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九卷 (4)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十九卷 (4)

1. 菖蒲

(《本經》上品)

【釋名】昌陽(《本經》)、堯韭(普)、水劍草。

白話文:

【釋名】水蔥頭(《本經》上品)、韭黃(普)、水劍草。

時珍曰:菖蒲,乃蒲類之昌盛者,故曰菖蒲。又《呂氏春秋》云:冬至後五十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於是始耕。則菖蒲、昌陽又取此義也。《典術》云:堯時天降精於庭為韭,感百陰之氣為菖蒲。故曰堯韭。方士隱為水劍,因葉形也。

【集解】《別錄》曰:菖蒲生上洛池澤及蜀郡嚴道。一寸九節者良。露根不可用。五月、十二月採根,陰乾。

白話文:

李時珍說:菖蒲是蒲類中最昌盛的,所以叫菖蒲。在《呂氏春秋》中記載:冬至後57天,菖蒲開始生長。菖蒲是百草中最先生長的,可以開始耕種了。所以菖蒲、昌陽又取這個意思。在《典術》中記載:堯帝時天降精氣於庭院中,成為了韭菜,感應百陰之氣後變成了菖蒲。所以又叫堯韭。方士將菖蒲隱喻為水劍,因為它的葉子形狀很像。

集解:《別錄》記載:菖蒲生長在上洛的池沼和蜀郡的嚴道。一寸有九個節的品質最佳。露出的根莖不能使用。五月、十二月採收根莖,陰乾後儲存。

弘景曰:上洛郡屬梁州,嚴道縣在蜀郡,今乃處處有。生石磧上,穊節為好。在下濕地,大根者名昌陽,不堪服食。真菖蒲葉有脊,一如劍刃,四月、五月亦作小釐花也。東間溪澤又有名溪蓀者,根形氣色極似石上菖蒲,而葉正如蒲,無脊。俗人多呼此為石上菖蒲者,謬矣。此止主咳逆,斷蚤蝨,不入服食用。詩詠多雲蘭蓀,正謂此也。

白話文:

弘景說:上洛郡隸屬於梁州,嚴道縣位於蜀郡,現在到處都有。菖蒲生長在石頭堆上,節間短小的為佳。生長在潮濕地帶的,根部較大的叫昌陽,不能服用。真正的菖蒲葉子有脊,和劍刃一樣,四月、五月也會開出小紫花。東間溪澤還有著名的溪蓀,根的形狀和氣味和石上菖蒲非常相似,而葉子像蒲草,沒有脊。一般人常把溪蓀誤認為石菖蒲,這可就錯了。溪蓀只能止咳鎮嘔、消滅蚤蝨,不能服用。詩中詠歎的蘭蓀,就是說溪蓀。

大明曰:菖蒲,石澗所生堅小,一寸九節者上。出宣州。二月、八月採。

頌曰:處處有之,而池州、戎州者佳。春生青葉,長一、二尺許,其葉中心有脊,狀如劍。無花實。今以五月五日收之。其根盤屈有節,狀如馬鞭大。一根旁引三、四根,旁根節尤密,亦有一寸十二節者。採之初虛軟,曝乾方堅實。折之中心色微赤,嚼之辛香少滓。人多植於乾燥砂石土中,臘月移之尤易活。

白話文:

菖蒲:生長在山中石澗之中,堅實而小,長約一寸,九節為上等。產於宣州。二月和八月採收。

菖蒲:是一種生長在石頭縫隙中,質地堅硬而細小的植物。以長度一寸,九節為最佳。原產於宣州。在二月和八月採收。

頌文:

菖蒲廣泛分佈,但池州和戎州的品質最好。春季生長青葉,長度約一至二尺,葉子中間有脊,形狀像劍。沒有花或果實。人們通常在五月五日採收。

菖蒲根呈盤旋狀,有節,形狀像馬鞭一樣粗。一根旁生三至四根,旁根的節更密,有的長達一寸,有十二節。採摘時根部柔軟,曬乾後才會變硬。折斷後,中心略帶紅色,咀嚼時辛香,渣滓少。

人們通常將菖蒲種植在乾燥的砂石土中,臘月移植最容易存活。

黔蜀蠻人常將隨行,以治卒患心痛。其生蠻谷中者尤佳。人家移種者亦堪用,但干后辛香堅實不及蠻人持來者。此皆醫方所用石菖蒲也。又有水菖蒲,生溪澗水澤中,不堪入藥。今藥肆所貨,多以二種相雜,尤難辨也。

