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草部第二十卷 (4)
草部第二十卷 (4)
1. 石長生
(《本經》下品)
【釋名】丹草(《本經》)、丹沙草。
時珍曰:四時不凋,故曰長生。
【集解】《別錄》曰:石長生,生咸陽山谷。
弘景曰:俗中時有采者,方藥不復用。近道亦有,是細細草葉,花紫色。南中多生石岩下,葉似蕨,而細如龍鬚,黑如光漆,高尺余,不與余草雜也。
恭曰:苗高尺許,五、六月採莖葉用。今市人用露筋草為之,葉似青葙,莖細勁紫色,今太常用者是也。
時珍曰:宋祁《益部方物記》:長生草生山陰蕨地,修莖茸葉,色似檜而澤,經冬不凋。
【氣味】咸,微寒,有毒。普曰:神農:苦。雷公:辛。桐君:甘。權曰:酸,有小毒。
【主治】寒熱惡瘡大熱,闢鬼氣不祥(《本經》)。下三蟲(《別錄》)。治疥癬,逐諸風,治百邪魅(權)。
【附錄】紅茂草(《圖經》)
頌曰:味苦,大涼,無毒。主癰疽瘡腫。焙研為末,冷水調貼。一名地沒藥,一名長生草。生施州,四季枝葉繁,故有長生之名。春採根葉。
時珍曰:案《庚辛玉冊》云:通泉草一名長生草,多生古道丘壟荒蕪之地。葉似地丁,中心抽一莖,開黃白花如雪,又似麥飯,摘下經年不槁。根入地至泉,故名通泉。俗呼禿瘡花。此草有長生之名,不知與石長生及紅茂草亦一類否?故並附之。
白話文:
[石長生]
名稱解釋:又名丹草、丹沙草。 李時珍說:因為這種植物四季都不會凋零,所以叫做長生。
產地與外觀:《別錄》記載:石長生生長在咸陽的山谷中。 陶弘景說:民間偶爾有人採摘,但現在藥方中已經不再使用。近郊也有,是一種葉子細小的草,開紫色的花。南方的石崖下有很多,葉子像蕨類,但更細像龍鬚,顏色像黑色的光漆,高約一尺多,不會和其他雜草混生。 蘇恭說:這種植物苗高約一尺左右,在五、六月採收莖葉使用。現在市面上有人用露筋草來冒充,它的葉子像青葙,莖細而挺直呈紫色,現在經常被使用的就是這種。 李時珍說:宋祁的《益部方物記》記載:長生草生長在山陰蕨類植物生長的地方,莖是細長的,葉子有絨毛,顏色像檜樹但更有光澤,冬天也不會凋謝。
味道:味道鹹,性微寒,有毒。 《神農本草經》說味道苦。雷公認為味道辛。桐君認為味道甘。權說味道酸,有小毒。
功效:可以治療發冷發熱的惡瘡和大熱症狀,可以驅除鬼怪邪氣(《本經》)。可以殺死體內的三種寄生蟲(《別錄》)。可以治療疥瘡癬,驅逐各種風邪,治療各種邪祟鬼怪(權)。
附錄:紅茂草 蘇頌說:味道苦,性大涼,沒有毒。主要治療癰疽瘡腫。將它烘乾研成粉末,用冷水調和後敷在患處。它又名地沒藥,也叫長生草。生長在施州,四季枝葉繁茂,所以有長生之名。春天採摘根和葉子。 李時珍說:根據《庚辛玉冊》記載:通泉草也叫長生草,多生長在古道旁、墳墓和荒蕪的地方。葉子像地丁,中心長出一根莖,開黃白色像雪一樣的花,又像麥飯,摘下來後放很久也不會枯萎。它的根能深入地下到達泉水,所以叫通泉。俗稱禿瘡花。這種草也有長生草的名字,不知道是否和石長生以及紅茂草是同一類,所以把它附在這裡一起說明。
