癬(蘇頌)。
白話文:
李時珍說:現在陝西有人種植它,這是壁蝨胡麻。它的實物也可以榨油點燈,但氣味難聞,不適合食用。它的莖穗與茺蔚有些相似,但是子實不同。
子:
-
氣味:甘甜,微溫度,無毒。
-
主治:對付大風、瘡癬(蘇頌)。
2. 大麻
(《本經》上品)
白話文:
《本經》上品
石膏:味甘大寒。主溫熱病,除煩止渴,清熱瀉火,解肌發表。
犀角(水牛角):味苦寒。主熱病驚狂,煩熱頭痛,心胸煩滿,目赤咽痛。
琥珀:味甘微苦。主安心定魄,平肝明目,止血化瘀。
麝香:味辛溫。主心腹冷痛,崩漏帶下,惡瘡腫毒。
硃砂:味甘寒。主驚悸心煩,發熱頭痛,惡瘡腫毒。
雄黃:味辛溫。主殺蟲解毒,驅邪鎮驚,瘡瘍疥癬。
水銀:味辛寒。主殺蟲解毒,驅邪鎮驚,瘡瘍疥癬。
紫石英:味甘寒。主溫熱病,除煩止渴,清熱瀉火。
青金石:味辛寒。主溫熱病,除煩止渴,清熱瀉火,解毒消炎。
孔雀石:味甘寒。主溫熱病,除煩止渴,清熱瀉火,止血化瘀。
【釋名】火麻(《日用》)、黃麻(俗名)、漢麻(《爾雅翼》),雄者名枲麻(《詩疏》)、牡麻(同上),雌者名苴麻(同上)、茡麻(音字)。花名麻蕡(《本經》)、麻勃。
白話文:
【名稱】火麻(《日用本草》)、黃麻(俗名)、漢麻(《爾雅翼》),雄株名稱是枲麻(《毛詩疏義》)、牡麻(同上),雌株名稱是苴麻(同上)、茡麻(音字)。花的名稱是麻蕡(《本經》)、麻勃。
時珍曰:麻從兩𠂢在廣下,象屋下派麻之形也。𠂢音派,廣音儼。余見下注。雲漢麻者,以別胡麻也。
【集解】
白話文:
李時珍說:麻從「兩𠂢」在「廣」字下面,像屋簷下垂下麻的形狀。「𠂢」字發音為「派」,「廣」字發音為「儼」,這是我在下面註解看到的。雲漢麻這個名稱,是為了區別胡麻。
【正誤】《本經》曰:麻蕡一名麻勃,麻花上勃勃者。七月七日採之良。麻子九月採。入土者損人。生太山川穀。
弘景曰:麻蕡即牡麻,牡麻則無實。今人作布及履用之。
白話文:
《本草經》說:大麻的別名是麻勃,是指麻莖上像勃起一樣的突起物。七月七日採摘麻蕡的質量最好。麻子在九月採收。如果麻蕡的根部入土,會傷害人體。麻蕡生長在太山和各地的山川河谷地帶。
弘景說:麻蕡就是牡麻,牡麻是不會結實的。現在的人將它拿來製作布料和鞋子。
恭曰:蕡即麻實,非花也。《爾雅》云:蕡,枲實。《儀禮》云:苴,麻之有蕡者。注云:有子之麻為苴。皆謂子也。陶以蕡為麻勃,謂勃勃然如花者,復重出麻子,誤矣。既以蕡為米穀上品,花豈堪食乎?
白話文:
恭謹地說:蕡就是麻實,而不是花。《爾雅》說:蕡,是枲麻的果實。《儀禮》說:苴,是有蕡的麻。注釋說:有果實的麻是苴。這些都指的是麻實。陶弘景把蕡當成麻勃,說勃勃然如花者,又重新長出麻子,這就錯了。既然把蕡當成五穀上品,花怎麼能當食物吃呢?
藏器曰:麻子,早春種為春麻子,小而有毒;晚春種為秋麻子,入藥佳。壓油可以油物。
宗奭曰:麻子,海東毛羅島來者,大如蓮實,最勝;其次出上郡、北地者,大如豆;南地者,子小。
白話文:
中藏器說:麻子,早春播種的稱為「春麻子」,顆粒小且有毒;晚春播種的稱為「秋麻子」,入藥效果佳。可以壓榨出油,可供煎炸食物。
宗奭說:麻子,以從海東毛羅島進口的品質最佳,顆粒大如蓮子;其次是出產於上郡、北地的麻子,顆粒大如豆子;南方出產的麻子,顆粒較小。
頌曰:麻子處處種之,績其皮以為布者。農家擇其子之有斑黑文者,謂之雌麻,種之則結子繁。他子則不然也。《本經》麻蕡、麻子所主相同,而麻花非所食之物,蘇恭之論似當矣。然《本草》朱字云,麻蕡味辛,麻子味甘,又似二物。疑《本草》與《爾雅》、《禮記》稱謂有不同者。
又《藥性論》用麻花,云味苦,主諸風、女經不利。然則蕡也、子也、花也,其三物乎?
