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八卷 (13)
草部第十八卷 (13)
1. 月季花
(《綱目》)
【釋名】月月紅(見下)、勝春、瘦客、鬥雪紅。
【集解】時珍曰:處處人家多栽插之,亦薔薇類也。青莖長蔓硬刺,葉小於薔薇,而花深紅,千葉厚瓣,逐月開放,不結子也。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活血,消腫,敷毒(時珍)。
【附方】新一。
瘰癧未破:用月季花頭二錢,沉香五錢,芫花(炒)三錢,碎銼,入大鯽魚腹中,就以魚腸封固,酒、水各一盞,煮熟食之,即愈。魚須安糞水內遊死者方效。此是家傳方,活人多矣。(談野翁《試驗方》)
白話文:
【名稱解釋】
又名月月紅(詳見下方)、勝春、瘦客、鬥雪紅。
【產地與外觀】
李時珍說:到處的人家都種植它,也屬於薔薇這一類。它的莖是青色的,枝條蔓生且帶有硬刺,葉子比薔薇小,花朵是深紅色的,有很多層厚花瓣,每個月都會開花,但不會結果實。
【味道與屬性】
味甘,性溫,沒有毒性。
【主要功效】
可以活血,消腫,外敷可以治療瘡毒(李時珍所述)。
【附方】
一個新方子:
治療瘰癧(淋巴結核)尚未破潰的情況:使用月季花頭二錢(約7.5克),沉香五錢(約18.75克),芫花(炒過)三錢(約11.25克),將它們搗碎切細,放入大鯽魚的腹中,然後用魚腸封住開口,用酒和水各一杯,一起煮熟後食用,就可以痊癒。魚必須是放在糞水中游死的才有效。這是家傳秘方,救活很多人。(出自談野翁《試驗方》)
2. 栝蔞
(《本經》中品)
【校正】併入《圖經》天花粉。
【釋名】果臝(音裸)、栝蔞(《綱目》)、天瓜(《別錄》)、黃瓜(《別錄》)、地蔞(《本經》)、澤姑(《別錄》),根名白藥(《圖經》)、天花粉(《圖經》)、瑞雪。
時珍曰:臝,與蓏同。
許慎云:木上曰果,地下曰蓏。此物蔓生附木,故得兼名。《詩》云:果臝之實,亦施於宇,是矣。栝蔞,即果臝二字音轉也,亦作𦸈𧁾,後人又轉為栝蔞,愈轉愈失其真矣。古者瓜姑同音,故有澤姑之名。齊人謂之天瓜,象形也。雷斆《炮炙論》,以圓者為栝,長者為蔞,亦出牽強,但分雌雄可也。
其根作粉,潔白如雪,故謂之天花粉。蘇頌《圖經》重出天花粉,謬矣。今削之。
【集解】《別錄》曰:栝蔞,生弘農川穀及山陰地。根入土深者,良;生鹵地者,有毒。二月、八月採根曝乾,三十日成。
弘景曰:出近道。藤生,狀如土瓜而葉有叉。入土六、七尺,大二、三圍者,服食亦用之。實入摩膏用。
恭曰:出陝州者,白實最佳。
頌曰:所在有之。三、四月生苗,引藤蔓。葉如甜瓜葉而窄,作叉,有細毛。七月開花,似壺盧花,淺黃色。結實在花下,大如拳,生青,至九月熟,赤黃色。其形有正圓者,有銳而長者,功用皆同。根亦名白藥,皮黃肉白。
時珍曰:其根直下生,年久者長數尺。秋後掘者結實有粉。夏月掘者有筋無粉,不堪用。其實圓長,青時如瓜,黃時如熟柿,山家小兒亦食之。內有扁子,大如絲瓜子,殼色褐,仁色綠,多脂,作青氣。炒乾搗爛,水熬取油,可點燈。
實
【修治】斅曰:凡使皮子莖根,其效各別。其栝,圓黃皮厚蒂小;蔞則形長赤皮蒂粗。陰人服蔞,陽人服栝。並去殼皮革膜及油。用根亦取大二、三圍者,去皮搗爛,以水澄粉用。
時珍曰:栝蔞,古方全用,後世乃分子、瓤各用。
【氣味】苦,寒,無毒。時珍曰:味甘,不苦。
【主治】胸痹,悅澤人面(《別錄》)。潤肺燥,降火,治咳嗽,滌痰結,利咽喉,止消渴,利大腸,消癰腫瘡毒(時珍)。子:炒用,補虛勞口乾,潤心肺,治吐血,腸風瀉血,赤白痢,手面皺(大明)。
【發明】震亨曰:栝蔞實治胸痹者,以其味甘性潤。甘能補肺,潤能降氣。胸中有痰者,乃肺受火逼,失其降下之令。今得甘緩潤下之助,則痰自降,宜其為治嗽之要藥也。且又能洗滌胸膈中垢膩鬱熱,為治消渴之神藥。