2. 石莧
(宋《圖經》)
【集解】頌曰:生筠州,多附河岸沙石上。春生苗,莖青,高一尺以來,葉如水柳而短。八、九月土人採之。
【氣味】辛、苦,有小毒。
【主治】同甘草煎服,主齁䶎,又吐風涎(頌)。
【附錄】石垂,頌曰:生福州山中。三月花,四月採子,生搗為末,丸服,治蠱毒。
白話文:
【概述】 這種植物生長在筠州,大多依附在河岸的沙石上。春天長出幼苗,莖是青色的,大約長到一尺高,葉子像水柳的葉子,但是比較短。當地的居民在八、九月採集它。
【氣味】 味道辛辣、苦澀,帶有輕微毒性。
【主治】 和甘草一起煎煮服用,可以治療氣喘,也能夠幫助吐出風痰。
【附錄】 另一種植物石垂,生長在福州的山中。三月開花,四月採收它的種子,將新鮮的種子搗成粉末,做成藥丸服用,可以治療蠱毒。
3. 景天
(《本經》上品)
【釋名】慎火(《本經》)、戒火(同)、救火(《別錄》)、據火(同)、護火(《綱目》)、闢火(同)、火母(《別錄》)。
弘景曰:眾藥之名,景天為麗。人皆盆盛,養於屋上,云可闢火,故曰慎火。方用亦希。
【集解】《別錄》曰:景天生太山川穀。四月四日、七月七日採,陰乾。
頌曰:今南北皆有之。人家種於中庭,或盆置屋上。春生苗,葉似馬齒莧而大,作層而上,莖極脆弱。夏中開紅紫碎花,秋後枯死。亦有宿根者。苗、葉、花並可用。
宗奭曰:極易種,折枝置土中,澆溉旬日便生也。
時珍曰:景天,人多栽於石山上。二月生苗,脆莖,微帶赤黃色,高一、二尺,折之有汁。葉淡綠色,光澤柔厚,狀似長匙頭及胡豆葉而不尖。夏開小白花,結實如連翹而小,中有黑子如粟粒。其葉味微甘苦,炸熟水淘可食。
【正誤】弘景曰:廣州城外有一樹,大三、四圍,名慎火樹。
志曰:嶺表人言,並無此說。蓋錄書者篡入謬言,非陶氏語也。
【氣味】苦,平,無毒。《別錄》曰:酸。大明曰:寒,有小毒。可煅硃砂。
【主治】大熱火瘡,身熱煩,邪惡氣(《本經》)。諸蠱毒痂疕,寒熱風痹,諸不足(《別錄》)。療金瘡止血。煎水浴小兒,去煩熱驚氣(弘景)。風疹惡癢,小兒丹毒及發熱(權)。熱狂赤眼,頭痛寒熱遊風,女人帶下(《日華》)。
【附方】舊四,新五。
驚風煩熱:慎火草煎水浴之。(《普濟方》)。
小兒中風:汗出中風,一日頭頸腰背熱,二日即腹熱,手足不屈。用慎火草(乾者)半兩,麻黃、丹參、白朮各二錢半,為末。每服半錢,漿水調服。三、四歲服一錢。(《聖濟錄》)。嬰孺風疹:在皮膚不出,及瘡毒。取慎火苗葉五大兩,和鹽三大兩,同研絞汁。以熱手摩塗,日再上之。(《圖經》)。
熱毒丹瘡,《千金》:用慎火草搗汁拭之。日夜拭一、二十遍。一方:入苦酒搗泥塗之。楊氏《產乳》:治煙火丹毒,從兩股兩脅起,赤如火。景天草、真珠末一兩,搗如泥。塗之,干則易。
漆瘡作癢:挼慎火草塗之。(《外臺》)。
眼生花翳,澀痛難開。景天搗汁,日點三、五次。(《聖惠》)。
產後陰脫:慎火草一斤(陰乾),酒五升,煮汁一升,分四服。(《子母秘錄》)。
花,
【主治】女人漏下赤白。輕身明目(《本經》)。
白話文:
景天
別名釋義 景天又被稱為慎火、戒火、救火、據火、護火、闢火、火母。