白話文:
歌頌雲:麻子到處都可以種植,可以把它的皮拿來做布。農夫選擇種子上有斑點黑紋路的種子,稱為雌麻,種了它就會結很多果實;別的種子就沒有這個效果。《本經》麻蕡和麻子的主要功用相同,但麻花不是食物,蘇恭的論點似乎正確。然而《本草》朱字雲,麻蕡味辛,麻子味甘,似乎是兩種不同的東西。懷疑《本草》與《爾雅》、《禮記》稱謂有不同的解法。
出自《藥性論》裡提到麻花,說它的味道苦,可以用來治療各種風疾,以及女性月經不順。但是,所謂的「麻花」,究竟是指「麻」、還是「麻子」,還是「麻花」呢?這三種東西都稱作「麻花」嗎?
時珍曰:大麻即今火麻,亦曰黃麻。處處種之,剝麻收子。有雌有雄:雄者為枲,雌者為苴。大科如油麻。葉狹而長,狀如益母草葉,一枝七葉或九葉。五、六月開細黃花成穗,隨即結實,大如胡荽子,可取油。剝其皮作麻。其秸白而有稜,輕虛可為燭心。《齊民要術》云:麻子放勃時,拔去雄者。
白話文:
李時珍說:大麻就是現在的火麻,又叫做黃麻。各地都有種植,剝麻的同時可以收穫大麻籽。大麻有雌雄之分:雄的花稱為枲,雌的花稱為苴。大麻的枝幹像油麻。葉子狹長,形狀像益母草的葉子,一枝上有七片或九片葉子。五月、六月開細小的黃色花朵,形成穗狀花序,隨即結出果實,果實的大小如香菜籽,可以榨油。剝下大麻的皮可以製成麻布。大麻的莖稈是白色且有稜角的,重量輕、質地空心,可以製成蠟燭芯。《齊民要術》上說:大麻籽發芽的時候,要拔掉雄株。
若未放勃,先拔之,則不成子也。其子黑而重,可搗治為燭。即此也。《本經》有麻蕡、麻子二條,謂蕡即麻勃,謂麻子入土者殺人。蘇恭謂蕡是麻子,非花也。蘇頌謂蕡、子、花為三物。疑而不決。謹按:《吳普本草》云:麻勃一名麻花,味辛無毒。麻藍一名麻蕡,一名青葛,味辛甘有毒。
白話文:
若未開花前就先拔掉麻勃,那麼它就不能結果了。麻勃的種子是黑色的,很沉重,可以搗碎製成蠟燭。就是指這種植物。《本經》裡有麻蕡和麻子兩條,說蕡就是麻勃,說入土的麻子會殺人。蘇恭認為蕡是麻子,而不是花。蘇頌認為蕡、子、花是三種東西。懷疑而不確定。謹慎地考證:《吳普本草》說:麻勃又名麻花,味道辛辣無毒。麻藍又名麻蕡,又名青葛,味道辛辣甘甜有毒。
麻葉有毒,食之殺人。麻子中仁無毒,先藏地中者,食之殺人。據此說則麻勃是花,麻蕡是實,麻仁是實中仁也。普三國時人,去古未遠,說甚分明。
白話文:
大麻葉有毒,吃它會死人。大麻子中的仁沒有毒,但如果先將它藏在地中,再吃它也會死人。根據這個說法,麻勃是大麻的花,麻蕡是大麻的果實,麻仁是大麻果實中的仁。三國時的人,離古代不遠,說的非常清楚。
《神農本經》以花為蕡,以藏土入土殺人,其文皆傳寫脫誤爾。陶氏及唐宋諸家,皆不考究而臆度疑似,可謂疏矣。今依吳氏改正於下。
白話文:
《神農本草經》將花寫作蕡,將藏土寫作入土殺人,這些文字都是傳抄時脫漏錯誤造成的。陶弘景和唐宋時代的諸多學者,都不考證研究而隨意猜測疑似,可謂粗疏了。現在根據吳儀洛的意見予以改正如下。
麻勃
普曰:一名麻花。
時珍曰:觀《齊民要術》有放勃時拔去雄者之文,則勃為花明矣。
【氣味】辛,溫,無毒。
甄權曰:苦,微熱,無毒。畏牡蠣。入行血藥,以䗪蟲為之使。
白話文:
麻勃,又被稱作麻花。
普曰:另一種名稱是麻花。
時珍曰:從《齊民要術》中的記載來看,提到了在花開時拔去雄蕊的情況,可見「勃」指的就是花這一事實很明確了。
【氣味特性】辛味,性溫,無毒性。
甄權曰:味道苦,微微帶熱性,無毒。避免與牡蠣同用。若作為活血藥使用時,則常以蛭蟲作為引導其他藥物的輔助成分。
【主治】一百二十種惡風,黑色遍身苦癢,逐諸風惡血,治女人經候不通(《藥性》)。治健忘及金瘡內漏(時珍)。
