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八卷 (15)
草部第十八卷 (15)
1. 葛
(《本經》中品)
【校正】併入《開寶》葛粉。
【釋名】雞齊(《本經》)、鹿藿(《別錄》)、黃斤(《別錄》)。時珍曰:葛從曷,諧聲也。鹿食九草,此其一種,故曰鹿藿。黃斤未詳。
【集解】《別錄》曰:葛根生汶山川穀,五月採根,曝乾。
弘景曰:即今之葛根,人皆蒸食之。當取入土深大者,破而日乾之。南康、廬陵間最勝,多肉而少筋,甘美,但為藥不及耳。
恭曰:葛雖除毒,其根入土五六寸以上者,名葛脰。脰者頸也。服之令人吐,以有微毒也。《本經》葛谷,即是其實也。
頌曰:今處處有之,江浙尤多。春生苗,引藤蔓,長一、二丈,紫色。葉頗似楸葉而小,色青。七月著花,粉紫色,似豌豆花,不結實。根形大如手臂,紫黑色,五月五日午時採根,曝乾,以入土深者為佳,今人多作粉食。
宗奭曰:澧、鼎之間,冬月取生葛,搗爛入水中,揉出粉,澄成垛,入沸湯中良久,色如膠,其體甚韌,以蜜拌食,擦入生薑少許尤妙。又切入茶中待賓,雖甘而無益。又將生葛根煮熟,作果實賣,虔、吉州、南安軍亦然。
時珍曰:葛有野生,有家種。其蔓延長。取治可作絺綌。其根外紫內白,長者七、八尺。其葉有三尖,如楓葉而長,面青背淡。其花成穗,累累相綴,紅紫色。其莢如小黃豆莢,亦有毛。其子綠色,扁扁如鹽梅子核,生嚼腥氣,八、九月採之,《本經》所謂葛谷是也。唐蘇恭亦言葛谷是實,而宋蘇頌謂葛花不結實,誤矣。其花曬乾亦可炸食。
葛根,
【氣味】甘、辛,平,無毒。《別錄》曰:生根汁,大寒。
好古曰:氣平味甘,升也,陽也。陽明經行經的藥也。
【主治】消渴,身大熱,嘔吐,諸痹,起陰氣,解諸毒。(《本經》)。療傷寒中風頭痛,解肌發表出汗,開腠理,療金瘡,止脅風痛(《別錄》)。治天行上氣嘔逆,開胃下食,解酒毒(甄權)。治胸膈煩熱發狂,止血痢,通小腸,排膿破血。敷蛇蟲齧,罯毒箭傷(大明)。殺野葛、巴豆、百藥毒(之才)。
生者:墮胎。蒸食:消酒毒,可斷谷不飢。作粉尤妙(藏器)。作粉:止渴,利大小便,解酒,去煩熱,壓丹石,敷小兒熱瘡。搗汁飲:治小兒熱痞(《開寶》)。猘狗傷,搗汁飲,並末敷之(蘇恭)。散鬱火(時珍)。
【發明】弘景曰:生葛搗汁飲,解溫病發熱。五月五日日中時,取根為屑,療金瘡斷血為要藥,亦療瘧及瘡,至良。
頌曰:張仲景治傷寒有葛根湯,以其主大熱、解肌、發腠理故也。
元素曰:升陽生津。脾虛作渴者,非此不除。勿多用,恐傷胃氣。張仲景治太陽陽明合病,桂枝湯內加麻黃、葛根,又有葛根黃芩黃連解肌湯,是用此以斷太陽入陽明之路,非即太陽藥也。頭顱痛如破,乃陽明中風,可用葛根蔥白湯,為陽明仙藥。若太陽初病,未入陽明而頭痛者,不可便服升麻、葛根發之,是反引邪氣入陽明,為引賊破家也。
震亨曰:凡癍痘已見紅點,不可用葛根升麻湯,恐表虛反增斑爛也。
杲曰:乾葛其氣輕浮,鼓舞胃氣上行,生津液,又解肌熱,治脾胃虛弱泄瀉聖藥也。
徐用誠曰:葛根氣味俱薄,輕而上行,浮而微降,陽中陰也。其用有四:止渴,一也;解酒,二也;發散表邪,三也;發瘡疹難出,四也。
