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八卷 (38)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十八卷 (38)

1. 扶芳藤

(《拾遺》)

【釋名】滂藤。

白話文:

【釋名】螃蟹。

【集解】藏器曰:生吳郡。藤苗小時如絡石,蔓延樹木。山人取楓樹上者用,亦如桑上寄生之意。忌採塚墓間者。隋朝稠禪師作青飲進煬帝止渴者,即此。

白話文:

【集解】《藏器》一書記載,藤苗生長在吳郡。它的幼苗很像絡石,可以攀緣在樹木上。山裡的人會採集生長在楓樹上的藤苗來使用,這也和採集寄生在桑樹上的藤苗一樣。但是要注意,不要採集生長在墳墓間的藤苗。隋朝時,稠禪師曾經用青飲來為煬帝止渴,這種青飲就使用了藤苗。

莖、葉,

【氣味】苦,小溫,無毒。

白話文:

味道:味道苦澀,微溫,無毒。

【主治】一切血,一切氣,一切冷,大主風血腰腳,去百病。久服延年,變白不老。銼細,浸酒飲(藏器)。

白話文:

【功效】治療各種血癥、氣症、寒症,尤其對風寒引起的腰腿疼痛有顯著療效,還能治療各種疾病。長期服用可以延年益壽,使白髮變黑,使人不老。將其切碎,浸泡在酒中飲用(收藏起來)。

2. 常春藤

(《拾遺》)

【釋名】土鼓藤(《拾遺》)、龍鱗薜荔(《日華》)。

藏器曰:小兒取其藤,於地打作鼓聲,故名土鼓。李邕改為常春藤

【集解】藏器曰:生林薄間,作蔓繞草木上。其葉頭尖。結子正圓,熟時如珠,碧色。

【氣味】莖葉:苦;子:甘,溫,無毒。

白話文:

【解釋】

【名稱】土鼓藤(《拾遺》)、龍鱗薜荔(《日華》)。

【別名來源】藏器說:小孩子拿它的藤在地上打,發出像鼓聲,所以叫做土鼓。李邕把它改名為常春藤。

【主治】

【生長環境】藏器說:生長在樹林稀疏的地方,藤蔓纏繞在其他植物上。它的葉子前端尖尖的。結出來果實是圓形的,成熟時像珠子一樣,顏色呈碧綠色。

【性味】莖葉:苦味;果實:甘味,溫和,沒有毒性。

【主治】風血羸老,腹內諸冷血閉,強腰腳,變白。煮服、浸酒皆宜(藏器)。凡一切癰疽腫毒初起,取莖葉一握,研汁和酒溫服,利下惡物,去其根本(時珍。《外科精要》)。

白話文:

【主治效果】

  • 風邪血熱體弱衰老,以及腹部內有各種寒冷病症的鬱血。
  • 增強腰力和腿腳力量,治療白髮。
  • 可以煮來服用、或者浸泡酒服用,治療效果都很好的。(藏器)
  • 當任何一種癰疽腫瘤開始的時候,取當歸莖葉一把,研磨成汁,用米酒攪勻,溫熱後服用。能夠快速排出體內惡物,從根本上治療疾病。(時珍,《外科精要》)

【附方】新二。

疔瘡黑凹:用發繩扎住,將尖葉薜荔搗汁,和蜜一盞服之。外以蔥、蜜搗敷四圍。(《聖惠方》)

衄血不止:龍鱗薜荔,研水飲之。(《聖濟錄》)

白話文:

【附方】二。

【疔瘡黑凹】:用頭髮綁住瘡口,將尖葉薜荔搗成汁,與一盞蜂蜜混合服用。外敷蔥與蜂蜜搗碎於周圍。(《聖惠方》)

【衄血不止】:研磨龍鱗薜荔,用開水送服。(《聖濟錄》)

3. 千歲蘽

(《別錄》上品),

【校正】併入有名未用《別錄》蘽根。

【釋名】蘽蕪(《別錄》)、苣瓜(《拾遺》)。

藏器曰:此藤冬只凋葉,大者盤薄,故曰千歲蘽。

【集解】《別錄》曰:千歲蘽生太山川穀。

白話文:

【校正】合併至《別錄》記載的名單中,但未被使用過的蘽根。

【釋名】蘽蕪(《別錄》)、苣瓜(《拾遺》)。

《藏器》說:這種藤蔓植物冬天才會掉葉子,生長茂盛的藤蔓會像盤子一樣覆蓋地面,所以稱之為千歲蘽。

【集解】《別錄》記載:千歲蘽生長在太山川穀中。

弘景曰:藤生如葡萄,葉似鬼桃,蔓延木上,汁白。今俗人方藥都不識用,《仙經》數處須之。

白話文:

