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石部第十一卷 (21)
石部第十一卷 (21)
1. 硝石
其味苦無毒,主消渴熱中,止煩滿,三月採於赤山。朴硝者,亦生山之陰,有鹽鹹苦之水,則朴硝生於其陽。其味苦無毒,其色黃白,主療熱,腹中飽脹,養胃消穀,去邪氣,亦得水而消,其療與硝石小異。按如此說,是取芒硝合煮,更成為真硝石,但不知石脾是何物也?以朴硝作芒硝者,用暖湯淋汁煮之,著木盆中,經宿即成矣。今益州人復煉礬石作硝石,絕柔白,而味猶是礬爾。
又曰:朴硝,今出益州北部汶山郡西川、蠶陵二縣界,生山崖上,色多青白,亦雜黑斑。土人擇取白軟者,以當硝石用之,當燒令汁沸出,狀如礬石也。
藏器曰:石脾、芒硝、硝石,並出西戎鹵地,鹼水結成。
恭曰:朴硝有縱理、縵理二種,用之無別。其白軟者,朴硝苗也,虛軟少力。煉為硝石,所得不多;以當硝石,功力大劣也。
又曰:硝石即是芒硝,朴硝一名硝石樸。今煉粗惡朴硝,取汁煎作芒硝,即是硝石。《別錄》復出芒硝,誤矣。晉宋古方,多用硝石,少用芒硝;近代諸醫,但用芒硝,鮮言硝石。理既明白,不合重出。
頌曰:舊說朴硝、芒硝、硝石三物同種。初採得苗,以水淋汁煎成者為朴硝,一名硝石樸。又煉朴硝或地霜而成,堅白如石者,為硝石,一名芒硝。又取朴硝淋汁煉煎結成有細芒者,為芒硝。雖一體異名,而修煉之法既殊,則主治之功亦別。然《本經》所載,疑是二種。今醫方所用,亦不能究。
但以未煉成塊微青色者為朴硝;煉成盆中、有芒者為芒硝,亦謂之盆硝;芒硝之底澄凝者,為硝石樸。硝力緊,芒硝次之,硝石更緩。未知孰是?蘇恭言:晉宋古方,多用硝石,少用芒硝。按張仲景《傷寒論》,承氣、陷胸皆用芒硝。葛洪《肘後方》,傷寒時氣亦多用芒硝,惟治食鱠不化云,無朴硝,用芒硝代之。
是晉宋以前通用朴硝、芒硝矣。胡洽方,十棗湯用芒硝,大五飲丸用硝石,並云無硝石用芒硝。是梁隋間通用芒硝、硝石矣。以此言之,朴硝、硝石為精,芒硝為粗。故陶氏引皇甫士安之言為證,是硝石當時已難得其真,故方書通以相代矣。又古方金石凌法,用朴硝、硝石、芒硝、馬牙硝四種相參,次第下之。
方出唐世,不知當時如何分別也?又南方醫人著《硝說》云:本草有朴硝、硝石、芒硝,而無馬牙硝。諸家所注,三種竟無斷決。或言芒硝、硝石是一物,不合重出。或言煎煉朴硝,經宿盆中有細芒為芒硝。或言馬牙硝自是一物。今諸硝之體各異,理亦易明,而惑乃如此。
朴硝味苦而微咸,出蜀郡者,瑩白如冰雪,內地者小黑,皆蘇脆易碎,風吹之則結霜,泯泯如粉,熬之烊沸,亦可熔鑄。以水合甘草、豬膽煮至減半,投大盆中,又下凝水石屑,同漬一宿,則凝結如白石英者,芒硝也。掃地霜煎煉而成,試竹上如解鹽,而味辛苦,燒之成焰都盡者,硝石也,能消金石,又性畏火,而能制諸石使拒火,亦天地之神物也。牙硝,即是芒硝也。
白話文:
硝石
硝石味苦無毒,能治療消渴、熱病,以及煩悶飽脹等症狀,三月在赤山採集。朴硝則生長在山陰,有鹹苦鹽水的地方,朴硝就會長在陽面。朴硝味苦無毒,顏色黃白,主治發熱、腹脹,能養胃助消化,去除邪氣,遇水也能溶解,療效與硝石略有不同。有人認為,將芒硝一起煮,就能變成真正的硝石,但石脾是什麼東西就不知道了。用朴硝製作芒硝的方法是,用溫水淋洗取汁後煮沸,放在木盆裡,放置一夜就成了。益州人還煉製礬石來冒充硝石,顏色潔白細膩,但味道還是礬的味道。
