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八卷 (42)
草部第十八卷 (42)
1. 南藤
(宋《開寶》)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併入有名未用《別錄》丁公寄、《圖經》石南藤。
【釋名】石南藤(《圖經》)、丁公藤(《開寶》)、丁公寄(《別錄》)、丁父(《別錄》)、風藤。
志曰:生依南樹,故號南藤。
藏器曰:丁公寄,即丁公藤也。始因丁公用有效,因以得名。
【集解】《別錄》曰:丁公寄生石間,蔓延木上。葉細,大枝赤莖,母大如磧黃有汁。七月七日採。
頌曰:南藤,即丁公藤也。生南山山谷,今泉州、榮州有之。生依南木,莖如馬鞭,有節紫褐色,葉如杏葉而尖。採無時。又曰:天台石南藤,四時不凋。土人採葉,治腰痛。
時珍曰:今江南、湖南諸大山有之。細藤圓膩,紫綠色,一節一葉。葉深綠色,似杏葉而微短厚。其莖貼樹處,有小紫瘤疣,中有小孔。四時不凋,莖葉皆臭而極辣。白花蛇食其葉。
【氣味】辛,溫,無毒。《別錄》曰:甘。
【主治】金瘡痛。延年(《別錄》)。主風血,補衰老,起陽,強腰腳,除痹,變白,逐冷氣,排風邪。煮汁服,冬月浸酒服(藏器)。煮汁服,治上氣咳嗽(時珍)。
【發明】志曰:按:《南史》云:解叔謙,雁門人。母有疾,夜禱,聞空中語云:得丁公藤治之即瘥。訪醫及本草皆無此藥。至宜都山中,見一翁伐木,云是丁公藤,療風。乃拜泣求。翁並示以漬酒法。受畢,失翁所在。母服之遂愈也。
時珍曰:近俗醫治諸風,以南藤和諸藥熬膏市之,號南藤膏。白花蛇喜食其葉,故治諸風尤捷。
【附錄】烈節(宋《圖經》)
頌曰:生榮州,多在林箐中。春生蔓苗,莖葉俱似丁公藤,而纖細無花實。九月採莖,曬乾。味辛,溫,無毒。主肢節風冷,筋脈急痛。作湯浴之佳。
時珍曰:楊倓《家藏經驗方》有烈節酒,治歷節風痛。用烈節、松節、牛膝、熟地黃、當歸各一兩。為粗末,絹袋盛之,以無灰酒二百盞,浸三日。每用一盞,入生酒一盞,溫服。表弟武東叔,年二十餘,患此痛不可忍。涪城馬東之,以此治之而安。
白話文:
南藤
[校正]:這個東西原本放在「木部」,現在移到這裡來。它跟《別錄》中記載的「丁公寄」以及《圖經》中記載的「石南藤」是同一種東西,只是名稱不同,但實際上沒有被廣泛使用。
[釋名]:它又叫做「石南藤」(《圖經》)、「丁公藤」(《開寶》)、「丁公寄」(《別錄》)、「丁父」(《別錄》)、「風藤」。
志曰:因為這種藤蔓是依附在南方的樹木生長的,所以才被稱為「南藤」。
藏器曰:「丁公寄」就是「丁公藤」。據說是因為有一個叫做丁公的人使用它治病有效,所以才用他的名字來命名。
[集解]:《別錄》說:「丁公寄」是生長在石頭旁邊,然後蔓延到樹上的植物。它的葉子很細,大的枝條莖是紅色的,母株像鵝卵石般大小,裡面有汁液。應該在七月初七採摘。
頌曰:南藤其實就是丁公藤。它生長在南方的山谷裡,現在泉州、榮州一帶也有。它依附在南方的樹木生長,莖像馬鞭一樣,有節,呈紫褐色,葉子像杏葉但比較尖。採摘時間沒有限制。另外,天台山出產的石南藤,一年四季都不會枯萎。當地人會採集它的葉子來治療腰痛。
時珍曰:現在江南、湖南一帶的大山裡都有這種植物。細藤圓潤光滑,呈紫綠色,一個節上長一片葉子。葉子是深綠色,像杏葉但稍微短而厚。它的莖貼著樹的地方,會有小的紫色瘤狀突起,裡面有小孔。它一年四季都不會枯萎,莖葉都有臭味而且非常辛辣。白花蛇喜歡吃它的葉子。
