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八卷 (32)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十八卷 (32)

1. 黃藤

(《綱目》)

【集解】時珍曰:黃藤生嶺南,狀若防己。俚人常服此藤,縱飲食有毒,亦自然不發。

席辯刺史云:甚有效。

【氣味】甘、苦,平,無毒。

【主治】飲食中毒,利小便,煮汁頻服即解(時珍)。

白話文:

黃藤,產於嶺南一帶,外形像防己。當地的居民常常服用這種藤,即使吃了有毒的食物,也不會發病。

席辯刺史說:黃藤的解毒效果非常好。

黃藤味道甘甜、苦澀,性平和,沒有毒性。

主要可以治療飲食中毒,也有利尿的功效,將黃藤煮汁頻繁服用就可以解毒。

2. 白兔藿

(《本經》上品)

【釋名】白葛(《本經》)。

【集解】《別錄》曰:生交州山谷。

弘景曰:此藥解毒,莫之與敵,而人不復用,不聞識者。

恭曰:荊襄山谷大有之。蔓生,山南人謂之白葛。苗似蘿藦,葉圓厚,莖有白毛,與眾草異,用藿療毒有效。而交廣又有白花藤,亦解毒,用根不用苗。

保升曰:蔓生,葉圓若蓴。今襄州北、汝州南岡上有。五月、六月採苗,日乾。

【氣味】苦,平,無毒。

【主治】蛇虺蜂蠆猘狗、菜肉、蠱毒,鬼疰(《本經》)風疰。諸大毒不可入口者,皆消除之。又去血,可末著痛上,立消。毒入腹者,煮汁飲即解(《別錄》)。風邪熱極,煮汁飲。搗末,敷諸毒,妙(李珣)。

白話文:

白兔藿

**名稱解釋:**又名白葛。

產地與辨識:《別錄》記載它生長在交州的山谷中。陶弘景說:這種藥解毒的效果非常強大,沒有其他藥可以相比,但現在卻很少人使用,也沒什麼人認識它。蘇恭說:荊州、襄陽一帶的山谷裡很多,是蔓生的植物,山南一帶的人稱它為白葛。它的嫩芽像蘿藦,葉子圓厚,莖上有白色的毛,和一般的草不一樣。用它來治療毒很有效果。另外,交州、廣州一帶還有一種白花藤,也能解毒,但用的是根而不是嫩芽。寇宗奭說:它是蔓生的植物,葉子像蓴菜一樣圓。現在襄州北部、汝州南部山坡上都有。五、六月採摘嫩芽,曬乾備用。

**性味:**味苦,性平,沒有毒性。

**功效:**主要治療蛇、虺、蜂、蠍、狂犬咬傷,誤食有毒的菜肉、蠱毒,以及鬼邪等引起的疾病。各種毒性很強、不能入口的毒,都能夠解除。也能夠去除瘀血,將它磨成粉敷在疼痛的地方,立刻就能止痛。如果毒已經進入腹部,煮汁飲用就能解毒。《別錄》記載,它能治療因風邪引起的熱病,煮汁飲用可以緩解。李珣說,將它搗成粉末,敷在各種毒瘡上,效果很好。

3. 白花藤

(《唐本草》)

【集解】恭曰:生嶺南、交州、廣州平澤。苗似野葛。葉似女貞,莖葉俱無毛而白花。其根似葛而骨柔,皮厚肉白,大療毒,用根不用苗。

保升曰:蔓生白花,葉有細毛,根似牡丹,骨柔皮白而厚,凌冬不凋。

斅曰:凡使勿用菜花藤,真相似,只是味酸澀。白花藤味甘香,採得去根細銼,陰乾用。

【氣味】苦,寒,無毒。

【主治】解諸藥、菜、肉中毒。漬酒,主虛勞風熱(《唐本》)。

【發明】時珍曰:蘇言用根,雷言用苗,都可用爾。按:葛洪《肘後方》云:席辨刺史在嶺南日久,言俚人皆因飲食入毒,多不即覺,漸不能食,或心中漸脹,先寒似瘴。急含白銀,一宿變色者即是也。銀青是藍藥,銀黃赤是𦵣藥。𦵣,音混,草名也。但取白花藤四兩,出嶲州者為上,不得取近野葛生者,洗切,同干藍實四兩,水七升,煮取半,空腹頓服。少悶勿怪,其毒即解。

