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石部第十一卷 (36)

回本書目錄

石部第十一卷 (36)

1. 石硫赤

(《別錄》有名未用)

【釋名】石亭脂(《圖經》)、石硫丹(弘景)、石硫芝。

【集解】《別錄》曰:理如石耆,生山石間。普曰:生羌道山谷。

時珍曰:此即硫黃之多赤者,名石亭脂,而近世通呼硫黃為石亭脂,亦未考此也。按《抱朴子》云:石硫丹,石之赤精,石硫黃之類也。浸溢於涯岸之間,其濡濕者可丸服;堅結可散服。五嶽皆有,而箕山為多,許由、巢父服之,即石硫芝是矣。

【氣味】苦,溫,無毒。

【主治】婦人帶下,止血。輕身長年(《別錄》)。壯陽除冷,治瘡殺蟲,功同硫黃(時珍)。

【附方】新二。赤鼻作痛:紫色石亭脂,紅色次之,黃色勿用。研末,冷水調搽,半月絕根。(《聖濟錄》)風濕腳氣:石亭脂(生用)一兩,川烏頭(生)一兩,無名異二兩。為末,蔥白自然汁和丸梧子大。每服一錢,空心淡茶、生蔥吞下,日一服。(《瑞竹堂方》)

白話文:

[石硫赤]

名稱釋義:又名石亭脂、石硫丹、石硫芝。

產地與外觀:據《別錄》記載,石硫赤的紋理像石耆,生長在山石之間。《本草圖經》說它生長在羌道山谷。

考證說明:李時珍認為,石硫赤其實就是硫黃中顏色偏紅的種類,被稱為石亭脂。但現代人將硫黃直接稱為石亭脂,其實沒有仔細考證。根據《抱朴子》記載,石硫丹是石頭中的紅色精華,屬於硫黃的一種。它會滲出到水邊,濕潤的可以製成藥丸服用,堅硬的可以磨成粉末服用。五嶽都有產,其中箕山產量最多。傳說許由、巢父服用的石硫芝,就是這種東西。

藥性:味苦,性溫,沒有毒性。

功效:可以治療婦女的白帶,並有止血的功效。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健,延年益壽。也能夠增強男性陽氣,驅除寒冷,治療瘡瘍、殺滅寄生蟲,功效與硫黃相似。

附方

  1. 治療紅鼻疼痛:用紫色的石亭脂,紅色次之,黃色的不要用。磨成粉末,用冷水調勻塗抹在患處,大約半個月可以根治。
  2. 治療風濕腳氣:取生石亭脂一兩、生川烏頭一兩、無名異二兩,都磨成粉末,用蔥白自然汁調和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錢,在空腹時用淡茶或生蔥吞服,每天一次。

2. 石硫青

(《別錄》有名未用)

【釋名】冬結石。

《別錄》曰:生武都山石間,青白色,故名。

時珍曰:此硫黃之多青色者。蘇頌《圖經》言:石亭脂、冬結石並不堪入藥,未深考此也。

【氣味】酸,溫,無毒。

【主治】療泄,益肝氣,明目。輕身長年(《別錄》)。治瘡殺蟲,功同硫黃(時珍)。

【附錄】硫黃香(《拾遺》),藏器曰:味辛,溫,無毒。去惡氣,除冷殺蟲。似硫黃而香。

云出昆南國,在扶南南三千里。

白話文:

這個藥材,雖然在《別錄》這本書裡有記載名稱,但當時並未被使用。

這個藥材又被稱為「冬結石」。

《別錄》提到,這種藥材生長在武都山石縫間,顏色是青白色,因此得名。

李時珍認為,這其實是硫磺中偏青色的品種。蘇頌在《圖經》中提到,石亭脂和冬結石都不適合入藥,但他可能沒有深入研究過這種藥材。

這種藥材的味道是酸的,性質是溫和的,而且沒有毒性。

主要功效是可以治療腹瀉,增強肝氣,使眼睛明亮。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延年益壽。《別錄》中是這樣記載的。李時珍認為,它治療瘡瘍、殺蟲的功效和硫磺相同。

