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九卷 (1)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十九卷 (1)

1. 澤瀉

(《本經》上品)

白話文:

《本經》上品

石之部

**玉:**味甘,平,無毒。主除驚悸,堅骨髓,安魂魄,利血脈,助心氣,辟邪惡。

**磁石:**味甘,平,無毒。主通利水道,益氣力,安魂魄,鎮肝氣,止驚悸,絕邪氣。

**琥珀:**味甘,溫,無毒。主治膽虛,怯弱,驚悸,安魂魄,明耳目,消血痹。

**瑪瑙:**味甘,寒,無毒。主治心腹暴痛,瘀血,卒心痛,胸痺,溫中,闢風邪。

**石膏:**味苦,寒,無毒。主治傷寒,濕熱,涼血,解瘡毒,止瀉。

**寒水石:**味甘,寒,無毒。主治心熱,口渴,煩躁,吐血,衄血(鼻出血)。

**滑石:**味甘,寒,無毒。主治黃疸,熱淋,口渴,咽乾,小便不利。

**石見穿:**味甘,平,無毒。主治堅骨,充精,強志,安胎。

**白石英:**味甘,寒,無毒。主治熱病,消渴,利小便,止瀉,殺蟲。


金之部

**金:**味辛,寒,有毒。主治驚悸,安魂魄,堅骨髓,止血。

**赤金:**味辛,寒,有毒。主治驚悸,安魂魄,堅骨髓,定心神。

**銀:**味甘,寒,無毒。主治心熱,煩躁,驚悸,安魂魄,解瘡毒。

**銅:**味辛,溫,有毒。主治瀉痢,久痢,腸鳴,腹痛。

**鐵:**味甘,寒,無毒。主治虛熱,吐血,衄血,止瀉,黑疸。


水之部

**水:**味甘,寒,無毒。主治諸熱,消渴,利水,解毒。

**蜜:**味甘,平,無毒。主治補中益氣,潤肺止咳,緩痙痛,解毒。


草之部

**華佗五禽戲:**強壯筋骨,活絡氣血。

【釋名】水瀉(《本經》)、鵠瀉(《本經》)、及瀉(《別錄》)、蕍(音俞)、芒芋(《本經》)、禹孫。時珍曰:去水曰瀉,如澤水之瀉也。禹能治水,故曰禹孫。余未詳。

白話文:

【釋名】水瀉(《本經》)、鵠瀉(《本經》)、及瀉(《別錄》)、蕍(音俞)、芒芋(《本經》)、禹孫。時珍說:去除水濕叫做瀉,就像湖水宣洩一樣。禹能治水,所以叫做禹孫。其餘的我不清楚。

【集解】《別錄》曰:澤瀉生汝南池澤。五月採葉,八月採根,九月採實,陰乾。弘景:曰汝南郡屬豫州。今近道亦有,不堪用。惟用漢中、南鄭、青州、代州者。形大而長,尾間必有兩歧為好。此物易朽蠹,常須密藏之。叢生淺水中,葉狹而長。恭曰:今汝南不復採,惟以涇州、華州者為善。

白話文:

集解

《別錄》記載:澤瀉生長在汝南的池澤中。五月採摘葉子,八月採摘根部,九月採摘果實,在陰涼處晾乾。弘景說:汝南郡隸屬於豫州。現在附近也有澤瀉,但品質不好,無法使用。只能使用漢中、南鄭、青州、代州產的澤瀉。形狀大而長,尾部之間必定有兩歧的為佳。這種藥材容易腐朽生蟲,所以常常需要把它嚴密地收藏起來。澤瀉叢生在淺水中,葉子狹長。恭說:現在汝南已經不再採摘澤瀉了,只有涇州、華州產的澤瀉品質好。

頌曰:今山東、河、陝、江、淮亦有之,漢中者為佳。春生苗,多在淺水中。葉似牛舌,獨莖而長。秋時開白花,作叢似穀精草。秋末採根曝乾。

白話文:

頌曰:現在山東、河南、陝西、江蘇、安徽也有,但漢中的比較好。春天發芽,多長在淺水中。葉子像牛舌,莖獨特而長。秋季開花,花為白色,成叢像穀精草。秋天末期採集根部,曬乾。

根,

【修治】斆曰:不計多少,細銼,酒浸一宿,取出曝乾,任用。

【氣味】甘,寒,無毒。《別錄》曰:咸。權曰:苦。元素曰:甘,平。沉而降,陰也。

杲曰:甘、咸,寒,降,陰也。

好古曰:陰中微陽。入足太陽、少陰經。

扁鵲曰:多服,病人眼。

之才曰:畏海蛤、文蛤

白話文:

