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八卷 (19)
草部第十八卷 (19)
1. 萆薢
(《本經》中品)
白話文:
(《本經》中品)
【釋名】赤節(《別錄》)、百枝(《吳普》)、竹木(《炮炙論》)、白菝葜。
別錄稱它為赤節,吳普稱它為百枝,炮炙論稱它為竹木,白菝葜是一種中藥材。
白話文:
【釋名】赤節(《別錄》)、百枝(《吳普》)、竹木(《炮炙論》)、白菝葜。
《別錄》稱呼它為赤節,《吳普》稱呼它為百枝,《炮炙論》稱呼它為竹木。白菝葜是一種中藥材。
時珍曰:萆薢名義未詳。《日華本草》言:時人呼為白菝葜,象形也。赤節、百枝,與狗脊同名。
白話文:
李時珍說:萆薢的名稱來源不明。《日華本草》說:現在的人稱它為白菝葜,這是象形的記載。萆薢的別名還有赤節、百枝,和狗脊的名稱相同。
【集解】《別錄》曰:萆薢生真定山谷。二月、八月採根,曝乾。
弘景曰:今處處有之。根似菝葜而小異,根大,不甚有角節,色小淺。
恭曰:此有二種:莖有刺者根白實;無刺者根虛軟,軟者為勝。蔓生,葉似薯蕷。
白話文:
【集解】《別錄》記載:萆薢生長在真定山谷中。在二月和八月採收它的根,曬乾。
弘景說:現在各地都有萆薢。它的根像菝葜,但略有不同。萆薢的根較大,沒有明顯的節。顏色較淺。
恭(唐代藥物學家孫恭)說:萆薢有兩種:莖上有刺的,根部為白色實心;沒有刺的,根部空心柔軟。柔軟的品質較好。它是一種藤蔓植物,葉子像薯蕷。
頌曰:今河、陝、汴東、荊、蜀諸郡皆有之。作蔓生,苗葉俱青。葉作三叉,似山薯,又似綠豆葉。花有黃、紅、白數種,亦有無花結白子者。根黃白色,多節,三指許大。春秋採根,曝乾。今成德軍所產者,根亦如山薯而體硬,其苗引蔓,葉似蕎麥,子三稜,不拘時月採根,利刀切片,曝乾用。
白話文:
註解:人們這樣稱讚它:現在河南、陝西、汴東、荊州、蜀郡等地都有。蔓生植物,莖葉都青翠。葉子成三叉狀,像山藥葉,又像綠豆葉。花有黃色、紅色、白色幾種,也有不結果而結白種子的。根黃白色,多節,三個手指那麼大。春秋兩季採根,曬乾。現成德軍產的,根也像山藥,但質地堅硬,它的莖蔓延伸,葉子像蕎麥葉,種子呈三棱形,不限定時月採根,用快刀切片,曬乾使用。
時珍曰:萆薢蔓生,葉似菝葜而大如碗,其根長硬,大者如商陸而堅。今人皆以土茯苓為萆薢,誤矣。莖、葉、根、苗皆不同。《吳普本草》又以萆薢為狗脊,亦誤矣。詳狗脊下。《宋史》以懷慶萆薢充貢。
根
【氣味】苦,平,無毒。《別錄》曰:甘。
白話文:
李時珍說:萆薢是一種蔓生植物,葉子像菝葜,但大如碗,根部又長又硬,大的跟商陸一樣大且堅硬。現在的人卻都把土茯苓當成萆薢,這是一種錯誤的說法。莖、葉、根、苗都不同。在《吳普本草》中還將萆薢誤認為是狗脊。詳細的介紹請參閱狗脊。在《宋史》中記載懷慶的萆薢是上貢的貢品。
**氣味:**苦,性質偏中和,無毒。《別錄》記載:味甘。
之才曰:薏苡為之使。畏葵根、大黃、柴胡、前胡、牡蠣。
【主治】腰背痛強,骨節風寒濕周痹,惡瘡不瘳,熱氣(《本經》)。
白話文:
薏苡為它的使臣。畏懼葵根、大黃、柴胡、前胡、牡蠣。
主治:腰背劇烈疼痛,骨節受風寒濕氣導致的痠痛,惡性瘡瘍久不痊癒,體內熱氣鬱積(《本經》記載)。
傷中恚怒,陰痿失溺,老人五緩,關節老血(《別錄》)。冷氣𤸷痹,腰腳癱緩不遂,手足驚掣,男子䐴腰痛,久冷,腎間有膀胱宿水(甄權)。頭旋癇疾,補水臟,堅筋骨,益精明目,中風失音(大明)。補肝虛(好古)。治白濁莖中痛,痔瘻壞瘡(時珍)。
白話文:
-
傷中恚怒,陰痿失溺,老人五緩,關節老血:鬱怒傷中,陰痿遺尿,老人身體虛弱,關節腫脹疼痛,肌肉筋脈拘急。
-
冷氣癃痺,腰腳癱緩不遂,手足驚掣,男子腰痛,久冷,腎間有膀胱宿水:寒氣凝結、氣血不暢,導致腰腳麻木不仁、癱瘓,手足抽搐,男子腰痛,長期受寒,腎臟有排尿困難。
-
頭旋癇疾,補水臟,堅筋骨,益精明目,中風失音:治療頭暈目眩、癲癇,補腎水臟,強健筋骨,增益精氣明目,中風後失語。
-
補肝虛:補益肝臟虛弱。
-
治白濁莖中痛,痔瘻壞瘡:治療白濁精液混濁、莖中疼痛,痔瘡、瘻管、潰爛瘡癤。
【發明】時珍曰:萆薢,足陽明、厥陰經藥也。厥陰主筋屬風,陽明主肉屬濕。萆薢之功,長於去風濕,所以能治緩弱𤸷痹、遺濁惡瘡諸病之屬風濕者。萆薢、菝葜、土茯苓三物,形雖不同,而主治之功不相遠,豈亦一類數種乎?雷斅《炮炙論》序云:囊皺漩多,夜煎竹木。竹木,萆薢也。