白話文:

黔蜀的少數民族經常帶著石菖蒲隨行,用來治療突發性的心痛。其中生長在蠻谷中的石菖蒲品質最佳。人們移植種植的石菖蒲也可以用,但乾燥後辛香味和堅實程度都不如少數民族帶來的好。這些都是醫方中用到的石菖蒲。還有一種水菖蒲,生長在溪澗、水澤中,不能入藥。現在藥肆裡賣的,大多是兩種菖蒲混合在一起,更難辨認。

承曰:今陽羨山中生水石間者,其葉逆水而生,根鬚絡石,略無少泥土,根葉極緊細,一寸不啻九節,入藥極佳。二浙人家,以瓦石器種之,旦暮易水則茂,水濁及有泥滓則萎。近方多用石菖蒲,必此類也。其池澤所生,肥大節疏粗慢,恐不可入藥。唯可作果盤,氣味不烈而和淡爾。

白話文:

承先生說:現在陽羨山中生長在水石之間的,它的葉子朝著水生長,根鬚纏繞著石頭,幾乎沒有泥土,根和葉非常細小,一寸長不只九節,入藥極佳。浙江地區的家庭,用瓦器或石器種植它,每天早晚換水就會茂盛生長,如果水混濁或有泥渣則會枯萎。最近各地多用石菖蒲,一定是這一類。那些生長在池塘沼澤中的,肥大、節疏粗慢,恐怕不能入藥。只能用來做盛放水果的盤子,氣味不濃烈,而和平淡。

時珍曰:菖蒲凡五種:生於池澤,蒲葉肥,根高二、三尺者,泥菖蒲,白菖也;生於溪澗,蒲葉瘦,根高二、三尺者,水菖蒲,溪蓀也;生於水石之間,葉有劍脊,瘦根密節,高尺余者,石菖蒲也;人家以砂栽之一年,至春剪洗,愈剪愈細,高四、五寸,葉如韭,根如匙柄粗者,亦石菖蒲也;甚則根長二、三分,葉長寸許,謂之錢蒲是矣。服食入藥須用二種石菖蒲,余皆不堪。

白話文:

李時珍說:菖蒲總共有五種:生長在池沼中的,葉子肥,根莖高二、三尺的,叫做泥菖蒲,也可以叫做白菖;生長在溪澗中的,葉子細長,根莖高二、三尺的,叫做水菖蒲,也可以叫做溪蓀;生長在水石之間的,葉子形狀像劍脊一樣,根莖細長,密佈節點,高度有一尺多的,叫做石菖蒲;人們用沙子栽種的,栽種一年,到了春天剪洗,多次剪洗之後就會越來越細,高度有四、五寸,葉子像韭菜,根莖像匙柄的較粗的,也是石菖蒲;還有更甚的,根莖長二、三分,葉子長一寸左右的,叫做錢蒲。服食入藥必須使用那兩種石菖蒲,其餘的種類都不堪使用。

此草新舊相代,四時常青。《羅浮山記》言:山中菖蒲一寸二十節。《抱朴子》言:服食以一寸九節紫花者尤善。蘇頌言:無花實。然今菖蒲,二、三月間抽莖開細黃花成穗,而昔人言菖蒲難得見花,非無花也。應劭《風俗通》云:菖蒲放花,人得食之長年。是矣。

根,

白話文:

這種草新舊交替,四季常青。《羅浮山記》說:山中菖蒲一寸有二十個節。《抱朴子》說:服用花紫色且有九節的菖蒲特別好。蘇頌說:無花無實。然而現在的菖蒲,在二、三月間抽出莖並開出細小的黃色花穗,而以前的人說菖蒲難得一見花,並不是沒有花。應劭的《風俗通》說:菖蒲開花後,人吃了可以長壽。就是這樣。

【修治】斆曰:凡使勿用泥菖、夏菖二件,如竹根鞭,形黑、氣穢味腥。惟石上生者,根條嫩黃,緊硬節稠,一寸九節者,是真也。採得以銅刀刮去黃黑硬節皮一重,以嫩桑枝條相拌蒸熟,曝乾銼用。