另外,還有一種藥材叫做「硫黃香」。《拾遺》中提到,張藏器說它的味道是辛的,性質是溫和的,沒有毒性。可以去除不好的氣味,驅除寒氣,殺滅蟲子。這種藥材像硫磺,但是有香味。據說產自昆南國,在扶南南方三千里遠的地方。

3. 礬石

(《本經》上品)

【校正】併入《海藥》波斯礬、《嘉祐》柳絮礬。

【釋名】涅石(《綱目》)、羽涅(《本經》)、羽澤(《別錄》),煅枯者名巴石,輕白者名柳絮礬。

時珍曰:礬者,燔也,燔石而成也。《山海經》云:女床之山,其陰多涅石。郭璞注云:礬石也。楚人名涅石,秦人名為羽涅。

【集解】《別錄》曰:礬石生河西山谷,及隴西武都、石門,採無時。能使鐵為銅。

弘景曰:今出益州北部西川,從河西來。色青白,生者名馬齒礬;煉成純白名白礬,蜀人以當硝石。其黃黑者名雞屎礬,不入藥用,惟堪鍍作以合熟銅。投苦酒中,塗鐵皆作銅色。外雖銅色,內質不變。

恭曰:礬石有五種:白礬多入藥用;青、黑二礬,療疳及瘡;黃礬亦療瘡生肉,兼染皮;絳礬本來綠色,燒之乃赤,故名絳礬。

頌曰:礬石初生皆石也,採得燒碎煎煉,乃成礬也。凡有五種,其色各異,白礬、黃礬、綠礬、黑礬、絳礬也。今白礬出晉州、慈州、無為軍,入藥及染人所用甚多。黃礬丹灶家所須,亦入藥。黑礬惟出西戎,亦謂之皂礬,染須鬢藥用之,亦染皮用。綠礬入咽喉口齒藥及染色。

絳礬燒之則赤,今亦稀見。又有礬精、礬蝴蝶、巴石、柳絮礬,皆是白礬也。煉白礬時,候其極沸,盤心有濺溢,如物飛出,以鐵匕接之,作蟲形者,礬蝴蝶也。但成塊光瑩如水精者,礬精也。二者入藥,力緊於常礬。其煎煉而成,輕虛如綿絮者,柳絮礬。其燒汁至盡,色白如雪者,謂之巴石。

珣曰:波斯、大秦所出白礬,色白而瑩淨,內有束針紋,入丹灶家,功力逾於河西、石門者,近日文州諸番往往有之。波斯又出金線礬,打破內有金線紋者為上,多入燒煉家用。

時珍曰:礬石折而辨之,不只於五種也。白礬,方士謂之白君,出晉地者上,青州、吳中者次之。潔白者為雪礬;光明者為明礬,亦名雲母礬;紋如束針,狀如粉撲者,為波斯白礬,併入藥為良。

黑礬,鉛礬也,出晉地;其狀如黑泥者,為崑崙礬;其狀如赤石脂有金星者,為鐵礬;其狀如紫石英,火引之成金線,畫刀上即紫赤色者,為波斯紫礬,並不入服餌藥,惟丹灶及瘡家用之。綠礬、絳礬、黃礬俱見本條。其雜色者,則有雞屎礬、鴨屎礬、雞毛礬、粥礬,皆下品,亦入外丹家用。

【修治】斆曰:凡使白礬石,以瓷瓶盛,於火中煅令內外通赤,用鉗揭起蓋,旋安石蜂巢入內燒之。每十兩用巢六兩,燒盡為度。取出放冷,研粉,以紙裹,安五寸深土坑中一宿,取用。又法:取光明如水晶,酸、咸、澀味全者,研粉。以瓷瓶用六一泥泥之,待乾,入粉三升在內,旋旋入五方草、紫背天葵各自然汁一鎰,下火逼令藥汁干,蓋了瓶口,更泥上下,用火一百斤煅之。從巳至未,去火取出,其色如銀,研如輕粉用之。

白話文:

礬石

礬石,古籍中記載為上品藥材。 不同產地和加工方式的礬石,名稱各異,例如《海藥》記載的波斯礬、《嘉祐本草》記載的柳絮礬都屬於礬石。

其別名包括涅石、羽涅、羽澤。經過煅燒乾燥的稱為巴石,輕白如棉絮狀的稱為柳絮礬。「礬」字本身就代表著煅燒的意思,是將石頭煅燒而成。古籍《山海經》中記載女床山陰處有很多涅石,郭璞注釋為礬石,楚地稱之為涅石,秦地則稱羽涅。

礬石主要產於河西山谷及隴西武都、石門等地,四季皆可採集,它能使鐵變成銅色。 益州北部西川也出產礬石,顏色青白,生者名為馬齒礬;煉製成純白色則稱為白礬,蜀地的人用它代替硝石。黃黑色則稱為雞屎礬,不入藥,主要用於鍍銅。將礬石投入苦酒中,塗抹於鐵器上,會使鐵器呈現銅色,但僅為表面顏色改變,內質並未改變。

據記載,礬石共有五種:白礬常用於藥物;青、黑兩種礬石可治療疳疾和瘡瘍;黃礬也能治療瘡瘍並促進生肌,還可用於染色;絳礬原為綠色,燒後變為紅色,故名絳礬。

礬石最初都是石頭,採集後需經過燒碎、煎煉才能變成礬。這五種礬石顏色各異,分別是白礬、黃礬、綠礬、黑礬、絳礬。白礬產於晉州、慈州、無為軍等地,用途廣泛,常用於藥物和染色。黃礬是煉丹家必備之物,也入藥。黑礬,又稱皂礬,產於西戎,用於染色和藥物,也可染髮須。綠礬用於治療咽喉口齒疾病及染色。絳礬燒後呈紅色,現已少見。此外還有礬精、礬蝴蝶、巴石、柳絮礬,都屬於白礬。煉製白礬時,沸騰至極,濺出的如蟲狀物為礬蝴蝶;塊狀晶瑩如水晶者為礬精;輕盈如棉絮者為柳絮礬;燒盡汁液,顏色潔白如雪者為巴石。這些都入藥,藥效比一般白礬更強。

波斯和大秦產的白礬,色白而晶瑩,內有束針狀紋理,煉丹家常用,藥效比河西、石門產的更好,近年來文州也有許多番邦商人販賣。波斯也出產金線礬,內有金線紋理者為上品,多用於燒煉。

實際上,礬石種類遠不止五種。白礬,道家稱之為白君,晉地所產最佳,青州、吳中所產次之。潔白者為雪礬;晶瑩者為明礬,也稱雲母礬;紋理如束針,狀如粉撲者為波斯白礬,都是上好的藥材。黑礬,即鉛礬,產於晉地;狀如黑泥者為崑崙礬;狀如赤石脂,帶有金星者為鐵礬;狀如紫石英,火燒後出現金線紋理,用刀劃過則呈紫紅色者為波斯紫礬,此類黑礬不用於內服,主要用於煉丹和治療瘡瘍。綠礬、絳礬、黃礬,詳見前文。此外還有雞屎礬、鴨屎礬、雞毛礬、粥礬等雜色礬石,品質較差,也用於煉丹。

關於白礬的炮製方法:將白礬置於瓷瓶中,用火煅燒至內外通紅,然後用鉗子揭開瓶蓋,放入蜂巢繼續燒,每十兩白礬用六兩蜂巢,燒至蜂巢燒盡為度。取出放涼後研磨成粉,用紙包好,埋入五寸深的土坑中一夜,然後取用。另一種方法:選取晶瑩如水晶,酸、鹹、澀味俱全的白礬,研磨成粉。用瓷瓶,以六一泥泥封,待其乾燥後,放入三升白礬粉,再加入五方草、紫背天葵的天然汁液各一鎰,用小火加熱至藥汁乾涸,封好瓶口,再用泥土封好瓶口和底部,用一百斤柴火煅燒,從巳時燒到未時,熄火取出,其色如銀,研磨成細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