【修治】斆(砍伐)後說:不管多少,細細銼碎,用酒浸泡一宿,取出後曝曬乾,隨意使用。

【氣味】甘,寒,無毒。《別錄》說:鹹。權說:苦。元素說:甘,平。沉降,屬陰。

杲說:甘、鹹,寒,沉降,屬陰。

好古說:陰中微陽。入足太陽、少陰經。

扁鵲說:多吃,病人眼睛。

之才說:畏懼海蛤、文蛤。

【主治】風寒濕痹,乳難,養五臟,益氣力,肥健,消水。久服,耳目聰明,不飢延年,輕身面生光,能行水上。(《本經》)補虛損五勞,除五臟痞滿,起陰氣,止泄精消渴淋瀝,逐膀胱三焦停水(《別錄》)。主腎虛精自出,治五淋,利膀胱熱,宣通水道(甄權)。主頭旋耳虛鳴,筋骨攣縮,通小腸,止尿血,主難產,補女人血海,令人有子(大明)。

白話文:

【主治】:風寒濕痹,乳房難受,養五臟,增強氣力和體格,肥胖健壯,消水腫。長期服用,耳目聰明,不飢餓而延年益壽,身體輕盈,面容光澤,能在水上行走。(《本經》)補虛損五勞,除去五臟痞滿,升發陰氣,止泄精、消渴、淋瀝,排除膀胱、三焦的停水。(《別錄》)。主治腎虛精自出,治療五淋,緩解膀胱熱,宣通水道。(甄權)。主治頭暈耳鳴,筋骨攣縮,疏通小腸,止尿血,主治難產,補女人血海,使人有子嗣。(大明)。

入腎經,去舊水,養新水,利小便,消腫脹,滲泄止渴(元素)。去脬中留垢,心下水痞(李杲)。滲濕熱,行痰飲,止嘔吐瀉痢,疝痛腳氣(時珍)。

白話文:

  1. 入腎經,去舊水,養新水,利小便,消腫脹,滲泄止渴(元素)。
  • 進入腎經,去除舊的水,滋養新的水,利尿、消腫,滲泄止渴。
  1. 去脬中留垢,心下水痞(李杲)。
  • 清除膀胱中的垢穢,消除心下的水腫。
  1. 滲濕熱,行痰飲,止嘔吐瀉痢,疝痛腳氣(時珍)。
  • 滲透濕熱,運行痰飲,止嘔吐、瀉痢、疝痛、腳氣等疾病。

【發明】頌曰:《素問》治酒風身熱汗出,用澤瀉、術;《深師方》治支飲,亦用澤瀉、術,但煮法小別爾。張仲景治雜病,心下有支飲苦冒,有澤瀉湯,治傷寒有大小澤瀉湯、五苓散輩,皆用澤瀉,行利停水,為最要藥。元素曰:澤瀉乃除濕之聖藥,入腎經,治小便淋瀝,去陰間汗。無此疾服之,令人目盲。

白話文:

【發明】頌曰:《素問》記載治療飲酒後身體發熱出汗的方案,使用澤瀉、術;《深師方》記載治療支飲的方案,也使用澤瀉、術,但煮法略有不同。張仲景治療雜病,針對心下有支飲而苦冒的症狀,有澤瀉湯,針對傷寒有大小澤瀉湯、五苓散輩,這些處方都使用澤瀉,具有利尿除濕的效果,是重要的藥物。元素說:澤瀉是祛除濕氣的聖藥,能入腎經,治療小便淋漓,消除陰間汗。如果不是為了治療這些疾病而服用,會讓人失明。

宗奭曰:澤瀉之功,長於行水。張仲景治水蓄渴煩,小便不利,或吐或瀉,五苓散主之,方用澤瀉,故知其長於行水。本草引扁鵲云:多服病人眼。誠為行去其水也。凡服澤瀉散人,未有不小便多者。小便既多,腎氣焉得復實?今人止泄精,多不敢用之。仲景八味丸用之者,亦不過引接桂、附等,歸就腎經,別無他意。

白話文:

宗奭說:澤瀉的功效,在利水方面很突出。張仲景治療水蓄積導致口渴煩躁、小便不利,有時嘔吐、有時腹瀉的病症,就用五苓散治療,方劑中用了澤瀉,所以知道它在利水方面的作用很突出。本草書中引用扁鵲的話說:澤瀉服用多了,會損害人的眼睛。這是因為澤瀉會把水利走。凡是服用澤瀉散的人,沒有不小便增多的。小便一多,腎氣怎麼能恢復充足呢?現在的人僅僅為了停止遺精,就大多不敢用澤瀉。仲景的八味丸用澤瀉,也不是沒有別的原因,只是想借用桂枝、附子等藥導入腎經,別無其他意思。

