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石部第十卷 (21)
石部第十卷 (21)
1. 握雪礜石
(《唐本草》)
【集解】恭曰:握雪礜石出徐州宋里山。入土丈餘,於爛土石間得之。細散如面,黃白色。土人號為握雪礜石,一名化公石,一名石腦,云服之長生。
時珍曰:謹按:獨孤滔《丹房鏡源》云:握雪礜石出曲灘澤。盛寒時有髓生於石上,可採。一分結汞十兩。又按:南宮從《岣嶁神書》云:石液,即丹礬之脂液也。此石出襄陽曲灘澤中,或在山,或在水,色白而粗糯。至冬月有脂液出其上,旦則見日而伏。當於日未出時,以銅刀刮置器內,火煅通赤,取出,楮汁為丸,其液沾處便如鐵色。
以液一銖,制水銀四兩,器中火之立干。但此液亦不多有,乃神理所惜,採時須用白雞、清酒祭之。此石華山、嵩山皆出,而有脂液者,惟此曲灘。又熊太古《冀越集》亦言:丹山礬十兩,可干汞十兩。此乃人格物之精,發天地之秘也。據三書所引,則握雪礜石乃石之液,非土中石腦也。
蘇恭所說,自是石腦。其說與《別錄》及陶弘景所注石腦相合,不當復注於此。又按:諸書或作礜石,或作礬石,未知孰是?古書二字每每訛混。以理推之,似是礬石。
礜石有毒,礬石無毒故也。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痼冷積聚,輕身延年。多食令人熱(《唐本》)。治大風瘡(時珍)。
白話文:
[握雪礜石]
[解釋]
蘇恭說:握雪礜石產於徐州宋里山,在地下深約一丈的地方,從腐爛的土石之間取得,質地細碎如麵粉,顏色黃白。當地的居民稱它為握雪礜石,也叫化公石或石腦,傳說吃了可以長生不老。
李時珍說:我仔細考查,獨孤滔在《丹房鏡源》中提到:握雪礜石產於曲灘澤,在極寒冷的時候,石頭上會生出像髓一樣的東西,可以採集。一分這種髓可以讓十兩水銀凝固。另外,南宮從在《岣嶁神書》中說:石液,就是丹礬的油脂液體。這種石頭產於襄陽曲灘澤中,有的在山上,有的在水中,顏色白色,質地粗糙像糯米。到了冬天,會有油脂液體從石頭表面滲出,早晨太陽出來就會消失。應該在太陽還沒出來時,用銅刀刮下來放到容器中,用火燒到通紅,取出後用楮樹汁做成藥丸。凡是沾到這種液體的地方都會像鐵一樣變黑。
用一銖這種液體,就可以讓四兩水銀在器皿中加熱後迅速凝固。但是這種液體不多,上天也很珍惜它,採集時需要用白雞和清酒祭祀。華山和嵩山也有這種石頭,但只有曲灘澤出產的石頭才有這種油脂液體。熊太古在《冀越集》中也說:十兩丹礬可以讓十兩水銀凝固。這說明它是天地間的精華,揭示了天地間的奧秘。綜合這三本書所說,握雪礜石應該是石頭的液體,而不是土中的石腦。
蘇恭所說的,應該是石腦。他的說法與《別錄》以及陶弘景所注釋的石腦相符,不應該再在這裡重複解釋。另外,許多書籍有的寫成礜石,有的寫成礬石,不知道哪一個才是正確的?古代書籍中這兩個字常常混淆。按照道理來推斷,似乎是礬石比較合理。
因為礜石有毒,而礬石沒有毒。
[氣味]
味甘,性溫,沒有毒。
[功效]
可以治療久寒積聚的病症,使身體輕健、延年益壽。吃多了會使人發熱(《唐本草》)。還能治療大風瘡(李時珍)。
2. 砒石
(宋《開寶》)
【釋名】信石、人言(《綱目》),生者名砒黃,煉者名砒霜。
時珍曰:砒,性猛如貔,故名。惟出信州,故人呼為信石,而又隱信字為人言。