時珍曰:服食須如上法制。若常用,但去毛微炒耳。

【氣味】辛,溫,無毒。權曰:苦、辛,平。

白話文:

【修治方法】唐慎微說:凡是使用菖蒲,不要用泥菖、夏菖這兩種,它們像竹鞭,形狀是黑色的、氣味腥臭。只有生長在石頭上的菖蒲,根莖嫩黃,緊湊結實、節數密集,一寸有九節的,纔是真正的菖蒲。採挖後用銅刀颳去黃黑堅硬的外皮一層,用嫩桑樹枝條拌在一起蒸熟,曬乾後銼成粉來使用。

【服用法】根據上述方法服用。如果要經常服用,只要去除細毛,稍微炒一下即可。

【氣味】辛辣、溫熱,無毒。權認為:苦、辛,性平。

之才曰:秦皮、秦艽為之使。惡地膽、麻黃。

大明曰:忌飴糖、羊肉。勿犯鐵器,令人吐逆。

白話文:

之才說:秦皮和秦艽就是麻黃的使藥,麻黃則不適合膽虛氣虛、麻黃過敏的人服用。

忌食糖、羊肉。禁止接觸鐵器,會導致嘔吐。

【主治】風寒濕痹,咳逆上氣,開心孔,補五臟,通九竊,明耳目,出音聲。主耳聾癰瘡,溫腸胃,止小便利。久服輕身,不忘不迷惑,延年。益心智,高志不老(《本經》)。四肢濕痹,不得屈伸,小兒溫瘧,身積熱不解,可作浴湯(《別錄》)。治耳鳴頭風淚下,鬼氣,殺諸蟲,惡瘡疥瘙(甄權)。

白話文:

【主治功效】治療風寒濕性痺症,咳嗽氣逆上衝,使人精神爽朗,補益五臟,通暢九竅,明目聰耳,使聲音洪亮。主治耳聾、癰瘡,溫暖腸胃,止遺尿、尿頻。長期服用能使身體輕盈,不健忘,不迷惑,延年益壽。增益心智,意志高昂,即使年老也不衰退(《本經》)。四肢濕痹,不能屈伸,小兒溫瘧,身體積熱不退,可以用來做沐浴湯(《別錄》)。治療耳鳴、頭痛流淚,鬼邪之氣,殺死各種蟲子,惡瘡疥癬瘙癢(甄權)。

除風下氣,丈夫水臟,女人血海冷敗,多忘,除煩悶,止心腹痛,霍亂轉筋,及耳痛者,作末炒,乘熱裹罯,甚驗(大明)。心積伏梁(好古)。治中惡卒死,客忤癲癇,下血崩中,安胎漏,散癰腫。搗汁服,解巴豆、大戟毒(時珍)。

白話文:

  1. 除風下氣:可以去除體內的風氣,使之通暢。

  2. 丈夫水臟、女人血海冷敗,多忘:可以治療丈夫腎臟虛寒、女人子宮血虛,導致的健忘。

  3. 除煩悶,止心腹痛,霍亂轉筋:可以消除煩悶,緩解心腹疼痛,治療霍亂轉筋。

  4. 及耳痛者:可以治療耳痛。

  5. 作末炒,乘熱裹罯,甚驗(大明):將黨參炒成細末,趁熱包起來敷在患處,效果非常顯著。

  6. 心積伏梁(好古):可以治療心臟積滯,導致的胸悶、心悸。

  7. 治中惡卒死,客忤癲癇,下血崩中,安胎漏,散癰腫:可以治療中惡卒死、客忤癲癇、下血崩中、安胎漏、散癰腫等疾病。

  8. 搗汁服,解巴豆、大戟毒(時珍):將黨參搗碎取汁服用,可以解巴豆、大戟的毒性。

【發明】頌曰:古方有單服菖蒲法。蜀人治心腹冷氣搊痛者,取一、二寸捶碎,同吳茱萸煎湯飲之。亦將隨行,卒患心痛,嚼一、二寸,熱湯或酒送下,亦效。

白話文:

【說明】讚歌說:古代有隻服用菖蒲的方法。四川人治療心腹冷氣絞痛者,取一、二寸捶碎,和吳茱萸煎湯服用。我也將菖蒲帶在身邊,軍隊行軍途中,突然心痛,就嚼一、二寸,用熱湯或酒送下,也有效。

