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石部第十一卷 (2)
石部第十一卷 (2)
1. 食鹽
飴鹽,以飴拌成者;或云生於戎地,味甜而美也。此外又有崖鹽生於山崖,戎鹽生於土中,傘子鹽生於井,石鹽生於石,木鹽生於樹,蓬鹽生於草。造化生物之妙,誠難殫知也。
【修治】時珍曰:凡鹽,人多以礬、硝、灰、石之類雜之。入藥須以水化,澄去腳滓,煎煉白色,乃良。
大鹽
【氣味】甘、咸,寒,無毒。
《別錄》曰:食鹽:咸,溫,無毒。多食傷肺,喜咳。
權曰:有小毒。
時珍曰:咸、微辛,寒,無毒。
保升曰:多食令人失色膚黑,損筋力。
之才曰:漏蘆為之使。
斆曰:敝箅淡滷,烏賊骨亦淡滷。
【主治】腸胃結熱喘逆,胸中病,令人吐(《本經》)。傷寒寒熱,吐胸中痰癖,止心腹猝痛,殺鬼蠱邪疰毒氣,下部䘌瘡,堅肌骨(《別錄》)。除風邪,吐下惡物,殺蟲,去皮膚風毒,調和臟腑,消宿物,令人壯健(藏器)。助水臟,及霍亂心痛,金瘡,明目,止風淚邪氣,一切蟲傷瘡腫火灼瘡,長肉補皮膚,通大小便,療疝氣,滋五味(大明)。空心揩齒,吐水洗目,夜見小字(甄權)。
解毒,涼血潤燥,定痛止癢,吐一切時氣風熱、痰飲關格諸病(時珍)。
【發明】弘景曰:五味之中,惟此不可缺。西北方人食不耐咸,而多壽少病好顏色;東南方人食絕欲咸,而少壽多病,便是損人傷肺之效。然以浸魚肉,則能經久不敗;以沾布帛,則易致朽爛,所施各有所宜也。
宗奭曰:《素問》云:咸走血。故東方食魚鹽之人多黑色,走血之驗可知。病喘嗽人及水腫者,宜全禁之。北狄用以淹屍,取其不壞也。其燒剝金銀熔汁作藥,仍須解州大鹽為佳。
時珍曰:《洪範》:水曰潤下作咸。《素問》曰:水生咸。此鹽之根源也。夫水周流於天地之間,潤下之性無所不在,其味作咸凝結為鹽亦無所不在。在人則血脈應之。鹽之氣味鹹腥,人之血亦咸腥。咸走血,血病無多食鹹,多食則脈凝泣而變色,從其類也。煎鹽者用皂角收之,故鹽之味微辛。
辛走肺,咸走腎。喘嗽水腫消渴者,鹽為大忌。或引痰吐,或泣血脈,或助水邪故也。然鹽為百病之主,百病無不用之。故服補腎藥用鹽湯者,咸歸腎,引藥氣入本臟也。
補心藥用炒鹽者,心苦虛,以咸補之也。補脾藥用炒鹽者,虛則補其母,脾乃心之子也。
治積聚結核用之者,咸能軟堅也。諸癰疽眼目及血病用之者,咸走血也。諸風熱病用之者,寒勝熱也。大小便病用之者,咸能潤下也。骨病齒病用之者,腎主骨,鹹入骨也。吐藥用之者,咸引水聚也。能收豆腐與此同義。諸蠱及蟲傷用之者,取其解毒也。
頌曰:唐柳柳州纂《救三死方》云:元和十一年十月,得霍亂,上不可吐,下不可利,出冷汗三大斗許,氣即絕。河南房偉傳此方,入口即吐,絕氣復通。其法用鹽一大匙,熬令黃,童子小便一升,合和溫服,少頃吐下,即愈也。
白話文:
食鹽
古人將鹽分為許多種類:飴鹽是用飴糖拌製的,據說產於戎地,味道甘甜可口。此外還有崖鹽(生長在山崖上)、戎鹽(生長在土中)、傘子鹽(生長在井中)、石鹽(生長在石頭中)、木鹽(生長在樹上)、蓬鹽(生長在草中)。造物之神奇,實在令人難以盡知。
【加工處理】李時珍說:一般人製作食鹽時,常會加入明礬、硝石、草木灰、石頭等雜質。入藥使用的食鹽,必須用水溶解,沉澱去除雜質後,再煎煉至白色,才是上好的藥材。
大鹽
【氣味】甘、鹹,寒性,無毒。
