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石部第十一卷 (26)

回本書目錄

石部第十一卷 (26)

1. 硇砂

頌曰:此藥近出唐世,而方書著古人單服一味伏火作丸子,亦有兼硫黃、馬牙硝輩合餌者,不知方出何時?殊非古法。此物本攻積聚,熱而有毒,多服腐壞人腸胃,生用又能化人心為血,固非平居可餌者。而西土人用淹肉,炙以當鹽,食之無害,蓋積習之久,自不毒也。

宗奭曰:金銀有偽,投硇砂鍋中,偽物盡消化,況人腹中有久積,豈不腐潰?

元素曰:硇砂破堅癖,不可獨用,須入群隊藥中用之。

時珍曰:硇砂大熱有毒之物,噎膈反胃積塊內症之病,用之則有神功。蓋此疾皆起於七情飲食所致,痰氣鬱結,遂成有形,妨礙道路,吐食痛脹,非此物化消,豈能去之?其性善爛金銀銅錫,庖人煮硬肉,入硇砂少許即爛,可以類推矣。所謂化人心為血者,亦甚言其不可多服爾。

張果《玉洞要訣》云:北庭砂秉陰石之氣,含陽毒之精,能化五金八石,去穢益陽,其功甚著,力並硫黃。獨孤滔《丹房鏡源》云:硇砂性有大毒,為五金之賊,有沉冷之疾,則可服之,疾減便止,多服則成擁塞癰腫。二說甚明,而唐宋醫方乃有單服之法,蓋欲得其助陽以縱欲,而不虞其損陰以發禍也。

其方唐慎微已收附本草後,今亦存之,以備考者知警。

【附方】舊四,新二十三。服食法:硇砂丸:硇砂不計多少,入罐子內,上面更坐罐子一個,紙筋白土上下通泥了,曬乾。上面罐子內盛水,以蒼耳干葉為末,鋪頭蓋底,以火燒之。火盡旋添火,水盡旋添水,從辰初起至戌一伏時,住火勿動。次日取出研,米醋麵糊和丸梧子大。每服四、五丸,溫酒或米飲下,並無忌。久服進食無痰。(《經驗方》)

元臟虛冷,氣攻臍腹疼痛:用硇砂一兩,以纖霞草末二兩和勻,用小砂罐不固濟,慢火燒赤,乃入硇在罐內,不蓋口,加頂火一秤,待火盡爐寒取出。用川烏頭(去皮臍,生研末)二兩,和勻,湯浸蒸餅丸梧子大。每服三丸,木香湯、醋湯任下,日一服。(陳巽方)

腎臟積冷,氣攻心腹疼痛,面青足冷:硇砂二兩,桃仁一兩(去皮)。酒一小盞,煎硇十餘沸,去砂石,入桃仁泥,旋旋煎成膏,蒸餅和丸梧子大。每熱酒下二十丸。(《聖惠方》)

積年氣塊,臍腹痛疼:硇砂(醋煮)二兩,木瓜三枚(切,須去瓤)。入硇在內,碗盛,於日中曬至瓜爛,研勻,以米醋五升,煎如稀餳,密收。用時旋以附子末和丸梧子大。熱酒化下一丸。(《聖惠方》)

痃癖症塊,硇砂丸:治痃癖症塊,暖水臟,殺三蟲,婦人血氣,子宮冷。臘月收桑條灰,淋去苦汁,日乾。每硇砂一兩,用灰三兩,以水化硇,拌灰乾溼得所。以瓶盛灰半寸,入硇於內,以灰填蓋固濟,文武火煅赤,冷定取出,研。以箕鋪紙三重,安藥於上,以熱水淋之,直待硇味盡即止。

白話文:

硇砂是一種藥物,最早出現於唐朝時期。古代醫書記載有人單獨服用硇砂來治療疾病,也有人將其與硫磺、芒硝等藥物混合使用,但這些方劑的起源時間不明,並非古代傳統方法。硇砂具有攻破積聚、溫熱的功效,但也有毒性,服用過多會腐蝕腸胃,生用還能損傷內臟。然而,西方人會用它來醃製肉類,食用後卻無害,可能是因為長期習慣而產生耐受性。

有人認為,硇砂能溶解偽造的金銀,更能消融人體內部的積聚物。也有人指出,硇砂雖然能治療堅硬的癖證,但不能單獨使用,必須和其他藥物配合。

李時珍認為,硇砂性味大熱且有毒,但對於噎膈、反胃、積塊等症狀,卻有奇效。因為這些疾病大多由情志不暢和飲食不節導致,痰氣鬱結,形成腫塊,阻礙氣血運行,引起嘔吐、腹痛、腹脹等症狀,只有像硇砂這樣能消融腫塊的藥物才能治療。硇砂能溶解金屬,也能軟化硬肉,說明其具有很強的腐蝕作用。所謂「化人心為血」,只是強調不能服用過量。

古籍《玉洞要訣》和《丹房鏡源》都提到,硇砂性有劇毒,能溶解金屬,但對於寒症有一定的療效,服用後症狀減輕即可停止,過量服用會引起腫脹。唐宋時期的醫方中出現單獨服用硇砂的方法,可能是為了達到壯陽的目的,卻忽略了其損傷陰氣的風險。

唐慎微的《本草》中已收錄硇砂的相關內容,這裡也保留這些記載,以供後人參考和警惕。

書中也收錄了一些使用硇砂的方劑,這些方劑的製作方法和服用方法都比較複雜,需要仔細閱讀和理解。 其中包括以不同方法炮製硇砂,並與其他藥材配合,用於治療元氣虛弱、腎臟積冷、氣塊等症狀。 需要強調的是,這些方劑的製作和服用方法較為特殊,且硇砂有毒性,現代人使用需謹慎,切勿自行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