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九卷 (10)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十九卷 (10)

1. 萍蓬草

(《拾遺》)

【釋名】水粟(《綱目》)、水栗子。

白話文:

【釋名】水粟(《本草綱目》)、水田芥

時珍曰:陳藏器《拾遺》:萍蓬草,即今水粟也。其子如粟,如蓬子也。俗人呼水粟包,又云水栗子,言其根味也。或作水笠。

【集解】藏器曰:萍蓬草,生南方池澤。葉大如荇。花亦黃,未開時狀如筭袋。其根如藕,饑年可以當谷。

白話文:

李時珍說:陳藏器《傷寒雜病論拾遺》中說,萍蓬草就是現在的水粟。它的果實像粟米,又像蓬子的果實。一般人稱水慄包,又稱水栗子,這是因為它的根部有栗子的味道。或者把水慄寫作水笠。

【集解】《藏器》記載:萍蓬草,生長在南方的池沼澤地。葉子像荇菜一樣大。花也是黃色的,未開時形狀像竹袋子。它的根像藕,在饑荒年可以代替穀物食用。

時珍曰:水粟,三月出水。莖大如指。葉似荇葉而大,徑四、五寸,初生如荷葉。六、七月開黃花,結實狀如角黍,長二寸許,內有細子一包,如罌粟。澤農採之,洗擦去皮,蒸曝,舂取米,作粥飯食之。其根大如慄,亦如雞頭子根,儉年人亦食之,作藕香,味如栗子。昔楚王渡江得萍實,大如斗,赤如日,食之甜如蜜者,蓋此類也。

白話文:

李時珍說:水粟,在三月的時候從水中長出來。莖部像手指般粗大。葉子像荇菜葉,但是要大一些,直徑四、五寸,剛長出來的時候像荷葉。六、七月的時候會開出黃色的花朵,結出狀似角黍的果實,長約二寸左右,裡面有一包細小的籽,就像罌粟籽。澤農採摘之後,將果實洗淨、去除外皮,蒸過曬乾,舂成米,做成粥或飯來吃。水粟的根部像栗子一樣大,也像雞頭子的根,在歉收的年份裡,人們也會食用,做成香藕,味道像栗子。過去楚王渡江的時候,曾經得到一種萍實,大如鬥,紅如日,吃起來甜如蜜,這種果實應該也是這一類的植物。

若水萍,安得有實耶?三、四月採莖葉取汁,煮硫黃能拒火。又段公路《北戶錄》有睡蓮,亦此類也。其葉如荇而大。其花布葉數重,當夏晝開花,夜縮入水,晝復出也。

白話文:

就如同萍草,怎麼可能有果實呢?在三、四月時採收它的莖葉,取得汁液,煮沸硫磺之後可以防禦火。另外,段公路的《北戶錄》中記載了睡蓮,也是屬於這一類植物。睡蓮的葉子像荇菜,但是較大。花朵層層疊疊地佈滿了葉片,在夏季白天開放,夜晚則縮回水中,白天再重新浮出水面。

【氣味】甘,澀,平,無毒。

【主治】助脾厚腸,令人不飢(時珍)。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煮食,補虛,益氣力。久食,不飢,厚腸胃(藏器)。

白話文:

【氣味】甜,澀,不冷不熱,無毒。

【主治】幫助脾氣,使腸道強壯,讓人不會感到飢餓(李時珍)。

【氣味】甜,性涼,無毒。

【主治】煮熟食用,可以補虛,增強體力。長期食用,不會感到飢餓,可以使腸胃強壯(《藏器》)。

2. 荇菜

(《唐本草》)

【釋名】鳧葵(《唐本》)、水葵(《馬融傳》)、水鏡草(《土宿本草》)、靨子菜(《野菜譜》)、金蓮子。接余。

白話文:

