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八卷 (35)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十八卷 (35)

1. 葎草

(《唐本草》),

【校正】併入有名未用勒草。

【釋名】勒草(《別錄》)、葛勒蔓(《蜀圖經》)、來莓草(《別本》)。

白話文:

【校正】將名列記載但未實際使用的勒草合併於此。

【釋名】 勒草(出自《別錄》) 葛勒蔓(出自《蜀圖經》) 來莓草(出自《別本》)

時珍曰:此草莖有細刺,善勒人膚,故名勒草。訛為葎草,又訛為來莓,皆方音也。《別錄》勒草即此,今併為一。

【集解】恭曰:葎草生故墟道旁。葉似蓖麻而小且薄,蔓生,有細刺。亦名葛葎蔓。古方亦時用之。

白話文:

李時珍說:這種草的莖上有很多細刺,很善於刮傷人的皮膚,所以叫做「勒草」。訛傳為「葎草」,又訛傳為「來莓」,這些都是方音。《別錄》中的勒草也是這種草,現在都認為是同一種。

【集解】恭說:葎草生長在荒廢的村莊和路旁。葉子像蓖麻,但較小較薄,蔓生,有細刺。也叫葛葎蔓。古代的藥方偶爾也會使用它。

保升曰:野處多有之。葉似大麻,花黃白色,子若黃麻子。俗名葛勒蔓。夏採莖葉,曝乾用。《別錄》曰:勒草生山谷,如栝蔞。

白話文:

保升說:野地裡多有。葉子像大麻,花是黃白色,種子像黃麻子。俗名叫做葛勒蔓。夏天採集莖葉,曬乾後使用。《別錄》中說:勒草生長在山谷中,像栝蔞。

時珍曰:二月生苗,莖有細刺。葉對節生,一葉五尖,微似蓖麻而有細齒。八、九月開細紫花成簇。結子狀如黃麻子。

【氣味】甘、苦,寒,無毒。

白話文:

李時珍說:二月生苗,莖上有細刺。葉子對生,一片葉子有五個尖端,葉子形狀微似蓖麻葉,但是有細密的齒。八、九月開著細小的紫色花朵,成簇生長。結出的果實狀如黃麻種子。

【氣味】甘甜、苦澀,屬寒涼,無毒。

【主治】勒草:主瘀血,止精溢盛氣(《別錄》)。葎草:主五淋,利小便,止水痢,除瘧虛熱渴。煮汁或生搗汁服(恭)。生汁一合服,治傷寒汗後虛熱(宗奭)。療膏淋,久痢,疥癩(頌)。潤三焦,消五穀,益五臟,除九蟲,闢溫疫,敷蛇蠍傷(時珍)。

白話文:

【主治】勒草:治療瘀血,阻止精氣過盛的溢出(《別錄》)。葎草:治療五淋,利尿,止痢疾,消除瘧疾虛熱口渴。煮成汁或搗碎生汁後服用(恭)。服用一杯生汁,治療傷寒出汗後虛熱(宗奭)。治療膏淋、久痢、疥瘡(頌)。潤滑三焦,消化五穀,滋補五臟,清除九蟲,預防瘟疫,敷於蛇蠍傷處(時珍)。

【附方】舊三,新六。

小便石淋:葛葎掘出根,挽斷,以杯於坎中承取汁。服一升,石當出。不出更服。(《範汪方》)

小便膏淋:葎草,搗生汁三升,酢二合,合和頓服,當尿下白汁。

尿血淋瀝:同上。產婦汗血,汙衣赤色:方同上。

久痢成疳:葛勒蔓末,以管吹入肛門中,不過數次,如神。

白話文:

【附加方劑】舊有三個,新添六個。

  1. 對於小便中的石淋(類似膀胱結石引起的排尿困難):挖取葛葎草的根部,拉扯折斷,使用杯子在凹陷處承接其流出的汁液。飲用一杯(約一升),結石應會排出。如果未排出,可再次服用。(出自《範汪方》)

