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八卷 (30)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十八卷 (30)

1. 通草

(《本經》中品)

白話文:

《本經》中品

石膏

性寒,能瀉肺熱。

寒水石

性寒,能瀉胃熱。

滑石

性寒,能瀉肺脾熱。

代赭石

性微溫,能補益脾氣。

辰砂

性寒,能解熱毒。

雄黃

性溫,能殺蟲。

硃砂

性寒,能解熱毒,殺蟲。

磁石

性寒,能補益心氣。

白附子

性溫,能補益腎氣。

菟絲子

性溫,能補益肝腎。

枸杞子

性平,能補益肝腎。

五味子

性酸,能收斂固澀。

巴戟天

性溫,能補益腎氣。

仙靈脾

性平,能補益脾氣。

茯苓

性平,能利水。

山藥

性平,能補益脾胃。

白朮

性溫,能健脾益氣。

澤瀉

性寒,能利水。

車前子

性平,能利水。

甘草

性甘,能補益脾氣。

當歸

性溫,能補益氣血。

【釋名】木通(士良)、附支(《本經》)、丁翁(《吳普)、萬年藤(甄權),子名燕覆。

白話文:

名稱的來源:

木通(士良):因為它的莖桿是中空的,所以稱為「通」:又因為它的莖桿呈木質,所以稱為「木通」。

附支(《本經》):指的是附著在其他植物上的莖幹,而木通的莖幹就是附著在其他植物上的。

丁翁(《吳普》):指的是丁香的莖幹,而木通的莖幹與丁香的莖幹相似。

萬年藤(甄權):指的是木通的藤蔓非常長壽,可以存活很多年。

種子的名稱:燕覆。

時珍曰:有細細孔,兩頭皆通,故名通草,即今所謂木通也。今之通草,乃古之通脫木也。宋本草混注為一,名實相亂,今分出之。

白話文:

李時珍說:通草是一種莖中有很多細細孔洞,兩頭皆通的植物,因此得名通草,就是現在所說的木通。現在的通草,就是古時候的通脫木。宋本草將兩種混淆在一起,名稱和實際情況都混亂不清,現在將它們分開。

【集解】《別錄》曰:通草,生石城山谷及山陽。正月、二月採枝,陰乾。

弘景曰:今出近道。繞樹藤生,汁白。莖有細孔,兩頭皆通。含一頭吹之,則氣出彼頭者良。或云即葍藤莖也。

白話文:

【集解】《別錄》記載:通草,生長在石城山谷和山陽。正月、二月採集枝條,陰乾。

弘景說:現在出產的地方在附近。它環繞著樹木,像藤蔓一樣生長,汁液呈白色。莖上有細小的孔洞,兩頭都相通。含住一端吹氣,氣息從另一端出來的話,品質就很好。有人說通草就是葍藤的莖。

恭曰:此物大者徑三寸,每節有二、三枝,枝頭有五葉。子長三、四寸,核黑瓤白,食之甘美。南人謂為燕覆子,或名烏覆子。遇七、八月採之。

白話文:

恭敬地說:這種植物最大可達直徑三寸,每節有二、三枝,枝頭上有五片葉子。果實長三、四寸,果核是黑色的,果肉是白色的,吃起來很美味。南方人稱它為燕覆子,也有叫做烏覆子的。在七、八月的時候採摘它。

藏器曰:江東人呼為蓄葍子,江西人呼為拿子,如筭袋,瓤黃子黑,食之去皮。蘇云色白者,乃猴葍也。

白話文:

**古文:**藏器曰:江東人呼為蓄葍子,江西人呼為拿子,如筭袋,瓤黃子黑,食之去皮。蘇雲色白者,乃猴葍也。

藏器《本草衍義》中記載:江東人稱這種果實為蓄葍子,江西人稱之為拿子。它形狀像竹籃,裡面果肉呈黃色,種子呈黑色,吃的時候需要去皮。蘇頌在《圖經本草》中說,顏色偏白的果實,叫做猴葍。

頌曰:今澤、潞、漢中、江淮、湖南州郡亦有之。藤生,蔓大如指,其莖幹大者徑三寸。一枝五葉,頗類石葦,又似芍藥,三葉相對。夏秋開紫花,亦有白花者。結實如小木瓜,食之甘美,即陳士良本草所謂桴棪子也。其枝,今人謂之木通,而俗間所謂通草,乃通脫木也。古方所用通草,皆今之木通,其通脫木稀有用者。

白話文:

解說:木通分佈在澤、潞、漢中、江淮、湖南等州郡。其藤生長,莖蔓粗大,如手指般粗細。莖幹粗大者直徑可達三寸。每枝有五片葉子,葉子形狀有些像石葦或芍藥,三片葉子相對而生。夏季和秋季開花,花色有紫色和白色兩種。結出的果實像小木瓜,口感甘美。這就是陳士良在《本草》中提到的桴棪子。它的莖,現在人們稱之為木通,而民間所說的通草則是通脫木。古方中所使用的通草,都是現在的木通,通脫木很少用。

或以木通為葡萄苗者,非矣。按:張氏《燕吳行紀》載:揚州甘泉東院兩廊前有通草,其形如椿,少葉,子垂梢際,如苦楝。與今所說不同,或別一物也。

白話文:

或者有人將木通認為是葡萄苗,這是不對的。根據《燕吳行記》的記載:揚州甘泉東院兩廊前,有一種植物叫做通草,它的外形類似於椿樹,葉子很少,果實垂掛在樹梢,像苦楝。與現在所說的木通不同,可能是一種別的植物。

時珍曰:今之木通,有紫、白二色:紫者皮厚味辛;白者皮薄味淡。《本經》言味辛,《別錄》言味甘,是二者皆能通利也。

白話文:

李時珍說:現在的木通,有紫、白兩種顏色:紫色的皮厚味道辛辣;白色的皮薄味道淡。根據《本經》的說法,木通的味道是辛辣的;根據《別錄》的說法,木通的味道是甘甜的。這兩種說法都是正確的,因為木通都能夠起到通利的作用。

【氣味】辛,平,無毒。《別錄》曰:甘。權曰:微寒。

普曰:神農、黃帝:辛;雷公:苦。

杲曰:味甘而淡,氣平味薄。降也,陽中陰也。

【主治】除脾胃寒熱,通利九竅血脈關節,令人不忘,去惡蟲(《本經》)。

白話文:

【氣味】辛辣,性情平和,無毒。《別錄》中記載:甘甜。權德輿說:微寒。

普遍說法:神農氏、黃帝:辛辣;雷公:苦味。

宋杲氏說:味道甘甜而淡,氣味平和,味道淡薄。是下燥之藥,為陽中帶陰。

【主治】消除脾胃寒熱,疏通九竅、血脈和關節,使人不易健忘,驅除腹中寄生蟲(《本經》)。

療脾疸,常欲眠,心煩噦,出音聲,治耳聾,散癰腫諸結不消,及金瘡惡瘡,鼠瘻踒折,齆鼻息肉,墮胎,去三蟲(《別錄》)。治五淋,利小便,開關格,治人多睡,主水腫浮大(甄權)。

白話文:

  1. 治療脾疸,常常想睡覺,心煩嘔吐,聲音嘶啞,治療耳聾,散佈癰腫各種結成硬塊不消,以及金瘡惡瘡,鼠瘻跌打損傷,鼻子長息肉,墮胎,去除體內的三種寄生蟲(蟲體小如線,積於臟腑之中,或稱蛔蟲,或稱蟯蟲,或稱絛蟲)。(《別錄》)。

  2. 治療五淋,通利小便,打開關節閉塞,治療人多睡、水腫浮腫很大(甄權)。

利諸經脈寒熱不通之氣(孟詵)。理風熱,小便數急疼,小腹虛滿,宜煎湯並蔥食之,有效(士良)。安心除煩,止渴退熱,明耳目,治鼻塞,通小腸,下水,破積聚血塊,排膿,治瘡癤,止痛,催生下胞,女人血閉,月候不勻,天行時疾,頭痛目眩,羸劣乳結,及下乳(大明)。利大小便,令人心寬,下氣(藏器)。

白話文:

  1. 孟詵:疏通經脈中寒熱不通的氣。
  1. 士良:治療風熱,小便頻繁且疼痛,小腹部虛滿,宜煎湯並與蔥一起食用,效果顯著。

  2. 大明:安神除煩,止渴退熱,明目聰耳,治療鼻塞,通利小腸,利尿,破積聚血塊,排膿,治療瘡癤,止痛,催生下胞,女性血閉,月經不調,流行性感冒,頭痛目眩,瘦弱乳房結塊,以及通乳。

  3. 藏器:利大小便,使人心情舒暢,下氣。

主諸瘻瘡,喉痹咽痛,濃煎含咽(珣)。通經利竅,導小腸火(杲)。

【發明】杲曰:本草十劑:通可去滯,通草、防己之屬是也。夫防己大苦寒,能瀉血中濕熱之滯,又通大便。通草甘淡,能助西方秋氣下降,利小便,專瀉氣滯也。肺受熱邪,津液氣化之原絕,則寒水斷流,膀胱受濕熱,癃閉約縮,小便不通,宜此治之。其症胸中煩熱,口燥舌乾,咽乾,大渴引飲,小便淋瀝,或閉塞不通,脛酸腳熱,並宜通草主之。

