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九卷 (4)
草部第十九卷 (4)
1. 菖蒲
(《本經》上品)
【釋名】昌陽(《本經》)、堯韭(普)、水劍草。
時珍曰:菖蒲,乃蒲類之昌盛者,故曰菖蒲。又《呂氏春秋》云:冬至後五十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於是始耕。則菖蒲、昌陽又取此義也。《典術》云:堯時天降精於庭為韭,感百陰之氣為菖蒲。故曰堯韭。方士隱為水劍,因葉形也。
【集解】《別錄》曰:菖蒲生上洛池澤及蜀郡嚴道。一寸九節者良。露根不可用。五月、十二月採根,陰乾。
弘景曰:上洛郡屬梁州,嚴道縣在蜀郡,今乃處處有。生石磧上,穊節為好。在下濕地,大根者名昌陽,不堪服食。真菖蒲葉有脊,一如劍刃,四月、五月亦作小釐花也。東間溪澤又有名溪蓀者,根形氣色極似石上菖蒲,而葉正如蒲,無脊。俗人多呼此為石上菖蒲者,謬矣。此止主咳逆,斷蚤蝨,不入服食用。詩詠多雲蘭蓀,正謂此也。
大明曰:菖蒲,石澗所生堅小,一寸九節者上。出宣州。二月、八月採。
頌曰:處處有之,而池州、戎州者佳。春生青葉,長一、二尺許,其葉中心有脊,狀如劍。無花實。今以五月五日收之。其根盤屈有節,狀如馬鞭大。一根旁引三、四根,旁根節尤密,亦有一寸十二節者。採之初虛軟,曝乾方堅實。折之中心色微赤,嚼之辛香少滓。人多植於乾燥砂石土中,臘月移之尤易活。
黔蜀蠻人常將隨行,以治卒患心痛。其生蠻谷中者尤佳。人家移種者亦堪用,但干后辛香堅實不及蠻人持來者。此皆醫方所用石菖蒲也。又有水菖蒲,生溪澗水澤中,不堪入藥。今藥肆所貨,多以二種相雜,尤難辨也。
承曰:今陽羨山中生水石間者,其葉逆水而生,根鬚絡石,略無少泥土,根葉極緊細,一寸不啻九節,入藥極佳。二浙人家,以瓦石器種之,旦暮易水則茂,水濁及有泥滓則萎。近方多用石菖蒲,必此類也。其池澤所生,肥大節疏粗慢,恐不可入藥。唯可作果盤,氣味不烈而和淡爾。
時珍曰:菖蒲凡五種:生於池澤,蒲葉肥,根高二、三尺者,泥菖蒲,白菖也;生於溪澗,蒲葉瘦,根高二、三尺者,水菖蒲,溪蓀也;生於水石之間,葉有劍脊,瘦根密節,高尺余者,石菖蒲也;人家以砂栽之一年,至春剪洗,愈剪愈細,高四、五寸,葉如韭,根如匙柄粗者,亦石菖蒲也;甚則根長二、三分,葉長寸許,謂之錢蒲是矣。服食入藥須用二種石菖蒲,余皆不堪。
此草新舊相代,四時常青。《羅浮山記》言:山中菖蒲一寸二十節。《抱朴子》言:服食以一寸九節紫花者尤善。蘇頌言:無花實。然今菖蒲,二、三月間抽莖開細黃花成穗,而昔人言菖蒲難得見花,非無花也。應劭《風俗通》云:菖蒲放花,人得食之長年。是矣。
根,