時珍曰:國初周顛仙對太祖高皇帝常嚼菖蒲飲水。問其故。云服之無腹痛之疾。高皇御製碑中載之。菖蒲氣溫味辛,乃手少陰、足厥陰之藥。心氣不足者用之,虛則補其母也。肝苦急以辛補之,是矣。《道藏經》有《菖蒲傳》一卷,其語粗陋。今略節其要云:菖蒲者,水草之精英,神仙之靈藥也。

白話文:

李時珍說:明朝初年,周顛仙經常陪伴太祖高皇帝一起嚼菖蒲喝水。太祖高皇帝問他為什麼這麼做,周顛仙回答說,服用菖蒲可以不肚子疼。這件事被高皇帝記載在御製碑中。菖蒲性溫、味辛,是手少陰、足厥陰這條經脈的藥物。心氣不足的人用它,用虛證的藥方治療實證。肝五行屬木,喜辛味,菖蒲味辛能夠補肝,這是正確的。《道藏經》中有一卷《菖蒲傳》,其中的話粗俗簡陋。現在我來簡單地摘錄其中的主要內容:菖蒲,是水中的精英,是神仙的靈丹妙藥。

其法採緊小似魚鱗者一斤,以水及米泔浸各一宿,刮去皮切,曝乾搗篩,以糯米粥和勻,更入熟蜜搜和,丸如梧子大,稀葛袋盛,置當風處令乾。每旦酒、飲任下三十丸,臨臥更服三十丸。服至一月,消食;二月,痰除;服至五年,骨髓充,顏色澤,白髮黑,落齒更生。其藥以五德配五行:葉青,花赤,節白,心黃,根黑。

白話文:

做法是用採集到的緊小似魚鱗的桑葉,一斤,用清水浸泡一天,另用米泔水浸泡一天,颳去皮後切碎,曬乾後搗碎篩選,用糯米粥和勻,再加入熟蜜和在一起,丸成梧子大小,用稀葛布袋盛裝,放在通風處晾乾。每天早上用酒或飲水服用三十丸,睡覺前再服用三十丸。服用一個月,可以消食;服用兩個月,痰液消除;服用五年,骨髓充盈,面色紅潤,白髮變黑,掉落的牙齒重新長出。這種藥材以五德配五行:葉子是青色的,花是紅色的,節是白色的,心是黃色的,根是黑色的。

能治一切諸風,手足頑痹,癱緩不遂,五勞七傷,填血補腦,堅骨髓,長精神,潤五臟,裨六腑,開胃口,和血脈,益口齒,明耳目,澤皮膚,去寒熱,除三尸九蟲,天行時疾,瘴疫瘦病,瀉痢痔漏,婦人帶下,產後血運。並以酒服。河內葉敬母中風,服之一年而百病愈。寇天師服之得道,至今廟前猶生菖蒲。

鄭魚、曾原等,皆以服此得道也。

白話文:

能治療一切風疾、手腳麻痺不聽使喚、全身癱瘓或緩慢不靈活、五勞七傷、填補血液並滋養大腦、增強骨髓、增長精神、滋潤五臟、益補六腑、增開胃口、調和血脈、益補口齒、明目聰耳、潤澤皮膚、祛除寒熱、去除三尸九蟲、治療流行病、瘴氣引起的疫病和瘦病、腹瀉、痢疾、痔瘡、漏症、婦女陰道下墜、產後血虛等症。一般都用酒送服。河南葉敬母中風,服用本方一年,各種疾病都治好了。寇天師服用本方後得道,直到現在廟前還長著菖蒲。

鄭魚、曾原等人,都服用此方得道成仙。

又按:葛洪《抱朴子》云:韓眾服菖蒲十三年,身上生毛,冬袒不寒,日記萬言。商丘子不娶,惟食菖蒲根,不飢不老,不知所終。《神仙傳》云:咸陽王典食菖蒲得長生。安期生採一寸九節菖蒲服,仙去。又按:臞仙《神隱書》云:石菖蒲置一盆於几上,夜間觀書,則收煙無害目之患。

白話文:

