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八卷 (20)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十八卷 (20)

1. 菝葜

(上蒲八切,下棄八切。《別錄》中品)

【釋名】菝𦸉(同葜)、金剛根(《日華》)、鐵菱角(《綱目》)、王瓜草(《日華》)。

時珍曰:菝𦸉,猶𥎱䂒也。𥎱䂒,短也。此草莖蔓強堅短小,故名菝𦸉。而江浙人謂之菝葜根,亦曰金剛根,楚人謂之鐵菱角,皆狀其堅而有尖刺也。鄭樵《通志》云:其葉頗近王瓜,故名王瓜草。

【集解】《別錄》曰:生山野。二月、八月採根,曝乾。

弘景曰:此有三種,大略根苗並相類。菝葜莖紫而短小,多細刺,小減萆薢而色深,人用作飲。

恭曰:陶云三種,乃狗脊、菝葜、萆薢相類,非也。萆薢有刺者,葉粗相類,根不相類;萆薢細長而白色,菝葜根作塊結,黃赤色,殊非狗脊之流。

頌曰:今近道及江浙州郡多有之。苗莖成蔓,長二、三尺,有刺。其葉如冬青、烏藥葉而差大。秋生黃花,結黑子如櫻桃大。其根作塊,人呼金剛根。

時珍曰:菝葜山野中甚多。其莖似蔓而堅強,植生有刺。其葉團大,狀如馬蹄,光澤似柿葉,不類冬青。秋開黃花,結紅子。其根甚硬,有硬須如刺。其葉煎飲酸澀。野人採其根葉,入染家用,名鐵菱角。《吳普本草》以菝葜為狗脊,非矣。詳見狗脊下。

【氣味】甘、酸,平、溫,無毒。

【主治】腰背寒痛,風痹,益血氣,止小便利(《別錄》)。治時疾瘟瘴(大明)。補肝經風虛(好古)。治消渴,血崩,下痢(時珍)。

【發明】時珍曰:菝葜,足厥陰、少陰藥。氣溫味酸,性澀而收,與萆薢彷彿。孫真人元旦所飲辟邪屠蘇酒中亦用之。

頌曰:取根浸赤汁,煮粉食,闢瘴。

【附方】新五。

小便滑數:金剛骨為末。每服三錢,溫酒下,睡時。(《儒門事親》方)沙石淋疾重者,取去根本:用菝葜二兩,為末。每米飲服二錢。後以地椒煎湯浴腰腹,須臾即通也。(《聖濟錄》)

消渴不止:菝谷即菝葜,㕮咀半兩,水三盞,烏梅一個,煎一盞,溫服。(《普濟方》)

下痢赤白:金剛根、蠟茶等分。為末,白梅肉搗丸芡子大。每服五、七丸,小兒三丸,白痢甘草湯下;赤痢烏梅湯下。(《衛生易簡方》)

風毒腳弱,痹滿上氣,田舍貧家用此最良:菝葜(洗銼)一斛。以水三斛,煮取九斗,漬曲去滓,取一斛漬飲,如常釀酒。任意日飲之。(《肘後方》)

白話文:

[菝葜]

名稱由來:

菝葜,又名菝𦸉、金剛根、鐵菱角、王瓜草。據說是因為它的莖蔓堅硬短小,所以被稱為菝𦸉,發音類似「拔掐」。江浙一帶的人稱它為菝葜根或金剛根,楚地的人則因它堅硬帶刺而稱之為鐵菱角。有人認為它的葉子像王瓜,所以又叫王瓜草。

生長環境與採集:

菝葜生長在山野之間,通常在二月和八月採集它的根,曬乾後使用。

外觀描述:

菝葜有三種,它們的根和莖看起來很相似。菝葜的莖是紫色的,短小,有很多細小的刺,外觀比萆薢小一點,顏色也較深,人們會用它來泡水喝。有人說菝葜、狗脊和萆薢三種植物相似,但這是錯誤的。萆薢雖然有刺,葉子也比較粗糙,但根部和菝葜完全不同。萆薢的根是細長白色的,而菝葜的根是塊狀的,呈黃紅色,與狗脊完全不同。現在許多地方都有生長,它的莖蔓可以長到二、三尺長,有刺。葉子像冬青或烏藥的葉子,但稍微大一些。秋天會開黃色的小花,結出像櫻桃大小的黑色果實。它的根呈塊狀,人們稱之為金剛根。

菝葜在山野中非常常見。它的莖蔓堅韌,直立生長,帶有刺。葉子圓大,像馬蹄,光滑有光澤,類似柿子葉,與冬青葉不同。秋天會開黃色的小花,結紅色的果實。它的根非常堅硬,有很多硬刺狀的鬚根。葉子煎煮後喝,味道酸澀。鄉下人會採摘它的根和葉子,用於染色,也稱之為鐵菱角。有人認為菝葜就是狗脊,這是錯誤的。

藥性與功效:

菝葜的根,味甘、酸,性平、溫,無毒。

主要功效是:可以治療腰背寒痛、風濕麻痺,補益氣血,止小便頻數。還能治療時疫瘟病,補肝經的虛弱,治療消渴症、血崩和下痢。

藥理說明:

菝葜是肝經和腎經的藥物。它的氣味溫和,味道酸澀,有收斂的作用,與萆薢的藥性相似。古時候,人們在元旦喝的避邪屠蘇酒中也會使用菝葜。它的根浸泡後會呈現紅色,煮成粉食用,可以辟除瘴氣。

驗方:

以下是一些用菝葜治療疾病的驗方:

  1. 小便頻數:將金剛骨(菝葜的根)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溫酒送服,睡前服用。
  2. 沙石淋病(尿路結石):嚴重時,將菝葜的根去除,用二兩菝葜磨成粉,每次用米湯送服二錢。之後用花椒煎湯洗腰腹,不久即可暢通。
  3. 消渴不止:將菝葜切碎半兩,加三碗水,放入一個烏梅,煎煮成一碗,溫服。
  4. 下痢赤白:將金剛根(菝葜的根)和蠟茶等量,磨成粉,加入搗爛的白梅肉,做成芡實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到七顆,小孩服用三顆。白痢用甘草湯送服,赤痢用烏梅湯送服。
  5. 風毒腳弱,麻木上氣:貧困的農家用此方法效果很好。將一斛(量詞,約十斗)洗淨的菝葜切碎,加入三斛水煮,取九斗水,浸泡酒麴,去除雜質後,取一斛水當酒喝,每天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