弘景說:藤的形態像葡萄,葉子像鬼桃,蔓延在樹木上,藤汁呈現白色。現在一般人、醫生都沒有認識它,但在《仙經》中許多地方都需要用到它。

藏器曰:蔓似葛,葉下白,其子赤,條中有白汁。陸璣《草木疏》云:一名苣瓜。邊蔓而生,蔓白,子赤可食,酢而不美。幽州人謂之推蘽。《毛詩》云葛蘽,注云似葛之草。蘇恭謂為蘡薁,深是妄言。

白話文:

藏器說:這種蔓生植物像葛,葉子下部為白色,它的果實是紅色的,莖條中含有白色的汁液。陸璣在《草木疏》中說:它有一個名字叫做苣瓜。蔓生植物蔓延生長,莖蔓為白色,果實是紅色的,可以吃,但是味道並不美。幽州人稱它為推蘽。《毛詩》中說葛蘽,注釋中說它是一種類似葛的草。蘇恭認為這種草就是蘡薁,這簡直是胡言亂語。

頌曰:處處有之。藤生,蔓延木上,葉如葡萄而小。四月摘其莖,汁白而味甘。五月開花。七月結實。八月採子,青黑微赤。冬惟凋葉。春夏間取汁用。陶、陳二氏所說得之。

白話文:

歌頌說:到處都有。藤類植物,攀爬在樹木上,葉子像葡萄葉一樣但較小。四月採摘其莖,汁液呈白色,味道甘甜。五月開花。七月結果。八月採摘果實,青黑色略帶紅色。冬季只有葉落。春夏季採集汁液使用。陶弘景、陳藏器二位所說都是如此。

宗奭曰:唐開元末,訪隱民姜撫,年幾百歲。召至集賢院,言服常春藤使白髮還黑,長生可致。藤生太湖、終南。帝遣使多取,以賜老臣。詔天下使自求之。擢撫銀青光祿大夫,號沖和先生。又言終南山有旱藕,餌之延年,狀類葛粉。帝取之作湯餅,賜大臣。右驍騎將軍甘守誠云:常春藤乃千歲蘽也。

白話文:

宗奭說:唐朝開元末年,我拜訪隱居的姜撫,他已經幾百歲了。唐玄宗把他召到集賢院,他談到服用常春藤可以使白髮變黑,並能長生不老。這種藤生長在太湖和終南山。唐玄宗派使者多方採摘,賜給老臣們。並且下詔讓天下人都自己去找。並任命姜撫為銀青光祿大夫,尊稱他為沖和先生。姜撫還說終南山有一種旱藕,服用它可以延年益壽,形狀像葛粉。唐玄宗採摘它來做湯餅,賜給大臣們。右驍騎將軍甘守誠說:常春藤就是千歲蘽。

旱藕乃牡蒙也。方家久不用,故撫易名以神之。民以酒漬藤飲之,多暴死,乃止。撫內慚,乃請求藥牢山,遂逃去。今書此以備世疑。

白話文:

旱藕其實是牡蒙。醫家長久以來都不使用它,因此改名為「撫」來混淆視聽。民間用酒浸泡藤本的「撫」來喝,服用後很多人暴死,最後才停止服用。撫的製造者感到慚愧,便請求到藥牢山隱居,最後逃離。現在寫下這段文字以備世人質疑。

時珍曰:按:千歲蘽,原無常春之名。惟陳藏器《本草》土鼓藤下言李邕名為常春藤,浸酒服,羸老變白。則撫所用乃土鼓藤也。其葉與千歲蘽不同,或名同耳。

白話文:

李時珍說:根據記載,千歲蘽原本沒有常春這個名字。只有陳藏器在《本草》中記錄土鼓藤下,李邕將它命名為常春藤,浸泡在酒中服用,那麼虛弱年老的人也可以變年輕。那麼撫所用的一定是土鼓藤。它的葉子和千歲蘽不同,或者名字相同吧。

【正誤】見果部蘡薁下。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補五臟,益氣,續筋骨,長肌肉,去諸痹。久服,輕身不飢耐老,通神明(《別錄》)。

蘽根,

【主治】緩筋,令不痛(《別錄》)。

白話文:

【氣味】甘味,性質平和,沒有毒性。

【主治】補養五臟,增強元氣,接續筋骨,增強肌肉,消除各種關節疼痛。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不感到飢餓,延緩衰老,使精神明晰(《別錄》)。

蘽根,

【主治】舒緩筋骨,使之不疼痛(《別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