另外記載:《抱朴子》中說:韓眾服用菖蒲十三年,身上長出毛髮,冬天袒胸也不覺得冷,一天能寫一萬字。商丘子不娶妻,只吃菖蒲根,不飢餓也不衰老,不知所終。《神仙傳》中說:鹹陽王經常食用菖蒲,獲得長生。安期生採集一寸九節的菖蒲服用,然後仙逝。另外記載:《神隱書》中說:在書桌上放一盆石菖蒲,晚上讀書時,可以消除煙塵,沒有傷害眼睛的危害。

或置星露之下,至旦取葉尖露水洗目,大能明視,久則白晝見星。端午日以酒服,尤妙。蘇東坡云:凡草生石上,必須微土以附其根。惟石菖蒲濯去泥土,漬以清水,置盆中,可數十年不枯。節葉堅瘦,根鬚連絡,蒼然於几案間,久更可喜。其延年輕身之功,既非昌陽可比;至於忍寒淡泊,不待泥土而生,又豈昌陽所能彷彿哉?

白話文:

將它放在有露水的野地,到第二天早上採下葉尖的露水來洗眼睛,能使視力大增,時間久了,白天也能看見星星。端午節這天用酒服用石菖蒲,特別好。蘇東坡說:一般草類生長在石頭上,必須有少量泥土附著在它的根部。只有石菖蒲,只要洗去泥土,用清水浸泡,放在盆裡,可以幾十年不枯。它節節相連,葉片堅韌細瘦,翠綠的顏色很喜人,放在書桌旁時間愈久就愈讓人喜歡。它延年益壽的功效,可不是昌陽可比的。至於它的耐寒、清淡,不需要泥土就能生長,昌陽更難與之相比了。

楊士瀛曰:下痢噤口,雖是脾虛,亦熱氣閉隔心胸所致。俗用木香失之溫,用山藥失之閉。惟參苓白朮散加石菖蒲,粳米飲調下。或用參、苓、石蓮肉,少入菖蒲服。胸次一開,自然思食。

【附方】舊十,新一十七。

白話文:

楊士瀛說:下痢,口閉,雖然是由於脾氣虛弱,但也是因為熱氣閉塞了心胸所引起的。通常使用的木香太過溫熱,而使用山藥則太過於閉塞。最好的方子應該是人參、茯苓、白朮散中加入石菖蒲,用粳米飲調服即可。或者使用人參、茯苓、石蓮肉,少加一點菖蒲服用。心胸一打開,自然會想吃東西。

【附方】舊方十則,新方十七則。

服食法:甲子日,取菖蒲一寸九節者,陰乾百日,為末。每酒服方寸匕,日三服。久服耳目聰明,益智不忘。(《千金方》)

白話文:

服食方法:在甲子日(農曆年第一天),取一株九節菖蒲,陰乾一百天,研成粉末。每次用酒送服一勺,每天服用三次。長期服用可使耳聰目明,增強智力,延緩記憶力衰退。(《千金方》)

健忘益智:七月七日,取菖蒲為末,酒服方寸匕,飲酒不醉,好事者服而驗之。久服聰明。忌鐵器。(《千金方》)

白話文:

增強記憶益智的方法:七月七日,將菖蒲搗成末,用酒送服一勺,喝完酒也不會醉。喜好此事的人可以服用並驗證。長期服用可以增強聰明才智。忌諱用鐵器。

三十六風有不治者,服之悉效菖蒲(薄切日乾)三斤,盛以絹袋,玄水一斛,即清酒也,懸浸之,密封一百日,視之如菜綠色,以一斗熟黍米納中,封十四日,取出日飲。(夏禹《神仙經》)

白話文:

在風寒疾病中,有三十六種是難以治癒的,但服用以下方子,都能奏效:菖蒲(薄切後曬乾)三斤,放入絹製的袋子中,玄水(就是清酒)一斛,懸掛在裡面浸泡,密封一百天,打開後菖蒲呈現菜的綠色,再將一斗熟黍米放入袋中,密封十四天,取出後每天飲用。(夏禹《神仙經》)

癲癇風疾:九節菖蒲不聞雞犬聲者,去毛,木臼搗末。以黑豶豬心一個批開,砂罐煮湯。調服三錢,日一服。(《醫學正傳》)

白話文:

癲癇風疾:在雞犬都沒有叫聲的深夜,將九節菖蒲中的毛去除,並用木臼搗碎成末。又將黑色野豬的心臟取出一分批開,與菖蒲末一起放入砂鍋中煮湯。每日調整好三錢的食用量,服用一帖。(《醫學正傳》)

