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谷部第二十二卷 (3)
谷部第二十二卷 (3)
1. 胡麻油
(即香油)
弘景曰:生榨者良。若蒸炒者,止可供食及然燈耳,不入藥用。
宗奭曰:炒熟乘熱壓出油,謂之生油,但可點照;須再煎煉,乃為熟油,始可食,不中點照,亦一異也。如鐵自火中出而謂之生鐵,亦此義也。
時珍曰:入藥以烏麻油為上,白麻油次之,須自榨乃良。若市肆者,不惟已經蒸炒,而又雜之以偽也。
【氣味】甘,微寒,無毒。
【主治】利大腸,產婦胞衣不落。生油摩瘡腫,生禿髮(《別錄》)。去頭面遊風(孫思邈)。主天行熱閟,腸內結熱。服一合,取利為度(藏器)。主喑啞,殺五黃,下三焦熱毒氣,通大小腸,治蛔心痛。敷一切惡瘡疥癬,殺一切蟲。取一合,和雞子兩顆,芒硝一兩,攪服。
少時,即瀉下熱毒,甚良(孟詵)。陳油:煎膏,生肌長肉止痛,消癰腫,補皮裂(《日華》)。治癰疽熱病(蘇頌)。解熱毒、食毒、蟲毒,殺諸蟲螻蟻(時珍)。
【發明】藏器曰:大寒,乃常食所用。而發冷疾,滑精髓,發臟腑渴,困脾臟。令人體重損聲。
士良曰:有牙齒疾及脾胃疾人,切不可吃。治飲食物,須逐日熬熟用之。若經宿,即動氣也。
劉完素曰:油生於麻,麻溫而油寒,同質而異性也。
震亨曰:香油乃炒熟脂麻所出,食之美,且不致疾。若煎煉過,與火無異矣。
時珍曰:張華《博物志》言:積油滿百石,則自能生火。陳霆《墨談》言:衣絹有油,蒸熱則出火星。是油與火同性矣。用以煎煉食物,尤能動火生痰。陳氏謂之大寒,珍意不然。但生用之,有潤燥解毒、止痛消腫之功,似乎寒耳。且香油能殺蟲,而病發症者嗜油;煉油能自焚,而氣盡則反冷。此又物之玄理也。
【附方】舊十,新二十七。
發症飲油:《外臺》云:病發症者,欲得飲油。用油一升,入香澤煎之。盛置病人頭邊,令氣入口鼻,勿與飲之。疲極眠睡,蟲當從口出。急以石灰粉手捉取抽盡,即是發也。初出,如不流水中濃菜形。又云:治胸喉間覺有症蟲上下,嘗聞蔥、豉食香,此乃發症蟲也。二日不食,開口而臥。以油煎蔥、豉令香,置口邊。蟲當出,以物引去之,必愈。
發瘕腰痛:《南史》云:宋明帝宮人腰痛牽心,發則氣絕。徐文伯診曰:發瘕也。以油灌之。吐物如發,引之長三尺,頭已成蛇,能動搖,懸之滴盡,唯一發爾。
吐解蠱毒:以清油多飲,取吐。(《嶺南方》)。
解河豚毒:一時倉卒無藥。急以清麻油多灌,取吐出毒物,即愈。(《衛生易簡方》)。
解砒石毒:麻油一碗,灌之。(《衛生方》)。
大風熱疾:《近效方》云:婆羅門僧療大風疾,並熱風手足不遂,壓丹石熱毒。用硝石一兩,生烏麻油二大升,同納鐺中。以土墼蓋口,紙泥固濟,細火煎之。初煎氣腥,藥熟則香氣發。更以生脂麻油二大升和合,微煎之。以意斟量得所,即內不津器中。凡大風人,用紙屋子坐病人,外面燒火發汗,日服一大合,壯者日二服。
三七日,頭面疱瘡皆滅也。(《圖經》)。
傷寒發黃:生烏麻油一盞,水半盞,雞子白一枚,和攪服盡。(《外臺》)。
小兒發熱:不拘風寒飲食時行痘疹,並宜用之:以蔥涎入香油內,手指蘸油摩擦小兒五心、頭面、項背諸處,最能解毒涼肌。(《直指》)。
預解痘毒:《外臺》云:時行暄暖,恐發痘瘡。用生麻油一小盞,水一盞,旋旋傾下油內,柳枝攪稠如蜜。每服二、三蜆殼,大人二合,臥時服之。三、五服,大便快利,瘡自不生矣。此扁鵲油劑法也。《直指》:用麻油、童便各半盞,如上法服。
小兒初生大小便不通。用真香油一兩,皮硝少許,同煎滾。冷定,徐徐灌入口中,嚥下即通。(《藺氏經驗方》)。
卒熱心痛:生麻油一合,服之良。(《肘後方》)。
鼻衄不止:紙條蘸真麻油入鼻取嚏,即愈。有人一夕衄血盈盆,用此而效。(《普濟方》)。
胎死腹中:清油和蜜等分,入湯頓服。(《普濟方》)。
漏胎難產:因血乾澀也。用清油半兩,好蜜一兩,同煎數十沸,溫服,胎滑即下。他藥無益,以此助血為效。(《胎產須知》)。
產腸不收:用油五斤,煉熟盆盛。令婦坐盆中,飯久。先用皂角(炙,去皮)研末。吹少許入鼻作嚏,立上。(《斗門》)。
