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二十卷 (5)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二十卷 (5)

1. 佛甲草

(宋《圖經》)

白話文:

(宋《圖經》)

【集解】頌曰:佛甲草生筠州。多附石向陽而生,似馬齒莧而細小且長,有花黃色,不結實,四季皆有。

白話文:

【集解】頌曰:佛甲草生長在筠州。多附著在石頭上,向陽而生。形似馬齒莧但細小且細長,花朵是黃色的,不結果實,四季皆有。

時珍曰:二月生苗成叢,高四、五寸,脆莖細葉,柔澤如馬齒莧,尖長而小。夏開黃花,經霜則枯。人多栽於石山瓦牆上,呼為佛指甲。《救荒本草》言:高一、二尺,葉甚大者,乃景天,非此也。

【氣味】甘,寒,微毒。

【主治】湯火灼瘡,研貼之(頌)。

白話文:

李時珍說:二月生長出來的幼苗成叢生長,高四、五寸,莖細葉小,柔軟而光滑,像馬齒莧一樣,葉尖長而小。夏天開黃花,經過霜凍後枯萎。人們大多把佛甲草栽種在石頭山、瓦牆上,稱之為佛指甲。《救荒本草》上說高一、二尺,葉子特別大的,那是景天植物,不是這個佛甲草。

【氣味】甘味,寒涼性,有微毒。

【主治】燙傷、燒傷,將本品磨碎敷貼患處(詩經頌篇記載)。

2. 虎耳草

(《綱目》)

【釋名】石荷葉(見下)。

白話文:

【釋名】石荷葉(見下)。

【集解】時珍曰:虎耳生陰濕處,人亦栽於石山上。莖高五、六寸,有細毛,一莖一葉,如荷蓋狀。人呼為石荷葉。葉大如錢,狀似初生小葵葉,及虎之耳形。夏開小花,淡紅色。

【氣味】微苦、辛,寒,有小毒。

獨孤滔曰:汁煮砂子。

白話文:

【集解】李時珍說:虎耳草生長在陰濕的地方,人們也在石山上種植它。莖高五、六寸,有細毛,一莖一葉,像荷葉的形狀。人們稱它為石荷葉。葉子像銅錢那麼大,形狀像剛長出來的小葵葉,也像老虎的耳朵。夏天開小花,淡紅色。

【氣味】微苦、辛辣,性寒,有輕微毒性。

獨孤滔說:把汁液用砂子煮。

【主治】瘟疫,擂酒服。生用吐利人,熟用則止吐利。又治聤耳,搗汁滴之。痔瘡腫痛者,陰乾,燒煙桶中熏之(時珍)。

白話文:

【主治】治療瘟疫時,嚼碎生艾葉後,用酒送服。生艾葉可以用於治療嘔吐、腹瀉,而熟艾葉則可以用於止吐、止瀉。同時,也可以治療耳鳴,將艾葉搗碎取汁,滴入耳中。對於痔瘡腫痛者,將艾葉曬乾,在煙筒中燃燒燻治(時珍)。

3. 石胡荽

(《四聲本草》)

【校正】自菜部移入此。

白話文:

【校正】從蔬菜部移入此處。

【釋名】天胡荽(《綱目》)、野園荽(同)、鵝不食草(《食性》)、雞腸草(詳見下名)。

白話文:

【釋名】

  • 天胡荽:《本草綱目》
  • 野園荽:同上
  • 鵝不食草:《食性本草》
  • 雞腸草:詳見下文

【集解】時珍曰:石胡荽,生石縫及陰濕處小草也。高二、三寸,冬月生苗,細莖小葉,形狀宛如嫩胡荽。其氣辛熏不堪食,鵝亦不食之。夏開細花,黃色,結細子。極易繁衍,僻地則鋪滿也。案:孫思邈《千金方》云:一種小草,生近水渠中濕處,狀類胡荽,名天胡荽,亦名雞腸草。即此草也。與繁縷之雞腸,名同物異。