【發明】弘景曰:麻勃方藥少用。術家合人參服之,逆知未來事。
白話文:
【主治】可以治療一百二十種惡風、全身發黑、皮膚奇癢的症狀,能驅除風邪、惡血,用於治療女性月經不調(《藥性論》)。治療健忘症和金瘡內漏(李時珍)。
【發明】陶弘景說:麻勃藥方用得很少。術士把它和人參一起服用,可以預知未來的吉凶。
時珍曰:按:《範汪方》有治健忘方:七月七日收麻勃一升,人參二兩,為末,蒸令氣遍。每臨臥服一刀圭,能盡知四方之事。此乃治健忘,服之能記四方事也。陶云逆知未來事,過言矣。又《外臺》言生疔腫人,忌見麻勃,見之即死者,用胡麻、針砂、燭燼為末,醋和敷之。不知麻勃與疔何故相忌?亦如人有見漆即生瘡者,此理皆不可曉。
【附方】舊一,新二。
白話文:
李時珍說:根據《範汪方》記載,有一種治療健忘的方子:在七月七日採集一升麻勃,二兩人參,研成粉末,蒸到氣味瀰漫。每臨睡前服用一刀圭的粉末,就能通曉四方的事情。這只是治療健忘的方子,服用後能記得四方的事情罷了。陶弘景說能預知未來的事情,就有些誇張了。另外,《外臺祕要》中提到,患有疔瘡的人忌諱見到麻勃,見到就會死亡,可以用胡麻、針砂、燭燼研成粉末,用醋調和敷在患處。不知道麻勃和疔瘡為什麼互相忌諱?就像有的人見到漆樹就會生瘡一樣,這個道理都是難以解釋的。
【附方】古:舊一,新二
白:附方:一種一,兩種二
瘰癧初起:七月七日麻花、五月五日艾葉,等分,作炷,灸之百壯。(《外臺秘要》)。
金瘡內漏:麻勃一兩,蒲黃二兩,為末。酒服一錢匕,日三,夜一。(同上)。
白話文:
瘰癧剛發作時:在七月七日和五月五日分別取麻花和艾葉,等量混合,做成艾炷,灸一百次。(《外臺祕要》)。
金瘡內漏:麻黃一兩,蒲黃二兩,研成細末。用酒服下一錢匕,每日三次,晚上一次。(出自同書)
風病麻木:麻花四兩,草烏一兩,炒存性為末,煉蜜調成膏。每服三分,白湯調下。
麻蕡
普曰:一名麻藍,一名青葛。
白話文:
風病麻木的藥方:
- 麻黃四兩
- 草烏一兩,炒到藥性不變為止,研磨成細粉
- 煉製蜂蜜,將麻黃和草烏粉末調和成膏狀
用法:
- 每次服用三分,以白開水調服
一般稱之為「麻藍」,又稱「青葛」。
時珍曰:此當是麻子連殼者,故《周禮》朝事之籩供蕡、《月令》食麻,與大麻可食、蕡可供稍有分別,殼有毒而仁無毒也。
白話文:
李時珍說:這麻子應該是連殼的,所以《周禮》中朝事中提供的蕡,以及《月令》中食用的麻,與大麻可以食用、蕡可以供奉略有不同,殼有毒而仁無毒。
【氣味】辛,平,有毒。
普曰:神農:辛。雷公:甘。岐伯:有毒。畏牡蠣、白薇。
白話文:
**氣味:**辛,平(不寒不熱),有毒。
歷代醫家意見:
- 神農本草經:辛味。
- 雷公炮製藥性解:甘味。
- 黃帝內經(岐伯):有毒。
- 忌與牡蠣、白薇同服。
【主治】五勞七傷。多服,令人見鬼狂走(《本經》。詵曰:要見鬼者,取生麻子、菖蒲、鬼臼等分,杵丸彈子大。每朝向日服一丸。滿百日即見鬼也)。利五臟,下血,寒氣,破積止痹散膿。久服,通神明,輕身(《別錄》)。
【附方】舊一。
白話文:
【主治病症】五勞七傷。多服,使人見到鬼而瘋狂跑動(《本經》中記載:想要見到鬼,可取生麻子、菖蒲、鬼臼等分,搗成丸子,大小要如彈珠。每天早晨對著太陽服用一顆丸子。服用滿一百天後即會見到鬼)。有益五臟,通血便,消除寒氣,破除積聚,治療痺症,排膿。長期服用,可使人聰明絕頂,身體輕盈(《別錄》中記載)。
【附方】舊一
風癲百病:麻子四升,水六升,猛火煮令芽生,去滓煎取二升,空心服之。或發或不發,或多言語,勿怪之。但令人摩手足,頃定。進三劑愈。(《千金》)。
麻仁
白話文:
