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二十卷 (2)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二十卷 (2)

1. 骨碎補

(宋《開寶》)

【釋名】猴薑(《拾遺》)、胡孫薑(志)、石毛薑(《蘇頌》)、石庵䕡。

白話文:

【名稱】猴薑(《拾遺》)、胡孫薑(《本草綱目》)、石毛薑(《蘇頌圖經本草》)、石庵䕡。

藏器曰:骨碎補本名猴薑。開元皇帝以其主傷折,補骨碎,故命此名。或作骨碎布,訛矣。江西人呼為胡孫薑,象形也。

白話文:

藏器說:骨碎補原本叫猴薑。開元皇帝因為它能治療跌打損傷,接續斷骨,所以賜名為骨碎補。有人寫作骨碎布,那是錯誤的。江西人稱它為胡孫薑,這是形象的比喻

時珍曰:庵䕡主折傷破血。此物功同,故有庵䕡之名。

【集解】志曰:骨碎補生江南。根寄樹石上,有毛。葉如庵䕡。

藏器曰:嶺南虔、吉州亦有之。葉似石韋而一根,余葉生於木。

大明曰:是樹上寄生草,根似薑而細長。

白話文:

時珍曰:庵䕡主治骨折傷破出血。此物功效相同,故有庵䕡之名。

【集解】李時珍曰:骨碎補生長於江南。根依附於樹木或石頭上,有細毛。葉子像庵䕡。

李藏器曰:嶺南的虔州、吉州也有骨碎補。葉子像石韋,但只有一根,其他葉子生長在樹上。

大明曰:骨碎補是寄生在樹上的草,根像薑,但細長。

頌曰:今淮、浙、陝西、夔路州郡皆有之。生木或石上。多在背陰處,引根成條,上有黃赤毛及短葉附之。又抽大葉成枝。葉面青綠色,有青黃點;背青白色,有赤紫點。春生葉,至冬干黃。無花實。採根入藥。

宗奭曰:此苗不似薑,亦不似庵䕡。每一大葉兩旁,小葉叉牙,兩兩相對,葉長有尖瓣也。

白話文:

讚嘆道:現在淮河、浙江、陝西、夔州的路州郡都有。生長在樹木或石頭上。大多生長在背陰處,長出根後形成莖條。莖條上有黃色或紅色的毛和短葉。又長出大葉變成枝條。葉子的正面是青綠色,有青黃色的斑點;背面是青白色,有紅紫色的斑點。春天長葉子,到了冬天葉子乾枯變黃。沒有花和果實。採摘根部入藥。

宗奭說:這種植物不像生薑,也不像庵䕡。每片大葉子的兩側有小葉子交錯生長,兩兩相對,葉子細長且有尖瓣。

時珍曰:其根扁長,略似薑形。其葉有丫缺,頗似貫眾葉。謂葉如庵䕡者,殊謬;如石韋者,亦差。

白話文:

李時珍說:它的根部又扁又長,略像生薑的形狀;它的葉子有分叉,很像貫眾的葉子。說它的葉子像菴庵䕡的,這是非常錯誤的;說它的葉子像石韋的,也有出入。

【修治】斆曰:凡採得,用銅刀刮去黃赤毛,細切,蜜拌潤,甑蒸一日,曬乾用。急用只焙乾,不蒸亦得也。

【氣味】苦,溫,無毒。大明曰:平。

白話文:

【炮製】整理藥材的方法。神農本草經說:採得後,用銅刀刮掉黃色的外皮,細切,拌入蜂蜜潤澤,在蒸籠中蒸一天,然後曬乾備用。遇到緊急情況,只須烘乾,不蒸也可以。

【性味】中草藥中,藥性與味道的總稱。本草經集註說:苦味,溫和,無毒。大明本草說:平性,不寒不熱。

【主治】破血止血,補傷折(《開寶》)。主骨中毒氣,風血疼痛,五勞六極,足手不收,上熱下冷(權)。惡瘡,蝕爛肉,殺蟲(大明)。研末,豬腎夾煨,空心食,治耳鳴,及腎虛久泄,牙疼(時珍)。

【發明】頌曰:骨碎補,入婦人血氣藥。蜀人治閃折筋骨傷損,取根搗篩,煮黃米粥,和裹傷處有效。

白話文:

