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八卷 (34)
草部第十八卷 (34)
1. 赤地利
(《唐本草》),
【校正】併入《拾遺》五毒草。
【釋名】赤薜荔(《綱目》)、五毒草(《拾遺》)、五蕺(《拾遺》)、蛇䒽(《拾遺》)、山蕎麥(《圖經》)。
時珍曰:並未詳。
【集解】恭曰:所在山谷有之。蔓生,葉似蘿藦。根皮赤黑,肉黃赤。二月、八月採根,日乾。
頌曰:云所在皆有,今惟華山有之。春夏生苗,作蔓繞草木上,莖赤。葉青,似蕎麥葉。七月開白花,亦如蕎麥。結子青色。根若菝葜,皮紫赤,肉黃赤,八月採根,曬乾收。
藏器曰:五毒草生江東平地。花葉並如蕎麥。根緊硬似狗脊。亦名蛇䒽,名同物異。
時珍曰:五毒草,即赤地利,今併為一。
根
【修治】斅曰:凡採得細銼,用藍葉並根,同入生絹袋盛之,蒸一伏時,去藍,曬用。
【氣味】苦,平,無毒。
藏器曰:酸,平。伏丹砂。
【主治】赤白冷熱諸痢,斷血破血,帶下赤白,生肌肉(《唐本》)。主癰疽惡瘡毒腫,赤白遊疹,蟲蠶蛇犬咬,並醋摩敷之,亦搗莖葉敷之。恐毒入腹,煮汁飲(藏器)。
【發明】時珍曰:唐張文仲《備急方》,治青赤黃白等痢,鹿茸丸方中用之。則其功長於涼血解毒,可知矣。
【附方】舊二。小兒熱瘡,身面皆有,如火燒者:赤地利末,粉之。(外臺)火瘡滅瘢:赤地利末,油調塗。(《聖惠》)
白話文:
[赤地利]
【校正】 將此藥併入《拾遺》中記載的五毒草。
【別名】 赤薜荔、五毒草、五蕺、蛇䒽、山蕎麥。
李時珍說:此藥的詳細情況不清楚。
【產地與形態】
- 陳藏器說:此藥生長在各地的山谷中。屬於藤蔓植物,葉子像蘿藦。根的表皮呈紅黑色,內部肉質為黃紅色。二月和八月採挖根部,曬乾後使用。
- 蘇頌說:據說各地都有這種植物,但現在只在華山看到。春夏季節長出幼苗,蔓藤纏繞在其他草木上,莖是紅色的。葉子是青色的,像蕎麥葉。七月開白色花,也像蕎麥花。結青色的果實。根像菝葜,表皮呈紫紅色,肉質呈黃紅色。八月採挖根部,曬乾後儲存。
- 陳藏器說:五毒草生長在江南一帶的平地上。花和葉子都像蕎麥。根部堅硬,像狗脊。也叫蛇䒽,但名稱相同,實際上是不同的植物。
- 李時珍說:五毒草就是赤地利,現在把這兩者當作同一種藥材。
根部
【炮製】 陳斅說:採挖後切細,將其與藍葉和藍根一同放入生絲袋中蒸煮一個時辰,取出藍葉,然後曬乾使用。
【藥性與味道】 味苦,性平,無毒。陳藏器認為味酸,性平,可以抑制丹砂的毒性。
【主要功效】
- 可以治療各種紅痢、白痢、冷痢、熱痢,還能止血、破血,治療女性的赤白帶下,促進肌肉生長。
- 可以治療癰疽、惡瘡、毒腫、紅疹,以及蟲、蠶、蛇、犬咬傷。可以將此藥用醋研磨後外敷,也可將莖葉搗爛後外敷。如果擔心毒性侵入腹部,可煎煮藥汁飲用。
【藥理分析】 李時珍說:《唐·張文仲備急方》用此藥治療各種痢疾(青色、紅色、黃色、白色等),在鹿茸丸的配方中也用到了此藥。由此可知,赤地利的功效主要在於涼血解毒。
