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石部第十一卷 (30)
石部第十一卷 (30)
1. 石硫黃
(《本經》中品)
【釋名】石留黃(《吳普》)、黃硇砂(《海藥》)、黃牙、陽侯(《綱目》)、將軍。
時珍曰:硫黃,秉純陽火石之精氣而結成,性質通流,色賦中黃,故名硫黃。含其猛毒,為七十二石之將,故藥品中號為將軍。外家謂之陽侯,亦曰黃牙,又曰黃硇砂。
【集解】《別錄》曰:石硫黃生東海牧羊山谷中,及泰山、河西山,礬石液也。
普曰:或生易陽,或生河西,或五色黃是潘水石液也。燒令有紫焰,八月、九月採。
弘景曰:東海郡屬北徐州,而箕山亦有。今第一齣扶南林邑,色如鵝子初出殼者,名崑崙黃。次出外國,從蜀中來,色深而煌煌。此云礬石液,今南方則無礬石,恐不必爾。珣曰:《廣州記》云:生崑崙及波斯國西方明之境,顆塊瑩淨,不夾石者良。蜀中雅州亦出之,光膩甚好,功力不及舶上來者。
頌曰:今惟出南海諸番。嶺外州郡或有,而不甚佳。鵝黃者名崑崙黃,赤色者名石亭脂,青色者名冬結石,半白半黑者名神驚石,並不堪入藥。又有一種水硫黃,出廣南及資州,溪澗水中流出,以茅收取熬出,號珍珠黃,氣腥臭,只入瘡藥,亦可煎煉成汁,以模寫作器,亦如鵝子黃色。
時珍曰:凡產石硫黃之處,必有溫泉,作硫黃氣。《魏書》云:悅般有火山,山旁石皆焦熔,流地數十里乃凝堅,即石硫黃也。張華《博物志》云:西域硫黃出且彌山。去高昌八百里,有山高數十丈,晝則孔中狀如煙,夜則如燈光。《庚辛玉冊》云:硫黃有二種:石硫黃,生南海琉球山中;土硫黃,生於廣南。
以嚼之無聲者為佳,舶上倭硫黃亦佳。今人用配硝石作烽燧煙火,為軍中要物。
【修治】斆曰:凡使,勿用青赤色及半白半青、半赤半黑者。自有黃色,內瑩淨似物命者,貴也。凡用四兩。先以龍尾蒿自然汁一鎰,東流水三鎰,紫背天葵汁一鎰,粟逐子莖汁一鎰,四件合之攪令勻。一坩鍋,用六乙泥固濟底下,將硫黃碎之,入鍋中,以前汁旋旋添入,火煮汁盡為度。
再以百部末十兩,柳蛀末二斤,一簇草二斤,細銼,以東流水同硫黃煮二伏時。取出,去諸藥,用熟甘草湯洗了,入缽研二萬匝用。
時珍曰:凡用硫黃,入丸散用,須以蘿蔔剜空,入硫在內,合定,稻糠火煨熟,去其臭氣;以紫背浮萍同煮過,消其火毒;以皂莢湯淘之,去其黑漿。一法:打碎,以絹袋盛,用無灰酒煮三伏時用。又硝石能化硫為水,以竹筒盛硫埋馬糞中一月亦成水,名硫黃液。
【氣味】酸,溫,有毒。《別錄》曰:大熱。普曰:神農、黃帝、雷公:咸,有毒;醫和、扁鵲:苦,無毒。
權曰:有大毒,以黑錫煎湯解之,及食冷豬血。
珣曰:人能制伏歸本色,服之能除百病。如有發動,宜豬肉、鴨羹、余甘子湯並解之。
白話文:
石硫黃
石硫黃,《本經》列為中品。別名石留黃、黃硇砂、黃牙、陽侯、將軍。
李時珍認為,硫黃是天地間純陽之氣凝結而成,性質通暢流動,顏色呈中黃色,故名硫黃。因其毒性猛烈,被比作七十二種礦石中的將軍,故藥品中稱之為將軍。民間稱之為陽侯、黃牙或黃硇砂。