[氣味]:味道辛辣,性溫,沒有毒。《別錄》說它是甘甜的。
[主治]:可以治療刀傷引起的疼痛,可以延年益壽(《別錄》)。主要治療風邪和血瘀,可以補養衰老的身體,增強性能力,強健腰腿,去除風濕痺痛,使白髮變黑,驅散寒氣,排除風邪。可以煮汁服用,冬天可以用酒浸泡後服用(藏器)。煮汁服用可以治療氣喘咳嗽(時珍)。
[發明]:志曰:根據《南史》記載,有一個叫解叔謙的人,他是雁門人。他的母親生病了,他晚上禱告,聽到空中傳來聲音說:用丁公藤來治療就可以痊癒。他去詢問醫生和查閱本草書籍都沒有這種藥。後來他在宜都的山中,看到一位老人在砍柴,說這就是丁公藤,可以治療風邪。解叔謙就跪下哭著請求,老人把浸泡在酒裡的方法告訴了他。解叔謙接受後,老人就不見了。他母親服用後病就好了。
時珍曰:現在民間醫生用南藤和其他藥材一起熬製成膏藥,在市面上販賣,叫做南藤膏。白花蛇喜歡吃它的葉子,所以用它來治療風症效果特別快。
[附錄]:烈節(宋《圖經》)
頌曰:烈節生長在榮州,大多在森林茂盛的地方。春天長出藤蔓幼苗,莖和葉子都像丁公藤,但是比較細小,沒有花和果實。九月採集莖,曬乾。味道辛辣,性溫,沒有毒。主要治療肢體關節受寒引起的疼痛和筋脈拘攣。可以煮水沐浴,效果很好。
時珍曰:楊倓的《家藏經驗方》中記載了烈節酒,可以治療關節風痛。用烈節、松節、牛膝、熟地黃、當歸各一兩,磨成粗末,用絹布袋裝好,然後用兩百盞無灰酒浸泡三天。每次服用一盞,加入一盞生酒,溫熱後服用。我的表弟武東叔,二十多歲的時候,患上了這種疼痛,非常難忍。涪城的馬東之用這個方法治療,就痊癒了。
2. 清風藤
(宋《圖經》)
【釋名】青藤(《綱目》)、尋風藤(《綱目》)。
【集解】頌曰:生台州天台山中。其苗蔓延木上,四時常青。土人採莖用。
【氣味】缺
【主治】風疾(蘇頌)。治風濕流注,歷節鶴膝,麻痹瘙癢,損傷瘡腫。入酒藥中用(時珍)。
【附方】新二。
風濕痹痛:青藤根三兩,防己一兩,㕮咀。入酒一瓶煮飲。(《普濟方》)
一切諸風:青藤膏:用青藤,出太平荻港上者,二、三月採之,不拘多少,入釜內,微火熬七日夜成膏,收入瓷器內。用時先備梳三、五把,量人虛實,以酒服一茶匙畢,將患人身上拍一掌,其後遍身發癢,不可當,急以梳梳之。要癢止,即飲冷水一口便解,風病皆愈也。避風數日良。(《集簡方》)
白話文:
【名稱】又名青藤、尋風藤。
【產地】生長在台州天台山一帶。它的藤蔓攀爬在樹木上,四季常青。當地的居民會採集它的莖來使用。
【氣味】(原文缺,未提及氣味)
【主要功效】主要治療風病。可以治療風濕引起的關節疼痛,像鶴膝風一樣的關節腫痛,還有麻木、搔癢,以及外傷引起的瘡腫。可以加入藥酒中使用。
【相關藥方】共有兩個。
治療風濕引起的關節疼痛:取三兩青藤根,一兩防己,切碎後,放入一瓶酒中煮開飲用。(出自《普濟方》)
治療各種風病:用青藤熬製成膏。選用太平荻港出產的青藤,在二、三月採集,不論多少,放入鍋中,用小火熬煮七天七夜製成膏,裝入瓷器中保存。使用時,先準備三、五把梳子,根據病人身體狀況,用酒送服一茶匙膏。然後在病人身上拍一下,隨後全身會發癢難耐,要立刻用梳子梳理止癢。等癢感停止後,喝一口冷水便可解除不適,各種風病都能痊癒。痊癒後要避風數日。(出自《集簡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