【集解】頌曰:砒霜不著所出郡縣,今近銅山處亦有之,惟信州者佳。其塊有甚大者,色如鵝子黃,明澈不雜。此類本處自是難得之物,一兩大塊真者,人競珍之,不啻千金。古服食方中亦載用之,必得此類,乃可入藥。其市肆所畜片如細屑,亦夾土石,入藥服之,為害不淺。
承曰:信州玉山有砒井,官中封禁甚嚴。生不夾石者,色赤甚於雄黃,以冷水磨,解熱毒,近火即殺人,所謂不啻金價者此也。今市貨者,取山中夾砂石者,燒煙飛作白霜,乃碎屑而芒刺。其傷火多者,塊大而微黃,所謂如鵝子色明澈者,此也。古方並不入藥,惟燒煉丹石家用之。
近人多以治瘧,但以瘧本傷暑,而此物生者能解熱毒也。今俗醫不究其理,即以所燒霜服之,必大吐下,因此幸有安者,遂為定法,爾後所損極多,不可不慎。初燒霜時,人在上風十餘丈外立,下風所近草木皆死;又以和飯毒鼠,死鼠,貓犬食之亦死,毒過於射罔遠矣。衡山所出一種,力差劣於信州者。
宗奭曰:今信鑿坑井下取之。其坑常封鎖。坑中有濁綠水,先絞水盡,然後下鑿取。生砒謂之砒黃,色如牛肉,或有淡白路,謂石非石,謂土非土。磨酒飲,治癖積氣。有火便有毒,不可造次服也。取法:將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煙上飛,著器凝結。累然下垂如乳尖者入藥為勝,平短者次之,大塊乃是下等片,如細屑者極下也。
時珍曰:此乃錫之苗,故新錫器盛酒日久能殺人者,為有砒毒也。生砒黃以赤色者為良,熟砒霜以白色者為良。
【修治】斆曰:凡使用,以小瓷瓶盛,後入紫背天葵、石龍芮二味,火煅,從巳至申;便用甘草水浸,從申至子,出拭乾,入瓶再煅,別研三萬下用。
時珍曰:醫家皆言生砒輕見火則毒甚,而雷氏治法用火煅,今所用多是飛煉者,蓋皆欲求速效,不惜其毒也,曷若用生者為愈乎?
【氣味】苦、酸,暖,有毒。時珍曰:辛、酸,大熱,有大毒。
大明曰:畏綠豆、冷水、醋。入藥,醋煮殺毒用。
土宿真君曰:砒石用草制,煉出金花,成汁化銅干汞。青鹽、鶴頂草、硝石、蒜、水蓼、常山、益母、獨帚、木律、菖蒲、三角酸、鵝不食草、菠菱、萵苣,皆能伏砒。
【主治】砒黃:治瘧疾腎氣,帶之闢蚤蝨(大明)。冷水磨服,解熱毒,治痰壅(陳承)。磨服,治癖積氣(宗奭)。除齁喘積痢,爛肉,蝕瘀腐瘰癧(時珍)。砒霜:療諸瘧,風痰在胸膈,可作吐藥。不可久服,傷人(《開寶》)。治婦人血氣衝心痛,落胎(大明)。蝕癰疽敗肉,枯痔殺蟲,殺人及禽獸(時珍)。
白話文:
[砒石]
別名: 又稱信石、人言,生砒石稱作砒黃,煉製過的稱作砒霜。
名稱由來: 砒這種礦物,性情猛烈如野獸,故以此為名。由於主要產自信州,所以人們稱之為信石,又隱諱其名而稱之為人言。
產地: 雖然許多有銅礦的地方也產砒石,但信州產的品質最好。信州產的砒石,塊狀大,色澤如鵝蛋黃般,明亮純淨。這種品質的砒石非常珍貴,一兩大的整塊上品,價值甚至超過千金。古代的服食方中,指明必須用這種上品砒石才能入藥。市面上常見的碎屑狀砒石,多摻雜土石,服用後危害很大。
產地狀況: 信州玉山有砒石礦井,官府嚴格封鎖。未與石頭混雜的生砒石,色澤比雄黃更紅,用冷水磨後可以解熱毒,但若遇火則劇毒無比,價值連城指的就是這種。現今市面上販售的,多是從山中挖出夾雜砂石的砒石,經過燒煉,讓煙霧凝結成白色霜狀,也就是砒霜。燒煉時,火候不佳的,會形成塊狀,顏色微黃,這種就不是明亮如鵝蛋黃的上品。古代醫方不將砒石入藥,而是給煉丹術士使用。
