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二十一卷 (1)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二十一卷 (1)

1. 草之十

(苔類一十六種)

白話文:

苔類一十六種

  1. 滑苔:苔質潤滑,如綢緞一般。
  2. 潤苔:苔質滋潤,不黏不燥。
  3. 薄苔:苔層薄,覆蓋舌面較少。
  4. 厚苔:苔層厚,覆蓋舌面較多。
  5. 膩苔:苔質黏膩,難以颳去。
  6. 燥苔:苔質乾燥,舌面微紅。
  7. 白苔:苔色白色,無其他顏色。
  8. 黃苔:苔色黃色,示熱證或濕熱證。
  9. 青苔:苔色青色,示寒證或寒濕證。
  10. 灰苔:苔色灰色,示熱證或濕熱證。
  11. 黑苔:苔色黑色,示熱證或腎氣虛。
  12. 紅苔:苔色紅色,示熱證或血熱證。
  13. 紫苔:苔色紫色,示寒證或寒濕證。
  14. 花苔:苔色斑駁不一,示氣血不和。
  15. 腐苔:苔質腐爛,舌面有潰爛。
  16. 剝苔:苔層剝落,舌面露紅。

2. 陟釐

(《別錄》中品)

白話文:

《別錄》中品

草部

  • 石斛:性微寒,味甘。主消渴、發黃、虛勞、瀉血、吐血。
  • 黃精:性平,味甘。主補五臟、益氣、止咳。
  • 何首烏:性溫,味甘苦。主補血、烏髮、強腰膝。
  • 地黃:性涼,味甘。主補腎、止血、消渴。
  • 茯苓:性平,味甘淡。主利水、滲濕、強健脾胃。
  • 當歸:性溫,味甘辛。主補血、調經、止痛。
  • 白芍:性涼,味酸甘。主養血、調經、止痛。
  • 川芎:性溫,味辛。主活血、行氣、止痛。
  • 杜仲:性溫,味苦甘。主補腎、強腰膝、固精。
  • 人參:性溫,味甘。主補氣、益血、安神。

木部

  • 枸杞:性平,味甘。主補肝腎、明目、壯陽。
  • 桑椹:性寒,味甘酸。主養血、明目、烏髮。
  • 山藥:性平,味甘。主補脾、胃、腎,益氣養血。
  • 麥門冬:性涼,味甘。主清熱、潤肺、止渴。
  • 生地黃:性涼,味甘苦。主滋陰、補血、涼血。
  • 首烏藤:性溫,味辛甘。主補血、烏髮、強腰膝。
  • 靈芝:性平,味甘苦。主滋補強身、延年益壽。

金石部

  • 磁石:性平,味辛甘。主破血、通經、活血。
  • 硃砂:性寒,味辛。主鎮心安神、清熱解毒。
  • 雄黃:性溫,味辛。主解毒、殺蟲、驅邪。
  • 水銀:性寒,味辛鹹。主殺蟲、解毒、消積。

蟲部

  • 人參皁膠:性平,味甘。主補肺、腎、固精。
  • 地龍:性涼,味鹹。主清熱、解毒、涼血。
  • 蠍子:性溫,味鹹。主活血、止痛、通經。
  • 水蛭:性寒,味鹹。主破血、通經、活血。

【釋名】側梨(恭)、水苔(《開寶》)、石發(同)、石衣(《廣雅》)、水衣(《說文》)、水綿(《綱目》)、藫(音覃)。

白話文:

【釋名】

側梨:恭

水苔:《開寶》

石發:同

石衣:《廣雅》

水衣:《說文》

水綿:《綱目》

藫:音覃

恭曰:《藥對》云:河中側梨。側梨、陟釐,聲相近也。王子年《拾遺記》:晉武帝賜張華側理紙,乃水苔為之,後人訛陟釐為側理耳。此乃水中粗苔,作紙青黃色,名苔紙,體澀。《範東陽方》云:水中石上生者,如毛,綠色。石發之名以此。

白話文:

恭恭敬敬地說,《藥對》中說:河中的側梨。側梨、陟釐,發音相近。《王子年拾遺記》中說:晉武帝賜給張華側理紙,是用水苔製造的,後人錯將陟釐寫成側理。這是生長在水中的粗苔,製成的紙呈現青黃色,叫做苔紙,質地粗糙。《範東陽方》中說:生長在水中的石頭上,像毛髮一樣,是綠色的。石發的名稱由此而來。

時珍曰:郭璞曰:藫,水苔也。一名石發。江東食之。案:石發有二:生水中者為陟釐,生陸地者為烏韭。

【集解】《別錄》曰:陟釐生江南池澤。

弘景曰:此即南人用作紙者,惟合斷下藥用之。

志曰:此即石發也。色類苔而粗澀為異。水苔性冷,浮水中;陟釐性溫,生水中石上。

宗奭曰:陟釐,今人干之,治為苔脯,堪啗,青苔亦可作脯食,皆利人。汴京市中甚多。

白話文:

時珍說:郭璞說:藫,就是水苔。又名石發。江東地區的人會食用它。註:石發有兩種:一種生長在水中的叫做陟釐,一種生長在陸地上的叫做烏韭。

【集解】《別錄》說:陟釐生長在江南的池塘沼澤中。

陶弘景說:這就是南方人用來造紙的植物,但只有砍下後才能用來入藥。

李時珍說:這就是石發。它的顏色像苔蘚,但比較粗糙。水苔性寒,漂浮在水中;陟釐性溫,生長在水中的石頭上。

宗奭說:陟釐,現在的人把它曬乾,製成苔脯,可以食用。青苔也可以製成苔脯食用,對人都很有益。汴京的市場上有很多這種東西。

頌曰:石發乾之作菜,以齏臛啗之尤美。苔之類有井中苔、垣衣、昔邪、屋遊,大抵主療略同。陸龜蒙《苔賦》云:高有瓦松,卑有澤葵。散岩竇者曰石發,補空田者曰垣衣。在屋曰昔邪,在藥曰陟釐。是矣。澤葵,鳧葵也。雖異類,而皆感瓦石之氣而生,故推類而云耳。

白話文:

頌曰:石發乾的作菜,用齏臛來佐餐更為美味可口。苔類有井中苔、垣衣、昔邪、屋遊等,大體上主治的功效都差不多。陸龜蒙《苔賦》中說:高大一點的像瓦上的松樹,低矮一點的像沼澤裡的浮萍。長在岩石縫隙中的叫石發,生長在空曠房舍的叫垣衣。在屋子裡的是昔邪,在藥物中是陟釐。 正是這樣的。澤葵,指鳧葵。雖然類別不同,但都是受到瓦石的氣氛而生長出來的,所以推類而說罷了。

時珍曰:陟釐有水中石上生者,蒙茸如發;有水汙無石而自生者,纏牽如絲綿之狀,俗名水綿。其性味皆同。《述異記》言:苔錢謂之澤葵,與鳧葵同名異物。蘇氏指為鳧葵者,誤矣。《苔賦》所述,猶未詳盡。蓋苔衣之類有五:在水曰陟釐,在石曰石濡,在瓦曰屋遊,在牆曰垣衣,在地曰地衣。

白話文:

時珍說:陟釐有生長在水中石頭上的,像草叢一樣;有生長在水汙泥中沒有石頭的地方的,像絲綿一樣纏繞著。俗名水綿,它的性質和味道都是相同的。《述異記》中說:苔錢又稱澤葵,與鳧葵同名但不同種。蘇氏把陟釐當成是鳧葵,是錯誤的。《苔賦》中描述苔蘚的內容還不夠詳盡。苔蘚類植物有五種:生長在水中的叫陟釐,生長在石頭上的叫石濡,生長在瓦上的叫屋遊,生長在牆上的叫垣衣,生長在地上的叫地衣。

其蒙翠而長數寸者亦有五:在石曰烏韭,在屋曰瓦松,在牆曰土馬鬃,在山曰卷柏,在水,曰藫也。

白話文:

有五種植物都是綠色的,並且能夠長到數寸長:

  1. 生長在石頭上的叫做烏韭。

  2. 生長在屋頂上的叫做瓦松。

  3. 生長在牆上的叫做土馬鬃。

  4. 生長在山上的叫做卷柏。

  5. 生長在水中的叫做藫。

【氣味】甘,大溫,無毒。

白話文:

【氣味】甘,性大溫,無毒。

【主治】心腹大寒,溫中消穀,強胃氣,止泄痢(《別錄》)。搗汁服,治天行病心悶(《日華》)。作脯食,止渴疾,禁食鹽(宗奭)。搗塗丹毒赤遊。(時珍)

白話文:

【主治】心腹寒涼,暖胃消食,增強胃氣,止洩痢(《別錄》)。搗爛汁服,治療流行性疾病引起的心悸悶痛(《日華》)。做成肉脯食用,止渴疾,禁食鹽(宗奭)。搗爛外塗治療丹毒、丹疹。(時珍)

3. 乾薹

(《食療》)

【集解】藏器曰:乾薹,海族之流也。

時珍曰:此海苔也。彼人干之為脯。海水咸,故與陟釐不同。張華《博物志》云:石發生海中者,長尺余,大小如韭葉,以肉雜蒸食極美。張勃《吳錄》云:江蘺生海水中,正青似亂髮,乃海苔之類也。蘇恭以此為水苔者,不同。水苔不甚咸。

【氣味】咸,寒,無毒。大明曰:溫。弘景曰:柔苔寒乾薹熱。

詵曰:苔脯食多,發瘡疥,令人痿黃少血色。

瑞曰:有飲嗽人不可食。

白話文:

【集解】

古代醫書《藏器》記載:乾薹是一種生活在海中的生物。

明代醫學家李時珍說:這就是海藻。人們把它曬乾後製成乾貨。由於海水是鹹的,所以乾薹和水苔不一樣。

東晉張華《博物志》中記載:生長在海中的石頭上,長一尺多,形狀和葉子很像韭菜。用肉和它一起蒸著吃非常美味。

南朝張勃《吳錄》中記載:江蘺生長在海水中,青翠茂盛就像亂髮,和海藻很像。蘇恭認為江蘺是水苔,這個說法不對。水苔沒有那麼鹹。

【氣味】

鹹味,寒性,沒有毒性。明代《大明》記載:溫性。南朝陶弘景說:新鮮的海藻是寒性的,乾製的海藻是熱性的。

【註解】

杜綰說:多吃海藻乾貨會長瘡疥,讓人面色萎黃,血色不足。

王瑞說:有咳嗽氣喘的人不能吃海藻乾貨。

【主治】癭瘤結氣(弘景)。治痔殺蟲,及霍亂嘔吐不止,煮汁服(孟詵)。心腹煩悶者,冷水研如泥,飲之即止(藏器)。下一切丹石,殺諸藥毒。納木孔中,殺蠹(《日華》)。消茶積(瑞)。燒末吹鼻,止衄血。湯浸搗,敷手背腫痛(時珍)。

白話文:

【主治】腫瘤結氣(弘景)。治痔殺蟲,以及霍亂嘔吐不止,煮汁服用(孟詵)。心腹煩悶的人,用冷水研磨成泥狀,喝下就可以停止(藏器)。吞服各種丹石,可以解藥物之毒。放入木孔中,可以殺死蛀蟲(《日華》)。消茶積(瑞)。將燒成的末梢吹入鼻中,可以止鼻血。用湯浸泡後搗碎,敷在腫痛的手背上(時珍)。

【發明】時珍曰:洪氏《夷堅志》云:河南一寺僧盡患癭疾。有洛陽僧共寮,每食取苔脯同餐。經數月,僧項贅皆消。乃知海物皆能除是疾也。

白話文:

**發明:**李時珍說:洪氏的《夷堅志》中記載,河南有一座寺廟的和尚全部患上了脖子上的大包。有一個洛陽的和尚和他們住在同一間寮房,每次吃飯的時候都把海菜拿來當小菜一起吃。經過幾個月,和尚脖子上的大包都消除了。才知道海里的東西都能夠治療這種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