好古曰:《本經》云久服明目,扁鵲云多服昏目,何也?易老云:去脬中留垢,以其味鹹能瀉伏水故也。瀉伏水,去留垢,故明目;小便利,腎氣虛,故昏目。

白話文:

好古說:《本經》說長期服用可以明目,扁鵲說服用太多會使眼睛昏花,為什麼呢?易老說:它能使膀胱裡面的垢髒排掉,因為它的味道鹹,所以能瀉出潛伏體內的水。排除潛伏的水,去除積存的垢髒,所以能明目;通小便不容易,腎氣虛弱,所以會使眼睛昏花。

王履曰:寇宗奭之說,王好古韙之。竊謂八味丸以地黃為君,余藥佐之,非止補血,兼補氣也,所謂陽旺則能生陰血也。地黃、山茱萸茯苓牡丹皮皆腎經之藥,附子、官桂乃右腎命門之藥,皆不待澤瀉之接引而後至也。則八味丸之用此,蓋取其瀉腎邪,養五臟,益氣力,起陰氣,補虛損五勞之功而已。雖能瀉腎,從於諸補藥群眾之中,則亦不能瀉矣。

白話文:

王履說:寇宗奭的說法,王好古贊同。我認為八味丸是以地黃為君藥,其他藥物為佐藥,不僅可以補血,還可以補氣,所謂陽氣旺盛則可以生出陰血。地黃、山茱萸、茯苓、牡丹皮都是腎經的藥物,附子、官桂是右腎命門的藥物,這些藥物都不用澤瀉的引導而就能到達腎臟。所以八味丸的作用就是瀉除腎臟的邪氣,滋養五臟,增強氣力,提升陰氣,補虛損五勞。雖然八味丸可以瀉腎,但是在眾多補藥的陪伴下,瀉腎的作用也就不明顯了。

時珍曰:澤瀉氣平,味甘而淡。淡能滲泄,氣味俱薄,所以利水而泄下。脾胃有濕熱,則頭重而目昏耳鳴。澤瀉滲去其濕,則熱亦隨去,而土氣得令,清氣上行,天氣明爽,故澤瀉有養五臟、益氣力、治頭旋、聰明耳目之功。若久服,則降令太過,清氣不升,真陰潛耗,安得不目昏耶?仲景地黃丸用茯苓、澤瀉者,乃取其瀉膀胱之邪氣,非引接也。古人用補藥必兼瀉邪,邪去則補藥得力,一闢一闔,此乃玄妙。

白話文:

李時珍說:澤瀉藥性平和,味道甘淡。淡味可以滲泄,且氣味都薄弱,所以利水而泄下。脾胃有濕熱,則頭重而目昏耳鳴。澤瀉滲除濕氣,那麼熱氣也隨之而去,於是脾胃運化正常,清氣上升,神清氣爽,所以澤瀉有養五臟、益氣力、治頭旋、聰明耳目之功。如果長期服用,則瀉下的作用太過,清氣不升,腎陰暗耗,豈能不昏沉嗎?張仲景的地黃丸用茯苓、澤瀉,是為了瀉掉膀胱的邪氣,而不是引接腎陰。古人用補藥一定兼顧瀉邪,邪氣去了,補藥的效果才能顯現出來,一派一合,這裡面有玄妙。

後世不知此理,專一於補,所以久服必致偏勝之害也!

【正誤】弘景曰:《仙經》服食斷谷皆用之。亦云身輕,能步行水上。

頌曰:仙方亦單服澤瀉一物,搗篩取末,水調,日分服六兩,百日體輕而健行。

白話文:

歷代醫家不知這個道理,專注於補益身體,因此長期服用必定導致偏補的危害。

【正確】葛洪說:《神仙經》中記載的斷食服藥都使用澤瀉。還說身體會變輕,可以在水面上行走。

【歌頌】仙方也只服用一種澤瀉,搗碎並篩取粉末,用水調和,每天分服六兩,一百天後身體會變輕而健步如飛。

時珍曰:神農書列澤瀉於上品,復云久服輕身,面生光,能行水上。《典術》云:澤瀉久服,令人身輕,日行五百里,走水上。一名澤芝。陶、蘇皆以為信然。愚竊疑之。澤瀉行水瀉腎,久服且不可,又安有此神功耶?其謬可知。

白話文:

李時珍說:神農書把澤瀉列為上品藥物,還說長期服用澤瀉,身體會變輕盈、臉上會發光,還能水上行走。《典術》說:澤瀉長期服用,會使人身體輕盈,每天能走五百里路,還能水上行走。澤瀉別名澤芝。陶弘景、蘇頌都認為這類說法可信。我私下對此表示懷疑。澤瀉利尿消腫,會損傷腎臟,所以長期服用根本不可能,怎麼會有如此神奇的功效呢?這顯然是錯誤的說法。

【附方】舊三,新四。

酒風汗出:方見麋銜下。

白話文:

【附方】舊有三個,新加四個。

酒後風寒汗出:方見於「麋銜下」。

水濕腫脹:白朮、澤瀉各一兩,為末,或為丸。每服三錢,茯苓湯下。(《保命集》)冒暑霍亂,小便不利,頭運引飲。三白散:用澤瀉、白朮、白茯苓各三錢,水一盞,姜五片,燈心十莖,煎八分,溫服。(《局方》)

白話文:

水濕腫脹:白朮、澤瀉各一兩,磨成細末,或者製成丸劑。每次服用三錢,用茯苓湯送服。(《保命集》)

中暑霍亂,小便不利,頭暈口渴。三白散:用澤瀉、白朮、白茯苓各三錢,加水一碗,姜五片,燈心十莖,煎至八分,溫服。(《局方》)

支飲苦冒:仲景澤瀉湯:用澤瀉五兩,白朮二兩,水二升,煮一升,分二服。《深師方》:先以水二升煮二物,取一升,又以水一升,煮澤瀉取五合,合此二汁分再服。病甚欲眩者,服之必瘥。

白話文:

支飲苦冒:以下介紹仲景澤瀉湯:澤瀉5兩,白朮2兩,水2升,煮到只剩1升,分成2次服用。《深師方》做法則是先以2升水煮2種藥材,取1升;再以1升水煮澤瀉,取5合;將這2種藥汁混合,分成2次服用。如果病情嚴重,有暈眩的現象,服用此湯必能痊癒。

腎臟風瘡:澤瀉,皂莢(水煮爛),焙研,煉蜜丸如梧子大。空心溫酒下十五丸至二十丸。(《經驗方》)瘧後怪症,口鼻中氣出,盤旋不散,凝如黑蓋色,過十日漸至肩胸,與肉相連,堅勝金石,無由飲食。煎澤瀉湯,日飲三盞,連服五日愈。(夏子益《奇疾方》)。

白話文:

腎臟風瘡:澤瀉、皁莢(水煮至爛),烘焙後研磨成粉末,加入蜂蜜煉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空腹時用溫酒送服十五至二十丸。(出自《經驗方》)

瘧疾後出現的怪症,口鼻之間有氣體冒出,盤旋不散,凝結後呈現黑色蓋子的樣子。十天後逐漸蔓延到肩胸,與肌肉組織連成一體,堅硬如金石,無法進食。煎服澤瀉湯,每天喝三杯,連續服用五天即可痊癒。(出自夏子益的《奇疾方》)。

葉,

【氣味】咸,平,無毒。

【主治】大風,乳汁不出,產難,強陰氣。久服輕身(《別錄》)。壯水臟,通血脈(大明)。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風痹消渴,益腎氣,強陰,補不足,除邪濕。久服面生光,令人無子(《別錄》)。

【發明】時珍曰:《別錄》言澤瀉葉及實,強陰氣,久服令人無子;而《日華子》言澤瀉催生,補女人血海,令人有子,似有不同。既云強陰,何以令人無子?既能催生,何以令人有子?蓋澤瀉同補藥,能逐下焦濕熱邪垢,邪氣既去,陰強海淨,謂之有子可也;若久服則腎氣大泄,血海反寒,謂之無子可也。所以讀書不可執一。

白話文:

李時珍說:《別錄》上說澤瀉的葉子和果實能增強陰氣,長時間服用會讓人沒有孩子;而《日華子》上說澤瀉可以催生,補養女性的血海,讓人有孩子,這兩者似乎有出入。既然說澤瀉能增強陰氣,為什麼會讓人沒有孩子?既然能催生,為什麼又會讓人有孩子?這都是因為澤瀉在補藥的同時,還能驅除下焦的濕熱邪垢,邪氣祛除了,陰氣強盛,血海乾淨,這樣說澤瀉能讓人有孩子是合理的;但如果長期服用,就會導致腎氣大量泄漏,血海反而寒冷,這樣說澤瀉讓人沒有孩子也是合理的。所以讀書不能死記硬背,要活學活用。

【附錄】酸惡,《別錄》有名未用曰:主惡瘡,去白蟲。生水旁,狀如澤瀉。

白話文:

【附錄】酸惡,《別錄》有記載但沒有使用,說:可以治療惡瘡,去除白色寄生蟲。生長在水邊,形狀像澤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