  2. 對於小便黏稠如同膏狀的淋病:搗碎鮮葎草取汁三升,加入醋二合(約60毫升),混合後一次性服下,隨後應會排出白色尿液。

  3. 對於尿中帶血、淋漓不斷的症狀:處理方式與上述相同。

  4. 對於產後婦女出汗帶血,甚至染紅衣物的情況:所用方法亦同上述方劑。

  5. 長期腹瀉導致的營養不良(疳疾):將葛勒蔓磨成粉末,利用管子吹入肛門中,通常只需幾次治療,效果奇佳,猶如神助。

新久瘧疾:用葛葎草一握(一名勒蔓,去兩頭,秋冬用乾者)、恆山末等分。以淡漿水二大盞,浸藥,星月下露一宿,五更煎一盞,分二服。當吐痰愈。

遍體癩瘡:葎草一擔。以水二石,煮取一石,漬之。不過三作愈。(並韋宙《獨行方》)

白話文:

新久瘧疾治療:用葛葎草一把(也叫勒蔓,去掉兩端,秋冬用乾的)、恆山末等分。用兩大杯淡漿水浸泡藥物,放在星光和月光下露一宿,五更時煎一碗,分兩次服用。痰吐盡即痊癒。

身體長滿癩瘡:葎草一擔,用二石水煮取一石,將它浸泡(身體)。不過三天就會痊癒。(根據韋宙的《獨行方》)

烏癩風瘡:葛葎草三秤(切洗),益母草一秤(切)。以水二石五斗,煮取一石五斗,去滓入甕中,浸浴一時方出,坐密室中,又暖湯浴一時,乃出,暖臥取汗,勿令見風。明日又浴。如浴時瘙癢不可忍,切勿搔動,少頃漸定。後隔三日一作,以愈為度。(《聖濟錄》)

白話文:

烏癩風瘡的治療方法:

  1. 將葛葎草三秤 (一秤約 500 克),益母草一秤切洗乾淨。

  2. 將葛葎草、益母草加入水中,以二石五斗的水量煮沸,煮至剩下約一石五斗的水量。

  3. 將煮好的藥汁過濾出渣滓,然後倒入甕中。

  4. 將患者浸泡在藥汁中,浸泡時間約為一時辰。

  5. 浸泡完畢後,讓患者坐在密室中,再用溫熱的湯水沐浴一時辰。

  6. 沐浴完畢後,讓患者暖臥休息,並使患者出汗,但要避免被風吹到。

  7. 隔天繼續浸泡藥浴一次。

  8. 如果浸泡藥浴時感到瘙癢難耐,切勿搔抓,過一會兒癢感就會逐漸消失。

  9. 浸泡藥浴每隔三日進行一次,直到病情好轉為止。

2. 羊桃

(《本經》下品)

【釋名】鬼桃(《本經》)、羊腸(同)、萇楚(《爾雅》)、銚芅(音姚弋。或作御弋)、細子(並未詳)。

【集解】《別錄》曰:羊桃生山林川穀及田野。二月採,陰乾。

白話文:

【解釋名稱】 鬼桃(《本草經》)、羊腸(同)、萇楚(《爾雅》)、銚芅(音姚弋,或寫作御弋)、細子(詳細名稱不明)。

【收集解說】 《別錄》記載:羊桃生長在山林、溪谷以及田野中。二月時採收,在陰涼處晾乾。

弘景曰:山野多有。甚似家桃,又非山桃。花甚赤。子小細而苦,不堪食。《詩》云:隰有萇楚,即此。方藥不復用。

白話文:

弘景說:山野間多有萇楚,外形很像家裡種植的桃樹。但它不是山桃,花朵非常鮮紅,果實細小且苦澀,不能食用。《詩經》中說:沼澤中生長著萇楚,指的就是這種植物。此藥材不在藥方中使用。

