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石部第十一卷 (22)
石部第十一卷 (22)
1. 硝石
又有生硝,不因煮煉而成,亦出蜀道,類朴硝而小堅也。其論雖辨,然與古人所說殊別,亦未可全信也。
好古曰:硝石者,硝之總名也。但不經火者,謂之生硝、朴硝;經火者,謂之芒硝、盆硝。
時珍曰:諸硝,自晉唐以來,諸家皆執名而猜,都無定見。惟馬志《開寶本草》,以硝石為地霜煉成,而芒硝、馬牙硝是朴硝煉出者,一言足破諸家之惑矣。諸家蓋因硝石一名芒硝,朴硝一名硝石樸,之名相混,遂致費辨不決。而不知硝有水火二種,形質雖同,性氣迥別也。
惟《神農本經》朴硝、硝石二條為正。其《別錄》芒硝、《嘉祐》馬牙硝、《開寶》生硝,俱系多出,今並歸併之。《神農》所列朴硝,即水硝也,有二種,煎煉結出細芒者為芒硝;結出馬牙者,為牙硝;其凝底成塊者通為朴硝,其氣味皆咸而寒。《神農》所列硝石,即火硝也,亦有二種,煎煉結出細芒者亦名芒硝,結出馬牙者,亦名牙硝,又名生硝;其凝底成塊者,通為硝石。其氣味皆辛苦而大溫。
二硝皆有芒硝、牙硝之稱,故古方有相代之說。自唐宋以下,所用芒硝、牙硝,皆是水硝也。南醫所辨雖明,而以凝水石、豬膽煎成者為芒硝,則誤矣。今通正其誤。其石脾一名硝石者,造成假硝石也。見後石脾下。
【修治】大明曰:真硝石,柳枝湯煎三周時,如湯少,即加熱者,伏火即止。
斅曰:凡使硝石,先研如粉,用雞腸菜、柏子仁共二十五個,和作一處,丸如小帝珠子,以瓷瓶子於五斤火中煅赤,投硝石四兩於瓶內,連投藥丸入瓶,自然伏火也。
《抱朴子》曰:能消柔五金,化七十二石為水。制之須用地蓮子、豬牙皂角、苦參、南星、巴豆、漢防己、晚蠶砂。
時珍曰:熔化,投甘草入內,即伏火。硝石
【氣味】苦,寒,無毒。《別錄》曰:辛,大寒,無毒。普曰:神農:苦;扁鵲:甘。權曰:咸,有小毒。
時珍曰:辛、苦、微咸,有小毒,陰中之陽也。得陳皮,性疏爽。
之才曰:火為之使,惡苦參、苦菜,畏女菀、杏仁、竹葉。
【主治】五臟積熱,胃脹閉,滌去蓄結飲食,推陳致新,除邪氣。煉之如膏,久服輕身(《本經》)。
療五臟十二經脈中百二十疾,暴傷寒,腹中大熱,止煩滿消渴,利小便,及瘻蝕瘡。天地至神之物,能化七十二種石(《別錄》)。破積散堅,治腹脹,破血,下瘰癧,瀉得根出(甄權)。含咽,治喉閉(大明)。治伏暑傷冷,霍亂吐利,五種淋疾,女勞黑疸,心腸㽲痛,赤眼,頭痛,牙痛(時珍)。
白話文:
硝石
古代關於硝石的記載眾說紛紜,甚至名稱和性質都混淆不清。有些硝石並非人工煉製而成,例如產於蜀道的生硝,外觀與朴硝相似,但較為堅硬。這些說法與古籍記載有所出入,因此不能全盤接受。
古人將硝石泛稱為「硝」,未經火煉的稱為生硝或朴硝,經火煉製的則稱為芒硝或盆硝。
李時珍指出,自晉唐以來,許多醫家對硝石的種類和名稱都存在爭議,意見不一。唯有馬志的《開寶本草》明確指出硝石是由地霜煉製而成,而芒硝和馬牙硝則是由朴硝煉製而成,這解決了長久以來的爭論。之所以產生混亂,是因為芒硝有時也被稱為硝石,朴硝有時也被稱為硝石樸,導致名稱混用。其實,硝石分為水硝和火硝兩種,雖然外觀相似,但藥性卻大相逕庭。
《神農本經》中關於朴硝和硝石的記載最為可靠。《神農本經》以外的書籍,例如《名醫別錄》中的芒硝、《嘉祐本草》中的馬牙硝、《開寶本草》中的生硝,都屬於後世增補,可以歸併到《神農本經》中。
《神農本經》中所記載的朴硝即為水硝,它可以根據結晶的形態區分為芒硝(結晶細長)、牙硝(結晶呈馬牙狀)和朴硝(凝固成塊),它們都具有咸寒的特性。《神農本經》中所記載的硝石即為火硝,同樣可以根據結晶形態區分為芒硝、牙硝(也稱為生硝)和硝石(凝固成塊),它們都具有辛苦溫的特性。
水硝和火硝都可以結晶成芒硝或牙硝,因此古方中常有互相替代的情況。自唐宋以來,所使用的芒硝和牙硝多為水硝。某些南方醫家認為用凝水石和豬膽煎煉而成的是芒硝,這是錯誤的說法。現在我們應當糾正這個錯誤。所謂石脾,也有人稱為硝石,這是一種偽造的硝石,詳見石脾條目。
【炮製方法】
真硝石的炮製方法:用柳枝湯煎煮三次,如果湯汁減少,就加熱補充,但需注意控制火候,見火苗變小就停止加熱。
另一種炮製方法:將硝石研磨成粉末,與雞腸菜、柏子仁(共25個)混合,製成小藥丸,放入瓷瓶中,置於五斤重的火中煅燒至紅,然後將四兩硝石和藥丸一起投入瓶中,讓其自然冷卻。
《抱朴子》中記載,硝石可以溶解金屬,將七十二種礦石溶解成水,其炮製方法需要用到地蓮子、豬牙皂角、苦參、南星、巴豆、漢防己、晚蠶砂。
李時珍指出,熔化硝石後,加入甘草即可停止加熱。
【氣味】
苦寒無毒(《本經》);辛大寒無毒(《別錄》);甘(扁鵲);咸,有小毒(甄權);辛苦微咸,有小毒,陰中之陽(李時珍)。服用時,可搭配陳皮,使藥性更為舒爽。
火是硝石的輔藥,忌與苦參、苦菜同用,畏女菀、杏仁、竹葉。
【主治】
治療五臟積熱、胃脹閉塞,清除宿食,促進新陳代謝,祛除邪氣;煉製成膏狀,長期服用可輕身健體(《本經》);治療五臟十二經脈的百餘種疾病,暴發傷寒,腹中燥熱,治療煩渴,利尿,治療瘻管和潰瘍;天地至神之物,可以溶解七十二種礦石(《別錄》);破積散結,治療腹脹,活血化瘀,治療瘰癧,瀉下(甄權);含服治療咽喉阻塞(大明);治療中暑、霍亂、各種淋病、女性勞損、黃疸、心腹疼痛、紅眼病、頭痛、牙痛(李時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