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草部第二十一卷 (5)
草部第二十一卷 (5)
1. 卷柏
(《本經》上品)
【釋名】萬歲(《本經》)、長生不死草(《綱目》)、豹足(《吳普》)、求股(《別錄》)、交時(《別錄》)。
時珍曰:卷柏、豹足,象形也。萬歲、長生,言其耐久也。
【集解】《別錄》曰:卷柏生常山山谷石間。五月、七月採,陰乾。
弘景曰:今出近道。叢生石土上,細葉似柏,屈藏如雞足,青黃色。用之,去下近沙石處。
禹錫曰:出建康。
《範子計然》曰:出三輔。
頌曰:今關陝及沂、兗諸州亦有之。宿根紫色多須。春生苗,似柏葉而細,拳攣如雞足,高三、五寸。無花、子,多生石上。
【修治】時珍曰:凡用,以鹽水煮半日,再以井水煮半日,曬乾焙用。
【氣味】辛,溫,無毒。《別錄》曰:甘,平。普曰:神農:辛,平;桐君、雷公:甘,微寒。
【主治】五臟邪氣,女子陰中寒熱痛,癥瘕血閉絕子。久服輕身和顏色(《本經》)。止咳逆,治脫肛,散淋結,頭中風眩,痿蹶,強陰益精,令人好容顏(《別錄》)。通月經,治屍疰鬼疰腹痛,百邪鬼魅啼泣(甄權)。鎮心,除面皯頭風,暖水臟。生用破血,炙用止血(大明)。
【附方】新二。
大腸下血:卷柏、側柏、棕櫚等分。燒存性為末。每服三錢,酒下。亦可飯丸服。(《仁存方》)
遠年下血:卷柏、地榆(焙)等分。每用一兩,水一碗,煎數十沸,通口服。(《百一選方》)
【附錄】地柏(宋《圖經》),
頌曰:主臟毒下血。與黃耆等分為末,米飲每服二錢。蜀人甚神此方。其草生蜀中山谷,河中府亦有之。根黃,狀如絲,莖細,上有黃點子,無花、葉。三月生,長四、五寸許,四月採,曝乾用。蜀中九月採,市多貨之。
時珍曰:此亦卷柏之生於地上者耳。
含生草(《拾遺》),
藏器曰:生靺鞨國。葉如卷柏而大。性平,無毒。主婦人難產,含之咽汁,即生。
白話文:
[卷柏]
[名稱解釋]
卷柏又名萬歲、長生不死草、豹足、求股、交時。
李時珍說:「卷柏和豹足,都是因為外形相似而得名。萬歲和長生,則是形容它生命力持久。」
[產地與採集]
《別錄》記載,卷柏生長在常山山谷的石頭縫中。五月和七月採摘,陰乾。
陶弘景說,現在近郊也有出產。卷柏叢生在石頭或土壤上,細葉像柏樹葉,彎曲收縮像雞爪,呈現青黃色。使用時,要去除根部附近夾雜的沙石。
劉禹錫說,卷柏產於建康地區。
《範子計然》說,產於三輔地區。
蘇頌說,現在關陝和沂州、兗州等地也有。宿根呈紫色,有很多鬚根。春天長出嫩苗,像柏樹葉但更細,蜷曲如雞爪,高約三到五寸。沒有花和果實,大多生長在石頭上。
[炮製方法]
李時珍說,凡是使用卷柏,要先用鹽水煮半天,再用井水煮半天,然後曬乾、烘焙後使用。
[性味]
卷柏味辛,性溫,無毒。《別錄》記載,味甘,性平。張仲景說,神農認為味辛,性平;桐君和雷公認為味甘,性微寒。
[功效]
卷柏能治療五臟的邪氣,婦女陰道寒熱疼痛,腹中腫塊、閉經、不孕。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健、容顏姣好。《別錄》記載,卷柏能止咳逆、治療脫肛、消散淋巴結、治療頭部中風眩暈、四肢痿軟、強壯陰部、增強精氣、使人容貌美好。甄權認為,卷柏能通經、治療屍疰、鬼疰引起的腹痛、百種邪氣和鬼魅啼哭。李時珍認為,卷柏能鎮定心神、消除面部黑斑、治療頭風、溫暖水臟。生用能活血破瘀,炙用能止血。
[附方]
- 大腸下血: 卷柏、側柏、棕櫚等分,燒成炭,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三錢,用酒送服。也可以做成藥丸服用。
- 多年下血: 卷柏、地榆(烘焙)等分。每次用一兩,用水一碗,煎煮多次,一次服用。
[附錄]
地柏:
蘇頌說,地柏主要治療內臟毒素引起的下血。將地柏與黃耆等分研磨成粉,每次用米湯送服二錢。四川人認為此方很有效。地柏生長在四川的山谷中,河中府也有。根是黃色的,像絲一樣,莖細,上面有黃色的點,沒有花和葉。三月生長,長約四五寸,四月採摘,曬乾後使用。四川在九月採摘,市場上很多販賣。
李時珍說,地柏也是卷柏的一種,只是生長在地上。
含生草:
陳藏器說,含生草生長在靺鞨國。葉子像卷柏但更大。性平,無毒。主要治療婦女難產,含在口中咽下汁液,就可以順利生產。
2. 玉柏
(《別錄》有名未用)
【釋名】玉遂(《別錄》)。
藏器曰:舊作玉伯,乃傳寫之誤。
【集解】《別錄》曰:生石上,如松。高五、六寸,紫花。用莖葉。
時珍曰:此即石松之小者也。人皆採置盆中養,數年不死,呼為千年柏、萬年松。
【氣味】酸,溫,無毒。
【主治】輕身,益氣,止渴(《別錄》)。
白話文:
這個叫做玉柏的植物,在《別錄》這本書中有記載名字,但當時沒有實際使用過。
它又被叫做玉遂。《唐本草》的作者陳藏器說,以前都寫作玉伯,那是抄寫時的錯誤。
《別錄》記載,玉柏生長在石頭上,外形像松樹,高約五、六寸,開紫色的花。可以取用它的莖和葉。
李時珍認為,這就是石松的小型種類。人們常常採集它,種在盆子裡養,可以活好幾年都不會死,所以也稱它為千年柏、萬年松。
玉柏的味道是酸的,性質溫和,沒有毒性。
它的主要功效是使身體輕盈,增強體力,並且可以止渴。
3. 石松
(《拾遺》)
【集解】藏器曰:生天台山石上。似松,高一、二尺。山人取根莖用。
時珍曰:此即玉柏之長者也。名山皆有之。
【氣味】苦、辛,溫,無毒。
【主治】久患風痹,腳膝疼冷,皮膚不仁,氣力衰弱。久服去風血風瘙,好顏色,變白不老。浸酒飲,良(藏器)。
白話文:
石松生長在天台山石頭上,外形像松樹,高約一兩尺。山裡的人會採集它的根莖來使用。
李時珍認為,這就是玉柏長大後的樣子。許多名山都有生長。
味道是苦、辛,性溫,沒有毒性。
主要用於治療長期的風濕痺痛,腳和膝蓋疼痛冰冷,皮膚麻木不仁,氣力衰弱等症狀。長期服用可以去除風邪、血風搔癢,使氣色好轉,皮膚變白並延緩衰老。用來浸泡酒喝,效果很好。
4. 桑花
(《日華》)
【釋名】桑蘚(《綱目》)、桑錢。
【集解】大明曰:生桑樹上白蘚,如地錢花樣。刀刮取炒用。不是桑椹花也。
【氣味】苦,暖,無毒。
【主治】健脾澀腸,止鼻洪吐血,腸風,崩中帶下(大明)。治熱咳(時珍)。
【附方】新一。
大便後血:桑樹上白蘚花,水煎服,或末服。亦止吐血。(《聖惠方》)
【附錄】艾納
時珍曰:艾納,生老松樹上綠苔衣也。一名松衣。和合諸香燒之,煙清而聚不散。別有艾納香,與此不同。又嶺南海島中,檳榔木上有苔,如松之艾納。單爇極臭,用合泥香,則能髮香,如甲香也。《霏雪錄》云:金華山中多樹衣,僧家以為蔬,味極美。
白話文:
[桑花]
解釋名稱: 也叫桑蘚或桑錢。
產地與採集: 桑花是大明所說的,生長在桑樹上的白色苔蘚,樣子像地錢的花紋。用刀刮取後炒過使用,它不是桑葚的花。
味道與性質: 味苦,性溫,沒有毒性。
主要功效: 能夠健脾、收澀腸道,止住鼻出血和吐血,治療腸風、婦女崩漏和帶下病。還能治療熱咳。
附加藥方: 一個新藥方。
治療大便出血: 用桑樹上白色的苔蘚花,用水煎服,或者研成粉末服用。也能止吐血。
[附錄] 艾納
補充說明: 艾納是生長在老松樹上的綠色苔蘚,又叫松衣。把它和各種香料混合燒,煙會很清澈並且聚而不散。另外還有一種艾納香,和這裡說的艾納不同。嶺南一帶海島的檳榔樹上也有苔蘚,樣子像松樹上的艾納。單獨燒非常臭,但和泥香混合使用,就能發出香氣,像甲香一樣。《霏雪錄》記載,金華山中有很多樹衣,僧人把它當作蔬菜,味道很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