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石部第十一卷 (10)

回本書目錄

石部第十一卷 (10)

1. 凝水石

【修治】斆曰:凡使,須用生薑自然汁煮乾研粉用。每十兩,用生薑一鎰也。

【氣味】辛,寒,無毒。《別錄》曰:甘,大寒。

普曰:神農:辛;岐伯、醫和、扁鵲:甘,無毒;李當之:大寒。時珍曰:辛、咸。之才曰:解巴豆毒,畏地榆。獨孤滔曰:制丹砂,伏玄精。

【主治】身熱,腹中積聚邪氣,皮中如火燒,煩滿,水飲之。久服不飢(《本經》)。除時氣熱盛,五臟伏熱,胃中熱,止渴,水腫,小腹痹(《別錄》)。壓丹石毒風,解傷寒勞復(甄權)。治小便白,內痹,涼血降火,止牙疼,堅牙明目(時珍)。

【發明】時珍曰:凝水石稟積陰之氣而成,其氣大寒,其味辛鹹,入腎走血除熱之功,同於諸鹽。古方所用寒水石是此石,唐宋諸方寒水石是石膏,近方寒水石則是長石、方解石,俱附各條之下,用者詳之。

【附方】舊二,新二。

男女轉脬,不得小便:寒水石二兩,滑石一兩,葵子一合。為末。水一斗,煮五升,時服一升,即利。(《永類方》)

牙齦出血有竅:寒水石粉三兩,硃砂二錢,甘草腦子一字。為末。

乾摻。(《普濟方》)

湯火傷灼:寒水石,燒研敷之。(《衛生易簡方》)

小兒丹毒,皮膚熱赤:寒水石半兩,白土一分。為末。米醋調塗之。(《經驗方》)

白話文:

凝水石

使用方法:凡是用凝水石,都必須用生薑的天然汁液煮乾,再研磨成粉使用。每十兩凝水石,要用一鎰(約合二十四克)的生薑。

氣味:辛味,寒性,無毒。《本經》記載:甘味,大寒。不同醫家對其氣味有不同記載:神農氏認為是辛味;岐伯、醫和、扁鵲認為是甘味,無毒;李當之認為是大寒;李時珍認為是辛、鹹味。此外,還有醫家記載它能解巴豆毒,但畏地榆。獨孤滔則說它可以提煉丹砂,並能鎮壓玄精(指某些毒性物質)。

主治:治療發熱、腹中積聚邪氣、皮膚灼熱、煩躁、水腫等症。長期服用可以不飢餓。《本經》記載。還能治療時疫熱盛,五臟伏熱,胃熱,止渴,水腫,小腹疼痛。《別錄》記載。此外還能治療丹砂中毒引起的風症,以及解救傷寒勞累後的後遺症(甄權)。還能治療小便渾濁,內部阻塞,涼血降火,止牙痛,鞏固牙齒,明目(李時珍)。

藥物特性:李時珍說:凝水石是陰氣凝聚而成的礦物,性大寒,味辛鹹,入腎經,走血脈,能清熱,其功效與各種鹽類相似。古代方劑中所用的寒水石指的就是凝水石,而唐宋時期方劑中的寒水石指的是石膏,近代方劑中的寒水石則是指長石或方解石,用藥者應詳細區分。

處方:

  1. 治療男女小便不利:寒水石二兩,滑石一兩,葵花子一合,研磨成粉。用一斗水煮成五升,分次服用,每次一升,即可通利小便。(《永類方》)

  2. 治療牙齦出血:寒水石粉三兩,硃砂二錢,甘草粉少許,研磨成粉,乾摻於患處。(《普濟方》)

  3. 治療湯火灼傷:將寒水石燒紅研磨後敷於患處。(《衛生易簡方》)

  4. 治療小兒丹毒,皮膚紅熱:寒水石半兩,白土一分,研磨成粉,用米醋調和後塗抹患處。(《經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