關於石硫黃的產地,《名醫別錄》記載其產於東海牧羊山谷、泰山、河西山,是礬石的液體。吳普則說,石硫黃有時產於易陽,有時產於河西,五種顏色的黃色石硫黃是潘水石的液體。需燒至出現紫色火焰,於八月九月採集。陶弘景認為,《名醫別錄》中提到的東海郡屬北徐州,箕山也有產出。目前最好的硫黃來自扶南林邑,顏色像鵝蛋剛孵出來一樣,稱為崑崙黃;其次是來自外國,經蜀中轉運的,顏色較深且明亮。陶弘景認為,《名醫別錄》中所說的礬石液,南方並無礬石,故此說法可能不確。雷斆則引述《廣州記》,說石硫黃產於崑崙及波斯國西方明之境,顆粒狀,晶瑩剔透,不夾雜雜石者為上品。蜀中雅州也出產,光澤潤滑,但藥效不及外國進口者。寇宗奭則說,現在只有南海諸番出產,嶺外州郡雖也有,但品質不佳。鵝黃色的稱為崑崙黃,赤紅色的稱為石亭脂,青色的稱為冬結石,黑白相間的稱為神驚石,這些都不適合入藥。還有一種水硫黃,產於廣南及資州,從溪澗水中流出,用茅草收集熬製而成,稱為珍珠黃,氣味腥臭,只供外用治療瘡瘍,也可煎煉成汁,製作器物,顏色也像鵝蛋黃。
李時珍補充說,凡是出產石硫黃的地方,必定有溫泉,並伴有硫磺氣味。《魏書》記載,悅般有火山,火山旁的石頭都燒熔了,流淌數十里才凝固,這就是石硫黃。張華《博物志》記載,西域的硫黃產於且彌山,距高昌八百里,那裡有一座幾十丈高的山,白天山洞中冒出像煙一樣的東西,晚上則像燈光一樣。《庚辛玉冊》記載,硫黃有兩種:石硫黃,產於南海琉球山中;土硫黃,產於廣南。
嚼起來無聲的石硫黃品質最佳,舶來倭國的硫黃也很好。現在人們常將其與硝石混合,製作烽燧煙火,是軍中重要的物資。
關於石硫黃的炮製方法,雷斆說,使用時,不要用青色、赤色或半白半青、半赤半黑的。黃色,內部晶瑩剔透者為上品。每次用四兩,先用龍尾蒿汁一鎰、東流水三鎰、紫背天葵汁一鎰、粟逐子莖汁一鎰,混合攪拌均勻。用坩堝,以六乙泥封固底部,將硫黃搗碎放入鍋中,慢慢加入汁液,用火煮至汁液乾涸為度。再用百部末十兩、柳蛀末二斤、一簇草二斤,切碎,與硫黃一起用東流水煮兩個伏時。取出,去除藥材,用熟甘草湯洗淨,研磨二萬次後使用。
李時珍補充說,使用硫黃入丸散,需用蘿蔔挖空,放入硫黃,封好,用稻糠火煨熟,去除臭味;或與紫背浮萍同煮,消除火毒;或用皂莢湯淘洗,去除黑色雜質。另一種方法是將硫黃打碎,用絹袋盛裝,用無灰酒煮三個伏時。硝石能將硫黃溶解成水,將硫黃裝入竹筒,埋入馬糞中一個月也能變成水,稱為硫黃液。
石硫黃味酸,性溫,有毒。《名醫別錄》記載其大熱。吳普引述神農、黃帝、雷公的說法,認為其味鹹,有毒;醫和、扁鵲則認為其味苦,無毒。
寇宗奭說,石硫黃有大毒,可用黑錫煎湯解毒,或食用冷豬血。雷斆則說,如果能將石硫黃煉製使其恢復本色,服用就能治療百病。如果服後出現不良反應,可用豬肉、鴨羹、余甘子湯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