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石部第十一卷 (1)
石部第十一卷 (1)
1. 石部第十一卷
2. 金石之五
滷石類二十種,附錄二十七種
白話文:
滷石類有二十種,另外附錄的有二十七種。
3. 食鹽
(宋《嘉祐》)
【校正】志曰:元在米部,今移入此。時珍曰:併入《本經》大鹽。
【釋名】鹺(音醝)。
時珍曰:鹽字,象器中煎滷之形。《禮記》:鹽,曰咸鹺。《爾雅》云:天生曰滷,人生曰鹽。許慎《說文》云:鹽,咸也。東方謂之斥,西方謂之滷,河東謂之咸。黃帝之臣宿沙氏,初煮海水為鹽。《本經》大鹽,即今解池顆鹽也。《別錄》重出食鹽,今併為一。方士呼鹽為海砂。
【集解】《別錄》曰:大鹽出邯鄲及河東池澤。恭曰:大鹽,即河東印鹽也,人之常食者,形粗於食鹽。
弘景曰:有東海鹽、北海鹽、南海鹽、河東鹽池、梁益鹽井、西羌山鹽、胡中樹鹽,色類不同,以河東者為勝。東海鹽官鹽白草粒細,北海鹽黃草粒粗。以作魚鮓及咸菹,乃言北勝,而藏繭必用鹽官者。蜀中鹽小淡,廣州鹽鹹苦,不知其為療體復有優劣否?
藏器曰:四海之內何外無之,惟西南諸夷稍少,人皆燒竹及木鹽當之。
頌曰:幷州末鹽,乃刮鹼煎煉者,不甚佳,所謂滷鹼是也。大鹽生河東池澤,粗於末鹽,即今解鹽也。解州安邑兩池取鹽、於池旁耕地,沃以池水,每得南風急,則宿夕成鹽滿畦,彼人謂之種鹽,最為精好。東海、北海、南海鹽者,今滄、密、楚、秀、溫、臺、明、泉、福、廣、瓊、化諸州,煮海水作之,謂之澤鹽,醫方謂之海鹽。海邊掘坑,上布竹木,覆以蓬茅,積沙於上。
每潮汐沖沙,則滷鹼淋於坑中。水退則以火炬照之,滷氣衝火皆滅。因取海滷貯盤中煎之,頃刻而就。其煮鹽之器,漢謂之牢盆,今或鼓鐵為之,南海人編竹為之,上下周以蜃灰,橫丈深尺,平底,置於灶背,謂之鹽盤。梁益鹽井者,今歸州及四川諸郡皆有鹽井,汲其水以煎作鹽,如煮海法。
又濱州有土鹽,煎煉草土而成,其色最粗黑,不堪入藥。通、泰、海州並有停戶刮鹼煎鹽輸官,如幷州末鹽之類,而味更優,以供給江湖,極為饒衍。
時珍曰:鹽品甚多:海鹽取海滷煎煉而成,今遼冀、山東、兩淮、閩浙、廣南所出是也。井鹽取井滷煎煉而成,今四川、雲南所出是也。池鹽出河東安邑、西夏靈州,今惟解州種之。疏鹵地為畦隴,而塹圍之。引清水注入,久則色赤。待夏秋南風大起,則一夜結成,謂之鹽南風。
如南風不起,則鹽失利。亦忌濁水淤澱鹽脈也。海豐、深州者,亦引海水入池曬成。幷州、河北所出,皆鹼鹽也,刮取鹼土,煎煉而成。階、成、鳳州所出,皆崖鹽也,生於土崖之間,狀如白礬,亦名生鹽。此五種皆食鹽也,上供國課,下濟民用。海鹽、井鹽、鹼鹽三者出於人,池鹽、崖鹽二者出於天。
《周禮》云:鹽人掌鹽之政令。祭祀供其苦鹽、散鹽;賓客供其形鹽;王之膳羞,供其飴鹽。苦鹽,即顆鹽也,出於池,其鹽為顆,未煉治,其味鹹苦。散鹽,即末鹽,出於海及井,並煮鹼而成者,其鹽皆散末也。形鹽,即印鹽,或以鹽刻作虎形也;或云積滷所結,其形如虎也。
白話文:
食鹽
宋代《嘉祐本草》記載,鹽原本記載在米部,現已移至本處。李時珍說,這與《神農本草經》中記載的大鹽相同。
鹽的別名是鹺(音同「醝」)。
李時珍說:「鹽」字的形狀,像是在器皿中煎熬滷水的樣子。《禮記》中說,鹽叫做咸鹺。《爾雅》說:天然生成的叫滷,人工製造的叫鹽。許慎的《說文解字》說:鹽,鹹的意思。東方稱之為斥,西方稱之為滷,河東稱之為咸。黃帝的臣子宿沙氏,最早用海水煮鹽。《神農本草經》中記載的大鹽,就是現在解池的顆粒鹽。《名醫別錄》重複記載了食鹽,現在合併為一項。方士稱鹽為海砂。
《名醫別錄》記載:大鹽產於邯鄲和河東的池澤。甄權說:大鹽就是河東的印鹽,人們日常食用的,形狀比食鹽粗糙。
陶弘景說:海內各地幾乎都有鹽,只有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地區略少,當地人用燒過的竹子或木材中的鹽來代替。有東海鹽、北海鹽、南海鹽、河東鹽池鹽、梁益鹽井鹽、西羌山鹽、胡地樹鹽,顏色種類各不相同,以河東鹽為最佳。東海鹽官鹽是白色草粒狀細鹽,北海鹽是黃色草粒狀粗鹽。用來製作魚鮓和鹹菜,則說北海鹽更好,但儲藏蠶繭則一定要用官鹽。蜀地鹽較淡,廣州鹽鹹而苦,不知道它們的藥效是否有優劣之分?