白話文:

【解釋】王杲說:《本草經》中記載的十種藥物,可以通利水道,排除體內的停滯之氣,例如通草、防己等。防己性大苦大寒,能瀉出血中的濕熱瘀滯,還能通利大便。通草性甘淡,能幫助西方秋天的氣下降,利於小便,專門瀉出氣滯。肺受到熱邪侵襲,津液氣化為氣的源頭斷絕,寒水停止運行,膀胱受到濕熱,閉塞緊縮,小便不通,應該用這些藥物來治療。這種病症表現為胸中煩熱,口乾舌燥,咽喉乾燥,非常口渴想喝水,小便淋漓不暢,或閉塞不通,小腿痠疼腳發熱,都應該用通草為主藥來治療。

凡氣味與之同者,茯苓澤瀉、燈草、豬苓琥珀瞿麥車前子之類,皆可以滲濕利小便,泄其滯氣也。又曰:木通下行,泄小腸火,利小便,與琥珀同功,無他藥可比。

白話文:

凡是氣味與它相似者,有茯苓、澤瀉、燈草、豬苓、琥珀、瞿麥、車前子之類,都可以滲透濕氣、利尿、洩除其蓄積的餘氣。另外又說:木通具有下行的作用,可以清瀉小腸之火、利尿,和琥珀的功效相同,沒有其他藥物可以與之相比。

時珍曰:木通手厥陰心包絡、手足太陽小腸、膀胱之藥也。故上能通心清肺,治頭痛,利九竅;下能泄濕熱,利小便,通大腸,治遍身拘痛。《本經》及《別錄》皆不言及利小便治淋之功,甄權、日華子輩始發揚之。蓋其能泄丙丁之火,則肺不受邪,能通水道。水源既清,則津液自化,而諸經之濕與熱,皆由小便泄去。

白話文:

李時珍說:木通是手厥陰心包絡、手足太陽小腸、膀胱的藥物。因此,它既能通心肺,治療頭痛,疏通九竅;又能祛濕熱,利小便,通大腸,治療全身拘痛。《本經》和《別錄》中並沒有提到利小便治淋的功效,甄權、日華子等學者才開始發揚它。因為它能祛除丙丁之火,則肺部不受邪氣侵犯,能通利水道。水源清澈,則津液自然化生,而諸經的濕與熱,都通過小便排出體外。

故古方導赤散用之,亦瀉南補北、扶西抑東之意。楊仁齋《直指方》言:人遍身胸腹隱熱,疼痛拘急,足冷,皆是伏熱傷血。血屬於心,宜木通以通心竅,則經絡流行也。

白話文:

所以古代方劑導赤散的使用,也是瀉南補北、扶西抑東的意思。楊仁齋的《直指方》說:人的胸腹隱隱發熱、疼痛、緊張、急促、腳冷,都是伏熱傷血造成的。血屬於心臟,應使用木通疏通心竅,經絡才能暢通。

【附方】舊三,新一。心熱尿赤,面赤唇乾,咬牙口渴:導赤散:用木通、生地黃、炙甘草等分,為末。每服三錢,入竹葉七片,水煎服。

白話文:

【附方】三種舊藥,一種新藥。心臟發熱、小便發紅、臉紅、脣乾、咬牙、口渴:導赤散:用木通、生地黃、炙甘草等分量,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放入七片竹葉,加水煎煮後服用。

(錢氏方)婦人血氣:木通,濃煎三、五盞,飲之即通。(孟詵《本草》)

金瘡踒折:通草,煮汁釀酒,日飲。

鼠瘻不消:方同上。

【主治】項下癭瘤(甄權)。

【氣味】甘,寒,無毒。

詵曰:平,南人多食之,北人不知其功。

【主治】厚腸胃,令人能食,下三焦惡氣,續五臟斷絕氣,使語聲足氣,通十二經脈。

和核食之(孟詵)。除三焦客熱,胃口熱閉,反胃不下食(士良)。止渴,利小便(時珍)。

白話文:

錢氏方 **婦人血氣不通:**木通濃煎三、五杯,喝下即可通暢。(孟詵《本草》)

**金瘡骨折:**通草煮水釀酒,每日飲用。

**鼠瘻不消:**同上。

**主治:**頸下癭瘤(甄權)。

**氣味:**甘,寒,無毒。

孟詵曰:此藥性平,南方人多食,北方人不知其功效。

**主治:**健脾胃,使人能吃,通調三焦,續接五臟斷絕的氣,使說話聲音足氣,暢通十二經脈。

和核桃一起吃(孟詵)。清三焦熱氣,胃口熱閉,反胃不下食(士良)。止渴,利小便(時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