【修治】斆曰:凡使勿用泥菖、夏菖二件,如竹根鞭,形黑、氣穢味腥。惟石上生者,根條嫩黃,緊硬節稠,一寸九節者,是真也。採得以銅刀刮去黃黑硬節皮一重,以嫩桑枝條相拌蒸熟,曝乾銼用。
時珍曰:服食須如上法制。若常用,但去毛微炒耳。
【氣味】辛,溫,無毒。權曰:苦、辛,平。
之才曰:秦皮、秦艽為之使。惡地膽、麻黃。
大明曰:忌飴糖、羊肉。勿犯鐵器,令人吐逆。
【主治】風寒濕痹,咳逆上氣,開心孔,補五臟,通九竊,明耳目,出音聲。主耳聾癰瘡,溫腸胃,止小便利。久服輕身,不忘不迷惑,延年。益心智,高志不老(《本經》)。四肢濕痹,不得屈伸,小兒溫瘧,身積熱不解,可作浴湯(《別錄》)。治耳鳴頭風淚下,鬼氣,殺諸蟲,惡瘡疥瘙(甄權)。
除風下氣,丈夫水臟,女人血海冷敗,多忘,除煩悶,止心腹痛,霍亂轉筋,及耳痛者,作末炒,乘熱裹罯,甚驗(大明)。心積伏梁(好古)。治中惡卒死,客忤癲癇,下血崩中,安胎漏,散癰腫。搗汁服,解巴豆、大戟毒(時珍)。
【發明】頌曰:古方有單服菖蒲法。蜀人治心腹冷氣搊痛者,取一、二寸捶碎,同吳茱萸煎湯飲之。亦將隨行,卒患心痛,嚼一、二寸,熱湯或酒送下,亦效。
時珍曰:國初周顛仙對太祖高皇帝常嚼菖蒲飲水。問其故。云服之無腹痛之疾。高皇御製碑中載之。菖蒲氣溫味辛,乃手少陰、足厥陰之藥。心氣不足者用之,虛則補其母也。肝苦急以辛補之,是矣。《道藏經》有《菖蒲傳》一卷,其語粗陋。今略節其要云:菖蒲者,水草之精英,神仙之靈藥也。
其法採緊小似魚鱗者一斤,以水及米泔浸各一宿,刮去皮切,曝乾搗篩,以糯米粥和勻,更入熟蜜搜和,丸如梧子大,稀葛袋盛,置當風處令乾。每旦酒、飲任下三十丸,臨臥更服三十丸。服至一月,消食;二月,痰除;服至五年,骨髓充,顏色澤,白髮黑,落齒更生。其藥以五德配五行:葉青,花赤,節白,心黃,根黑。
能治一切諸風,手足頑痹,癱緩不遂,五勞七傷,填血補腦,堅骨髓,長精神,潤五臟,裨六腑,開胃口,和血脈,益口齒,明耳目,澤皮膚,去寒熱,除三尸九蟲,天行時疾,瘴疫瘦病,瀉痢痔漏,婦人帶下,產後血運。並以酒服。河內葉敬母中風,服之一年而百病愈。寇天師服之得道,至今廟前猶生菖蒲。
鄭魚、曾原等,皆以服此得道也。
又按:葛洪《抱朴子》云:韓眾服菖蒲十三年,身上生毛,冬袒不寒,日記萬言。商丘子不娶,惟食菖蒲根,不飢不老,不知所終。《神仙傳》云:咸陽王典食菖蒲得長生。安期生採一寸九節菖蒲服,仙去。又按:臞仙《神隱書》云:石菖蒲置一盆於几上,夜間觀書,則收煙無害目之患。
或置星露之下,至旦取葉尖露水洗目,大能明視,久則白晝見星。端午日以酒服,尤妙。蘇東坡云:凡草生石上,必須微土以附其根。惟石菖蒲濯去泥土,漬以清水,置盆中,可數十年不枯。節葉堅瘦,根鬚連絡,蒼然於几案間,久更可喜。其延年輕身之功,既非昌陽可比;至於忍寒淡泊,不待泥土而生,又豈昌陽所能彷彿哉?