白話文:

這種植物叫做白花藤,生長在嶺南、交州、廣州等平坦潮濕的地方。它的藤蔓類似野葛,葉子像女貞,但莖葉都沒有毛,而且開白色的花。它的根部也像葛,但是骨頭比較軟,皮厚肉白。白花藤的根部具有很好的解毒功效,所以使用時只用根部,不用莖葉。

另一種說法是,白花藤是蔓生的,開白色的花,葉子上有細毛。它的根部像牡丹,骨頭柔軟,皮白而厚,冬天也不會枯萎。

還有一種說法提醒大家,不要用到「菜花藤」,雖然它們外觀很像,但是菜花藤味道酸澀,而白花藤味道甘甜芬芳。採集白花藤時,要把根挖出來,切成小塊陰乾後使用。

白花藤的味道是苦的,性質寒涼,沒有毒性。

白花藤主要用來解除各種藥物、蔬菜、肉類中毒。用白花藤泡酒,可以治療虛弱、疲勞引起的發熱。

李時珍說:蘇恭說用根,雷斅說用莖葉,其實根和莖葉都可以用。據葛洪《肘後方》記載,以前有位席刺史在嶺南住很久,他說當地人因為飲食中毒,很多時候沒有馬上發現,慢慢地就開始吃不下東西,或是覺得肚子脹,先是感到寒冷,像得了瘴氣一樣。這時可以含著銀子,如果銀子隔夜變色,就表示中毒了。銀子變青色,是中了藍藥的毒;銀子變黃或紅色,是中了「𦵣藥」的毒。「𦵣」是一種草的名字。解毒的方法是用白花藤四兩(最好是用嶲州產的),不要用長在野葛旁邊的。把白花藤洗淨切好,和四兩干藍實一起,加七升水煮到剩下一半,空腹一次喝完。如果喝完覺得有點不舒服,不用擔心,那是毒素正在被清除。

4. 白英

(《本經》上品)

【校正】併入《別錄》鬼目。

【釋名】縠菜(《本經》)、白草(別錄)、白幕(《拾遺》)、排風(同上),子名鬼目。

時珍曰:白英,謂其花色;縠菜,象其葉文;排風,言其功用;鬼目,象其子形。《別錄》有名未用,復出鬼目,雖苗子不同,實一物也。故並之。

【集解】《別錄》曰:白英生益州山谷。春採葉,夏採莖,秋採花,冬採根。又曰:鬼目,一名來甘。實赤如五味,十月採。

弘景曰:鬼目,俗人呼為白草子,是矣。又曰:白英,方藥不復用。此有斛菜,生水中,可蒸食,非是此類。有白草,作羹飲,甚療勞,而不用根花。益州乃有苦菜,土人專食之,充健無病,疑或是此。

恭曰:白英,鬼目草也。蔓生,葉似王瓜,小長而五丫。實圓,若龍葵子,生青,熟紫黑。東人謂之白草。陶云白草,似識之,而不的辨。

藏器曰:白英,鬼目菜也。蔓生,三月延長。《爾雅》名苻。郭璞云:似葛,葉有毛,子赤色如耳璫珠。若雲子熟黑,誤矣。江東夏月取其莖葉,煮粥食,極解熱毒。

時珍曰:此俗名排風子是也。正月生苗,白色,可食。秋開小白花。子如龍葵子,熟時紫赤色。《吳志》云:孫皓時有鬼目菜,緣棗樹,長丈餘,葉廣四寸,厚三分,人皆異之。即此物也。又羊蹄草一名鬼目。嶺南有木果,亦名鬼目,葉似楮,子大如鴨子,七、八月熟。黃色,味酸,可食。皆與此同名異物也。

