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八卷 (31)
草部第十八卷 (31)
1. 通脫木
(《法象》)
【釋名】通草(《綱目》)、活莌(音奪)、離南。
頌曰:《爾雅》:離南、活莌,即通脫也。《山海經》名寇脫。又名倚商。
杲曰:陰竅澀而不利,水腫閉而不行,用之立通,因有通草之名。與木通同功。
嘉謨曰:白瓤中藏,脫木得之,故名通脫。
【集解】藏器曰:通脫木生山側。葉似蓖麻。其莖空心,中有白瓤,輕白可愛,女人取以飾物,俗名通草。
頌曰:郭璞言:生江南,高丈許,大葉似荷而肥,莖中瓤正白。今園圃亦有種蒔者,或作蜜煎充果,食之甘美。
時珍曰:蔓生山中。莖大者圍數寸。
【氣味】甘、淡,寒,無毒。
杲曰:甘,平。降也。陽中陰也。
【主治】利陰竅,治五淋,除水腫癃閉,瀉肺(李杲)。
解諸毒蟲痛(蘇頌)。明目退熱,下乳催生(汪機)。
【發明】杲曰:通草瀉肺利小便,甘平以緩陰血也。與燈草同功。宜生用之。
時珍曰:通草色白而氣寒,味淡而體輕,故入太陰肺經,引熱下降而利小便;入陽明胃經,通氣上達而下乳汁。其氣寒,降也;其味淡,升也。
【附方】新一。
洗頭風痛:新通草瓦上燒存性,研末二錢,熱酒下。牙關緊者,斡口灌之。(王璆《百一選方》)
花上粉
【主治】諸蟲瘻惡瘡痔疾,納之(藏器)。療瘰癧,及胸中伏氣攻胃咽(蘇頌)。
【附錄】天壽根(《圖經》)
頌曰:出臺州,每歲土貢。其性涼,治胸膈煩熱,土人常用有效。
白話文:
[通脫木]
[名稱解釋]
通脫木又稱通草、活莌、離南。
蘇頌說:《爾雅》中記載的離南、活莌,指的就是通脫木。《山海經》稱它為寇脫,又名倚商。
李杲說:它能疏通陰部不暢的狀況,對於小便不利、水腫等症狀有很好的效果,所以被稱為通草。它的功效和木通相似。
賈謨說:因為它中間有白色的髓,是從木頭中脫出來的,所以叫做通脫。
[外形描述]
陳藏器說:通脫木生長在山坡旁邊,葉子像蓖麻。它的莖是空心的,中間有白色輕盈的髓,很可愛,婦女常常用來做裝飾品,俗稱通草。
蘇頌說:郭璞說它生長在江南,高約一丈,葉子很大像荷葉但比較肥厚,莖中的髓是純白色的。現在的園圃裡也有人種植,有時會做成蜜餞當成果子吃,味道甘甜。
李時珍說:通脫木是蔓生植物,生長在山中,粗大的莖有幾寸粗。
[性味]
味甘淡,性寒,無毒。
李杲說:味甘,性平,有下降作用,屬陰中之陽。
[功效]
可以疏通陰部,治療淋病,消除水腫和排尿困難,瀉肺熱(李杲的觀點)。
可以解各種毒蟲咬傷引起的疼痛(蘇頌的觀點)。
可以明目、退熱、下奶、催生(汪機的觀點)。
[功效原理]
李杲說:通草能瀉肺熱,利小便,因為它味甘性平,能緩和陰血。它的功效和燈芯草相似,適合生用。
李時珍說:通草顏色白,性寒,味淡,質地輕,所以能入肺經,引導熱往下走,有利於小便;能入胃經,使氣機上通,使乳汁下行。它性寒,有下降的作用;味淡,有上升的作用。
[附方]
治療頭風痛:將新鮮通草在瓦片上燒成炭,研成粉末,用二錢,用熱酒送服。如果牙關緊閉,則撬開嘴灌入。(出自王璆《百一選方》)
[花上的粉末]
[功效]
可以治療各種瘻管、惡瘡和痔瘡,將藥粉納入患處(陳藏器的觀點)。可以治療瘰癧,以及胸中潛伏的氣向上衝擊胃部和咽喉的症狀(蘇頌的觀點)。
[附錄]
天壽根(《圖經》記載)
蘇頌說:產於臺州,每年被列為土貢。它的性質涼,可以治療胸膈煩熱,當地人經常使用,效果很好。
2. 釣藤
(《別錄》下品)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釋名】弘景曰:出建平。亦作吊藤。療小兒,不入余方。