時珍曰:本草十劑云:輕可去實,麻黃、葛根之屬。蓋麻黃乃太陽經藥,兼入肺經,肺主皮毛;葛根乃陽明經藥,兼入脾經,脾主肌肉。所以二味藥皆輕揚發散,而所入迥然不同也。
【附方】舊十七,新四。數種傷寒,庸人不能分別,今取一藥兼治。天行時氣,初覺頭痛,內熱脈洪者:葛根四兩。水二升,入豉一升,煮取半升服。搗生根汁尤佳。(《傷寒類要》)
時氣頭痛壯熱:生葛根洗淨,搗汁一大盞,豉一合,煎六分,去滓分服,汗出即瘥。未汗再服。若心熱,加梔子仁十枚。(《聖惠方》)
傷寒頭痛二、三日發熱者:葛根五兩,香豉一升,以童子小便八升,煎取二升,分三服。食蔥豉粥取汗。(《梅師方》)
妊娠熱病:葛根汁二升,分三服。(《傷寒類要》)
預防熱病,急黃賊風:葛粉二升,生地黃一升,香豉半升。為散。每食後米飲服方寸匕,日三服。有病五服。(龐安常《傷寒論》)
闢瘴不染:生葛搗汁一小盞服,去熱毒氣也。(《聖惠方》)
煩躁熱渴:葛粉四兩,先以水浸粟米半升,一夜漉出,拌勻,煮粥食之。(《聖惠方》)
小兒熱渴久不止:葛根半兩,水煎服。(《聖惠方》)
乾嘔不息:葛根搗汁,服一升,瘥。(《肘後方》)
小兒嘔吐,壯熱食癇:葛粉二錢。水二合,調勻,傾入錫鑼中,重湯燙熟,以糜飲和食。(昝殷《食醫心鏡》)
心熱吐血不止:生葛搗汁半升,頓服,立瘥。(《廣利方》)
衄血不止:生葛根搗汁,服一小盞。三服即止。(《聖惠方》)
熱毒下血,因食熱物發者:生葛根二斤,搗汁一升,入藕汁一升,和服。(《梅師方》)
傷筋出血:葛根,搗汁飲。乾者,煎服。仍熬屑敷之。(《外臺秘要》)
䐴腰疼痛:生葛根嚼之咽汁,取效乃止。(《肘後方》)
金創中風,痙強欲死:生葛根四大兩,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四服。口噤者灌之。若干者,搗末調三指撮。仍以此及竹瀝多服,取效。(《貞元廣利方》)
服藥過劑苦煩:生葛汁飲之。乾者煎汁服。(《肘後方》)
酒醉不醒:生葛根汁,飲二升,便愈。(《千金方》)
諸菜中毒,發狂煩悶,吐下欲死:葛根,煮汁服。(《肘後方》)
解中鴆毒,氣欲絕者:葛粉三合,水三盞,調服。口噤者灌之。(《聖惠方》)
虎傷人瘡:生葛根,煮濃汁洗之。仍搗末,水服方寸匕,日夜五、六服。(《梅師方》)
葛谷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下痢十歲以上(《本經》)。解酒毒(時珍)。
葛花
【氣味】同谷。
【主治】消酒(《別錄》。
弘景曰:同小豆花,乾末,酒服,飲酒不醉也)。腸風下血(時珍)。
葉
【主治】金瘡止血,挼敷之(《別錄》)。
蔓,
【主治】卒喉痹。燒研,水服方寸匕(蘇恭)。消癰腫(時珍)。
【附方】新三。
婦人吹乳:葛蔓燒灰。酒服二錢。三服效。(《衛生易簡方》)
癤子初起:葛蔓燒灰。水調敷之,即消。(《千金方》)
小兒口噤,病在咽中,如麻豆許,令兒吐沫,不能乳食:葛蔓(燒灰)一字,和乳汁點之,即瘥。(《聖惠方》)
【附錄】鐵葛(《拾遺》)
藏器曰:根:味甘,溫,無毒。主一切風,血氣羸弱,令人壯健。久服,治風緩偏風。生山南峽中。葉似枸杞,根如葛,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