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谷部第二十二卷 (4)
谷部第二十二卷 (4)
1. 亞麻
(宋《圖經》)
【釋名】鴉麻(《圖經》)、壁蝨胡麻(《綱目》)。
【集解】頌曰:亞麻子出兗州、威勝軍。苗葉俱青,花白色。八月上旬採其實用。
時珍曰:今陝西人亦種之,即壁蝨胡麻也。其實亦可榨油點燈,氣惡不堪食。其莖穗頗似茺蔚,子不同。
子
【氣味】甘,微溫,無毒。
【主治】大風瘡癬(蘇頌)。
白話文:
亞麻,又名鴉麻、壁蝨胡麻。
亞麻子主要產自兗州、威勝軍一帶。它的莖葉都是青色的,花是白色的。通常在八月上旬採收它的果實來使用。
現在陝西地區也有人種植亞麻,它就是所謂的壁蝨胡麻。亞麻的果實可以榨油用來點燈,但是氣味不好聞,不能食用。它的莖和穗跟茺蔚很相似,但是果實不同。
亞麻子的味道是甘甜的,性質稍微溫和,沒有毒性。
亞麻子主要可以治療痲瘋病引起的皮膚瘡癬。
2. 大麻
(《本經》上品)
【釋名】火麻(《日用》)、黃麻(俗名)、漢麻(《爾雅翼》),雄者名枲麻(《詩疏》)、牡麻(同上),雌者名苴麻(同上)、茡麻(音字)。花名麻蕡(《本經》)、麻勃。
時珍曰:麻從兩𠂢在廣下,象屋下派麻之形也。𠂢音派,廣音儼。余見下注。雲漢麻者,以別胡麻也。
【集解】
【正誤】《本經》曰:麻蕡一名麻勃,麻花上勃勃者。七月七日採之良。麻子九月採。入土者損人。生太山川穀。
弘景曰:麻蕡即牡麻,牡麻則無實。今人作布及履用之。
恭曰:蕡即麻實,非花也。《爾雅》云:蕡,枲實。《儀禮》云:苴,麻之有蕡者。注云:有子之麻為苴。皆謂子也。陶以蕡為麻勃,謂勃勃然如花者,復重出麻子,誤矣。既以蕡為米穀上品,花豈堪食乎?
藏器曰:麻子,早春種為春麻子,小而有毒;晚春種為秋麻子,入藥佳。壓油可以油物。
宗奭曰:麻子,海東毛羅島來者,大如蓮實,最勝;其次出上郡、北地者,大如豆;南地者,子小。
頌曰:麻子處處種之,績其皮以為布者。農家擇其子之有斑黑文者,謂之雌麻,種之則結子繁。他子則不然也。《本經》麻蕡、麻子所主相同,而麻花非所食之物,蘇恭之論似當矣。然《本草》朱字云,麻蕡味辛,麻子味甘,又似二物。疑《本草》與《爾雅》、《禮記》稱謂有不同者。
又《藥性論》用麻花,云味苦,主諸風、女經不利。然則蕡也、子也、花也,其三物乎?
