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草部第二十卷 (6)
草部第二十卷 (6)
1. 螺厴草
(《拾遺》)
【釋名】鏡面草。
時珍曰:皆象形也。
【集解】藏器曰:蔓生石上,葉狀似螺厴,微帶赤色,而光如鏡,背有少毛,小草也。
【氣味】辛。
【主治】癰腫風疹,腳氣腫,搗爛敷之。亦煮湯洗腫處(藏器)。治小便出血,吐血衄血,齲齒痛(時珍)。
【發明】時珍曰:案:陳日華《經驗方》云:年二十六,忽病小便後出鮮血數點而不疼,如是一月,飲酒則甚。市醫張康,以草藥汁一器,入少蜜水進兩服而愈。求其方,乃鏡面草也。
【附方】新七。
吐血衄血:鏡面草水洗,擂酒服。(《朱氏集驗方》)。
牙齒蟲痛:《乾坤生意》:用鏡面草不拘多少,以水缸下泥同搗成膏,入香油二、三點,研勻。貼於痛處腮上。《楊氏家藏方》:用鏡面草半握,入麻油二點,鹽半捻,挼碎。左疼塞右耳,右疼塞左耳。以薄泥餅貼耳門閉其氣,仍仄臥。泥耳一、二時,去泥取草放水中,看有蟲浮出,久者黑,次者褐,新者白。
須於午前用之。徐克安一乳婢,苦此不能食,用之,出數蟲而安。
小兒頭瘡:鏡面草曬乾為末,和輕粉、麻油敷之,立效。(《楊氏家藏方》)。
手指腫毒,又指惡瘡,消毒止痛:鏡面草搗爛,敷之。(《壽域神方》)。
蛇纏惡瘡:鏡面草,入鹽杵爛,敷之妙。
解鼠莽毒:鏡面草自然汁、清油各一杯和服,即下毒三、五次。以肉粥補之,不可遲。(張杲《醫說》)。
白話文:
[螺厴草]
名稱解釋:
它又叫做鏡面草。
李時珍說:這些名稱都是根據它的外形而取的。
外觀描述:
陳藏器說:這種草蔓生在石頭上,葉子的形狀像螺的蓋子,稍微帶點紅色,而且像鏡子一樣發亮,背面有一些細毛,是種小草。
味道:
味道是辛辣的。
主要功效:
可以治療癰腫、風疹、腳氣腫,把草搗爛敷在患處。也可以煮湯清洗腫脹的地方。還可以治療小便出血、吐血、流鼻血和蛀牙引起的牙痛。
發現:
李時珍說:根據陳日華的《經驗方》記載,有一個人二十六歲時,突然小便後會滴幾滴鮮血,但不覺得痛,這樣持續了一個月,喝酒後情況更嚴重。有個叫張康的醫生,用一種草藥汁加一點蜂蜜水給他喝了兩次就治好了。後來才知道,這種草藥就是鏡面草。
附加藥方:
**吐血、流鼻血:**用鏡面草汁清洗患處,然後用藥汁調酒服用。
蛀牙引起的牙痛:
-
《乾坤生意》記載:用不限量的鏡面草,和水缸底的泥土一起搗成泥膏,加入二、三滴香油,攪拌均勻。貼在牙痛部位的臉頰上。
-
《楊氏家藏方》記載:用半把鏡面草,加入兩滴麻油和一點鹽,搓碎。左邊牙痛就塞在右耳,右邊牙痛就塞在左耳。再用薄泥餅貼在耳門處封閉耳氣,側躺著。泥封耳朵一、二個小時後,取下泥土,把草放到水中,如果看到有蟲子浮出來,顏色深的表示時間久了,顏色淺褐色的表示時間次之,白色的表示時間較短。最好在中午之前使用。徐克安的一個奶媽,因為牙痛吃不下飯,用這個方法,排出了一些蟲子就痊癒了。