【釋名】鳧葵(《唐本》)、水葵(《馬融傳》)、水鏡草(《土宿本草》)、靨子菜(《野菜譜》)、金蓮子。接餘。

鳧葵、水葵、水鏡草、靨子菜、金蓮子和接餘,都是此植物的不同稱謂。

時珍曰:按《爾雅》云:荇,接余也。其葉苻。則鳧葵當作苻葵,古文通用耳。或云,鳧喜食之,故稱鳧葵,亦通。其性滑如葵,其葉頗似荇,故曰葵,曰荇。《詩經》作荇,俗呼荇絲菜。池人謂之荇公須,淮人謂之靨子菜,江東謂之金蓮子。許氏《說文》謂之䖂,音戀。《楚詞》謂之屏風,云:「紫莖屏風文綠波」是矣。

【集解】恭曰:鳧葵即荇菜也。生水中。

白話文:

李時珍說:根據《爾雅》記載,荇菜是接餘菜,它的葉子像浮萍。那麼,鳧葵應該寫作苻葵,古文和俗字通用。有人說,野鴨喜歡吃它,所以叫做鳧葵,這也是合理的。苻葵的性質滑膩如葵,它的葉子有點像荇菜,所以叫做葵,也叫做荇菜。《詩經》中作荇,民間俗稱荇絲菜。池塘裏的人稱它為荇公須,淮河地區的人稱它為靨子菜,江東地區的人稱它為金蓮子。許慎的《說文解字》稱它為䖂,音戀。《楚辭》稱它為屏風,說:「紫色的莖,屏風一樣的葉子,在綠波中飄蕩。」就是指它了。

【集解】恭說:鳧葵就是荇菜。生長在水中。

頌曰:處處池澤有之。葉似蓴而莖澀,根甚長,花黃色。郭璞注《爾雅》云:叢生水中。葉圓在莖端,長短隨水深淺。江東人食之。陸璣《詩疏》云:荇莖白,而葉紫赤色,正圓,徑寸余,浮在水上。根在水底,大如釵股,上青下白,可以按酒。用苦酒浸其白莖,肥美。今人不食,醫方亦鮮用之。

白話文:

頌曰:各地池澤都有這種植物,葉子像蓴菜,莖卻很澀,根很長,花是黃色的。郭璞在《爾雅》注中說:荇菜叢生在水中,葉子是圓的,長在莖的頂端,長短隨水深淺而變化。江東人會食用荇菜。陸璣在《詩疏》中說:荇菜的莖是白色的,而葉子是紫紅色的,葉子是正圓形的,直徑一寸多,漂浮在水面上。根在水底,像釵股一樣粗,上面是青色的,下面是白色的,可以用來拌酒喝。用苦酒浸泡荇菜的白色莖,肥美可口。現在人們不食用荇菜,醫方也很少用它。

時珍曰:荇與蓴,一類二種也。並根連水底,葉浮水上。其葉似馬蹄而圓者,蓴也;葉似蓴而微尖長者,荇也。夏月俱開黃花,亦有白花者。結實大如棠梨,中有細子。按:寧獻王《庚辛玉冊》云:鳧葵,黃花者是荇菜,白花者是白蘋即水鏡草,一種泡子名水鱉。雖有數種,其用一也。

白話文:

李時珍說:荇菜與蓴菜,同屬水生植物,都生長在水中,並連根紮在水底,葉子浮在水面上。葉子像馬蹄形並且圓潤的是蓴菜;葉子像蓴菜但是稍微尖長些的是荇菜。夏天花開,花朵都呈黃色,也有白色花朵的。結出的果實很大,如棠梨般大小,裡面有很多細小的種子。根據《庚辛玉冊》記載,鳧葵就是荇菜,黃花的是荇菜,白花的是白蘋,也就是水鏡草。還有一種泡狀的植物,名叫水鱉。雖然有多種不同的植物,但是他們的用途是一樣的。

其莖葉根花,並可伏硫、煮砂、制礬。此以花色分別蘋、荇,似亦未穩,詳見蘋下。

【正誤】恭曰:鳧葵,南人名豬蓴,堪食,有名未用條中載也。

白話文:

它的莖、葉、根、花都可以用來清除硫磺、煮沙子、提煉礬石。但用花色來區分蘋和荇,似乎也不完全可靠,詳情請參考蘋的說明。

【正誤】我恭敬地說:鳧葵,南方人稱之為豬蓴,可以食用,但在「有名未用」條目中沒有記載。

志曰:鳧葵即荇菜,葉似蓴,根極長。江南人多食之。今云是豬蓴,誤矣。今以春夏細長肥滑者為絲蓴,至冬粗短者為豬蓴,亦呼為龜蓴,與鳧葵殊不相似也。而有名未用類,即無鳧葵、豬蓴之名,蓋後人刪去也。

時珍曰:楊慎《卮言》以四葉菜為荇者,亦非也。四葉菜乃蘋也。

【氣味】甘,冷,無毒。

白話文:

志書上說:鳧葵就是荇菜,它的葉子像蓴菜,根極長。江南人大多食用它。現在說它是豬蓴,是錯的。現在人們把春夏細長肥滑的叫做絲蓴,把到冬天粗短的叫做豬蓴,也稱它為龜蓴,它與鳧葵完全不像。而有名卻沒有人受用分類,就沒有鳧葵和豬蓴的名稱,大概是後人刪去了。

李時珍說:楊慎在《卮言》中認為四葉菜是荇菜,這也是錯誤的。四葉菜實際上是蘋菜。

【藥性】味道甘甜,性寒,無毒。

【主治】消渴,去熱淋,利小便(《唐本》)。搗汁服,療寒熱(《開寶》)。搗敷諸腫毒,火丹遊腫(時珍)。

【附方】新四。

白話文:

主要治療:糖尿病、尿路感染、利尿。《唐本》記載。搗碎取汁服用,可治療寒熱。《開寶》記載。搗碎敷在腫毒、火丹、遊腫上。《本草綱目》記載。

附方:新四。

一切癰疽及瘡癤。用荇絲菜或根,馬蹄草莖或子(即蓴也),各取半碗,同苧麻根五寸去皮,以石器搗爛,敷毒四圍。春夏秋日換四、五次,冬換二、三次,換時以薺水洗之,甚效。(《保生余錄》)

穀道生瘡:荇葉搗爛,綿裹納之下部,日三次。(《範汪方》)

白話文:

所有癰疽和瘡癤,可以使用荇絲菜或根部、馬蹄草的莖或種子(就是蓴菜),各取半碗,再加入五寸去除外皮的薴麻根,用石器搗碎,敷在毒瘡周圍。在春夏秋季節,每四、五天更換一次,在冬天則每二、三次更換一次,更換時用薺菜水清洗,效果很好。(《保生餘錄》)

毒蛇螫傷,牙入肉中,痛不可堪者。勿令人知,私以荇葉覆其上穿,以物包之,一時折牙自出也。(《肘後方》)

白話文:

毒蛇咬傷,牙齒刺入肉中,疼痛難忍。但不要讓別人知道,私下用荇菜葉子覆蓋住傷口,並用東西包紮。這樣一陣子,毒牙就會自行掉出。(《肘後方》)

點眼去翳:荇絲菜根一錢半(搗爛。即葉如馬蹄開黃花者),川楝子十五個,膽礬七分,石決明五錢,皂莢一兩,海螵蛸二錢,各為末,同菜根,以水一鍾浸二宿,去滓。一日點數次,七日見效也。(孫氏《集效方》)

白話文:

  • 點眼去翳:

  • 荇絲菜根:1.5錢(搗爛,即葉子像馬蹄,開花黃色的那種)

  • 川楝子:15個

  • 膽礬:7分

  • 石決明:5錢

  • 皁莢:1兩

  • 海螵蛸:2錢

  • 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粉末,加入荇絲菜根,用1碗水浸泡2晚,去掉渣滓。

  • 每天點眼數次,7天見效。(孫氏《集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