癰疽發背,初作即服此,使毒氣不內攻:以麻油一斤,銀器煎二十沸,和醇醋二碗。分五次,一日服盡。(《直指》)。
腫毒初起:麻油煎蔥黑色,趁熱通手旋塗,自消。(《百一選方》)
喉痹腫痛生油一合灌之,立愈。(《總錄》)。
丹石毒發,發熱者:不得食熱物,不用火為使。但著厚衣暖臥,取油一匙,含咽。戒怒二七日也。《枕中記》云:服丹石人,先宜以麻油一升,薤白三升(切),納油中,微火煎黑,去滓。合酒每服三合,百日氣血充盛也。
身面瘡疥:方同下。
梅花禿癬:用清油一碗,以小竹子燒火入內煎沸,瀝豬膽汁一個,和勻,剃頭擦之,二、三日即愈。勿令日曬。(《普濟方》)。
赤禿髮落:香油、水等分,以銀釵攪和。日日擦之,發生乃止。(《普濟方》)。
發落不生:生胡麻油塗之。(《普濟方》)。
令髮長黑:生麻油、桑葉煎過,去滓。沐發,令長數尺。(《普濟》)。
滴耳治聾:生油日滴三、五次。候耳中塞出,即愈。(《總錄》)。
蚰蜒入耳:劉禹錫《傳信方》:用油麻油作煎餅,枕臥,須臾自出。李元淳尚書在河陽日,蚰蜒入耳,無計可為。腦悶有聲,至以頭擊門柱。奏狀危困,因發御藥療之,不驗。忽有人獻此方,乃愈。(《圖經》)。
蜘蛛咬毒:香油和鹽,摻之。(《普濟方》)。
冬月唇裂:香油頻頻抹之。(《相感志》)。
身面白癜:以酒服生胡麻油一合,一日三服,至五斗瘥。忌生冷、豬、雞、魚、蒜等百日。(《千金》)。
小兒丹毒:生麻油塗之。(《千金》)。
打撲傷腫:熟麻油和酒飲之,以火燒熱地臥之,覺即疼腫俱消。松陽民相毆,用此法,經官驗之,了無痕跡。(趙葵《行營雜錄》)。
虎爪傷人:先吃清油一碗,仍以油淋洗瘡口。(趙原陽《濟急方》)。
毒蜂螫傷:清油搽之妙。(同上)。
毒蛇螫傷:急飲好清油一二盞解毒,然後用藥也。(《濟急良方》)
燈盞殘油
【主治】能吐風痰食毒,塗癰腫熱毒。又治猘犬咬傷,以灌瘡口,甚良(時珍)。
麻枯餅
時珍曰:此乃榨去油麻滓也。亦名麻糝(音辛)。荒歲人亦食之。可以養魚肥田,亦《周禮》草人強堅用蕡之義。
【附方】新二。
揩牙烏須:麻枯八兩,鹽花三兩,用生地黃十斤取汁,同入鐺中熬干。以鐵蓋覆之,鹽泥泥之,煅赤,取研末。日用三次,揩畢,飲薑茶。先從眉起,一月皆黑也。(《養老書》)。
疽瘡有蟲:生麻油滓貼之,綿裹,當有蟲出。(《千金方》)。
青蘘(音穰。《本經》上品),恭曰:自草部移附此。
【釋名】夢神,巨勝苗也。生中原山谷。(《別錄》)。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五臟邪氣,風寒濕痹,益氣,補腦髓,堅筋骨。久服,耳目聰明,不飢不老增壽(《本經》)。主傷暑熱(思邈)。作湯沐頭,去風潤髮,滑皮膚,益血色(《日華》)。治崩中血凝注者,生搗一升,熱湯絞汁半升服,立愈(甄權)。祛風解毒潤腸。又治飛絲入咽喉者,嚼之即愈(時珍)。
【發明】宗奭曰:青蘘即油麻葉也。以湯浸,良久涎出,稠黃色,婦人用之梳髮,與《日華》作湯沐發之說相符,則胡麻之為脂麻無疑。
弘景曰:胡麻葉甚肥滑,可沐頭。但不知云何服之?《仙方》並無用此,亦當陰乾為丸散爾。
時珍曰:按:服食家有種青蘘作菜食法,云:秋間取巨勝子種畦中,如生菜之法。候苗出採食,滑美不減於葵。則本草所著者,亦茹蔬之功,非入丸散也。
胡麻花
思邈曰:七月採最上標頭者,陰乾用之。
藏器曰:陰乾漬汁,溲麵食,至韌滑。
【主治】生禿髮(思邈)。潤大腸。人身上生肉疔者,擦之即愈(時珍)。
【附方】新一。
眉毛不生
烏麻花陰乾為末,以烏麻油漬之,日塗。(《外臺秘要》)。
麻秸
【主治】燒灰,入點痣去惡肉方中用(時珍)。
【附方】新二。
小兒鹽哮:脂麻秸,瓦內燒存性,出火毒,研末。以淡豆腐蘸食之。(《摘玄方》)。
聤耳出膿:白麻秸刮取一合,花胭脂一枚,為末。綿裹塞耳中。(《聖濟總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