屍厥魘死,屍厥之病,卒死脈猶動,聽其耳中如微語聲,股間暖者,是也。魘死之病,臥忽不寤。勿以火照,但痛齧其踵及足拇趾甲際,唾其面即蘇。仍以菖蒲末吹鼻中,桂末納舌下,並以菖蒲根汁灌之。(《肘後方》)。

白話文:

屍厥和魘死,都是突然死亡的疾病。屍厥的症狀是,人突然死亡,但是脈搏還在跳動,聽他的耳朵裡好像有微弱的說話聲,股間是溫暖的,這就是屍厥。魘死的症狀是,人突然昏睡不醒。不要用火照他,只須用牙齒咬他的腳跟和腳趾甲的邊緣,並朝著他的臉部吐口水,他就會醒過來。然後用菖蒲末吹入他的鼻中,桂花末塞入他的舌頭下面,再用菖蒲根汁灌入他的口中。(《肘後方》)

卒中客忤:菖蒲生根搗汁灌之,立瘥。(《肘後方》)。

除一切惡:端午日,切菖蒲漬酒飲之。或加雄黃少許。(《洞天保生錄》)。

喉痹腫痛:菖蒲根嚼汁,燒鐵秤錘淬酒一杯,飲之。(《聖濟總錄》)。

霍亂脹痛:生菖蒲(銼)四兩,水和搗汁,分溫四服。(《聖惠方》)。

白話文:

卒中客忤

將菖蒲搗碎榨汁,灌入病人口中,立即可治癒。(《肘後方》)

除一切惡

端午節當天,將菖蒲切碎泡在酒中飲用。也可加入少量雄黃。(《洞天保生錄》)

喉痹腫痛

嚼碎菖蒲根,取得汁液。加熱鐵秤錘,淬在酒中形成一杯液體,飲用。(《聖濟總錄》)

霍亂脹痛

將生菖蒲研磨成碎末四兩,加水搗碎取汁。分四次服用,每次溫服。(《聖惠方》)

諸積鼓脹,食積、氣積、血積之類:石菖蒲八兩(銼),斑蝥四兩(去翅足),同炒黃,去斑蝥不用。以布袋盛,拽去蝥末,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溫白湯下。治腫脹尤妙。或入香附末二錢。(《奇效方》)。

白話文:

各種積聚引起的鼓脹,如食積、氣積、血積等:石菖蒲八兩(切碎),斑蝥四兩(去掉翅膀和腳),一起炒至黃色,去掉斑蝥不用。用布袋裝好,抖掉斑蝥的末端,研成細末,用醋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五十粒,用溫熱的白開水送服。治療腫脹尤為神效。或者加入香附末二錢。(《奇效方》)。

肺損吐血:九節菖蒲末、白麵等分。每服三錢,新汲水下,一日一服。(《聖濟錄》)。

解一切毒:石菖蒲、白礬等分,為末,新汲水下。(《事林廣記》)。

白話文:

肺損吐血:

九節菖蒲粉末、白麵粉等分。每次服用三錢,用新汲取的水送服,一天服用一次。(《聖濟錄》)

解一切毒:

石菖蒲、白礬等分,研成細末,用新汲取的水送服。(《事林廣記》)

赤白帶下:石菖蒲、破故紙等分,炒為末。每服二錢,更以菖蒲浸酒調服,日一。(《婦人良方》)。

白話文:

赤白帶下:將石菖蒲、破故紙等分量,炒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再用菖蒲浸泡的酒調和服用,每天一次。(《婦人良方》)

胎動半產卒動不安,或腰痛胎轉搶心,下血不止,或日月未足而欲產。並以菖蒲根搗汁一、二升,服之。(《千金》)。

產後崩中,下血不止。菖蒲一兩半,酒二盞,煎取一盞,去滓分三服,食前溫服。(《千金方》)。

白話文:

胎兒在母親肚子裏動個不停,分娩臨近卻生產不安,或者腰痛,胎位不正壓迫心臟,或者下體出血不止,或者懷孕時間不足就想要生產。同時用菖蒲根搗汁一、二升,服用。(《千金》)。