麻瘋百病:用四升麻子,六升水,用大火煮到麻子發芽,將渣滓去除,煎取二升,空腹服用。有時會發作,有時不會,有時會說很多話,這都不用感到奇怪。只要讓病人摩手和腳,一會兒就安定下來。服用三劑即可治癒。(《千金方》)。
麻仁
麻仁,味道甘甜,性情溫和,沒有毒性。歸入脾經和腎經。
【修治】宗奭曰:麻仁極難去殼。取帛包置沸湯中,浸至冷出之。垂井中一夜,勿令著水。次日日中曝乾,就新瓦上挼去殼,簸揚取仁,粒粒皆完。張仲景麻仁丸,即此大麻子中仁也。
【氣味】甘,平,無毒。詵曰:微寒。
普曰:先藏地中者,食之殺人。
白話文:
宗奭說:麻仁極難去殼。把麻仁用布包好,放在沸水裡浸泡,直到水冷為止。然後吊在井裡浸泡一夜,不要讓麻仁沾水。第二天太陽出來後曬乾,在新的瓦片上搓掉殼,用簸箕揚起取出仁,顆粒都完整。張仲景的麻仁丸,就是用這種大麻子仁做成的。
【氣味】甘味,性質平和,無毒。注釋說:微寒。
一般說法:先前埋藏在地中的,吃它會害死人。
士良曰:多食損血脈,滑精氣,痿陽氣。婦人多食即髮帶疾。畏牡蠣、白薇,惡茯苓。
白話文:
士良說:過度飲食損傷了血脈,流失精氣,讓陽氣痿弱。婦女過度飲食的話,就會使頭髮得病。忌諱吃牡蠣、白薇,厭惡吃茯苓。
【主治】補中益氣。久服,肥健不老,神仙(《本經》)。治中風汗出,逐水氣,利小便,破積血,復血脈,乳婦產後余疾。沐發,長潤(《別錄》)。下氣,去風痹皮頑,令人心歡,炒香,浸小便,絞汁服之。婦人倒產,吞二、七枚即正(藏器)。潤五臟,利大腸風熱結燥及熱淋(士良)。
白話文:
【主治功能】補充中氣,增強元氣。長期服用,身體強健,容顏不老,有成仙之效(《本經》)。治療中風出汗、去除水氣、利尿、破除積血,使血脈流通,產婦產後餘疾。洗頭髮,使頭髮滋潤生長(《別錄》)。降氣,去除風濕性皮膚病,令人心情愉悅,炒香後,浸泡在小便中,絞出汁液服用。婦人難產,服下二到七粒便能糾正(藏器)。潤五臟,治療大腸風熱結燥及熱淋(士良)。
補虛勞,逐一切風氣,長肌肉,益毛髮,通乳汁,止消渴,催生難產(《日華》)。取汁煮粥,去五臟風,潤肺,治關節不通,發落(孟詵)。利女人經脈,調大腸下痢。塗諸瘡癩,殺蟲。取汁煮粥食,止嘔逆(時珍)。
白話文:
-
補充虛弱勞損,逐漸消除一切風氣,增長肌肉,使毛髮茂盛,使乳汁暢通,止消渴,催生難產(《日華》)。
-
取汁煮粥,能去除五臟風氣,潤肺,治療關節不通,使頭髮脫落(孟詵)。
-
有利於婦女的經脈,調節大腸下痢。塗抹在瘡癩上,能殺蟲。取汁煮粥食用,能止嘔吐(時珍)。
【發明】弘景曰:麻子中仁,合丸藥並釀酒,大善。但性滑利。
劉完素曰:麻,木谷也而治風,同氣相求也。
好古曰:麻仁,手陽明、足太陰藥也。陽明病汗多、胃熱、便難,三者皆燥也。故用之以通潤也。
成無己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麻仁之甘,以緩脾潤燥。
【附方】舊十九,新十九。
白話文:
發明
陶弘景說:麻仁合丸藥並釀酒中服用,非常好。但麻仁性滑利。
劉完素說:麻是木谷,而它能治風,這是同氣相求的原因。
好古說:麻仁,是手陽明經和足太陰經的藥物。陽明經病症:汗多、胃熱、便祕,這三者都是燥熱的表現。所以用麻仁來通潤。
成無己說:脾臟喜歡緩和,遇急食甘味的東西可以緩和它。麻仁的甘味,可以緩和脾臟,潤澤燥熱。
附方
(方劑名)舊十九、新十九。
服食法:麻子仁一升,白羊脂七兩,蜜蠟五兩,白蜜一合,和杵蒸食之,不飢耐老。(《食療》)。
白話文:
服用方法:麻子仁一升,羊脂七兩,蜜蠟五兩,白蜜一合,混合後蒸熟食用,可以不感到飢餓,並且延年益壽。(《食療》)。