時珍曰:其刺曲如釣鉤,故名。或作吊,從簡耳。
【集解】恭曰:釣藤出梁州。葉細長,其莖間有刺,若釣鉤。
頌曰:今秦中興元府有之。三月採。
宗奭曰:湖南、湖北、江南、江西山中皆有之。藤長八九尺或一、二丈,大如拇指,其中空。小人用致酒甕中,盜取酒,以氣吸之,涓涓不斷。
時珍曰:狀如葡萄藤而有鉤,紫色。古方多用皮,後世多用鉤,取其力銳爾。
【氣味】甘,微寒,無毒。保升曰:苦。權曰:甘,平。時珍曰:初微甘,後微苦,平。
【主治】小兒寒熱,十二驚癇(《別錄》)。小兒驚啼,瘛瘲熱擁,客忤胎風(甄權)。大人頭旋目眩,平肝風,除心熱,小兒內釣腹痛,發斑疹(時珍)。
【發明】時珍曰:釣藤,手足厥陰藥也。足厥陰主風,手厥陰主火。
驚癇眩暈,皆肝風相火之病。釣藤通心包於肝木,風靜火息,則諸證自除。或云:入數寸於小麥中蒸熟,餵馬易肥。
【附方】新三。
小兒驚熱:釣藤一兩,硝石半兩,甘草(炙)一分。為散。每服半錢,溫水服,日三服。名延齡散。(《聖濟錄》)
卒得癇疾:釣藤、甘草(炙)各二錢。水五合,煎二合。每服棗許,日五、夜三度。(《聖惠方》)
斑疹不快:釣藤鉤子、紫草茸等分。為末。每服一字或半錢,溫酒服。(錢氏方)
【附錄】倒掛藤(《拾遺》)藏器曰:味苦,無毒。主一切老血,及產後諸疾,結痛,血上欲死,煮汁服之。生深山,有逆刺如懸鉤,倒掛於樹,葉尖而長。
白話文:
[釣藤]
【校正】 原本放在木部,現在移到這裡。
【名稱解釋】 陶弘景說:釣藤產於建平,也寫作吊藤,專門用來治療小兒疾病,其他方子很少用到。 李時珍說:它的刺彎曲像魚鉤,所以叫釣藤。也有寫作吊藤的,只是為了簡化而已。
【產地與外觀】 陳藏器說:釣藤產於梁州,葉子細長,莖上有刺,像魚鉤。 蘇頌說:現在秦中興元府也有,三月採收。 陳宗奭說:湖南、湖北、江南、江西的山中都有。藤蔓長八九尺或一、二丈,像拇指那麼粗,中間是空的。小人用它插在酒甕中偷酒,用嘴吸氣,酒就能涓涓不斷地流出來。 李時珍說:釣藤外形像葡萄藤,但有鉤刺,呈紫色。古代方子多用藤皮,後世多用鉤刺,因為鉤刺的藥力更強。
【氣味】 味甘,性微寒,無毒。 葛洪說:味苦。 權說:味甘,性平。 李時珍說:開始有點甘,後來有點苦,性平。
【主治】 治療小兒發燒怕冷、十二種驚風抽搐(出自《別錄》)。治療小兒驚嚇啼哭、手腳抽搐發熱、受到邪氣侵擾和胎裡帶來的驚風(出自甄權)。治療大人頭暈目眩,平息肝風,消除心熱,治療小兒內臟絞痛、發疹(出自李時珍)。
【藥理說明】 李時珍說:釣藤是手足厥陰經的藥物。足厥陰經主管風,手厥陰經主管火。驚風抽搐和眩暈都是肝風和相火引起的疾病。釣藤可以疏通心包經和肝經,平息肝風,消除火氣,各種症狀自然消除。也有人說:將釣藤放入麥子中蒸熟,餵馬能使馬長得肥壯。
【附方】 以下提供三個方子:
- **小兒驚熱:**釣藤一兩、硝石半兩、炙甘草一分,研成粉末。每次服用半錢,用溫水送服,每日三次,名叫延齡散。(出自《聖濟錄》)
- **突然發作癲癇:**釣藤、炙甘草各二錢,用水五合煎至二合。每次服用棗子大小的量,每日白天三次,晚上三次。(出自《聖惠方》)
- **疹子發不出來:**釣藤鉤刺和紫草茸等量,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字或半錢,用溫酒送服。(出自錢氏方)
【附錄】倒掛藤 陳藏器說:味苦,無毒。主治各種舊血,以及產後各種疾病,結塊疼痛,血氣上衝快要死亡時,煮汁服用。生長在深山中,有反向的刺像懸掛的鉤子,倒掛在樹上,葉子尖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