**小兒頭瘡:**把鏡面草曬乾磨成粉末,和輕粉、麻油混合後敷在患處,效果很快。
**手指腫毒、手指惡瘡:**將鏡面草搗爛敷在患處,可以消毒止痛。
**蛇纏瘡:**將鏡面草和鹽一起搗爛,敷在患處,效果很好。
**解老鼠草毒:**將鏡面草的自然汁和清油各一杯混合後服用,很快就能排出毒素三、五次。之後要用肉粥來補充身體,不能延誤。
2. 酢漿草
(《唐本草》)
【校正】併入《圖經》赤孫施。
【釋名】酸漿(《圖經》)、三葉酸(《綱目》)、三角酸(《綱目》)、酸母(《綱目》)、醋母(蘇恭)、酸箕(李當之)、鳩酸(蘇恭)、雀兒酸(《綱目》)、雀林草(《綱目》)、小酸茅(蘇恭)、赤孫施(《圖經》)。
時珍曰:此小草三葉酸也,其味如醋。與燈籠草之酸漿,名同物異。唐慎微《本草》以此草之方收入彼下,誤矣。閩人鄭樵《通志》言:福人謂之孫施。則蘇頌《圖經》:赤孫施生福州,葉如浮萍者,即此也。孫施亦酸箕之訛耳。今併為一。
【集解】恭曰:酢漿生道旁陰濕處,叢生。莖頭有三葉,葉如細萍。四月、五月採,陰乾。
保升曰:葉似水萍,兩葉並大葉同枝,黃花黑實。
頌曰:南中下濕地及人家園圃中多有之,北地亦或有生者。初生嫩時,小兒喜食之。南人用揩鍮石器,令白如銀。
時珍曰:苗高一、二寸,叢生布地,極易繁衍。一枝三葉,一葉兩片,至晚自合帖,整整如一。四月開小黃花,結小角,長一、二分,內有細子。冬亦不凋。方士採製砂、汞、硇、礬、砒石。
【氣味】酸,寒,無毒。
【主治】殺諸小蟲。惡瘡瘑瘻,搗敷之。食之,解熱渴(《唐本》)。主小便諸淋,赤白帶下。同地錢、地龍,治沙石淋。煎湯洗痔痛脫肛甚效。搗塗湯火蛇蠍傷(時珍)。赤孫施:治婦人血結,用一搦洗,細研,暖酒服之(蘇頌)。
【附方】舊二,新六。
小便血淋:酸草搗汁,煎五苓散服之。俗名醋啾啾是也。(王璆《百一選方》)。
諸淋赤痛:三葉酸漿草洗,研取自然汁一合,酒一合和勻。空心溫服,立通。(沈存中《靈苑方》)。
二便不通:酸草一大把,車前草一握,搗汁,入砂糖一錢,調服一盞。不通再服。(《摘玄方》)。
赤白帶下:三葉酸草,陰乾為末。空心溫酒服三錢匕。(《千金方》)。
痔瘡出血:雀林草一大握,水二升,煮一升服。日三次,見效。(《外臺秘要》)。
癬瘡作癢:雀兒草(即酸母草),擦之。數次愈。(《永類方》)
蛇虺螫傷:酸草,搗敷。(崔氏方)。
牙齒腫痛:酸漿草一把(洗淨),川椒四十九粒(去目),同搗爛,絹片裹定如箸大,切成豆粒大。每以一塊塞痛處,即止。(節齋《醫論》)
【附錄】酸草,《別錄》有名未用曰:主輕身延年。生名山醴泉上陰崖。莖有五葉青澤,根赤黃。可以消玉。一名醜草。
弘景曰:李當之云:是今酸箕草,布地生者,處處有之。然恐非也。
三葉,
《別錄》有名未用曰:味辛。主寒熱,蛇蜂螫人。生田中,莖小黑白,高三尺,根黑。三月採,陰乾。一名三石,一名當田,一名赴魚。
白話文:
[酢漿草]
[校正] 併入《圖經》中的赤孫施。
[別名] 又稱酸漿、三葉酸、三角酸、酸母、醋母、酸箕、鳩酸、雀兒酸、雀林草、小酸茅、赤孫施。