白話文:

【解釋】李時珍說:石胡荽生長在石縫和陰濕的地方,是一種小草。高二、三寸,冬月生出新芽,細莖小葉,形狀就像嫩胡荽。它的氣味辛辣刺鼻,難以食用,連鵝也不吃。夏天開出細小的黃色花朵,結出細小的種子。石胡荽極容易繁殖,偏僻的地方都能鋪滿。

《千金方》中有一種小草,生長在靠近水渠的濕潤處,形狀類似胡荽,名叫天胡荽,也叫雞腸草。這就是這個草。與繁縷的雞腸,雖然名稱相同,但卻是不同的植物。

【氣味】辛,寒,無毒。

時珍曰:辛,溫。汁制砒石、雄黃。

白話文:

藥性: 辛辣,寒涼,無毒。

李時珍說: 辛辣,溫熱。它的汁液能解砒霜和雄黃的毒性。

【主治】通鼻氣,利九竅,吐風痰(炳)。去目翳,挼塞鼻中,翳膜自落(藏器)。療痔病(詵)。解毒,明目,散目赤腫雲翳,耳聾頭痛腦酸,治痰瘧齁䶎,鼻窒不通,塞鼻息自落,又散瘡腫(時珍)。

白話文:

【主治】暢通鼻竅氣息,利於九竅,祛除風痰(黏液)。去除眼翳,將其塞入鼻中,翳膜自然就會脫落(藏器)。治療痔瘡(詵)。解毒,明目,消除眼睛赤腫、雲翳,緩解耳聾、頭痛、腦酸症狀,治療痰瘧、齁䶎、鼻塞不通,塞入鼻中息肉就會自動脫落,還能消除瘡腫(時珍)。

【發明】時珍曰:鵝不食草,氣溫而升,味辛而散,陽也,能通於天。頭與肺皆天也,故能上達頭腦,而治頂痛目病,通鼻氣而落息肉;內達肺經,而治齁䶎痰瘧,散瘡腫。其除翳之功,尤顯神妙。人謂陳藏器《本草》惟務廣博,鄙俚之言也。若此藥之類,表出殊功,可謂務博已乎?案:倪維德《原機啟微集》云:治目翳㗜鼻碧雲散:用鵝不食草解毒為君,青黛去熱為佐,川芎大辛破留除邪為使,升透之藥也。大抵如開鍋蓋法,常欲邪毒不閉,令有出路。

白話文:

李時珍說:鵝不食草,氣質溫和而升發,味道辛辣而疏散,性屬陽,能通於天。頭部和肺都屬於天,所以鵝不食草能上達頭部,治療頭痛和眼病,疏通鼻氣而消除息肉;內達肺經,治療呃逆、痰飲、瘧疾,消散瘡腫。其消除翳障的作用,尤其神奇奧妙。有人說陳藏器的《本草》只是注重廣博,這是鄙陋的說法。像鵝不食草這一類藥物,表露出特殊的功效,這難道可以說是注重廣博嗎?

倪維德的《原機啟微集》中說:治療眼翳、鼻塞碧雲散:用鵝不食草解毒為君,青黛清熱為佐,川芎大辛,破瘀除邪為使,是升透之藥。總的來說,就像打開鍋蓋一樣,經常使邪毒不閉塞,讓它們有出路。

然力小而銳,宜常㗜以聚其力。凡目中諸病,皆可用之。生挼更神。王璽《集要》

詩云:赤眼之餘翳忽生,草中鵝不食為名。塞於鼻內頻頻換,三日之間復舊明。

【附方】新十。

寒痰齁喘:野園荽研汁,和酒服,即住。(《集簡方》)。

白話文:

然力小而銳,宜常磨以聚其力。凡目中諸病,皆可用之。生挼更神。王璽《集要》

磨刀石雖然力量小而銳利,宜常磨礪以聚集它的力量。所以眼睛中的各種疾病,都可以用它。生磨研粉更為神效。王璽《集要》

詩云:

赤眼之餘翳忽生,草中鵝不食為名。塞於鼻內頻頻換,三日之間復舊明。

附方:

新十。

寒痰齁喘:野園荽研汁,和酒服,即住。(《集簡方》)

㗜鼻去翳:碧雲散:治目赤腫脹,羞明昏暗,隱澀疼痛,眵淚風癢,鼻塞頭痛腦酸,外翳扳睛諸病。鵝不食草(曬乾)二錢,青黛、川芎各一錢,為細末。噙水一口,每以米許㗜入鼻內,淚出為度。一方:去青黛。(倪氏《啟微集》)。

白話文:

眵翳去翳:碧雲散:治療眼睛發紅腫脹,畏光視物模糊,疼痛難忍,流淚風癢,鼻子不通,頭痛頭昏腦酸,眼皮外翻等疾病。鵝不食草(曬乾)兩錢,青黛、川芎各一錢,研成細末。含一口水,每次將米許放入鼻中,流淚為宜。另一種方法:去除青黛。(倪氏《啟微集》)。

貼目取翳:鵝不食草(搗汁熬膏)一兩,爐甘石(火煅,童便淬三次)三錢,上等瓷器末一錢半,熊膽二錢,硇砂少許,為極細末,和作膏。貼在翳上,一夜取下。用黃連、黃柏煎湯洗淨,看如有,再貼。(孫天仁《集效方》)

白話文:

貼著眼睛取翳膜:鵝不食草(搗爛汁熬製成膏狀)一兩,爐甘石(煅燒後,用童便淬三次)三錢,上等瓷器研磨成的粉末一錢半,熊膽二錢,硇砂少許,研磨成極細的粉末,和成膏狀。貼在翳膜上,一夜後取下。用黃連、黃柏煎煮的湯水洗淨,看如果有,再貼。(孫天仁《集效方》)

塞鼻治翳:詩見發明。

牙疼㗜鼻:鵝不食草綿裹懷干為末。含水一口,隨左右㗜之。亦可挼塞。(《聖濟》)。

白話文:

牙痛同時塞鼻:鵝不食草,用棉花包起來,烘乾後磨成粉末。含一口水,隨著左右鼻孔輪流含漱。也可以把粉末填塞到鼻孔中。(出自《聖濟總錄》)

一切腫毒:野園荽一把,穿山甲(燒存性)七分,當歸尾三錢,擂爛,入酒一碗,絞汁服。以渣敷之。(《集簡方》)。

白話文:

治療一切腫毒的方劑:野園荽一把,穿山甲(燒成灰並保留其藥性)七分,當歸尾三錢,把這些藥物搗碎後,加入一碗酒,一起榨取汁液服用。然後用藥渣敷在患處。(《集簡方》)。

濕毒脛瘡:磚縫中生出野園荽,夏月採取,曬收為末。每以五錢,汞粉五分,桐油調作隔紙膏,周圍縫定。以茶洗淨,縛上膏藥,黃水出,五、六日愈。此吳竹卿方也。(《簡便方》)。

白話文:

濕毒引起的腿部瘡口:在磚縫中生出的一種野芫荽,夏季採摘,曬乾收存起來,研成粉末。每次用五錢野芫荽粉,五分硃砂粉,用桐油調和,隔著紙敷在患處,周圍縫合固定。用茶水清洗乾淨,敷上膏藥,黃水流出,五、六天就好了。這個方子是吳竹卿的。(內容出自中醫書籍《簡便方》)

脾寒瘧疾:石胡荽一把。杵汁半碗,入酒半碗和服,甚效。(《集簡方》)。

痔瘡腫痛:石胡荽搗,貼之。(同上)

白話文:

脾寒瘧疾:

石胡荽一把。

搗碎後取半碗汁液,加入半碗酒中,調勻服用,效果顯著。(《集簡方》)

痔瘡腫痛:

石胡荽搗碎,敷貼患處。(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