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八卷 (37)
草部第十八卷 (37)
1. 木蓮
(《拾遺》)
白話文:
拾遺
夫君之味,皆甘於,而為上藥;辛溫,為佐藥;苦寒,為下藥。酸鹹,不可過用,惟淡味所宜。
凡藥之無毒者,皆可久服;無病而服,無補益,有損無益。
凡藥溫服,宜於睡前;寒服,宜於食後。
凡藥之用,先緩後急,先少後多。
凡藥之投,必視病之輕重,而加減之。
凡藥之服,必視病之寒熱,而加減之。
凡藥之破氣,必視病之虛實,而加減之。
凡藥之固氣,必視病之虛實,而加減之。
凡藥之取捨,必視病之去留,而加減之。
凡藥之救急,必視病之生死,而加減之。
凡藥之用,必視病之燥濕,而加減之。
凡藥之用,必視病之寒熱,而加減之。
凡藥之用,必視病之虛實,而加減之。
凡藥之用,必視病之輕重,而加減之。
凡藥之用,必視病之陰陽,而加減之。
【釋名】薜荔(《拾遺》)、木饅頭(《綱目》)、鬼饅頭。
白話文:
【釋名】薜荔(《神農本草經拾遺》)、木饅頭(《本草綱目》)、鬼饅頭。
時珍曰:木蓮、饅頭,象其實形也。薜荔(音壁利),未詳。《山海經》作草荔。
白話文:
李時珍說:木蓮、饅頭,像它果實的形狀。薜荔(音同「壁利」),以前也不太清楚。《山海經》說它是草體荔枝。
【集解】藏器曰:薜荔夤緣樹木,三、五十年漸大,枝葉繁茂。葉圓,長二、三寸,厚若石葦。生子似蓮房,打破有白汁,停久如漆。中有細子,一年一熟,子亦入藥,採無時。
頌曰:薜荔、絡石極相類,莖葉粗大如藤狀。木蓮更大於絡石,其實若蓮房。
白話文:
藏器說:薜荔依附在樹木上生長,三、五十年後逐漸長大,枝葉繁茂。葉片呈圓形,長二、三寸,厚如石葦。結的果實形狀像蓮房,打破後有白色汁液,存放時間久了就變成像漆一樣。果實裡面有細小的種子,一年成熟一次,這些種子也可以入藥,採摘沒有特定的時間。
頌曰:薜荔與絡石十分相似,莖葉粗壯如藤蔓般。木蓮比絡石更大,它的果實像蓮蓬一樣。
時珍曰:木蓮,延樹木垣牆而生,四時不凋,厚葉莖強,大於絡石。不花而實,實大如杯,微似蓮蓬而稍長,正如無花果之生者。六、七月,實內空而紅;八月後,則滿腹細子,大如稗子,一子一須。其味微澀,其殼虛輕,烏、鳥、童兒皆食之。
葉
【氣味】酸,平,無毒。
白話文:
李時珍說:木蓮是木本植物,沿著木樁、垣牆而生長,一年四季都保持常綠,厚實的葉片、堅強的莖幹,比絡石要大。不開花就結果,果實像杯子似的大,有少許像蓮蓬,不過要長一些,就像無花果剛長出來的時候的樣子。六、七月,果實裡面是空心的,而且是紅色的;八月以後,果實裡面就充滿了細小的種子,像稗子一樣大小,一粒種子一根鬚。果實的味道微澀,果殼空虛而輕,烏鴉、鳥類、小孩都愛吃。
【藥性】酸味,性質平和,無毒。
【主治】背癰,乾末服之,下利即愈(頌)。主風血,暖腰腳,變白不衰(藏器)。治血淋痛澀。藤葉一握,甘草(炙)一分,日煎服之(時珍)。
白話文:
【功效】治療背部長癰,將藥材磨成細末服用,腹瀉就會痊癒(《本草頌》)。主治風血,能溫暖腰腿,使白髮不變黑(《本草藏器》)。治療血淋痛澀。將藤葉一把,炙甘草一分,每天煎服(李時珍)。
【發明】艾晟曰:《圖經》言薜荔治背瘡。近見宜興縣一老舉人,年七十餘,患發背。村中無醫藥,急取薜荔葉爛研絞汁,和蜜飲數升,以滓敷之,後用他藥敷貼遂愈。其功實在薜荔,乃知《圖經》之言不妄。
白話文:
艾晟說:《圖經》上說,薜荔可以治療背瘡。最近我在宜興縣見到一位老舉人,年紀七十多歲了,患有背瘡。村裡沒有醫生和藥物,他趕緊採摘薜荔葉,搗爛 بعد من ذلك يخلط مع العسل ويشربه بعد من ذلك يخلط مع العسل ويشربه بكمية كبيرة، ويضع البقايا على الجرح. بعد ذلك استخدم أدوية أخرى لوضعه عليها فتم شفاؤه. إن الفضل في ذلك يعود إلى نبات السرخس، مما يدل على أن ما قيل في «رسالة الخرائط» صحيح.