另有記載:朴硝現在產於益州北部汶山郡西川、蠶陵兩縣交界處的山崖上,顏色多為青白,也夾雜黑色斑點。當地人選擇白色柔軟的來代替硝石使用,需要燒煮使汁液沸騰,樣子像礬石。
藏器說:石脾、芒硝、硝石都產於西戎的鹽鹼地,由鹼水凝結而成。
蘇恭說:朴硝有縱紋和橫紋兩種,使用上沒有區別。白色柔軟的是朴硝的幼苗,較為虛弱無力。煉製成硝石,產量不多,用它代替硝石,療效也差很多。
另有記載:硝石就是芒硝,朴硝又稱硝石樸。現在煉製粗劣的朴硝,取汁煎熬製成芒硝,也就是硝石。《別錄》又單獨列出芒硝,是錯誤的。晉宋時期的古方,多用硝石,少用芒硝;近代醫生則只用芒硝,很少提及硝石。道理已經很清楚了,不應該重複記載。
頌氏說:舊說朴硝、芒硝、硝石三種是同類物質。剛採摘的幼苗,用清水淋洗取汁煎熬而成的是朴硝,又稱硝石樸。經過煉製朴硝或地霜而成,堅硬潔白如石的,是硝石,又稱芒硝。另外,將朴硝淋洗取汁煉製煎熬,凝結後有細小芒刺的,是芒硝。雖然同出一源,名稱不同,但煉製方法不同,療效也略有差異。《本經》記載的,可能有兩種。現在醫方所用的,也無法考證清楚。
一般來說,未經煉製,成塊狀略帶青色的為朴硝;煉製後在盆中,有芒刺的為芒硝,也叫盆硝;芒硝底部凝結的部分,是硝石樸。硝石藥力最強,芒硝次之,硝石樸最弱。但究竟哪種說法正確,尚不清楚。蘇恭說,晉宋時期的古方,多用硝石,少用芒硝。但張仲景的《傷寒論》中,承氣湯、陷胸湯都用芒硝;葛洪的《肘後方》中,治療傷寒時氣也多用芒硝,只有治療魚類食物消化不良時,沒有朴硝,才用芒硝代替。
所以,晉宋以前通用朴硝和芒硝。胡洽的方劑中,十棗湯用芒硝,大五飲丸用硝石,都說沒有硝石可以用芒硝代替。這說明梁隋時期通用芒硝和硝石。由此看來,朴硝和硝石較精純,芒硝較粗糙。陶弘景引用皇甫士安的話作為證據,說明當時真正的硝石已經很難得到了,所以方書中常用它們互相替代。還有古代的金石凌法,用朴硝、硝石、芒硝、馬牙硝四種混合使用,依次服用。
這個方子出自唐代,不知道當時是如何區分的。南方醫生所著的《硝說》中說:本草記載有朴硝、硝石、芒硝,而沒有馬牙硝。各家註釋,對這三種藥物都沒有明確的定論。有人說芒硝、硝石是同一種東西,不應該重複記載;有人說煎煉朴硝,放置一夜後盆中出現細小芒刺的就是芒硝;有人說馬牙硝是另一種藥物。現在各種硝石的形態各不相同,道理也很容易明白,但疑惑卻如此之多。
朴硝味苦而略帶鹹味,四川產的潔白如冰雪,內地產的略帶黑色,都酥脆易碎,風吹就會結霜,像粉末一樣,加熱溶化後也可以熔鑄。用它加甘草、豬膽汁一起煮,煮到減半,倒入大盆中,再加入凝水石屑,一起浸泡一夜,就會凝結成像白石英一樣的東西,這就是芒硝。用掃地霜煎煉而成,在竹子上試驗,像融化的鹽,味道苦辣,燒掉後火焰全部消失,這就是硝石,它能溶解金屬和石頭,又怕火,卻能使其他石頭耐火,真是天地間的神物。牙硝,就是芒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