耐老益氣,久服不飢:麻子仁二升,大豆一升,熬香為末,蜜丸。日二服。(《藥性論》)。大麻仁酒,治骨髓風毒疼痛,不可運動:用大麻仁水浸,取沉者一大升曝乾,於銀器中旋旋慢炒香熟,入木臼中搗至萬杵,待細如白粉即止,平分為十帖。每用一帖,取家釀無灰酒一大碗,同麻粉,用柳槌蘸入砂盆中擂之,濾去殼,煎至減半。
空腹溫服一帖。輕者四五帖見效,甚者不出十帖,必失所苦,效不可言。(《篋中方》)。
白話文:
古代中醫文章
麻子仁酒,治骨髓風毒疼痛,不可運動。
做法:
-
將大麻仁用清水浸泡,取出沉入底部的大麻仁,晾乾。
-
將晾乾的大麻仁放入銀器中,慢慢炒至香熟。
-
將炒熟的大麻仁放入木臼中,搗碎成細粉。
-
將細粉分成十等份,每份是一帖藥。
-
每帖藥用家釀無灰酒一大碗,和麻粉一起倒入砂盆中,用柳木槌蘸水擂之,濾去殼,煎至減半。
功效:
服用麻子仁酒可以治療骨髓風毒疼痛,使人不能運動。
空腹時溫熱服下一帖藥。病情輕的,服四五帖就能見效,病情重的,十帖之內一定能解除痛苦,其療效無法言喻。(《篋中方》)
麻子仁粥,治風水腹大,腰臍重痛,不可轉動:用冬麻子半斤,研碎,水濾取汁,入粳米二合,煮稀粥,下蔥、椒、鹽豉。空心食。(《食醫心鏡》)。
白話文:
麻子仁粥,治療風濕性腹脹、腰部和肚臍疼痛、不能轉動身體等症狀:使用冬麻子半斤,研碎後,用水過濾,得到麻子汁,加入二合粳米,一起煮成稀粥,加入蔥、薑、鹽和醬油,空腹食用。(《食醫心鏡》)
老人風痹:麻子煮粥,上法食之。
五淋澀痛:麻子煮粥,如上法食之。(同上)。
大便不通:麻子煮粥,如上法服之。(《肘後方》)。
白話文:
**老人風痹:**煮麻子粥,按照上面的方法食用。
**五淋澀痛:**煮麻子粥,按照上面的方法食用。(同前)
**大便不通:**煮麻子粥,按照上面的方法服用。(《肘後方》)
麻子仁丸治脾約,大便秘而小便數:麻子仁二升,芍藥半斤,厚朴一尺,大黃、枳實各一斤,杏仁一升,熬研,煉蜜丸梧桐子大。每以漿水下十丸,日三服。不知再加。(張仲景方)。
白話文:
麻子仁丸用於治療脾臟收縮,大便乾燥而小便頻多的情況:麻子仁二升,芍藥半斤,厚朴一尺,大黃、枳實各一斤,杏仁一升,熬煮研磨,煉製成蜜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用漿水送服十丸,每天服用三次。不知再加什麼藥物。(張仲景的藥方)。
產後秘塞:許學士云:產後汗多則大便秘,難於用藥,惟麻子蘇子粥最穩。不惟產後可服,凡老人諸虛風秘,皆得力也。用大麻子仁、紫蘇子各二合,洗淨研細,再以水研,濾取汁一盞,分二次煮粥啜之。(《本事方》)。
白話文:
產後便祕:許學士說:產後汗多容易便祕,很難用藥來治療,只有麻子蘇子粥是最合適的。不只能讓產婦服用,凡是老年人各種虛弱導致的便祕,都能得到治療的效果。用法是將大麻子仁、紫蘇子各二合,洗淨研細,再加水研磨,過濾取汁一碗,分二次將粥煮好之後服用。(出自《本事方》)
產後瘀血不盡:麻子仁五升,酒一升漬一夜,明旦去滓溫服一升,先食服不瘥,夜再服一升,不吐不下。不得與男子通一月,將養如初產法。(《千金方》)。
白話文:
產後殘留的瘀血未排乾淨時:取麻子仁五升,用一升酒浸泡一個晚上,第二天早晨去掉沉澱物,將其加溫後服用一升。應在飯前服用,如果症狀沒有好轉,則在晚上再服用一升,並且不會引起嘔吐或腹瀉。在此之後,一個月內不得與男性有性行為,並像照護剛生產後的婦女那樣進行調理和護理。(出自《千金方》)
胎損腹痛:冬麻子一升,杵碎熬香,水二升煮汁,分服。(《心鏡》)。
妊娠心痛煩悶:麻子仁一合(研),水二盞,煎六分,去滓服。(《聖惠》)。