李時珍說:這種小草有三片葉子,味道酸如醋。雖然名字和燈籠草的酸漿一樣,但它們是不同的東西。唐慎微的《本草》把這種草的藥方放到燈籠草下面是錯的。福建人鄭樵在《通志》中說:福建人稱它為孫施。蘇頌在《圖經》中說:赤孫施生長在福州,葉子像浮萍,指的就是這種草。孫施其實是酸箕的訛音。現在將它們合併為同一種。
[生長環境] 蘇恭說:酢漿草生長在路邊陰濕的地方,成叢生長。莖的頂端有三片葉子,葉子像細小的浮萍。四、五月採摘,陰乾。
陳承說:葉子像水萍,兩片小葉和一片大葉長在同一個莖上,開黃花,結黑色的果實。
蘇頌說:南方潮濕的地區和人們的園圃中有很多,北方偶爾也有生長。剛長出來嫩嫩的時候,小孩子很喜歡吃。南方人還用它來擦拭鍮石器具,讓它們像銀一樣潔白。
李時珍說:這種草的苗高一、二寸,成叢生長在地上,非常容易繁殖。一枝有三片葉子,一片葉子有兩片小葉,到了晚上會自動合攏,整整齊齊像一片。四月開出黃色的小花,結出小小的角狀果實,長約一、二分,裡面有細小的種子。冬天也不會枯萎。道士用它來製作砂、汞、硇、礬、砒石等藥物。
[藥性] 味酸,性寒,無毒。
[功效] 能殺滅各種小蟲。可以搗爛敷在惡瘡和瘻瘡上。食用可以解熱止渴。主要治療小便不暢、淋症、赤白帶下等症。和地錢、地龍一起使用,可以治療沙石淋。煎湯清洗痔瘡疼痛和脫肛效果很好。搗爛塗抹可以治療燙傷、火傷、蛇蠍咬傷。赤孫施可以治療婦女血瘀,用一把洗淨,搗爛,用溫酒服下。
[附方] 原有的兩個,新增六個。
- 小便血淋: 將酸草搗爛取汁,和五苓散一起煎服。這種草俗名又叫醋啾啾。
- 各種淋症疼痛: 將三葉酸漿草洗淨,搗爛取汁一合,用酒一合調勻。空腹溫服,馬上就會通暢。
- 大小便不通: 用一大把酸草,加上一握車前草,搗爛取汁,加入一錢砂糖,調勻服用一盞。如果還不通,再服一次。
- 赤白帶下: 將三葉酸草陰乾,磨成粉末。空腹用溫酒服用三錢匕。
- 痔瘡出血: 用一大握雀林草,加兩升水煮成一升服用。一天三次,見效。
- 癬瘡瘙癢: 用雀兒草(即酸母草)擦拭患處,擦幾次就會痊癒。
- 蛇咬傷: 將酸草搗爛敷在傷口上。
- 牙齒腫痛: 用一把洗淨的酸漿草,加上四十九粒去眼的川椒,一起搗爛,用絹布包好,做成筷子大小,切成豆粒大小。每次取一塊塞在痛處,立刻止痛。
[附錄] 《別錄》中記載了一種叫酸草的植物,但沒有使用:它主要功能是輕身延年。生長在名山醴泉上面的陰涼山崖上。莖有五片青綠色的葉子,根是赤黃色的。可以消磨玉石。又名醜草。
陶弘景說:李當之說,這就是現在的酸箕草,生長在地上,到處都有。但恐怕不是同一種。
《別錄》中還記載了另一種叫三葉的植物,但也沒有使用:味道是辛的。主要治療寒熱病,以及被蛇和蜂蜇傷。生長在田野中,莖小黑白,高三尺,根是黑色的。三月採摘,陰乾。又名三石,又名當田,又名赴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