藤汁
【主治】白癜風,癧瘍風,惡瘡疥癬,塗之(大明)。
木蓮
【氣味】甘,平,澀,無毒。
時珍曰:嶺南人言:食之發瘴。
【主治】壯陽道,尤勝(頌)。固精消腫,散毒止血,下乳,治久痢腸痔,心痛陰㿗(時珍)。
【附方】新八。
驚悸遺精:木饅頭(炒)、白牽牛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用米飲調下。(《乾坤秘韞》)
白話文:
藤汁
**主治:**白斑病,痔瘡,惡瘡疥癬,塗抹患處(李時珍《本草綱目》)。
木蓮
**氣味:**甘味,性平,質澀,無毒。
李時珍說:嶺南人說:食用木蓮會得瘴氣病。
**主治:**壯陽道,功效尤佳(《本草頌》)。固精消腫,散毒止血,催乳,治療久痢腸痔,心痛陰囊腫脹(李時珍《本草綱目》)。
附加方劑:
心悸遺精:木蓮(炒)、白牽牛等分,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米湯調服。(《乾坤祕韞》)
陰㿉囊腫:木蓮(即木饅頭),燒研,酒服二錢。又方:木饅頭子、小茴香等分。為末。每空心酒服二錢,取效。(《集簡》)
白話文:
陰囊囊腫:木蓮(即木饅頭),燒成灰研磨成粉,用酒送服二錢。
另一種方法:木饅頭子、小茴香等分量磨成粉末。每次空腹時用酒送服二錢,直到症狀消失。
酒痢腸風:黑散子:治風入臟,或食毒積熱,大便鮮血,疼痛肛出,或久患酒痢:木饅頭(燒存性)、棕櫚皮(燒存性)、烏梅(去核)、粉草(炙)等分。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服。(《惠民和劑局方》)
白話文:
酒痢腸風:藥方名稱:黑散子。藥方功用:治療風邪進入臟腑,或食用有毒食物積聚引起的熱症,大便帶鮮血,疼痛並從肛門排出,或長期患有酒痢。藥方組成:木饅頭(炒製後留存藥性)、棕櫚皮(炒製後留存藥性)、烏梅(去核)、粉草(烤製)等分。藥方用法:將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二錢,加水一盞,煎煮後服用。(出自《惠民和劑局方》)
腸風下血,大便更澀:木饅頭(燒)、枳殼(炒)等分。為末。每服二錢,槐花酒下。(楊倓《家藏方》)。
白話文:
腸胃中因熱症而血痢,大便更乾燥:木瓜子(燒焦)、枳殼(炒熟)等分,研成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槐花酒送下。(出自楊倓的《家藏方》)。
大腸脫下:木饅頭(連皮子切炒)、茯苓、豬苓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米飲下。亦治夢遺,名鎖陽丹。(《普濟方》)
白話文:
大腸脫垂:
-
木饅頭(連皮切炒):適量
-
茯苓:適量
-
豬苓:適量
將以上三味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以米湯送服。此方亦能治療夢遺,名為「鎖陽丹」。
(出自《普濟方》)
一切癰疽初起,不問發於何處:用木蓮四十九個。揩去毛,研細,酒解開,溫服。功與忍冬草相上下。(陳自明《外科精要》)
白話文:
所有癰疽疾病在初發階段,不論發於身體何處:都可用四十九個木蓮花苞。擦去絨毛,研磨至粉末,用酒來調和,溫熱後服下。它的療效與忍冬草不相上下。(陳自明《外科精要》)
乳汁不通:木蓮二個,豬前蹄一個。爛煮食之,並飲汁盡,一日即通。無子婦人食之,亦有乳也。(《集簡方》)
【附錄】地錦(《拾遺》)
白話文:
乳汁不通:木蓮兩個,豬前蹄一個。煮到爛熟後食用,連湯汁一起喝完,一天就能通乳。沒有孩子的婦女食用,也能有乳汁。 (《集簡方》)
附錄:地錦
摘自《拾遺》
藏器曰:味甘,溫,無毒。主破老血,產後血結,婦人瘦損,不能飲食,腹中有塊,淋瀝不盡,赤白帶下,天行心悶。並煎服之,亦浸酒。生淮南林下,葉如鴨掌,藤蔓著地,節處有根,亦緣樹石,冬月不死。山人產後用之。一名地噤。
時珍曰:別有地錦草,與此不同,見草之六。
白話文:
藏器說:生地黃的味道甘甜,性溫,沒有毒性。主要用於治療瘀血難消,產後血瘀,婦女身體虛弱,飲食不振,腹中有塊狀物,淋瀝不盡,赤白帶下,天行疫病引起的心悶。生地黃可以煎服,也可以浸酒服用。生地黃生長在淮南的樹林下,葉子像鴨掌,藤蔓遍佈於地上,節的地方有根,也攀緣在樹木或石頭上,冬季也不會死亡。山民在產後會使用生地黃。生地黃別名為地噤。
時珍曰:另有地錦草,與此不同,記載於草部第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