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石部第十一卷 (7)

回本書目錄

石部第十一卷 (7)

1. 戎鹽

張果《玉洞要訣》云:赤戎鹽出西戎,稟自然水土之氣,結而成質。其地水土之氣黃赤,故鹽亦隨土氣而生。味淡於石鹽,力能伏陽精。但於火中燒汁紅赤,凝定色轉益者,即真也。亦名絳鹽。《抱朴子》書有作赤鹽法。又嶺南一種紅鹽,乃染成者,皆非真紅鹽也。又《丹房鏡源》云:蠻鹽可伏雌雄,作金用紅鹽為上。

【氣味】咸,寒,無毒。

宗奭曰:甘、咸。大明曰:平。

獨孤滔曰:戎鹽,赤、黑二色,能累卵,干汞,制丹砂。

【主治】明目目痛,益氣,堅肌骨,去毒蠱(《本經》)。

心腹痛,溺血吐血,齒舌血出(《別錄》)。助水臟,益精氣,除五臟癥結,心腹積聚,痛瘡疥癬(大明)。解芫青、斑蝥毒(時珍)。

【發明】宗奭曰:戎鹽甘鹹,功在卻血、入腎,治目中瘀赤澀昏。

時珍曰:戎鹽功同食鹽,不經煎煉,而味鹹帶甘,入藥似勝。《周禮注》云:飴鹽味甜,即戎鹽,不知果否?或云以飴拌鹽也。

【附方】新五。

小便不通:戎鹽湯:用戎鹽(彈丸大)一枚,茯苓半斤,白朮二兩。水煎,服之。(仲景《金匱方》)

風熱牙痛:青鹽一斤,槐枝半斤。水四碗,煎汁二碗,煮鹽至干,炒研。日用揩牙、洗目。(唐氏《經驗方》)

牢牙明目:青鹽二兩,白鹽四兩,川椒四兩。煎汁拌鹽炒乾。日用揩牙洗目,永無齒疾、目疾。(《通變要法》)

風眼爛弦:戎鹽化水,點之。(《普濟方》)

痔瘡漏瘡:白礬四兩,青鹽四兩。為末,豬尿脬一個盛之,陰乾。每服五錢,空心溫水下。(趙氏《經驗方》)

白話文:

戎鹽

張果《玉洞要訣》記載:赤戎鹽產自西戎,吸收天地間水土之氣,自然凝結而成。當地水土之氣呈現黃赤之色,所以鹽也因此而帶有這種顏色。它的味道比一般的石鹽淡,卻有抑制陽氣的作用。只有在火中燒煉,汁液呈現紅赤色,凝固後顏色更加鮮豔的,才是真正的赤戎鹽。赤戎鹽也叫絳鹽。《抱朴子》一書中也有製作赤鹽的方法記載。嶺南地區也有一種紅鹽,但那是人工染色的,並非真正的紅戎鹽。《丹房鏡源》記載:蠻鹽可以伏制陰陽之氣,製作金丹,而紅鹽最佳。

【氣味】鹹味,性寒,無毒。

宗奭說:味甘鹹。大明說:性平。

獨孤滔說:戎鹽有赤、黑兩種顏色,可以使雞蛋粘連在一起,可以與水銀結合,也可以用於煉丹砂。

【主治】《本經》記載:明目、治療目痛、益氣、強健筋骨、解毒去蠱。

《別錄》記載:治療心腹疼痛、尿血、吐血、牙齦出血、舌頭出血。大明說:可以滋養水臟,益精氣,去除五臟的癥結,治療心腹積聚、疼痛、瘡疥癬。李時珍說:可以解救芫青、斑蝥的毒性。

【發明】宗奭說:戎鹽甘鹹,功效在於止血、滋補腎臟,治療眼中瘀血、眼紅、眼澀、視物模糊。

李時珍說:戎鹽的功效與食鹽相似,但不用經過煎煉,味道就鹹中帶甘,入藥似乎效果更好。《周禮注》說:飴鹽味道甘甜,就是戎鹽,但不知是否正確?也有人說是用飴糖拌鹽。

【附方】

小便不通:戎鹽湯:取戎鹽(彈丸大小)一粒,茯苓半斤,白朮二兩。水煎服。(張仲景《金匱要略》)

風熱牙痛:青鹽一斤,槐樹枝半斤。加四碗水煎成二碗,將鹽煮乾,炒研成粉末。每日用來擦牙、洗眼。(唐氏《經驗方》)

牢固牙齒、明目:青鹽二兩,白鹽四兩,川椒四兩。煎汁拌鹽炒乾。每日用來擦牙洗眼,可永久預防牙病、眼疾。(《通變要法》)

風眼爛弦:將戎鹽溶於水中,滴入眼中。(《普濟方》)

痔瘡漏瘡:白礬四兩,青鹽四兩。研成粉末,用豬尿泡盛裝,陰乾。每次服用五錢,空腹溫水送服。(趙氏《經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