蘇敬說:天下各地幾乎都有鹽,只有西南的少數民族地區稍少一些,人們都用燒竹子和木材的鹽來代替。
陳藏器說:四海之內幾乎到處都有,只有西南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稍少,人們都用燒竹子或木材得到的鹽來代替。
寇宗奭說:並州的末鹽,是用刮取鹼土煎煉而成的,不太好,也就是所謂的滷鹼。大鹽產於河東池澤,比末鹽粗糙,就是現在的解鹽。解州安邑兩地的鹽池,在池邊耕地,用池水灌溉,每當南風急吹的時候,一夜之間鹽就結滿田畦,當地人稱之為種鹽,是最精良的鹽。東海、北海、南海的鹽,現在指滄州、密州、楚州、秀州、溫州、台州、明州、泉州、福州、廣州、瓊州、化州等地,煮海水製鹽,稱為澤鹽,醫方稱之為海鹽。海邊挖坑,上面鋪上竹木,覆蓋蓬草,上面堆積沙子。
每當潮汐沖刷沙子,滷水就會滲到坑裡。水退後,用火炬照射,滷氣衝擊火光,火光就會熄滅。於是把海滷收集到盤子裡煎熬,很快就能製成。煮鹽的器皿,漢代稱為牢盆,現在有的用鐵鑄造,南海人用竹子編織,裡外塗上蜃灰,長一丈,深一尺,底部平坦,放在灶後,叫做鹽盤。梁益的鹽井,現在歸州和四川各郡都有鹽井,汲取井水煎熬製鹽,方法與煮海鹽相同。
濱州還有土鹽,是用煎煉草木灰和泥土製成的,顏色最粗黑,不能入藥。通州、泰州、海州都有專門刮取鹼土煎煉鹽,然後輸送到官府,如同並州的末鹽,但味道更好,供給江湖地區,非常豐富。
李時珍說:鹽的種類很多:海鹽是用海滷煎煉而成的,現在遼寧、河北、山東、淮河兩岸、福建、浙江、廣南等地出產這種鹽;井鹽是用井滷煎煉而成的,現在四川、雲南等地出產這種鹽;池鹽產於河東安邑、西夏靈州,現在只有解州種植這種鹽。在鹽鹼地上開闢田畦,用土埂圍起來,引清水注入,時間久了,水就變成紅色。等到夏秋季節南風大起時,一夜之間就能結出鹽來,稱為鹽南風。
如果南風不起,則產鹽就會減少。也忌諱污濁的水淤塞鹽脈。海豐、深州等地,也引海水入池曬鹽。並州、河北所產的鹽,都是鹼鹽,刮取鹼土煎煉而成。階州、成州、鳳州所產的鹽,都是崖鹽,生長在土崖之間,樣子像白礬,也叫生鹽。這五種都是食鹽,上供國課,下濟民用。海鹽、井鹽、鹼鹽三種產於人工,池鹽、崖鹽兩種產於天然。
《周禮》記載:鹽人掌管鹽的政令。祭祀用苦鹽、散鹽;款待賓客用形鹽;國王的膳食用飴鹽。苦鹽,就是顆粒鹽,產於鹽池,鹽是顆粒狀的,沒有經過加工,味道鹹苦。散鹽,就是末鹽,產於海和井,以及煮鹼而成,鹽都是粉末狀的。形鹽,就是印鹽,或者用鹽刻成虎的形狀;或者說積累滷水結成的,形狀像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