白話文:
李時珍說:萆薢是足陽明及厥陰經的藥物。厥陰主管筋骨,且與風有關;陽明則主管肌肉,與濕氣相關。萆薢的功效在於祛除風濕,因此它能治療如筋骨疲軟、風濕引起的疼痛、以及各種由風濕所導致的疾病。萆薢、菝葜、土茯苓這三種物質,雖然外觀有所不同,但其療效的用途卻很相似,難道這是同一類別的不同種類嗎?雷斅在《炮炙論》的序言中提到:「囊皺漩多,夜煎竹木」,其中的「竹木」,指的就是萆薢。
漩多白濁,皆是濕氣下流。萆薢能除陽明之濕而固下焦,故能去濁分清。楊倓《家藏方》,治真元不足,下焦虛寒,小便頻數,白濁如膏,有萆薢分清飲,正此意也。又楊子建《萬全護命方》云:凡人小便頻數,不計度數,便時莖內痛不可忍者。此疾必先大腑秘熱不通,水液只就小腸,大腑愈加干竭,甚則渾身熱,心躁思涼水,如此即重證也。此疾本因貪酒色,積有熱毒、腐物、瘀血之類,隨虛水入於小腸,故便時作痛也。
白話文:
尿液混濁,都是濕氣下流引起的。萆薢能清除陽明的濕氣,並固護下焦,所以能夠去除尿液的混濁,讓尿液清澈。楊倓的《家藏方》中,治真元不足,下焦虛寒,小便頻數,白濁如膏,有萆薢分清飲,正是這個意思。
另外,楊子建的《萬全護命方》中說:凡是經常小便,不分晝夜,小便時尿道疼痛難忍的。這種疾病一定是先有大腸祕熱不通,水液只能進入小腸,大腸更加乾燥,嚴重的會出現全身發熱,心煩口渴,想喝涼水,這樣就是重症了。這種疾病原本是貪酒色引起的,體內積聚了熱毒、腐物、瘀血等,隨著虛水進入小腸,所以小便時會疼痛。
不飲酒者,必平生過食辛熱葷膩之物,又因色傷而然。此乃小便頻數而痛,與淋證澀而痛者不同也。宜用萆薢一兩,水浸少時,以鹽半兩同炒,去鹽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八分,和滓服之,使水道轉入大腸。仍以蔥湯頻洗穀道,令氣得通,則小便數及痛自減也。
白話文:
沒有喝酒的人,必定終生吃過多辛辣、燥熱、油膩的食物,又因為縱慾傷身而引起的。這與小便頻繁、疼痛,與淋症小便澀痛不同。應當服用萆薢一兩,用水浸泡一會兒,與半兩鹽一起炒,去掉鹽後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加水一碗,煎至八分,連藥渣一起服用。使尿道轉入大腸。仍然用蔥湯經常清洗尿道,讓氣順暢,那麼小便次數多且疼痛就會減輕。
【附方】舊二,新三。腰腳痹軟,行履不穩者:萆薢二十四分,杜仲八分。搗篩。每旦溫酒服三錢匕。禁牛肉。(唐德宗《貞元廣利方》)小便頻數:川萆薢一斤。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鹽酒下七十丸。(《集玄方》)白濁頻數,漩面如油,澄下如膏,乃真元不足,下焦虛寒。
白話文:
【附方】舊方兩種,新方三種。腰腿痠軟,走路不穩的:萆薢二十四份,杜仲八份。搗碎篩勻。每天早上用溫酒送服三錢匕。忌吃牛肉。(唐德宗《貞元廣利方》)小便頻數:川萆薢一斤。研成細末,用酒調和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用鹽酒送服七十丸。(《集玄方》)白濁頻數,旋轉成油狀,澄清後像油脂,這是由於真元不足,下焦虛寒所致。
萆薢分清飲:用萆薢、石菖蒲、益智仁、烏藥等分。每服四錢,水一盞,入鹽一捻,煎七分,食前溫服,日一服,效乃止。
白話文:
萆薢分清飲:按照等量比例取萆薢、石菖蒲、益智仁、烏藥。每次服用四錢,加入一盞水和小撮鹽,煮沸至七分湯,在飯前溫熱飲用,每天服用一次,直到見效為止。
腸風痔漏:如聖散:用萆薢、貫眾(去土)等分。為末。每服三錢,溫酒空心服之。(孫尚藥《傳家秘寶方》)
白話文:
大腸脹氣和痔瘡漏膿:
藥方名為“如聖散”:
(1)藥材:
萆薢、貫眾(去土),等分。
(2)用法:
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溫酒送服,空腹服用。
(3)出處:
孫尚藥《傳家祕寶方》
頭痛發汗:萆薢、旋覆花、虎頭骨(酥炙)等分,為散。欲發時,以溫酒服二錢,暖臥取汗,立瘥。(《聖濟錄》)
白話文:
頭痛出汗:萆薢、旋覆花、虎頭骨(微烤)等分,磨成粉末。要出汗時,以溫酒送服二錢,暖被窩睡覺出汗,立即可愈。(《聖濟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