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八卷 (28)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十八卷 (28)

1. 茜草

(《本經》上品),

【校正】併入有名未用《別錄》苗根。

白話文:

【校正】將《別錄》中有名而未使用的「苗根」併入上品。

【釋名】蒨(音茜)、茅蒐(音搜)、茹藘(音如閭)、地血(《別錄》)、染緋草(《蜀本》)、血見愁(《土宿》)、風車草(《土宿》)、過山龍(《補遺》)、牛蔓。時珍曰:按:陸佃云:許氏《說文》言蒐乃人血所化,則草鬼為蒐,以此也。陶隱居《本草》言東方有而少,不如西方多,則西草為茜,又以此也。

白話文:

【解釋名稱】蒨(發音同茜)、茅蒐(發音同搜)、茹藘(發音同閭)、地血(《別錄》)、染緋草(《蜀本》)、血見愁(《土宿》)、風車草(《土宿》)、過山龍(《補遺》)、牛蔓。李時珍說:考證:陸佃說:許慎的《說文解字》說蒐是由人血所幻化而成的,所以才稱草鬼為蒐。陶弘景的《本草》說東方有而少,不如西方多,所以西方的草就叫做茜。

陸璣云:齊人謂之茜,徐人謂之牛蔓。又草之盛者為蒨,牽引為茹,連覆為藘,則蒨、茹、藘之名,又取此義也。人血所化之說,恐亦俗傳耳。《土宿真君本草》云:四補草,其根茜草也。一名西天王草,一名四岳近陽草,一名鐵塔草、風車兒草。

白話文:

陸璣說:齊國人稱茜草為「茜」,徐國人稱茜草為「牛蔓」。另外,茂密的草稱為「蒨」,可以牽引來食用稱為「茹」,連接覆蓋稱為「藘」,因此「蒨」、「茹」、「藘」這些名稱,也都是取自這個意思。至於茜草是人血所化成的說法,恐怕也是民間傳說罷了。《土宿真君本草》說:四補草,它的根就是茜草,別名為西天王草、四嶽近陽草、鐵塔草、風車兒草。

藏器曰:有名未用,苗根,即茜根也。茜、苗二字相似,傳寫之誤爾。宜並之。

【集解】《別錄》曰:茜根生喬山川穀。二月、三月採根曝乾。

又曰:苗根生山陰谷中。蔓草木上。莖有刺,實如椒。

弘景曰:此即今染絳茜草也。東間諸處乃有而少,不如西多。《詩》云茹藘在阪者是也。

白話文:

藏器曰:

有名未用,苗根,就是茜根。茜字和苗字相近,傳寫時誤寫成苗根。應歸併為茜根。

【集解】

《別錄》說:茜根生長在喬山的山谷中,二月、三月採收根部晾乾。

又說:苗根生長在山陰的谷中,攀附在草木上生長。莖上有刺,果實像花椒。

陶弘景說:這就是現在用來染紅色的茜草,東間各地都有種植,但數量少,不如西域多。《詩經》中說的「茹藘在阪」就是指的茜草。

保升曰:染緋草,葉似棗葉,頭尖下闊,莖葉俱澀,四、五葉對生節間,蔓延草木上。根紫赤色,所在皆有,八月採。

頌曰:今圃人亦作畦種蒔。故《史記》云:千畝梔、茜,其人與千戶侯等,言其利厚也。

白話文:

保升說:染緋草,它的葉子像棗樹的葉子,葉頭尖、葉底寬,莖葉皆粗澀。大約每四、五片葉子一對,生長在莖幹的節間,主要依附攀延在其它的草木上。它的根部是紫紅色,各地皆有生長,在八月採收。

現在種菜的人也開闢菜畦栽種,所以《史記》中記載:種植上千畝梔子樹和茜草,那人的收入與千戶侯相當,這說明(種植這些植物)利潤很豐厚。

時珍曰:茜草,十二月生苗,蔓延數尺。方莖中空有筋,外有細刺,數寸一節。每節五葉,葉如烏藥葉而糙澀,面青背綠。七、八月開花,結實如小椒大,中有細子。

白話文:

李時珍說:茜草,十二月份生長苗芽,藤蔓蔓延能長到數尺。莖呈方形,中空有筋,外有細刺,數寸間有一節。每節有五片葉子,葉子像烏藥的葉子,但粗糙澀,表面是青色,背面是綠色。七、八月開花,結的果實像小辣椒一樣大,裡面有細小的種子。

古代中醫文字:

【修治】斅曰:凡使,用銅刀於槐砧上銼,日乾,勿犯鉛鐵器。勿用赤柳草根,真相似,只是味酸澀。誤服令人患內障眼,速服甘草水解之,即毒氣散。

白話文:

修治方法:斅說:凡是藥物,都要用銅刀在槐木砧板上刮削,曬乾,不要接觸鉛鐵器。不要用赤柳草的根,它們很相似,只是味道酸澀。誤服會使人患內障眼,趕快服用甘草水解毒,毒氣就會消散。

