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石部第十一卷 (25)

回本書目錄

石部第十一卷 (25)

1. 硇砂

(硇,音鐃。《唐本草》)

【釋名】䃩砂(音硇)、狄鹽(《日華》)、北庭砂(《四聲》)、氣砂(《圖經》)、透骨將軍(《土宿》)。

時珍曰:硇砂性毒。服之使人硇亂,故曰硇砂。狄人以當鹽食。土宿本草云:硇性透物,五金借之以為先鋒,故號為透骨將軍。

炳曰:生北庭者為上,人呼為北庭砂。

【集解】恭曰:硇砂出西戎,形如牙硝,光淨者良。

頌曰:今西涼夏國及河東、陝西近邊州郡亦有之。然西戎來者顆塊光明,大者有如拳,重三、五兩,小者如指面,入藥最緊。邊界出者,雜碎如麻豆粒,又夾砂石,用之須水飛澄去土石訖,亦無力,彼人謂之氣砂。

時珍曰:硇砂亦硝石之類,乃滷液所結,出於青海,與月華相射而生,附鹽而成質,虜人採取淋煉而成。狀如鹽塊,以白淨者為良。其性至透,用黝罐盛懸火上則常干,或加乾薑同收亦良。若近冷及得濕,即化為水或滲失也。《一統志》云:臨洮蘭縣有洞出硇砂。張匡鄴《行程記》云:高昌北庭山中,常有煙氣湧起而無雲霧,至夕光焰若炬火,照見禽鼠皆赤色,謂之火焰山。採硇砂者,乘木屐取之,若皮底即焦矣。

北庭,即今西域火州也。

【修治】宗奭曰:凡用須水飛過,去塵穢,入瓷器中,重湯煮乾,則殺其毒。

時珍曰:今時人多用水飛淨,醋煮乾如霜,刮下用之。

【氣味】咸、苦、辛,溫,有毒。

恭曰:不宜多服。柔金銀,可為焊藥。

權曰:酸、咸,有大毒。能消五金八石,腐壞人腸胃。生食之,化人心為血。中其毒者,生綠豆研汁,飲一、二升解之。畏漿水,忌羊血。

大明曰:辛、酸,暖,無毒。畏一切酸。凡修治,用黃丹、石灰作櫃,煅赤使用,並無毒。世人自疑爛肉,而人被刀刃所傷,以之罨敷,當時生痂。

藏器曰:其性大熱,服之有暴熱損發,云溫者誤也。

《抱朴子》曰:伏硇藥甚多:牡蠣、海螵蛸、晚蠶砂、羊𩩅骨、河豚魚膠、魚腥草、蘿蔔、獨帚、卷柏、羊蹄、商陸、冬瓜、羊躑躅、蒼耳、烏梅。

斆曰:硇遇赤須,汞留金鼎。

【主治】積聚,破結血,止痛下氣,療咳嗽宿冷,去惡肉,生好肌,爛胎。亦入驢馬藥用(《唐本》)。主婦人丈夫羸瘦積病,血氣不調,腸鳴,食飲不消,腰腳痛冷,痃癖痰飲,喉中結氣,反胃吐水。令人能食肥健(藏器)。除冷病,大益陽事(甄權)。補水臟,暖子宮,消瘀血,宿食不消,食肉飽脹,夜多小便,丈夫腰胯酸重,四肢不任,婦人血氣心疼,氣塊痃癖,及血崩帶下,惡瘡息肉。敷金瘡生肉(大明)。

去目翳弩肉(宗奭)。消內積(好古)。治噎膈癥瘕,積痢骨哽,除痣黶疣贅(時珍)。

【發明】藏器曰:一飛為酸砂,二飛為伏翼,三飛為定精,色如鵝兒黃。入諸補藥為丸服之,有暴熱。

白話文:

硇砂是一種毒性很強的礦物,古人因其服用後會導致神志不清而稱之為硇砂。它也有其他名稱,例如䃩砂、狄鹽、北庭砂、氣砂和透骨將軍。

硇砂產於西方少數民族地區,形似硝石,潔淨光亮的品質較佳。其中產自西戎的硇砂顆粒較大,質量最好;邊疆地區產出的硇砂則較為破碎,夾雜砂石,使用前需經過水飛澄清處理。硇砂是滷水結晶而成,常與鹽共生,人們採集後經過提煉加工。它具有極強的穿透性,即使以黝黑陶罐盛裝懸掛火上烘烤,也能保持乾燥。但它怕冷怕濕,遇冷或受潮就會溶解或流失。 北庭(今西域火州)出產的硇砂品質最佳,當地火焰山常有煙氣騰起,夜晚則如同火炬般明亮,採集硇砂的人必須穿著木屐,否則鞋底會被燒焦。

使用硇砂前需經過水飛處理去除雜質,並以瓷器盛裝,加水煮乾,以降低其毒性。 有些人會用醋煮至像霜狀後再使用。 硇砂味鹹苦辛,性溫,有毒。它能熔化金屬,常用於焊接。 服用硇砂需謹慎,過量服用會有危險。中毒者可用綠豆汁解毒,並忌食羊血和漿水。 不同醫家對其毒性及性味有不同看法,有些認為有毒,有些認為無毒,使用方法及炮製方法也因人而異。 《抱朴子》中列出了許多可以減輕硇砂毒性的藥物。

硇砂可治療多種疾病,例如積聚、血瘀、疼痛、咳嗽、宿冷、惡肉、胎衣不下等,也可用於治療婦女和男子因氣血失調導致的各種疾病,如羸瘦、腸鳴、消化不良、腰腳冷痛、痃癖、痰飲、喉中結氣、反胃嘔吐等。 它還能治療目翳、內積、噎膈、癥瘕、積痢、骨哽、痣疣贅等。

經多次水飛後,硇砂會發生變化,一飛為酸砂,二飛為伏翼,三飛為定精,顏色像鵝黃色。 將其加入補藥中製成丸劑服用,會產生燥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