白話文:
胎損腹痛: 冬麻子一升,搗碎炒香,加水二升煮沸取汁,分次服下。(出自《心鏡》)
妊娠心痛煩悶: 麻子仁一合(研磨成粉),加水二盞,煮沸取六分之一汁液,去渣服用。(出自《聖惠》)
月經不通,或兩三月,或半年、一年者用麻子仁二升,桃仁二兩,研勻,熟酒一升,浸一夜。日服一升。(《普濟》)。
嘔逆不止:麻仁三合杵熬,水研取汁,著少鹽,吃立效。李諫議常用,極妙。(《外臺》)。
白話文:
月經閉塞不通,或者兩三個月、半年、一年不通,就用麻子仁 40 克,桃仁 10 克,研末混合均勻,用煮熟的酒 200 毫升浸泡一夜。每天服用 200 毫升。(出自《普濟》)
治療嘔吐不止:將麻仁、三合藥、杵熬,研磨取汁,加入少許鹽,服用立見效果。李諫議經常使用此方,極為有效。(出自《外臺祕要》)
虛勞內熱,下焦虛熱,骨節煩疼,肌肉急,小便不利,大便數,少氣吸吸,口燥熱淋:用大麻仁五合(研),水二升,煮減半,分服。四五劑瘥。(《外臺》)。
白話文:
虛勞有內熱的人,下焦有虛熱,骨節痠痛,肌肉急躁,小便不利,大便次數多,呼吸淺促,口乾、發熱、排尿灼熱:使用大麻仁五合(研磨),水二升,煮到減半,分多次服用。服用四、五劑就會痊癒。(《外臺》)。
補下治渴:麻子仁一升,水三升,煮四五沸去滓,冷服半升,日二。(《藥性論》)。消渴飲水,日至數斗,小便赤澀:用秋麻子仁一升,水三升,煮三、四沸。飲汁,不過五升瘥。(《肘後方》)。
乳石發渴:大麻仁三合,水三升,煮二升,時時呷之。(《外臺》)。
白話文:
-
緩解口渴:麻子仁一升,水三升,煮四五次,去渣,冷卻後服半升,每天兩次。(藥性論)。
-
消渴症,飲水,每天多達數鬥,小便赤澀:用秋麻子仁一升,水三升,煮三到四次。喝果汁,不過五升即可治癒。(肘後方)。
古代文字: 乳石發渴:大麻仁三合,水三升,煮二升,時時呷之。(《外臺》)
乳石引起的口渴:大麻子仁三合,水三升,煮到剩兩升,隨時喝一口。(出自《外臺祕要》)
飲酒咽爛,口舌生瘡:大麻仁一升,黃芩二兩,為末,蜜丸。含之。(《千金方》)。
白話文:
飲酒後喉嚨乾燥疼痛,嘴巴和舌頭長瘡:大麻仁一升、黃芩二兩,研磨成細末,用蜂蜜做成丸劑,含在嘴中。(出自《千金方》)。
腳氣腫渴:大麻仁熬香,水研取一升,別以水三升,煮一升赤小豆,取一升汁,即內麻汁,更煎三五沸。食豆飲汁。(《外臺秘要》)。
白話文:
腳氣浮腫口渴:
將大麻仁炒香,研成末,取出一升,另取三升水,煮一升赤小豆,取一升汁液,將大麻仁汁液混合,再煎煮沸騰三到五次。食用赤小豆和飲用汁液。
腳氣腹痹:大麻仁一升(研碎)。酒三升,漬三宿,溫服大良。(《外臺》)。
血痢不止:《必效方》:用麻子仁汁煮綠豆。空心食,極效。(《外臺》)。
小兒痢下赤白,體弱大困者:麻子仁三合,炒香研細末。每服一錢,漿水服,立效。(《子母秘錄》)。
白話文:
腳氣腹痹:
將大麻仁一升研碎。加入三升酒浸泡三晚,溫熱服用,效果極佳。(《外臺》)
血痢不止:
使用麻子仁汁煮綠豆。空腹食用,效果顯著。(《外臺》)
小兒痢下赤白,體弱大困:
使用麻子仁三合,炒香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漿水送服,效果立竿見影。(《子母祕錄》)
截腸怪病,大腸頭出寸余,痛苦,干則自落,又出,名為截腸病,若腸盡即不治:但初覺截時,用器盛脂麻油坐浸之,飲大麻子汁數升,即愈也。(夏子益《奇疾方》)。
白話文:
