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石部第十卷 (11)

回本書目錄

石部第十卷 (11)

1. 太一餘糧

【修治】斆曰:凡修事,用黑豆五合,黃精五合,水二斗,煮取五升,置瓷鍋中,下餘糧四兩煮之,旋添,汁盡為度,其藥氣自然香如新米,搗了,又研一萬杵,方用。

【氣味】甘,平,無毒。普曰:神農、岐伯、雷公:甘,平;李當之:小寒;扁鵲:甘,無毒。

之才曰:杜仲為之使。畏貝母、菖蒲、鐵落。

【主治】咳逆上氣,癥瘕血閉漏下,除邪氣,肢節不利。久服耐寒暑不飢,輕身飛行千里,神仙(《本經》)。治大飽絕力身重(《別錄》)。

益脾,安臟氣(雷斆)。定六腑,鎮五臟(弘景)。

【發明】時珍曰:禹餘糧、太一餘糧、石中黃水,性味功用皆同,但入藥有精粗之等爾。故服食家以黃水為上,太一次之,禹餘糧又次之。《列仙傳》言:巴戎赤斧上華山,餌禹餘糧,即此。

白話文:

太一餘糧

製作方法:取黑豆、黃精各五合,加水二斗,煮至五升,倒入瓷鍋中,加入四兩太一餘糧,邊煮邊加水,直至湯汁煮干為止。藥物煮好後會散發出像新米一樣的香味。將其搗碎,再研磨一萬下才能使用。

藥性:甘味,性平,無毒。不同醫家記載略有差異,有些記載為微寒。

配伍禁忌:杜仲是它的引導藥物,忌與貝母、菖蒲、鐵落同用。

主治功效:治療咳嗽、氣逆、上氣、癥瘕、血閉、經閉、漏下、去除邪氣、肢體關節不利等症狀。長期服用可以耐寒耐暑,不感覺飢餓,身體輕盈,能行走千里,甚至成仙(出自《本經》)。也可以治療飽食後體力不支、身體沉重等症狀(出自《別錄》)。 還能益脾、安臟腑之氣(雷斆語),以及安定六腑,鎮定五臟(陶弘景語)。

藥物辨析:李時珍認為禹餘糧、太一餘糧、石中黃水,藥性、功效都相同,只是藥材的品質有粗細之分。因此,食用者以石中黃水為最佳,太一餘糧次之,禹餘糧再次之。《列仙傳》記載巴戎赤斧上華山,食用禹餘糧,指的就是這種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