【主治功效】破血止血,治療跌打損傷(《開寶》)。治療骨中毒氣,風血疼痛,五勞六極,足手不收,上熱下冷(權)。治療惡瘡,蝕爛肉,殺蟲(大明)。研成細末,與豬腎一起煨熟,空腹食用,治療耳鳴,以及腎虛久泄,牙疼(時珍)。

【發明】讚譽道:骨碎補,用於婦女的氣血藥物中。蜀地人用它治療閃挫、筋骨傷損,取其根部搗碎篩選,煮成黃米粥,拌和後敷在傷處,效果顯著。

時珍曰:骨碎補,足少陰藥也。故能入骨,治牙,及久泄痢。昔有魏刺史子久泄,諸醫不效,垂殆。予用此藥末入豬腎中煨熟與食,頓住。蓋腎主大小便,久泄屬腎虛,不可專從脾胃也。《雷公炮炙論》用此方治耳鳴,耳亦腎之竅也。案:戴原禮《證治要訣》云:痢後下虛,不善調養,或遠行,或房勞,或外感,致兩足痿軟,或痛或痹,遂成痢風。宜用獨活寄生湯吞虎骨四斤丸,仍以骨碎補三分之一,同研取汁,酒解服之。

白話文:

李時珍說:骨碎補是足少陰藥,所以它能夠深入骨頭,治療牙齒疾病和長期的泄瀉痢疾。從前有一個魏刺史的兒子長期腹瀉,諸多醫生都無法治癒,病情危急。我用這個藥末放入豬腎中,煨熟後給他吃,腹瀉立刻止住。這是因為腎臟主導大小便,長期的腹瀉屬於腎虛,不能只從脾胃著手治療。 《雷公炮炙論》用這個方子來治療耳鳴,耳朵也是腎臟的竅道。 根據戴原禮的《證治要訣》記載:痢疾後身體虛弱,如果不注意調養,或者遠行、房事過度,或者外感風寒,就會導致雙腳無力、疼痛或麻痹,最終形成痢疾。應該用獨活寄生湯送服虎骨四斤丸,再用三分之一的骨碎補研磨取汁,用酒送服。

外用杜仲、牛膝、杉木節、萆薢、白芷、南星煎湯,頻頻熏洗。此亦從腎虛骨痿而治也。

【附方】舊二,新三。

白話文:

以外用杜仲、牛膝、杉木節、萆薢、白芷、南星煎湯,來頻頻燻洗患處。這個方法也是從腎虛、骨質萎縮著手治療的。

【附加方劑】舊有兩個方劑,新的有三個方劑。

虛氣攻牙:齒痛血出,或癢痛。骨碎補二兩,銅刀細銼,瓦鍋慢火炒黑,為末。如常揩齒,良久吐之,嚥下亦可。劉松石云:此法出《靈苑方》,不獨治牙痛,極能堅骨固牙,益精髓,去骨中毒氣疼痛。牙動將落者,數擦立住,再不復動,經用有神。

白話文:

虛弱的氣攻入牙齒,輕則牙齒疼痛出血,重則牙齒會瘙癢疼痛。將防風草兩錢,研成粉,用瓦鍋慢慢炒至變黑。像平常刷牙一樣刷牙,刷完後吐出來,或者吞下去也可以。劉松石說:這個方法出自《靈苑方》,不僅能治療牙齒疼痛,還能很好地堅固骨骼、固固牙齒,充養精髓,治癒骨骼中的毒氣引起的疼痛。牙齒鬆動,快要脫落的人,用這個方法擦拭幾次,牙齒就可以固定住,以後不再鬆動。這個方法非常有效果。

風蟲牙痛:骨碎補、乳香等分,為末糊丸,塞孔中。名金針丸。(《聖濟總錄》)

白話文:

風蟲牙痛:骨碎補、乳香等分,研磨成粉末,做成藥丸,塞入牙孔中。藥名:金針丸。(出自《聖濟總錄》)

耳鳴耳閉:骨碎補削作細條,火炮,乘熱塞之。(蘇氏《圖經》)。

病後發落:胡孫薑、野薔薇嫩枝煎汁,刷之。

腸風失血:胡孫薑(燒存性)五錢,酒或米飲服。(《仁存方》)

白話文:

耳鳴耳閉: 將骨碎補削成細條,加熱後趁熱塞入耳中。(出自蘇氏《圖經》)

病後發落: 煎煮胡孫薑和野薔薇嫩枝的汁液,用來刷頭。

腸風失血: 燒製過的胡孫薑五錢,用酒或米湯送服。(出自《仁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