近代使用: 近代很多人用砒霜來治療瘧疾,認為瘧疾是因為暑氣所致,而砒石的生品能解熱毒。但現代醫生不了解其原理,直接用燒煉過的砒霜服用,會引起嚴重嘔吐和腹瀉。雖然有些人因此僥倖痊癒,便認為是常法,但實際上造成的損害非常大,不可不謹慎。剛燒煉砒霜時,人在上風處十幾丈外,下風處的草木都會枯死,用它來拌飯毒殺老鼠,貓狗吃了死鼠也會中毒死亡,毒性比射罔還強。衡山出產的砒石,毒性比信州產的略差。
採集與加工: 現在人們在信州鑿坑井採集砒石,礦井常年封鎖。礦井中有渾濁的綠色水,必須先將水排乾,才能下井開採。未經燒煉的生砒石稱為砒黃,顏色像牛肉,有的帶有淡白色紋路,既不像石頭也不像泥土。用酒磨後飲用,可治療腹內痞塊積聚。但若接觸火,便會產生劇毒,不可隨意服用。提取方法是,將生砒石放在火上,用器皿覆蓋,使煙霧上升,凝結在器皿上,形成乳頭狀的結晶,這種入藥最好,短平的次之,大塊的是下等品,碎屑狀的最差。
化學特性: 砒石是錫礦的伴生物,所以用新錫器盛酒,久放會使酒產生毒性,這就是因為錫含有砒毒。生砒黃以紅色為佳,熟砒霜以白色為佳。
炮製方法: 使用時,先用小瓷瓶裝好,再加入紫背天葵、石龍芮兩種藥材,用火煅燒,從上午巳時到下午申時,然後用甘草水浸泡,從申時到子時,取出擦乾,放入瓶中再次煅燒,再研磨三萬次才能使用。
醫者見解: 醫生們都說生砒石遇火會產生更強的毒性,但雷氏的炮製方法卻是用火煅燒,現在使用的也多是燒煉過的,這都是為了追求快速療效而不顧毒性。為什麼不用生品呢?
氣味: 味苦酸,性溫,有毒。也有人認為是味辛酸,大熱,有劇毒。
禁忌: 畏懼綠豆、冷水、醋。入藥時,要用醋煮來降低毒性。
化解方法: 砒石可以用草藥煉製,提取出金花,這種金花可以將銅溶解成液態,乾汞。青鹽、鶴頂草、硝石、大蒜、水蓼、常山、益母草、獨帚、木律、菖蒲、三角酸、鵝不食草、菠菱、萵苣,都能夠抑制砒石的毒性。
主治:
- 砒黃: 可治瘧疾、腎氣不足,佩戴可以驅除跳蚤和蝨子。冷水磨服,可解熱毒,治療痰多。磨服,可治痞塊積聚。還能消除哮喘、積痢、腐爛的肉,以及蝕去瘀血和瘰癧。
- 砒霜: 可治療各種瘧疾,風痰在胸膈者,可用作催吐藥。但不可長期服用,會損害身體。可治婦人血氣衝心痛,墮胎。腐蝕癰疽的壞死組織,枯痔殺蟲,還能毒殺人和禽獸。
發明:
- 宗奭: 用砒霜治療瘧疾,若過量,會引起嘔吐和腹瀉,必須用綠豆汁和冷水解救。
- 劉純: 治療瘧疾的藥丸多用劇毒的砒霜。書中記載,它能治療各種瘧疾和風痰在胸膈,可以作為催吐藥。這是因為其藥性極其猛烈,能有效地乾燥痰液。雖然能乾燥痰液,但也極為傷氣,脾胃虛弱者切不可用。
- 時珍: 砒石是極熱極毒的藥,砒霜的毒性尤其劇烈。老鼠麻雀吃一點就會死,貓狗吃了死老鼠麻雀也會中毒死亡,人服用到一錢左右也會死亡。毒性與鉤吻、射罔等毒藥不相上下。但宋人編寫的本草書,卻沒有詳細說明它的毒性,這是為什麼呢?砒石其實也是古代礜石的一種。若與酒或燒酒同服,會腐爛腸胃,立刻致人死亡,即使服用綠豆水和冷水也很難解救。現在有些酒商用砒煙燻酒瓶,使酒不易變質,這真是為了利益而不顧他人死活的做法。人們喝酒後中毒,卻歸咎於酒的品質。砒石不宜加入湯劑飲用,只適用於製成藥丸。用它治療痰瘧和哮喘等病,確實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必須用冷水吞服,且不能飲食或使用杯勺等器具,靜臥一日或一夜,這樣便不會引起嘔吐。若吃少許食物,就會引起嘔吐。它具有乾燥且極熱的性質,與燒酒、焰硝同類,能迅速打開寒濕引起的疾病。現在煙火匠人加入少量砒石,爆竹的聲音更大,由此可見其猛烈的性質。這種藥只適合山野間粗食的人服用。若是經常飲酒和食用精緻食物的人,則不適合服用,病情也會復發,這是因為不注意飲食的緣故。凡是頭瘡或各種瘡瘍有出血的,都不可使用,因為毒性會進入經絡,導致死亡。《奇方》記載:一位婦女心痛多年,一位醫生用人言半分,茶末一分,用白開水調和後服用,吐出一塊瘀血就痊癒了,這也許符合《日華子》記載的治療婦人血氣心痛的原理。