保升曰:生平澤中,處處有之。苗長而弱,不能為樹。葉花皆似桃,子細如棗核,今人呼為細子,其根似牡丹。郭璞云:羊桃,葉似桃,其花白色,子如小麥,亦似桃形。陸璣《詩疏》云:葉長而狹,花紫赤色。其枝莖弱,過一尺引蔓於草上。今人以為汲灌,重而善沒,不如楊柳也。近下根,刀切其皮,著熱灰中脫之,可韜筆管也。

白話文:

保升說:芙蓉草在澤地中,到處都有。它的苗長得很弱,不能長成大樹。葉和花都像桃樹,果實細小如棗核。現在的人把它叫做細子,根部像牡丹。郭璞說:羊桃,葉子像桃葉,花是白色的,果實像小麥,也像桃子形狀。陸璣《詩疏》中說:葉子細長,花是紫紅色的。枝莖很弱,長過一尺後就會在草地上長出蔓藤。現在的人把它用來汲水灌溉,但是它很重而且容易沉沒,不如楊柳好用。如果把根部切開,把皮切開後放在熱灰中脫皮,可以拿來製造筆管。

時珍曰:羊桃,莖大如指,似樹而弱如蔓,春長嫩條柔軟。葉大如掌,上綠下白,有毛,狀似苧麻而團。其條浸水有涎滑。

莖根,

【氣味】苦,寒,有毒。藏器曰:甘,無毒。

白話文:

李時珍說:羊桃,莖粗壯似手指,像樹而柔軟如蔓,春天生長新條柔軟。葉片大如手掌,上面綠色下面白色,有絨毛,形狀像薴麻而捲曲。它的枝條浸泡在水裡有滑涎。

【氣味】苦,寒,有毒。藏器曰:甘,無毒。

【主治】熛熱,身暴赤色,除小兒熱,風水積聚,惡瘍(《本經》)。去五臟五水,大腹,利小便,益氣,可作浴湯(《別錄》)。煮汁,洗風癢及諸瘡腫,極效(恭)。根:浸酒服,治風熱羸老(藏器)。

【附方】舊一,新三。

白話文:

【主治】高燒,全身通紅,消除小兒發熱,風水積聚,惡性瘡瘍(《本經》)。能排除五臟五水的積聚,治療腹部脹大,通利小便,增強元氣,可以做洗澡湯(《別錄》)。將其煮成汁,用來清洗風癢和各種瘡腫,效果極佳(恭)。根:浸泡在酒中服用,可以治療風熱和身體虛弱的老年人(藏器)。

【附方】舊一,新三。

傷寒變䘌,四肢煩疼,不食多睡:羊桃十斤搗熟,浸熱湯三斗,日正午時,入坐一炊久。不過三次愈。(《千金》)

傷寒毒攻,手足腫痛:羊桃煮汁,入少鹽豉漬之。(《肘後》)

白話文:

傷寒變成了瘧疾,四肢感到煩痛,不想吃東西,還很嗜睡:用到羊桃十斤搗碎煮熟,浸泡在三鬥熱湯中,於正午時分坐進去蒸個澡,在蒸籠裡多待一會兒。不用超過三次便可痊癒。(《千金方》)

用羊桃煮汁,加入少量鹽漬乾豆醬中浸泡。(《肘後方》)

水氣鼓脹,大小便澀:羊桃根、桑白皮、木通、大戟(炒)各半斤(銼)。水一斗,煮五升,熬如稀餳。每空心茶服一匙。二便利,食粥補之。(《聖惠方》)

白話文:

水分積聚在體內導致腫脹,排便排尿都不順暢:羊桃根、桑樹皮、木通、大戟(炒過的)各半斤(切碎)。加水一斗,煮到只剩五升,煮成稀粥狀。每次空腹時用茶送服一匙。排便排尿通暢後,吃稀粥來補充營養。(出自《聖惠方》)

蜘蛛咬毒:羊桃葉搗敷之,立愈。(《備急方》)

白話文:

蜘蛛咬傷中毒:用羊桃葉搗碎敷在傷口上,立即可痊癒。(《備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