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回本書目錄

1. 草部第二十一卷

2. 草之十

(苔類一十六種)

白話文:

(苔類共有十六種)

3. 陟釐

(《別錄》中品)

【釋名】側梨(恭)、水苔(《開寶》)、石發(同)、石衣(《廣雅》)、水衣(《說文》)、水綿(《綱目》)、藫(音覃)。

恭曰:《藥對》云:河中側梨。側梨、陟釐,聲相近也。王子年《拾遺記》:晉武帝賜張華側理紙,乃水苔為之,後人訛陟釐為側理耳。此乃水中粗苔,作紙青黃色,名苔紙,體澀。《範東陽方》云:水中石上生者,如毛,綠色。石發之名以此。

時珍曰:郭璞曰:藫,水苔也。一名石發。江東食之。案:石發有二:生水中者為陟釐,生陸地者為烏韭。

【集解】《別錄》曰:陟釐生江南池澤。

弘景曰:此即南人用作紙者,惟合斷下藥用之。

志曰:此即石發也。色類苔而粗澀為異。水苔性冷,浮水中;陟釐性溫,生水中石上。

宗奭曰:陟釐,今人干之,治為苔脯,堪啗,青苔亦可作脯食,皆利人。汴京市中甚多。

頌曰:石發乾之作菜,以齏臛啗之尤美。苔之類有井中苔、垣衣、昔邪、屋遊,大抵主療略同。陸龜蒙《苔賦》云:高有瓦松,卑有澤葵。散岩竇者曰石發,補空田者曰垣衣。在屋曰昔邪,在藥曰陟釐。是矣。澤葵,鳧葵也。雖異類,而皆感瓦石之氣而生,故推類而云耳。

時珍曰:陟釐有水中石上生者,蒙茸如發;有水汙無石而自生者,纏牽如絲綿之狀,俗名水綿。其性味皆同。《述異記》言:苔錢謂之澤葵,與鳧葵同名異物。蘇氏指為鳧葵者,誤矣。《苔賦》所述,猶未詳盡。蓋苔衣之類有五:在水曰陟釐,在石曰石濡,在瓦曰屋遊,在牆曰垣衣,在地曰地衣。

其蒙翠而長數寸者亦有五:在石曰烏韭,在屋曰瓦松,在牆曰土馬鬃,在山曰卷柏,在水,曰藫也。

【氣味】甘,大溫,無毒。

【主治】心腹大寒,溫中消穀,強胃氣,止泄痢(《別錄》)。搗汁服,治天行病心悶(《日華》)。作脯食,止渴疾,禁食鹽(宗奭)。搗塗丹毒赤遊。(時珍)

白話文:

[陟釐]

[名稱解釋] 它又被叫做側梨、水苔、石發、石衣、水衣、水綿、藫。

有人說,《藥對》裡提到的「河中側梨」,和「陟釐」的發音很接近。還有人說晉武帝賜給張華的「側理紙」是用水苔做的,後來的人把「陟釐」誤寫成了「側理」。這個「陟釐」其實是水中粗糙的苔蘚,做成的紙是青黃色的,叫做苔紙,摸起來很粗糙。《範東陽方》裡說,生長在水中石頭上的苔蘚像毛髮一樣,是綠色的,所以叫做「石發」。

李時珍認為,郭璞說的「藫」就是水苔,也叫石發,江東一帶的人會吃它。但石發有兩種:生長在水中的叫做陟釐,生長在陸地上的叫做烏韭。

[產地與形態] 《別錄》記載,陟釐生長在江南的池塘沼澤中。

陶弘景說,這種苔蘚是南方人拿來造紙的,不過只能用在治療下部疾病的藥方中。

陳藏器說,陟釐就是石發,顏色像苔蘚,但比較粗糙。水苔性寒,漂浮在水中;陟釐性溫,生長在水中的石頭上。

張宗奭說,現在人們把陟釐曬乾後做成苔脯,可以食用,青苔也可以做成脯來吃,都對人有益。汴京的市場上有很多。

蘇頌說,石發曬乾後可以當菜吃,用肉醬煮來吃味道特別好。苔蘚的種類還有井中苔、垣衣、昔邪、屋遊,它們的藥效大致相同。陸龜蒙在《苔賦》中說:「高處有瓦松,低處有澤葵。散佈在岩石縫隙中的叫做石發,長在空田裡的叫做垣衣,長在屋頂上的叫做昔邪,用在藥材中的叫做陟釐。」這就說得很清楚了。澤葵就是鳧葵。雖然它們不是同一類植物,但都因為吸收到石頭的氣息而生長,所以才被歸為一類。