有個叫截腸怪病的病,從大腸頭端長出約一寸的肉塊,非常痛苦。一旦它乾燥了,就會自己掉下來,然後又會長出來。這就是所謂的「截腸病」。如果腸子都長滿了它,就沒救了。不過,當一開始感到腸子被截斷時,可以用器皿盛滿脂麻油,然後坐著浸泡其中,再喝下好幾升的大麻子汁,這樣就能治癒了。(出處:《夏子益奇疾方》)
金瘡瘀血在腹中:用大麻仁三升,蔥白十四枚,
搗熟,水九升,煮一升半,頓服。血出不盡,更服。(《千金》)。
白話文:
治療因跌打而產生的內出血:用大麻子三升、蔥白十四支搗爛,用九升水熬煮至一升半,一次服用完畢。如果血量未排乾淨,可再服用。(《千金方》)
腹中蟲病:大麻子仁三升,東行茱萸根八升,漬水。平旦服二升,至夜蟲下。(《食療》)。
白話文:
腹部寄生蟲病:大麻子仁三升,東行茱萸根八升,浸泡在水中。黎明時服二升,到晚上寄生蟲就會被排出來。(引自《食療》)。
小兒疳瘡:嚼麻子敷之,日六、七度。(《子母秘錄》)。
小兒頭瘡:麻子五升。研細,水絞汁,和蜜敷之。(《千金》)。
白禿無發:麻子三升炒焦研末,豬脂和塗,發生為度。(《普濟方》)。
發落不生:蕡麻子汁煮粥,頻食之。(《聖濟總錄》)。
聤耳出膿:麻子一合,花胭脂一分。研勻,作梃子,綿裹塞之。(《聖惠方》)。
白話文:
小兒疳瘡:
咀嚼麻子敷上患處,每日六、七次。(《子母祕錄》)
小兒頭瘡:
五升麻子。研磨成細粉,用水分絞出汁液,加入蜂蜜敷上患處。(《千金》)
白禿無發:
三升麻子炒焦後研成細末,加入豬脂攪拌塗抹,待頭髮生長為止。(《普濟方》)
發落不生:
將蕡麻子汁液熬煮成粥,頻繁食用。(《聖濟總錄》)
聤耳出膿:
一份麻子,一分花胭脂。研磨均勻,做成小棒狀,用棉花包裹後塞入耳中。(《聖惠方》)
大風癩疾:大麻仁三升淘曬,以酒一斗浸一夜,研取白汁,濾入瓶中,重湯煮數沸收之。每飲一小盞,兼服茄根散、乳香丸,取效。(《聖惠方》。
白話文:
治療大風癩的疾病:將大麻仁三升淘洗後曬乾,用一斗酒浸泡一夜,研磨取汁,濾入瓶中,放在沸水中煮沸數次,將汁液收膏。每次喝一小杯,並同時服用茄根散和乳香丸,以取得療效。(《聖惠方》)
卒被毒箭:麻仁數升,杵汁飲。(《肘後》)。
解射罔毒:大麻子汁,飲之良。(《千金》)。
闢禳溫疫:麻子仁、赤小豆各二七枚,除夜著井中。飲水良。(《龍魚河圖》)。
赤遊丹毒:麻仁搗末,水和敷之。(《千金方》)。
濕癬肥瘡:大麻㶆敷之,五日瘥。(《千金方》)。
瘭疽出汁,生手足肩背,累累如赤豆狀:剝淨,以大麻子炒研末摩之。(《千金方》)。
油
白話文:
卒被毒箭: 取數升麻仁,搗汁飲用。(《肘後備急方》)
解射罔毒: 取大麻子汁飲用,能解毒。(《千金要方》)
闢禳溫疫: 取麻仁和赤小豆各二十七枚,除夕夜放在井中。飲用井水能防治溫疫。(《龍魚河圖》)
赤遊丹毒: 將麻仁搗成末,加水敷於患處。(《千金方》)
濕癬肥瘡: 取大麻研成細末敷於患處,五日後可癒。(《千金方》)
瘭疽出汁: 生長在手足肩背的瘭疽,形狀如赤豆。將患處洗淨,取大麻子炒熟後研成末敷於患處。(《千金方》)
【主治】熬黑壓油,敷頭,治發落不生。煎熟,時時啜之,治硫黃毒發身熱(時珍。出《千金方》、《外臺秘要》)。
白話文:
【主要治療用途】熬黑塗在頭皮,治療頭髮脫落不生長。煎熟,不時少量喝,可以治療因服用硫磺引起的發熱。(李時珍。出自《千金方》、《外臺祕要》)。
【附方】新一。
屍咽痛癢:麻子燒取脂,酒調一錢服之。(《聖濟總錄》)。
葉
【氣味】辛,有毒。
白話文:
屍咽痛癢:麻子(大麻)燒取脂油,用酒調和一錢服用。(出自《聖濟總錄》)
葉
氣味:辛辣,有毒性。
【主治】搗汁服五合,下蛔蟲;搗爛敷蠍毒,俱效(蘇恭)。浸湯沐髮長潤,令白髮不生。
甄權曰:以葉一握,同子五升搗和,浸三日,去滓沐發。
白話文:
【主治】搗爛取汁喝五合,可以驅除蛔蟲;搗爛敷在蠍子毒傷處,都有效(蘇恭)。用它浸泡熱水洗髮,可以使頭髮長得滋潤,而且不會長白髮。
甄權說:用艾草葉一把,加上五升黑豆搗碎拌勻,浸泡三天,去掉渣滓,用來洗頭髮。
【發明】時珍曰:按:郭文《瘡科心要》:烏金散治癰疽疔腫,時毒惡瘡。方中用火麻頭,同麻黃諸藥發汗,則葉之有毒攻毒可知矣。《普濟方》用之截瘧,尤可推焉。
白話文:
【闡述】李時珍說:查閱郭文的《瘡科心要》一書中記載,烏金散可以治療癰疽疔腫、時毒惡瘡。藥方中使用火麻頭,和麻黃等藥物一起服用,可以發汗,由此可知葉子的毒性可以攻克其他的毒性。《普濟方》中使用烏金散可以截瘧,這一點尤其值得推廣。
【附方】新二。
治瘧不止:火麻葉,不問榮枯,鍋內文武火慢炒香,連鍋取下,以紙蓋之,令出汗盡,為末。
白話文:
【附方】新二
治療瘧疾不停發作:
使用火麻葉,不論新鮮還是乾燥的,放入鍋中,用大火和小火交替慢炒至出香味,連著鍋子一起拿下來,用紙蓋住,讓它出汗至出完,然後磨成粉末。
臨發前用茶或酒下。移病人原睡處,其狀如醉,醒即愈。又方:火麻葉(如上法為末)一兩,加縮砂、丁香、陳皮、木香各半兩,酒糊丸梧子大。每酒、茶任下五七丸。能治諸瘧,壯元氣。(《普濟方》)
黃麻
【主治】破血,通小便(時珍)。
【附方】新二。
白話文:
在發病前,用茶或酒送服此藥。將病人原來的睡覺地方移開,病人會像喝醉了酒一樣,醒來後就會痊癒。另有方子:火麻葉(如上面的方法製成粉末)一兩,加上縮砂、丁香、陳皮、木香各半兩,用酒做藥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用酒或茶送服五到七丸。可以治療各種瘧疾,增強元氣。(《普濟方》)
主治:破血,利尿(李時珍)。
附加方劑:新出方劑二則。
熱淋脹痛:麻皮一兩,炙甘草三分,水二盞,煎一盞服,日二,取效。(《聖惠方》)。
白話文:
治療熱淋脹痛:
- 麻皮一兩
- 炙甘草三分
- 水二盞
將麻皮和炙甘草放入水中煮沸,煮成一碗,每天服用兩次,直到症狀消失。
(出自《聖惠方》)
跌撲折傷疼痛:接骨方:黃麻(燒灰)、頭髮灰各一兩,乳香五錢,為末。每服三錢,溫酒下,立效。(王仲勉《經驗方》)
麻根,
白話文:
跌倒撞傷或骨折導致的疼痛,可以用這個接骨方:將黃麻燒成灰,頭髮灰各取一兩,乳香取五錢,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溫酒送服,效果很快。這方法出自王仲勉的《經驗方》。
麻根,_
【主治】搗汁或煮汁服,主瘀血石淋(陶弘景)。治產難衣不出,破血壅脹,帶下崩中不止者,以水煮服之,效(蘇恭)。治熱淋下血不止,取三、九枚,洗淨,水五升,煮三升,分服,血止神驗(《藥性》)。根及葉搗汁服,治撾打瘀血,心腹滿氣短,及踠折骨痛不可忍者,皆效。無則以麻煮汁代之(蘇頌。出韋宙《獨行方》)。
漚麻汁
【主治】止消渴,治瘀血(蘇恭)。
白話文:
【主治】搗碎取汁或煮汁服用,可以治療尿路結石併發血尿(陶弘景)。用於難產胎衣不下,瘀血脹滿,月經過多或崩漏不止等症狀,用水煮後服用有效(蘇恭)。可以治療熱淋小便下血不止,取三到九片葉子,洗淨後加入五升水,煮至三升後分次服用,可以快速止血(《藥性論》)。根和葉搗碎取汁服用,可以治療跌打損傷引起的瘀血,心腹滿悶氣短,以及骨折疼痛難忍等症狀,都有效。如果沒有折耳根,可以用麻黃煮汁代替(蘇頌。出自韋宙的《獨行方》)。
主治:
消除口渴,治療瘀血(出自蘇恭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