【氣味】苦,寒,無毒。權曰:甘。大明曰:酸。入藥炒用。震亨曰:熱。

元素曰:微酸、咸,溫。陰中之陰。

《別錄》曰:苗根:咸,平,無毒。

之才曰:畏鼠姑。汁,制雄黃。

白話文:

【氣味】苦,寒,無毒。

權曰:甘。 大明曰:酸。 入藥炒用。 震亨曰:熱。 元素曰:微酸、鹹,溫。陰中之陰。 《別錄》曰:苗根:鹹,平,無毒。 之才曰:畏鼠姑。汁,制雄黃。

【主治】寒濕風痹,黃疸,補中(《本經》)。止血,內崩下血,膀胱不足,踒跌蠱毒。久服益精氣,輕身。可以染絳。又苗根:主痹及熱中傷跌折(《別錄》)。治六極傷心肺,吐血瀉血(甄權)。止鼻洪尿血,產後血暈,月經不止,帶下,撲損淤血,泄精,痔瘻瘡癤排膿。酒煎服(大明)。通經脈,治骨節風痛,活血行血(時珍)。

白話文:

【主治】

  1. 寒濕風痹:寒濕之氣侵襲人體,引起關節疼痛、腫脹、活動不便等症狀。
  1. 黃疸:肝膽功能障礙,使膽汁排出減少,導致皮膚、黏膜、鞏膜等黃染。
  2. 補中:補益氣血,強壯身體,增強抵抗力。
  3. 止血:止血,治療各種出血症狀。
  4. 內崩下血:女性產後或流產後,子宮出血不止。
  5. 膀胱不足:膀胱虛寒,小便頻數、清長、餘瀝不盡。
  6. 踒跌蠱毒:跌打損傷,蟲毒感染。
  7. 久服益精氣,輕身:長期服用,可以益精氣,使身體輕盈。
  8. 可以染絳:可以用來染成紅色。
  9. 苗根:
  • 主痹及熱中傷跌折:治療關節疼痛、熱毒侵入體內、跌打損傷。
  • 治六極傷心肺,吐血瀉血:治療六種極端情況下引起的吐血、瀉血。
  • 止鼻洪尿血,產後血暈,月經不止,帶下,撲損淤血,泄精,痔瘻瘡癤排膿:止鼻血、尿血、產後血暈、月經不止、帶下、跌打損傷引起的瘀血、泄精、痔瘡、瘻管、瘡癤等。
  • 酒煎服:用酒煎服。
  • 通經脈,治骨節風痛,活血行血:疏通經脈,治療骨節風痛,活血行血。

白話文:

  1. 黃疸:肝膽功能出問題,膽汁排不出來,導致皮膚、黏膜、眼睛白眼變黃。

  2. 補中:補充氣血,讓身體強壯,抵抗力變好。

  3. 止血:讓出血停下來,治療各種出血的毛病。

  4. 內崩下血:女生生完小孩或流產後,子宮一直出血。

  5. 膀胱不足:膀胱虛弱又怕冷,小便一直跑、很清淡、尿不乾淨。

  6. 踒跌蠱毒:跌打損傷,被蟲毒感染。

  7. 長期服用可以讓精氣變好,身體變輕盈。

  8. 可以用來染成紅色。

  9. 苗根:

  • 主要用來治療關節痛、身體發炎、跌打損傷。

  • 治六種極端情況下引起的吐血、瀉血。

  • 止鼻血、尿血、產後血暈、月經不止、帶下、跌打損傷引起的瘀血、泄精、痔瘡、瘻管、瘡癤等。

  • 用酒煮來喝。

  • 疏通經脈,治療骨節風痛,讓血流通暢。

【發明】藏器曰:茜草主蠱毒,煮汁服。《周禮》:庶氏掌除蠱毒,以嘉草攻之。嘉草者,蘘荷與茜也,主蠱為最。

白話文:

藏器的書上說:茜草能治療蠱毒,將茜草煮成汁服用。《周禮》記載:掌管除蠱毒的官吏,用嘉草來治療蠱毒。嘉草是指蘘荷和茜草,它們都是治療蠱毒最好的藥物。

震亨曰:俗人治痛風,用草藥取速效。如石絲為君,過山龍等佐之。皆性熱而燥,不能養陰,卻能燥濕病之淺者。濕痰得燥而開,瘀血得熱而行,故亦暫效。若病深而血少者,則愈劫愈虛而病愈深矣。

白話文:

震亨說:一般人治痛風,用草藥求速效,像石絲為君藥,過山龍等為佐藥。這些藥物皆有熱燥之性,不能滋養陰血,只能使濕病淺者暫時緩解。濕痰得燥而化開,瘀血得熱而運行,所以也有暫時療效,但若病情深重而血虛者,則愈用愈虛,病情愈重。

時珍曰:茜根赤色而氣溫,味微酸而帶咸。色赤入營,氣溫行滯,味酸入肝而咸走血,手足厥陰血分之藥也,專於行血活血。俗方用治女子經水不通,以一兩煎酒服之,一日即通,甚效。《名醫別錄》言其久服益精氣輕身,《日華子》言其泄精,殊不相合,恐未可憑。

白話文:

李時珍說:茜根呈紅色,性溫,味道微酸且帶鹹。紅色入營衛,溫性可以行滯,酸味入肝,鹹味走血,是手足厥陰血分之藥,專門用於行血活血。民間偏方用它來治療女子經水不通,用一兩茜根煎酒服用,一天即可通經,效果顯著。《名醫別錄》裡說長期服用能增進精氣,使身體輕盈。《日華子》說它會使精氣泄失,兩者說法大相徑庭,恐怕都不可靠。

【附方】舊三,新八。

吐血不定:茜根一兩,搗末。每服二錢,水煎冷服。亦可水和二錢服。(周應《簡要濟眾方》)

白話文:

吐血不定:

方劑: 茜草根一兩,搗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冷水煎煮後服用。也可以用二錢茜草根加水調服。(出自周應《簡要濟眾方》)

吐血燥渴及解毒:用茜根、雄黑豆(去皮)、甘草(炙)等分。為末,井水丸彈子大。每溫水化服一丸。(《聖濟錄》)

白話文:

止血、解毒:使用茜草根、雄性黑豆(去皮)和炙甘草,等份。研磨成粉末,加水製成彈珠大小的丸劑。每次用溫水送服一丸。(出自《聖濟錄》)

鼻血不止:茜根、艾葉各一兩,烏梅肉二錢半。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烏梅湯下五十丸。(《本事方》)五旬行經,婦人五十後,經水不止者,作敗血論:用茜根(一名過山薑)一兩,阿膠、側柏葉(炙)、黃芩各五錢,生地黃一兩,小兒胎髮一枚(燒灰)。分作六帖。每帖水一盞半,煎七分,入發灰服之。(唐瑤《經驗方》)

女子經閉:方見前發明。

心癉心煩內熱:茜根,煮汁服。(《傷寒類要》)

白話文:

鼻血不止:茜根、艾葉各 30 公克,烏梅肉 7.5 公克。打成粉末,煉製成蜜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用烏梅湯送服 50 丸。(《本事方》)

婦人年過五十,經血不止,應當辨證為敗血。治療時,用茜根(又稱過山薑)30 公克,阿膠、炙側柏葉、黃芩各 15 公克,生地黃 30 公克,小兒胎髮 1 個(燒成灰末)。將藥分六帖。每帖加水一杯半煎至七分,加入髮灰一起服用。(唐瑤《經驗方》)

女子經期閉塞:參照前面所述的處方。

心臟發炎,心煩,內部發熱:用茜根煮汁服用。(出自《傷寒類要》)

解中蠱毒,吐、下血如爛肝:茜草根、蘘荷葉各三兩。水四升,煮二升,服即愈。自當呼蠱主姓名也。(側柏葉《小品方》)

白話文:

解除中蠱毒,即使吐血、拉出像爛肝一樣的血:茜草根、蘘荷葉各三兩。加水四升,煮至剩二升,服用後即可痊癒。服用時,應同時呼叫蠱主的姓名。(側柏葉《小品方》)

黑髭烏髮:茜草一斤,生地黃三斤(取汁)。以水五大碗,煎茜絞汁,將滓再煎三度。以汁同地黃汁,微火煎如膏,以瓶盛之。每日空心溫酒服半匙,一月髭發如漆也。忌蘿蔔、五辛。(《聖濟錄》)螻蛄漏瘡:茜根(燒灰)、千年石灰等分。為末。油調敷之。(《儒門事親》方)脫肛不收:茜根、石榴皮各一握。酒一盞,煎七分,溫服。(《聖惠方》)

白話文:

黑髭烏髮:

茜草一斤、生地黃三斤(取汁液)。用五碗水煎煮茜草並絞出汁液,剩下的渣滓再煎煮三次。將汁液與生地黃汁液混合,用小火煎煮成膏狀,裝入瓶中。每天空腹時以溫酒送服半匙,堅持一個月,鬍鬚和頭髮都會變得烏黑亮麗。忌食蘿蔔與五辛。(《聖濟錄》)

螻蛄漏瘡: 茜根(燒成灰)與千年石灰等比例混合。研磨成末。用油調和後敷於患處。(《儒門事親》方)

脫肛不收: 茜根和石榴皮各取一握。加入一杯酒,煎煮至七分,溫服。(《聖惠方》)

預解瘡疹,時行瘡疹正發,服此則可無患:茜根煎汁,入少酒飲之。(《奇效良方》)

【附錄】血藤(宋《圖經》)

頌曰:生信州。葉如蔢𦽅葉,根如大拇指,其色黃。彼人五月採用,攻血治氣塊。

時珍曰:按:虞摶云:血藤,即過山龍,理亦相近,未知的否?姑附之。

白話文:

預防瘡疹

當時行瘡疹盛行時,服用此方可免於患病:將茜草根煎煮成汁液,加入少量酒飲用。(出處:《奇效良方》)

附錄:血藤

(出處:《圖經》,宋代)

詩歌讚頌:生長在信州。葉子像蔢酥葉,根莖像大拇指,顏色是黃色的。當地人在五月採集,用於治療血癥和氣塊。

李時珍說:據虞摶所言,血藤就是過山龍,其功效也相近。不知是否正確?姑且將其附錄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