李時珍說,陟釐有些是生長在水中石頭上的,像毛髮一樣;有些是長在水髒又沒有石頭的地方,像絲綿一樣,俗稱水綿。它們的性質和味道都一樣。《述異記》說,苔錢叫做澤葵,和鳧葵同名不同物。蘇軾認為澤葵是鳧葵,這是錯的。《苔賦》裡說的還不夠詳盡。苔衣這類植物有五種:長在水中的叫陟釐,長在石頭上的叫石濡,長在瓦片上的叫屋遊,長在牆上的叫垣衣,長在地上的叫地衣。

那些青翠而長到數寸的苔蘚也有五種:長在石頭上的叫烏韭,長在屋頂上的叫瓦松,長在牆上的叫土馬鬃,長在山上的叫卷柏,長在水中的叫藫。

[味道與藥性] 味道甘甜,性大溫,沒有毒。

[功效] 主治心腹冷痛,溫暖脾胃幫助消化,增強胃氣,止瀉止痢。《別錄》記載。 搗爛取汁服用,可以治療流行病引起的心悶。《日華》記載。 做成苔脯食用,可以止渴,但要忌食鹽。張宗奭記載。 搗爛外敷,可以治療丹毒和赤遊。《時珍》記載。

4. 乾薹

(《食療》)

【集解】藏器曰:乾薹,海族之流也。

時珍曰:此海苔也。彼人干之為脯。海水咸,故與陟釐不同。張華《博物志》云:石發生海中者,長尺余,大小如韭葉,以肉雜蒸食極美。張勃《吳錄》云:江蘺生海水中,正青似亂髮,乃海苔之類也。蘇恭以此為水苔者,不同。水苔不甚咸。

【氣味】咸,寒,無毒。大明曰:溫。弘景曰:柔苔寒乾薹熱。

詵曰:苔脯食多,發瘡疥,令人痿黃少血色。

瑞曰:有飲嗽人不可食。

【主治】癭瘤結氣(弘景)。治痔殺蟲,及霍亂嘔吐不止,煮汁服(孟詵)。心腹煩悶者,冷水研如泥,飲之即止(藏器)。下一切丹石,殺諸藥毒。納木孔中,殺蠹(《日華》)。消茶積(瑞)。燒末吹鼻,止衄血。湯浸搗,敷手背腫痛(時珍)。

【發明】時珍曰:洪氏《夷堅志》云:河南一寺僧盡患癭疾。有洛陽僧共寮,每食取苔脯同餐。經數月,僧項贅皆消。乃知海物皆能除是疾也。

白話文:

[乾薹]

[解釋] 陳藏器說:乾薹,是海產的一種。 李時珍說:這就是海苔。當地人把它曬乾製成肉脯。因為海水鹹,所以和陟釐不同。張華在《博物志》中說:一種石頭上生長在海中的植物,長一尺多,大小像韭菜葉,和肉一起蒸煮食用,非常美味。張勃在《吳錄》中說:江蘺生長在海水中,青色像亂髮,這也是海苔的一種。蘇恭把它當作水苔,是不對的。水苔不會很鹹。

[性味] 味道鹹,性寒,沒有毒。大明說:性溫。陶弘景說:柔苔性寒,乾薹性熱。

孟詵說:苔脯吃多了,會長瘡疥,使人虛弱臉色發黃、血色不足。

陳瑞說:有飲嗽(咳嗽痰多)的人不能吃。

[功效] 能治療癭瘤(甲狀腺腫大)和結氣(氣鬱不暢)(陶弘景)。能治療痔瘡,殺蟲,以及霍亂導致的嘔吐不止,可以煮汁服用(孟詵)。心腹煩悶的人,用冷水將乾薹磨成泥狀,喝下去就能止住(陳藏器)。能解除一切丹石的毒性,以及各種藥物的毒性。放入木頭孔洞中,能殺死蛀蟲(《日華子本草》)。能消除茶葉的積滯(陳瑞)。將乾薹燒成末吹入鼻腔,能止鼻血。用湯浸泡後搗爛,敷在手背腫痛的地方(李時珍)。

[補充說明] 李時珍說:洪邁的《夷堅志》中記載:河南一座寺廟的和尚都患有癭疾。有一位洛陽的和尚與他們同住,每次吃飯都拿苔脯一起吃。幾個月後,和尚們脖子上的腫塊都消失了。由此可知海產都能夠去除這種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