附方:
- 中風痰壅,四肢不聽使喚,昏迷如醉: 將綠豆大的砒霜研成粉末,用新打的井水調服少量,再用熱水催吐,若未吐出,再次服用。
- 寒熱瘧疾: 將信砒研成粉末,寒水石搗碎成粉末,在生鐵鍋中鋪上寒水石粉末,再鋪上砒石,再覆蓋一層寒水石粉末,用厚盞蓋上,用醋糊紙條密封十幾層,用一斤炭火煅燒。待紙條燒黑後取出,冷卻,刮下盞上的砒石粉末,研成細末,與粟米飯團成綠豆大小的藥丸,以辰砂為衣。每次服用三四丸,小孩一二丸。在瘧疾發作的早晨,用臘茶清送服,當天不可食用熱食。
- 男性患病,讓女性將藥含在口中;女性患病,讓男性將藥含在口中。 用人言一錢,綠豆粉一兩,研成粉末,用無根井水做成綠豆大小的藥丸,以黃丹為衣,陰乾。在瘧疾發作的五更天,用冷水送服五到七丸。
- 《一剪金》: 用醋煮過的人言、硫磺、綠豆等份。研成粉末,每次取一豆大小,用紅絹包裹,用絲線紮緊。每剪下一粒,用新汲井水空腹吞服,是治療瘧疾的聖藥。
- 《九轉靈砂丹》: 用砒霜、黃丹、紫河車各一錢,研成粉末,雄黑豆一百粒,用水浸泡一夜,研成泥狀,和成如梧桐子、綠豆、黍米三種大小的藥丸。根據虛實老幼酌情服用。每次服用一二或三丸,在瘧疾不發作的五更天,用朝東的無根水送服。紫河車、綠豆、黑豆都有解砒毒的功效。
- 《不二散》: 用砒石一錢,麵粉二兩,攪勻,用香油一斤煎至黃色,用草紙吸去油,加入茶葉三兩,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在瘧疾發作的早晨,用冷茶水送服。
- 各種積痢: 用砒霜、黃丹等份,用蠟調和,做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用米湯送服三丸。
- 久治不癒的休息痢,身體消瘦衰弱: 用塊狀的砒霜研成粉末,與黃蠟各半兩,將蠟熔化,加入砒石,用柳條攪拌,燒焦就更換柳條,直到換七條,取出收藏。每次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用冷水送服。小兒則做成黍米大小。
- 脾痛腰痛: 用上述藥丸,用冷水送服。
- 婦人血氣心痛: 見發明部分。
- 走馬牙疳惡瘡: 用砒石、銅綠等份,研成粉末,攤在紙上貼敷,效果非常神奇。另一個方子:用砒霜半兩,用醋調成糊狀,放在碗中,待乾後刮下。用粟米大小,用棉花包裹塞入牙縫,第二天取出,蟲子自死。久患的,不過三天即可痊癒。
- 頸上的瘰癧: 將信州砒黃研成粉末,用濃墨汁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用銚子炒乾,用竹筒裝好。每次用針刺破瘰癧,將半丸藥貼敷,使之自行脫落,直到腐蝕乾淨為止。
- 痰喘哮吼: 見谷部,豆豉之下。
- 各種有孔的漏瘡: 用信石,用新瓦片煅燒,研成粉末。用唾液調和少許,塗在紙捻上,插入漏孔,腐蝕掉壞肉,若漏孔多,不要同時全部插入,效果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