時珍曰:大麻即今火麻,亦曰黃麻。處處種之,剝麻收子。有雌有雄:雄者為枲,雌者為苴。大科如油麻。葉狹而長,狀如益母草葉,一枝七葉或九葉。五、六月開細黃花成穗,隨即結實,大如胡荽子,可取油。剝其皮作麻。其秸白而有稜,輕虛可為燭心。《齊民要術》云:麻子放勃時,拔去雄者。
若未放勃,先拔之,則不成子也。其子黑而重,可搗治為燭。即此也。《本經》有麻蕡、麻子二條,謂蕡即麻勃,謂麻子入土者殺人。蘇恭謂蕡是麻子,非花也。蘇頌謂蕡、子、花為三物。疑而不決。謹按:《吳普本草》云:麻勃一名麻花,味辛無毒。麻藍一名麻蕡,一名青葛,味辛甘有毒。
麻葉有毒,食之殺人。麻子中仁無毒,先藏地中者,食之殺人。據此說則麻勃是花,麻蕡是實,麻仁是實中仁也。普三國時人,去古未遠,說甚分明。
《神農本經》以花為蕡,以藏土入土殺人,其文皆傳寫脫誤爾。陶氏及唐宋諸家,皆不考究而臆度疑似,可謂疏矣。今依吳氏改正於下。
麻勃
普曰:一名麻花。
時珍曰:觀《齊民要術》有放勃時拔去雄者之文,則勃為花明矣。
【氣味】辛,溫,無毒。
甄權曰:苦,微熱,無毒。畏牡蠣。入行血藥,以䗪蟲為之使。
【主治】一百二十種惡風,黑色遍身苦癢,逐諸風惡血,治女人經候不通(《藥性》)。治健忘及金瘡內漏(時珍)。
【發明】弘景曰:麻勃方藥少用。術家合人參服之,逆知未來事。
時珍曰:按:《範汪方》有治健忘方:七月七日收麻勃一升,人參二兩,為末,蒸令氣遍。每臨臥服一刀圭,能盡知四方之事。此乃治健忘,服之能記四方事也。陶云逆知未來事,過言矣。又《外臺》言生疔腫人,忌見麻勃,見之即死者,用胡麻、針砂、燭燼為末,醋和敷之。不知麻勃與疔何故相忌?亦如人有見漆即生瘡者,此理皆不可曉。
【附方】舊一,新二。
瘰癧初起:七月七日麻花、五月五日艾葉,等分,作炷,灸之百壯。(《外臺秘要》)。
金瘡內漏:麻勃一兩,蒲黃二兩,為末。酒服一錢匕,日三,夜一。(同上)。
風病麻木:麻花四兩,草烏一兩,炒存性為末,煉蜜調成膏。每服三分,白湯調下。
麻蕡
普曰:一名麻藍,一名青葛。
時珍曰:此當是麻子連殼者,故《周禮》朝事之籩供蕡、《月令》食麻,與大麻可食、蕡可供稍有分別,殼有毒而仁無毒也。
【氣味】辛,平,有毒。
普曰:神農:辛。雷公:甘。岐伯:有毒。畏牡蠣、白薇。
【主治】五勞七傷。多服,令人見鬼狂走(《本經》。詵曰:要見鬼者,取生麻子、菖蒲、鬼臼等分,杵丸彈子大。每朝向日服一丸。滿百日即見鬼也)。利五臟,下血,寒氣,破積止痹散膿。久服,通神明,輕身(《別錄》)。
【附方】舊一。
風癲百病:麻子四升,水六升,猛火煮令芽生,去滓煎取二升,空心服之。或發或不發,或多言語,勿怪之。但令人摩手足,頃定。進三劑愈。(《千金》)。
麻仁
【修治】宗奭曰:麻仁極難去殼。取帛包置沸湯中,浸至冷出之。垂井中一夜,勿令著水。次日日中曝乾,就新瓦上挼去殼,簸揚取仁,粒粒皆完。張仲景麻仁丸,即此大麻子中仁也。
【氣味】甘,平,無毒。詵曰:微寒。
普曰:先藏地中者,食之殺人。
士良曰:多食損血脈,滑精氣,痿陽氣。婦人多食即髮帶疾。畏牡蠣、白薇,惡茯苓。
【主治】補中益氣。久服,肥健不老,神仙(《本經》)。治中風汗出,逐水氣,利小便,破積血,復血脈,乳婦產後余疾。沐發,長潤(《別錄》)。下氣,去風痹皮頑,令人心歡,炒香,浸小便,絞汁服之。婦人倒產,吞二、七枚即正(藏器)。潤五臟,利大腸風熱結燥及熱淋(士良)。