【相關驗方】
- 治療小兒熱瘡,身體和臉上都有,像火燒一樣:將赤地利研磨成粉,撲在患處。
- 治療火瘡後消除疤痕:將赤地利研磨成粉,用油調和後塗抹在患處。
2. 紫葛
(《唐本草》)
【集解】恭曰:生山谷中。苗似葡萄,長丈許。根紫色,大者徑二、三寸。
保升曰:所在皆有,今出雍州。葉似蘡薁。其根、皮、肉俱紫色。三、八月採根皮,日乾。
大明曰:紫葛有二種,此是藤生者。
頌曰:今惟江寧府及台州有之。春生冬枯,似葡萄而紫色。
根皮
【氣味】甘、苦,寒,無毒。
大明曰:苦、滑,冷。燒灰,制硝石。
【主治】癰腫惡瘡,搗末醋和封之(蘇恭)。主癱緩攣急,並熱毒風,通小腸(大明)。生肌散血(時珍)。
【附方】舊二。
產後煩渴,血氣上衝也:紫葛三兩。水二升,煎一升,去滓呷之。
金瘡傷損,生肌破血:用紫葛二兩。順流水三盞,煎一盞半,分三服。酒煎亦妙。(並《經驗方》)
白話文:
紫葛,生長在山谷中,藤蔓像葡萄藤,可以長到十幾尺。它的根是紫色的,大的根直徑有二到三寸。
這種植物各地都有,現在雍州產的最多。葉子長得像蘡薁。根、皮、肉都是紫色的。在三月和八月採挖根皮,曬乾備用。
紫葛有兩種,這裡說的是藤本的那種。
現在只有江寧府和台州有這種植物。春天生長,冬天枯萎,外形像葡萄藤,但整體是紫色的。
根皮
味道是甘甜、苦澀,性寒,沒有毒性。
也有人說味道苦澀、滑膩,性寒涼。燒成灰可以製作硝石。
主要治療癰腫惡瘡,把根磨成粉末,用醋調和後敷在患處。也可以治療癱瘓、筋脈拘攣、熱毒引起的風疾,以及小便不暢。還能促進肌肉生長,散瘀血。
附加的藥方
有兩個舊的藥方:
產後煩躁口渴,血氣上衝:用紫葛三兩,加兩升水煎煮成一升,濾掉藥渣後飲用。
金瘡外傷,促進肌肉生長,破瘀血:用紫葛二兩,加入三杯順流的水,煎煮成一杯半,分三次服用。用酒煎煮效果也很好。
3. 烏蘞莓
(《唐本草》)
【釋名】五葉莓(弘景)、蘢草(保升)、拔(《爾雅》)、蘢葛(同)、赤葛(《綱目》)、五爪龍(同)、赤潑藤。
時珍曰:五葉如白蘞,故曰烏蘞,俗名五爪龍。江東呼龍尾,亦曰虎葛。曰龍、曰葛,並取蔓形。赤潑與赤葛及拔音相近。
【集解】弘景曰:五葉莓生籬牆間,作藤。搗根敷癰癤有效。
恭曰:蔓生平澤,葉似白蘞,四月、五月採之。
保升曰:莖端五葉,開花青白色,所在有之,夏採苗用。
時珍曰:塍塹間甚多。其藤柔而有稜,一枝一須,凡五葉。葉長而光,有疏齒,面青背淡。七、八月結苞成簇,青白色。花大如粟,黃色四出。結實大如龍葵子,生青熟紫,內有細子。其根白色,大者如指,長一、二尺,搗之多涎滑。傅滋《醫學集成》謂即紫葛,楊起《簡便方》謂即老鴉眼睛草,《斗門方》謂即何首烏,並誤矣。
【氣味】酸、苦,寒,無毒。
【主治】癰癤瘡腫蟲咬,搗根敷之(弘景)。風毒熱腫遊丹,搗敷並飲汁(恭)。涼血解毒,利小便。根擂酒服,消癤腫,神效(時珍)。
【附方】新五。