《名醫別錄》記載:食鹽味鹹,性溫,無毒。但食用過多會傷肺,容易咳嗽。
權氏(甄權)認為:食鹽有小毒。
李時珍說:食鹽味鹹帶點微辛,性寒,無毒。
保升說:食用過多會使人面色不好、皮膚發黑,損傷筋骨力量。
之才(陶弘景)說:漏蘆是食鹽的配伍藥物。
斆氏(寇宗奭)說:用細密的篩子過濾淡鹽滷,烏賊骨也能製成淡鹽滷。
【主治】治療腸胃積熱引起的喘逆、胸痛,能催吐(《神農本草經》)。治療傷寒引起的寒熱、吐出胸中痰飲、止痛、殺死鬼魅蠱毒邪氣,治療下部濕疹,強健筋骨(《名醫別錄》)。去除風邪,吐瀉惡物,殺蟲,治療皮膚風毒,調和臟腑,消除宿食,使人強健(陳藏器)。幫助水臟功能,治療霍亂、心痛、金瘡,明目,治療風淚邪氣,一切蟲傷、瘡腫、火灼傷,促進傷口長肉、修復皮膚,通大小便,治療疝氣,滋養五臟(《大明本草》)。空腹用鹽擦牙、漱口,能治療眼疾,夜間視力模糊(甄權)。
解毒,涼血潤燥,止痛止癢,治療各種時疫風熱、痰飲、關節阻塞等疾病(李時珍)。
【藥物特性】陶弘景說:五味之中,只有食鹽不可缺少。西北地區的人們飲食不太鹹,因此長壽少病,面色紅潤;而東南地區的人們飲食幾乎不加鹽,因此短命多病,這說明食鹽過量會傷肺。但是,用鹽醃製魚肉可以使其長期保存;用鹽沾染布帛,則容易腐爛,所以鹽的運用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
寇宗奭說:《素問》說:鹹味入血。所以東方沿海地區食用魚和鹽的人,皮膚多為黑色,這就是鹹味入血的證據。患有咳嗽、喘息和水腫的人,應該完全禁止食用食鹽。北方遊牧民族用鹽醃製屍體,使其不腐爛。用於提煉金銀熔液製成藥物時,解州的大鹽是最好的。
李時珍說:《洪範》說:水主潤下,其味為鹹。《素問》說:水生鹹。這就是鹽的本源。水在天地間周流不息,潤澤下行的特性無處不在,其鹹味凝結而成鹽,也無處不在。在人體內,則與血液循環相關。鹽味鹹腥,人的血液也鹹腥。鹹味入血,有血病的人不宜多吃鹹味食物,多吃會使血液凝滯,顏色改變,這是同類相應的道理。煎鹽時用皂角收取鹽滷,所以鹽的味道略帶辛辣。
辛味入肺,鹹味入腎。咳嗽、喘息、水腫、消渴的人,都應該忌食鹽。因為食鹽可能導致痰飲、吐血、加重水邪。但是,鹽又是治療百病的主要藥物,幾乎所有疾病的治療都離不開鹽。所以,服用補腎藥時,用鹽湯送服,因為鹹味歸腎,能引導藥物之氣進入腎臟。
服用補心藥時,用炒鹽輔助,因為心臟屬陰,用鹹味來補益。服用補脾藥時,用炒鹽輔助,因為虛則補其母,脾臟是心臟之子。
治療積聚、結核用鹽,是因為鹹味能軟堅散結。治療各種癰疽、眼疾和血病用鹽,是因為鹹味入血。治療各種風熱病用鹽,是因為鹹味性寒能勝熱。治療大小便疾病用鹽,是因為鹹味能潤下。治療骨骼疾病、牙齒疾病用鹽,是因為腎臟主骨,鹹味入骨。用鹽送服吐瀉藥,是因為鹹味能引導水分凝聚。鹽能收斂豆腐,這和它的一些作用相似。治療蠱毒和蟲傷用鹽,是因為鹽能解毒。
記載:唐代柳宗元在《救三死方》中記載:元和十一年十月,他患了霍亂,上吐下瀉不止,出冷汗很多,幾乎要氣絕身亡。河南人房偉傳授給他一個方子:用一大匙鹽熬至黃色,加入一升童子尿,混合溫服,過一會兒就會嘔吐,然後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