補虛勞,逐一切風氣,長肌肉,益毛髮,通乳汁,止消渴,催生難產(《日華》)。取汁煮粥,去五臟風,潤肺,治關節不通,發落(孟詵)。利女人經脈,調大腸下痢。塗諸瘡癩,殺蟲。取汁煮粥食,止嘔逆(時珍)。
【發明】弘景曰:麻子中仁,合丸藥並釀酒,大善。但性滑利。
劉完素曰:麻,木谷也而治風,同氣相求也。
好古曰:麻仁,手陽明、足太陰藥也。陽明病汗多、胃熱、便難,三者皆燥也。故用之以通潤也。
成無己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麻仁之甘,以緩脾潤燥。
【附方】舊十九,新十九。
服食法:麻子仁一升,白羊脂七兩,蜜蠟五兩,白蜜一合,和杵蒸食之,不飢耐老。(《食療》)。
耐老益氣,久服不飢:麻子仁二升,大豆一升,熬香為末,蜜丸。日二服。(《藥性論》)。大麻仁酒,治骨髓風毒疼痛,不可運動:用大麻仁水浸,取沉者一大升曝乾,於銀器中旋旋慢炒香熟,入木臼中搗至萬杵,待細如白粉即止,平分為十帖。每用一帖,取家釀無灰酒一大碗,同麻粉,用柳槌蘸入砂盆中擂之,濾去殼,煎至減半。
空腹溫服一帖。輕者四五帖見效,甚者不出十帖,必失所苦,效不可言。(《篋中方》)。
麻子仁粥,治風水腹大,腰臍重痛,不可轉動:用冬麻子半斤,研碎,水濾取汁,入粳米二合,煮稀粥,下蔥、椒、鹽豉。空心食。(《食醫心鏡》)。
老人風痹:麻子煮粥,上法食之。
五淋澀痛:麻子煮粥,如上法食之。(同上)。
大便不通:麻子煮粥,如上法服之。(《肘後方》)。
麻子仁丸治脾約,大便秘而小便數:麻子仁二升,芍藥半斤,厚朴一尺,大黃、枳實各一斤,杏仁一升,熬研,煉蜜丸梧桐子大。每以漿水下十丸,日三服。不知再加。(張仲景方)。
產後秘塞:許學士云:產後汗多則大便秘,難於用藥,惟麻子蘇子粥最穩。不惟產後可服,凡老人諸虛風秘,皆得力也。用大麻子仁、紫蘇子各二合,洗淨研細,再以水研,濾取汁一盞,分二次煮粥啜之。(《本事方》)。
產後瘀血不盡:麻子仁五升,酒一升漬一夜,明旦去滓溫服一升,先食服不瘥,夜再服一升,不吐不下。不得與男子通一月,將養如初產法。(《千金方》)。
胎損腹痛:冬麻子一升,杵碎熬香,水二升煮汁,分服。(《心鏡》)。
妊娠心痛煩悶:麻子仁一合(研),水二盞,煎六分,去滓服。(《聖惠》)。
月經不通,或兩三月,或半年、一年者用麻子仁二升,桃仁二兩,研勻,熟酒一升,浸一夜。日服一升。(《普濟》)。
嘔逆不止:麻仁三合杵熬,水研取汁,著少鹽,吃立效。李諫議常用,極妙。(《外臺》)。
虛勞內熱,下焦虛熱,骨節煩疼,肌肉急,小便不利,大便數,少氣吸吸,口燥熱淋:用大麻仁五合(研),水二升,煮減半,分服。四五劑瘥。(《外臺》)。
補下治渴:麻子仁一升,水三升,煮四五沸去滓,冷服半升,日二。(《藥性論》)。消渴飲水,日至數斗,小便赤澀:用秋麻子仁一升,水三升,煮三、四沸。飲汁,不過五升瘥。(《肘後方》)。
乳石發渴:大麻仁三合,水三升,煮二升,時時呷之。(《外臺》)。
飲酒咽爛,口舌生瘡:大麻仁一升,黃芩二兩,為末,蜜丸。含之。(《千金方》)。
腳氣腫渴:大麻仁熬香,水研取一升,別以水三升,煮一升赤小豆,取一升汁,即內麻汁,更煎三五沸。食豆飲汁。(《外臺秘要》)。