陶弘景說:「眾多藥材中,景天最為美好。人們都把它種在盆裡,放置在屋頂上,據說可以避火,所以稱它為慎火。但實際上,醫方使用它並不常見。」
產地與採集 《別錄》記載:景天生長在泰山的山谷中。在每年的四月四日和七月七日採摘,然後陰乾。
蘇頌說:「現在南北各地都有生長。人們把它種在庭院裡,或是用盆栽種在屋頂上。春天長出嫩苗,葉子像馬齒莧但更大,一層層向上生長,莖非常脆弱。夏天開出紅紫色的細碎花朵,秋天之後枯死。也有能過冬的根。它的嫩苗、葉子和花都可以使用。」
陳宗奭說:「景天非常容易種植,折下枝條插在土中,澆水十天左右就能生長。」
李時珍說:「景天大多種在石山上。二月長出嫩苗,莖是脆的,帶有微微的赤黃色,高度約一到二尺,折斷後有汁液流出。葉子是淡綠色的,光滑柔軟,形狀像長柄湯匙頭和胡豆葉,但不尖。夏天開出白色小花,結出的果實像連翹但更小,裡面有像小米粒大小的黑色種子。它的葉子味道微甘苦,煮熟後用水淘洗一下可以食用。」
考證 陶弘景說:「廣州城外有一種樹,樹幹粗約三、四圍,名叫慎火樹。」
許攄說:「嶺南地區的人都說,並沒有這種說法。大概是寫書的人胡亂加入的錯誤言論,並非陶弘景說的。」
性味歸經 味道苦,性平,無毒。《別錄》說味道酸。《大明本草》說性寒,有小毒。可以煅燒硃砂。
主治功效 主要治療大熱引起的火瘡,身體發熱煩躁,以及邪氣。《別錄》記載:可以治療各種蠱毒引起的痂疕,寒熱引起的風痹,以及各種虛損的病症。可以治療刀傷止血。煎水給小孩洗澡,可以去除煩熱和驚嚇。《權氏藥性論》記載:可以治療風疹、惡癢,小兒丹毒和發熱。《日華子本草》記載:可以治療熱狂、紅眼病、頭痛、寒熱遊風,以及婦女帶下病。
附方 以下是關於景天的相關驗方:
- 驚風煩熱:用慎火草煎水給孩子洗澡。(《普濟方》)
- 小兒中風:小兒汗出後中風,第一天頭頸腰背發熱,第二天腹部發熱,手腳不能彎曲。用慎火草(乾品)半兩,麻黃、丹參、白朮各二錢半,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錢,用米湯調服。三四歲的小孩服用一錢。(《聖濟錄》)
- 嬰兒風疹:疹子發不出來,或者瘡毒。取慎火草的嫩苗葉五大兩,和鹽三大兩,一同搗碎取汁。用熱手摩擦塗抹,一天塗兩次。(《圖經》)
- 熱毒丹瘡:《千金方》記載:用慎火草搗汁塗抹,一天塗一、二十遍。另一個方子:加入苦酒搗成泥塗抹。楊氏《產乳》記載:治療煙火引起的丹毒,從兩腿兩側和兩肋開始,紅得像火燒一樣。用景天草和珍珠末各一兩,搗成泥狀塗抹。乾了就更換。
- 漆瘡發癢:揉搓慎火草塗抹。(《外臺秘要》)
- 眼生翳膜,澀痛難睜:用景天搗汁,每天點三到五次。(《聖惠方》)
- 產後陰脫:用慎火草一斤(陰乾),用酒五升,煮成一升,分四次服用。(《子母秘錄》)
_花_
- 主治:婦女漏下赤白(即月經不調或白帶異常),能使身體輕盈,眼睛明亮。(《本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