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石部第十一卷 (28)

回本書目錄

石部第十一卷 (28)

1. 硇砂

(《集效方》)疔瘡腫毒:好硇砂、雄黃等分研。以銀篦刺破瘡口,擠去惡血,安藥一豆入內,紙花貼住即效。毒氣入腹嘔吐者,服護心散。(《瑞竹堂方》)疝氣卵腫,脹痛不可忍。念珠丸:用硇砂、乳香各二錢,黃蠟一兩。研溶和丸,分作一百單八丸,以綿縫,露一夜,次日取出,蛤粉為衣。

每用一丸,乳香湯吞下,日二服,取效。(《本事方》)諸勞久嗽:方見獸部下。

【附錄】石藥(拾遺。)〔藏器曰〕味苦,寒,無毒。主折傷內損瘀血煩悶欲死者,酒消服之。南人毒箭中人,及深山大蝮傷人,速將病者頂上十字釐之,出血水,藥末敷之,並敷傷處,當上下出黃水數升,則悶解。俚人重之,以竹筒盛,帶於腰,以防毒箭;亦主惡瘡、熱毒癰腫、赤白遊風、瘻蝕等瘡,並水和敷之。出賀州出內石上,似碎石、硇砂之類。

白話文:

硇砂

治療疔瘡腫毒:將硇砂和雄黃研磨成粉末,用銀針刺破瘡口,擠出污血,然後將藥粉少許放入瘡口內,再用紙片貼住即可見效。如果毒氣入侵腹中,出現嘔吐症狀,則服用護心散。

治療疝氣引起的腫脹疼痛:將硇砂和乳香各二錢,黃蠟一兩,研磨混合製成藥丸,分成一百零八粒,用棉線縫好,露置一夜,隔天取出,再用蛤粉包裹。每次服用一丸,用乳香湯送服,每天服用兩次,直到見效。

治療各種勞損引起的久咳:方法見獸醫部分。

附錄:硇砂是一種石藥,味苦,性寒,無毒。主治跌打損傷導致瘀血、煩悶、將死之人,可用酒送服。南方人被毒箭射中,或被深山毒蛇咬傷,應迅速在患者頭頂劃十字,使其出血,然後將硇砂藥粉敷在頭頂傷口處及其他傷處,傷口會流出黃色液體,直到症狀緩解。民間常用硇砂,將其裝在竹筒內繫於腰間,以預防毒箭;也能治療惡瘡、熱毒癰腫、赤白遊風、廔管等瘡瘍,將其與水調和後敷於患處。硇砂產於賀州,生長於山石之上,外觀類似碎石,與硇砂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