楊士瀛曰:下痢噤口,雖是脾虛,亦熱氣閉隔心胸所致。俗用木香失之溫,用山藥失之閉。惟參苓白朮散加石菖蒲,粳米飲調下。或用參、苓、石蓮肉,少入菖蒲服。胸次一開,自然思食。
【附方】舊十,新一十七。
服食法:甲子日,取菖蒲一寸九節者,陰乾百日,為末。每酒服方寸匕,日三服。久服耳目聰明,益智不忘。(《千金方》)
健忘益智:七月七日,取菖蒲為末,酒服方寸匕,飲酒不醉,好事者服而驗之。久服聰明。忌鐵器。(《千金方》)
三十六風有不治者,服之悉效菖蒲(薄切日乾)三斤,盛以絹袋,玄水一斛,即清酒也,懸浸之,密封一百日,視之如菜綠色,以一斗熟黍米納中,封十四日,取出日飲。(夏禹《神仙經》)
癲癇風疾:九節菖蒲不聞雞犬聲者,去毛,木臼搗末。以黑豶豬心一個批開,砂罐煮湯。調服三錢,日一服。(《醫學正傳》)
屍厥魘死,屍厥之病,卒死脈猶動,聽其耳中如微語聲,股間暖者,是也。魘死之病,臥忽不寤。勿以火照,但痛齧其踵及足拇趾甲際,唾其面即蘇。仍以菖蒲末吹鼻中,桂末納舌下,並以菖蒲根汁灌之。(《肘後方》)。
卒中客忤:菖蒲生根搗汁灌之,立瘥。(《肘後方》)。
除一切惡:端午日,切菖蒲漬酒飲之。或加雄黃少許。(《洞天保生錄》)。
喉痹腫痛:菖蒲根嚼汁,燒鐵秤錘淬酒一杯,飲之。(《聖濟總錄》)。
霍亂脹痛:生菖蒲(銼)四兩,水和搗汁,分溫四服。(《聖惠方》)。
諸積鼓脹,食積、氣積、血積之類:石菖蒲八兩(銼),斑蝥四兩(去翅足),同炒黃,去斑蝥不用。以布袋盛,拽去蝥末,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溫白湯下。治腫脹尤妙。或入香附末二錢。(《奇效方》)。
肺損吐血:九節菖蒲末、白麵等分。每服三錢,新汲水下,一日一服。(《聖濟錄》)。
解一切毒:石菖蒲、白礬等分,為末,新汲水下。(《事林廣記》)。
赤白帶下:石菖蒲、破故紙等分,炒為末。每服二錢,更以菖蒲浸酒調服,日一。(《婦人良方》)。
胎動半產卒動不安,或腰痛胎轉搶心,下血不止,或日月未足而欲產。並以菖蒲根搗汁一、二升,服之。(《千金》)。
產後崩中,下血不止。菖蒲一兩半,酒二盞,煎取一盞,去滓分三服,食前溫服。(《千金方》)。
耳卒聾閉:菖蒲根一寸,巴豆一粒(去心),同搗作七丸。綿裹一丸,塞耳,日一換。一方不用巴豆,用蓖麻仁。(《肘後方》)。
病後耳聾:生菖蒲汁,滴之。(《聖惠方》)
蚤蝨入耳:菖蒲末炒熱,袋盛,枕之即愈。(《聖濟錄》)。
諸般赤眼,攀睛雲翳。菖蒲擂自然汁,文武火熬作膏,日點之效。(《聖濟錄》)。
眼瞼挑針:獨生菖蒲根,同鹽研敷。(《壽域神方》)。
飛絲入目:石菖蒲捶碎。左目塞右鼻,右目塞左鼻。百發百中。(危氏《得效方》)。
頭瘡不瘥:菖蒲末,油調敷之,日三、夜二次。(《法天生意》)。
癰疽發背:生菖蒲,搗貼之。瘡乾者,為末,水調塗之。(孫用和《秘寶方》)。
露岐便毒:生菖蒲根搗敷之。(《證治要訣》)。
熱毒濕瘡:宗奭曰:有人遍身生瘡,痛而不癢,手足尤甚,黏著衣被,曉夕不得睡。有人教以菖蒲三斗,日乾為末,布席上臥之,仍以衣被覆之。既不黏衣,又復得睡,不五、七日,其瘡如失。後以治人,應手神驗。(《本草衍義》)。
風癬有蟲:菖蒲末五斤。以酒三升漬,釜中蒸之,使味出。先絕酒一日,每服一升或半升。(《千金方》)。
陰汗濕癢:石菖蒲、蛇床子等分。為末。日搽二、三次。(《濟急仙方》)。
葉,
【主治】洗疥、大風瘡(時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