產後崩中,血流不止。菖蒲一兩半,酒二杯,煎煮取一碗,去掉渣滓分三次服,在進食前溫熱服用。(《千金方》)。

耳卒聾閉:菖蒲根一寸,巴豆一粒(去心),同搗作七丸。綿裹一丸,塞耳,日一換。一方不用巴豆,用蓖麻仁。(《肘後方》)。

白話文:

耳聾閉塞:菖蒲根一寸,巴豆一粒(去除內仁),一起研磨成七粒藥丸。用棉花包裹一粒藥丸,塞入耳中,每天更換一次。另一種方法不使用巴豆,而使用蓖麻仁。(出自《肘後方》)。

病後耳聾:生菖蒲汁,滴之。(《聖惠方》)

蚤蝨入耳:菖蒲末炒熱,袋盛,枕之即愈。(《聖濟錄》)。

諸般赤眼,攀睛雲翳。菖蒲擂自然汁,文武火熬作膏,日點之效。(《聖濟錄》)。

眼瞼挑針:獨生菖蒲根,同鹽研敷。(《壽域神方》)。

飛絲入目:石菖蒲捶碎。左目塞右鼻,右目塞左鼻。百發百中。(危氏《得效方》)。

頭瘡不瘥:菖蒲末,油調敷之,日三、夜二次。(《法天生意》)。

癰疽發背:生菖蒲,搗貼之。瘡乾者,為末,水調塗之。(孫用和《秘寶方》)。

露岐便毒:生菖蒲根搗敷之。(《證治要訣》)。

白話文:

病後耳聾:

取菖蒲,榨出汁液,滴入耳中。(出自《聖惠方》)

蚤蝨入耳:

將菖蒲切碎後炒熟,裝入袋中,枕在頭下就能痊癒。(出自《聖濟錄》)

各種赤眼,眼簾有翳:

將菖蒲搗碎取得汁液,用文火和武火煎熬成膏狀,每日點眼即可。(出自《聖濟錄》)

眼瞼針眼:

取獨生菖蒲的根部,與鹽共磨研敷在針眼上。(出自《壽域神方》)

飛絲入眼:

將石菖蒲捶碎,左眼入異物時捏住右邊鼻孔,右眼入異物時捏住左邊鼻孔,治療效果極佳。(出自危氏《得效方》)

頭瘡不易癒合:

將菖蒲研磨成末,以油調和後敷在患處,每日三次,晚上二次。(出自《法天生意》)

背部癰疽發作:

取新鮮的菖蒲搗碎,敷在患處。如果瘡口已乾,將菖蒲研磨成末,用水分調後塗抹。(出自孫用和《祕寶方》)

露水引起的皮膚中毒:

將新鮮的菖蒲根搗碎,敷在患處。(出自《證治要訣》)

熱毒濕瘡:宗奭曰:有人遍身生瘡,痛而不癢,手足尤甚,黏著衣被,曉夕不得睡。有人教以菖蒲三斗,日乾為末,布席上臥之,仍以衣被覆之。既不黏衣,又復得睡,不五、七日,其瘡如失。後以治人,應手神驗。(《本草衍義》)。

白話文:

熱毒濕瘡:張元素說:有個人渾身長滿瘡,疼痛但不搔癢,手腳尤其嚴重,黏著衣被,整天整夜都睡不好。有人告訴他用菖蒲三鬥,曬乾後研成末,鋪在布席上躺著,再用衣被蓋上。既不黏衣,又可以睡覺了,不到五七天,瘡就不見了。後來他用這個方法治療別人,也很有效。(《本草衍義》)

風癬有蟲:菖蒲末五斤。以酒三升漬,釜中蒸之,使味出。先絕酒一日,每服一升或半升。(《千金方》)。

陰汗濕癢:石菖蒲、蛇床子等分。為末。日搽二、三次。(《濟急仙方》)。

葉,

【主治】洗疥、大風瘡(時珍)。

白話文:

風癬有蟲: 菖蒲粉末五斤,用三升酒浸泡,在釜中蒸煮,讓味道釋放出來。飲用前先戒酒一天,每次服用一升或半升。(《千金方》)

陰汗濕癢: 石菖蒲、蛇牀子等分,研磨成粉末。每天塗抹兩到三次。(《濟急仙方》)

葉:

【主治】治療疥瘡、大風瘡(時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