腳氣腹痹:大麻仁一升(研碎)。酒三升,漬三宿,溫服大良。(《外臺》)。
血痢不止:《必效方》:用麻子仁汁煮綠豆。空心食,極效。(《外臺》)。
小兒痢下赤白,體弱大困者:麻子仁三合,炒香研細末。每服一錢,漿水服,立效。(《子母秘錄》)。
截腸怪病,大腸頭出寸余,痛苦,干則自落,又出,名為截腸病,若腸盡即不治:但初覺截時,用器盛脂麻油坐浸之,飲大麻子汁數升,即愈也。(夏子益《奇疾方》)。
金瘡瘀血在腹中:用大麻仁三升,蔥白十四枚,
搗熟,水九升,煮一升半,頓服。血出不盡,更服。(《千金》)。
腹中蟲病:大麻子仁三升,東行茱萸根八升,漬水。平旦服二升,至夜蟲下。(《食療》)。
小兒疳瘡:嚼麻子敷之,日六、七度。(《子母秘錄》)。
小兒頭瘡:麻子五升。研細,水絞汁,和蜜敷之。(《千金》)。
白禿無發:麻子三升炒焦研末,豬脂和塗,發生為度。(《普濟方》)。
發落不生:蕡麻子汁煮粥,頻食之。(《聖濟總錄》)。
聤耳出膿:麻子一合,花胭脂一分。研勻,作梃子,綿裹塞之。(《聖惠方》)。
大風癩疾:大麻仁三升淘曬,以酒一斗浸一夜,研取白汁,濾入瓶中,重湯煮數沸收之。每飲一小盞,兼服茄根散、乳香丸,取效。(《聖惠方》。
卒被毒箭:麻仁數升,杵汁飲。(《肘後》)。
解射罔毒:大麻子汁,飲之良。(《千金》)。
闢禳溫疫:麻子仁、赤小豆各二七枚,除夜著井中。飲水良。(《龍魚河圖》)。
赤遊丹毒:麻仁搗末,水和敷之。(《千金方》)。
濕癬肥瘡:大麻㶆敷之,五日瘥。(《千金方》)。
瘭疽出汁,生手足肩背,累累如赤豆狀:剝淨,以大麻子炒研末摩之。(《千金方》)。
油
【主治】熬黑壓油,敷頭,治發落不生。煎熟,時時啜之,治硫黃毒發身熱(時珍。出《千金方》、《外臺秘要》)。
【附方】新一。
屍咽痛癢:麻子燒取脂,酒調一錢服之。(《聖濟總錄》)。
葉
【氣味】辛,有毒。
【主治】搗汁服五合,下蛔蟲;搗爛敷蠍毒,俱效(蘇恭)。浸湯沐髮長潤,令白髮不生。
甄權曰:以葉一握,同子五升搗和,浸三日,去滓沐發。
【發明】時珍曰:按:郭文《瘡科心要》:烏金散治癰疽疔腫,時毒惡瘡。方中用火麻頭,同麻黃諸藥發汗,則葉之有毒攻毒可知矣。《普濟方》用之截瘧,尤可推焉。
【附方】新二。
治瘧不止:火麻葉,不問榮枯,鍋內文武火慢炒香,連鍋取下,以紙蓋之,令出汗盡,為末。
臨發前用茶或酒下。移病人原睡處,其狀如醉,醒即愈。又方:火麻葉(如上法為末)一兩,加縮砂、丁香、陳皮、木香各半兩,酒糊丸梧子大。每酒、茶任下五七丸。能治諸瘧,壯元氣。(《普濟方》)
黃麻
【主治】破血,通小便(時珍)。
【附方】新二。
熱淋脹痛:麻皮一兩,炙甘草三分,水二盞,煎一盞服,日二,取效。(《聖惠方》)。
跌撲折傷疼痛:接骨方:黃麻(燒灰)、頭髮灰各一兩,乳香五錢,為末。每服三錢,溫酒下,立效。(王仲勉《經驗方》)
麻根,
【主治】搗汁或煮汁服,主瘀血石淋(陶弘景)。治產難衣不出,破血壅脹,帶下崩中不止者,以水煮服之,效(蘇恭)。治熱淋下血不止,取三、九枚,洗淨,水五升,煮三升,分服,血止神驗(《藥性》)。根及葉搗汁服,治撾打瘀血,心腹滿氣短,及踠折骨痛不可忍者,皆效。無則以麻煮汁代之(蘇頌。出韋宙《獨行方》)。
漚麻汁
【主治】止消渴,治瘀血(蘇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