小便尿血:五葉藤陰乾為末。每服二錢,白湯下。(《衛生易簡方》)
喉痹腫痛:五爪龍草、車前草、馬蘭菊各一握。搗汁,徐咽。祖傳方也。(《醫學正傳》)項下熱腫,俗名蝦蟆瘟。五葉藤搗,敷之。(《丹溪纂要》)一切腫毒,發背乳癰,便毒惡瘡,初起者:並用五葉藤(或根)一握,生薑一塊。搗爛,入好酒一碗絞汁。熱服取汗,以渣敷之,即散。一用大蒜代姜,亦可。(《壽域神方》)
跌撲損傷:五爪龍搗汁,和童尿、熱酒服之,取汗。(《簡便方》)
白話文:
[烏蘞莓]
[名稱解釋]
這種植物又叫做五葉莓、蘢草、拔、蘢葛、赤葛、五爪龍、赤潑藤。
李時珍說:它的葉子像白蘞,所以叫烏蘞,俗名五爪龍。在江東一帶稱作龍尾,也叫虎葛。說它是龍、是葛,都是因為它蔓藤的形狀。赤潑和赤葛,以及拔的發音很接近。
[形態描述]
陶弘景說:五葉莓生長在籬笆牆邊,是一種藤本植物。將它的根搗爛敷在癰瘡癤子上很有效。
蘇恭說:這種植物蔓生在平坦的低窪地,葉子像白蘞,四五月可以採集。
陳保升說:它的莖頂端有五片葉子,開青白色的花,到處都有,夏天可以採苗使用。
李時珍說:在田埂、溝渠邊很多。它的藤蔓柔軟而且有稜角,一根枝條有一個鬚,通常有五片葉子。葉子細長而光滑,邊緣有稀疏的鋸齒,正面是青色,背面顏色較淡。七八月會結成一簇簇像苞一樣的青白色果實,花朵像小米粒那麼大,黃色的花瓣四片向外伸展。結的果實像龍葵子一樣大,生的時候是青色,成熟後變成紫色,裡面有細小的種子。它的根是白色的,大的像手指頭,長度一兩尺,搗爛後會有很多黏液。傅滋的《醫學集成》認為它就是紫葛,楊起的《簡便方》認為它就是老鴉眼睛草,《斗門方》認為它就是何首烏,這些都是錯誤的。
[藥性]
味道是酸、苦,性寒,沒有毒。
[功效主治]
可以治療癰瘡癤子、腫痛、蟲咬傷,將它的根搗爛敷在患處(陶弘景)。也能治療風毒引起的熱腫、遊走性丹毒,搗爛敷在患處,同時飲用它的汁液(蘇恭)。有涼血解毒、利尿的功效。用它的根搗碎,用酒沖服,可以消除癤腫,效果很好(李時珍)。
[附方]
以下提供五個相關的藥方:
- 小便尿血: 將五葉藤陰乾後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白開水送服。(出自《衛生易簡方》)
- 喉嚨腫痛: 將五爪龍草、車前草、馬蘭菊各取一握,搗爛取汁,慢慢吞咽。(祖傳秘方,出自《醫學正傳》)
- 頸部熱腫(俗稱蝦蟆瘟): 將五葉藤搗爛,敷在患處。(出自《丹溪纂要》)
- 各種腫毒、背部發瘡、乳癰、下身惡瘡,初期發作時: 用五葉藤(或根)一握,生薑一塊,一起搗爛,加入一碗好酒絞出汁液,熱服後發汗,再將藥渣敷在患處,就能消散。也可以用大蒜代替生薑。(出自《壽域神方》)
- 跌打損傷: 將五爪龍搗汁,和童子尿、熱酒一起服用,以幫助發汗。(出自《簡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