根、苗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寒熱八疸,消渴,補中益氣。久服輕身延年(《本經》)。葉:作羹飲,甚療勞(弘景)。煩熱,風疹丹毒,瘴瘧寒熱,小兒結熱,煮汁飲之(藏器)。

鬼目(子也)

【氣味】酸,平,無毒。

【主治】明目(《別錄》)。

【附方】新一。目赤頭旋,眼花面腫,風熱上攻:用排風子(焙)、甘草(炙)、菊花(焙)各一兩。為末。每服二錢,臥時溫水下。(《聖濟錄》)

白話文:

[白英]

[校正] 將《別錄》中的鬼目併入白英一起討論。

[釋名] 白英又名縠菜(《本經》)、白草(《別錄》)、白幕(《拾遺》)、排風(同上),它的果實叫做鬼目。

李時珍說:白英之所以叫做白英,是因為它的花是白色的;叫做縠菜,是因為它的葉子紋路像縠;叫做排風,是因為它有驅風的功效;叫做鬼目,是因為它的果實形狀像鬼的眼睛。《別錄》記載了它的名稱卻沒有詳細說明,另外又列出了鬼目,雖然它的莖葉和果實不同,但實際上是同一種植物,所以將它們合併在一起說明。

[集解] 《別錄》說:白英生長在益州的山谷中。春天採摘葉子,夏天採摘莖,秋天採摘花,冬天採摘根。又說:鬼目,又名來甘。果實是紅色的,像五味子的果實,在十月份採摘。

陶弘景說:鬼目,民間俗稱白草子,這是正確的。又說:白英,現在的藥方中已經不再使用。這裡有一種叫做斛菜的植物,生長在水中,可以蒸熟食用,但不是這裡說的白英。還有一種叫做白草的植物,可以煮湯飲用,對於治療勞累很有效果,但是不用它的根和花。益州有一種苦菜,當地人專門食用它,能夠使身體強健無病,懷疑這種苦菜就是白英。

陳藏器說:白英,就是鬼目草。它是藤蔓植物,葉子像王瓜,比較小且長,有五個分叉。果實圓形,像龍葵的果實,剛開始是青色的,成熟後變成紫黑色。東方人稱它為白草。陶弘景所說的白草,似乎認識它,但沒有明確辨認出來。

陳藏器說:白英,也叫鬼目菜。是藤蔓植物,三月份開始生長。《爾雅》稱它為苻。郭璞說:它像葛,葉子有毛,果實是紅色的,像耳環上的珠子。如果說它的果實成熟後是黑色的,那就錯了。江東地區的人在夏天取它的莖葉,煮粥食用,可以很好地解熱毒。

李時珍說:這就是俗稱的排風子。正月開始長出白色幼苗,可以食用。秋天開白色小花。果實像龍葵的果實,成熟時是紫紅色的。《吳志》記載:孫皓在位時,有一種鬼目菜,依附在棗樹上生長,長達一丈多,葉子寬四寸,厚三分,人們都覺得很奇怪。說的就是這種植物。另外,羊蹄草也有一種叫鬼目。嶺南地區有一種木本果實,也叫鬼目,葉子像楮樹,果實像鴨蛋那麼大,七八月份成熟。是黃色的,味道酸,可以食用。這些都與白英同名,但不是同一種東西。

[根、苗]

[氣味] 味甘,性寒,沒有毒性。

[主治] 可以治療因寒熱引起的黃疸病,以及消渴症,還可以補中益氣。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延年益壽(《本經》)。葉子:用來煮湯飲用,對於治療勞累很有效果(陶弘景)。還可以治療煩熱、風疹丹毒、瘴瘧寒熱、小兒結熱,將它煮汁飲用(陳藏器)。

[鬼目](果實)

[氣味] 味酸,性平,沒有毒性。

[主治] 可以明目(《別錄》)。

[附方] 新方一個。治療眼睛紅腫、頭暈目眩、眼花面腫、風熱上攻:用排風子(炒)、甘草(炙)、菊花(炒)各一兩,將它們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睡覺時用溫水送服。(《聖濟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