時珍曰:張仲景治胸痹痛引心背,咳唾喘息,及結胸滿痛,皆用栝蔞實。乃取其甘寒不犯胃氣,能降上焦之火,使痰氣下降也。成無己不知此意,乃云苦寒以瀉熱。蓋不嘗其味原不苦,而隨文傅會爾。
【附方】舊十二,新二十八。
痰咳不止:栝蔞仁一兩,文蛤七分,為末,以薑汁澄濃腳,丸彈子大。噙之。(《摘玄方》)
乾咳無痰:熟栝蔞搗爛絞汁,入蜜等分,加白礬一錢,熬膏。頻含咽汁。(楊起《簡便方》)
咳嗽有痰:熟栝蔞十個,明礬二兩,搗和餅陰乾,研末,糊丸梧子大。每薑湯下五、七十丸。(《醫方摘要》)
痰喘氣急:𦸈𧁾二個,明礬一棗大。同燒存性,研末。以熟蘿蔔蘸食,藥盡病除。(《普濟方》)
熱咳不止:用濃茶湯一鍾,蜜一鍾,大熟栝蔞一個去皮,將瓤入茶蜜湯洗去子,以碗盛,於飯上蒸,至飯熟取出。時時挑三四匙咽之。(《摘玄方》)
肺熱痰咳,胸膈塞滿:用栝蔞仁、半夏(湯泡七次,焙研)各一兩。薑汁打麵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後薑湯下。(嚴用和《濟生方》)
肺痿咳血不止:用栝蔞五十個(連瓤瓦焙),烏梅肉五十個(焙),杏仁(去皮尖炒)二十一個,為末。每用一捻,以豬肺一片切薄,摻末入內炙熟,冷嚼咽之,日二服。(《聖濟錄》)酒痰咳嗽,用此救肺:栝蔞仁、青黛等分,研末,薑汁蜜丸芡子大。每噙一丸。(《丹溪心法》)
飲酒發熱:即上方研膏,日食數匙。一男子年二十病此,服之而愈。(《摘玄方》)飲酒痰澼,兩脅脹滿,時復嘔吐,腹中如水聲:栝蔞實(去殼,焙)一兩,神麯(炒)半兩,為末。每服二錢,蔥白湯下。(《聖惠方》)
小兒痰喘,咳嗽,膈熱久不瘥:瓜蔞實一枚(去子)。為末,以寒食麵和作餅子,炙黃再研末。每服一錢,溫水化下,日三服,效乃止。(劉河間《宣明方》)
婦人夜熱痰嗽,月經不調,形瘦者:用栝蔞仁一兩,青黛、香附(童尿浸曬)一兩五錢,為末。蜜調,噙化之。(《丹溪心法》),胸痹痰嗽,胸痛徹背,心腹痞滿,氣不得通,及治痰嗽:大栝蔞去瓤,取子炒熟,和殼研末,麵糊丸梧子大。每米飲下二、三十丸,日二服。(《杜壬方》)胸中痹痛引背,喘息咳唾,短氣,寸脈沉遲,關上緊數。
用大栝蔞實一枚(切),薤白半斤。以白酒七斤,煮二升,分再服。加半夏四兩更善。(仲景《金匱》方),清痰利膈,治咳嗽:用肥大栝蔞(洗取子,切焙)、半夏四十九個(湯洗十次,捶焙)等分。為末,用洗栝蔞水並瓤同熬成膏,和丸梧子大。每薑湯下三、五十丸,良。
(楊文蔚方)
中風喎斜:用栝蔞絞汁,和大麥面作餅,炙熱熨之。正便止,勿令太過。(《聖惠方》)
熱病頭痛,發熱進退:用大栝蔞一枚,取瓤細銼,置瓷碗中。用熱湯一盞沃之,蓋定良久,去滓服。(《聖惠方》)
時疾發黃,狂悶煩熱,不識人者:大栝蔞實(黃者)一枚,以新汲水九合浸淘取汁,入蜜半合,朴硝八分,合攪令消盡,分再服,便瘥。(蘇頌《圖經本草》)
小兒黃疸,眼黃脾熱:用青栝蔞焙研。每服一錢,水半盞,煎七分,臥時服。五更瀉下黃物,立可。名逐黃散。(《普濟方》)
酒黃疸疾:方同上。
小便不通腹脹:用栝蔞焙研。每服二錢,熱酒下。頻服,以通為度。紹興劉駐云:魏明州病此,御醫用此方治之,得效。(《聖惠方》)
消渴煩亂:黃栝蔞一個,酒一盞,洗去皮子,取瓤煎成膏,入白礬末一兩,丸梧子大。每米飲下十丸。(《聖惠方》)
燥渴腸秘:九月、十月熟𦸈𧁾實,取瓤拌乾葛粉,銀石器中慢火炒熟,為末。食後、夜臥各以沸湯點服二錢。(寇宗奭《衍義》)
吐血不止:栝蔞(泥固煅存性研)三錢,糯米飲服,日再服。(《聖濟錄》)
腸風下血:栝蔞一個(燒灰),赤小豆半兩,為末。每空心酒服一錢。(《普濟方》)
久痢五色:大熟𦸈蔞一個。煅存性,出火毒,為末。作一服,溫酒服之。胡大卿一僕,患痢半年,杭州一道人傳此而愈。(《本事方》)
大腸脫肛:生栝蔞搗汁,溫服之。以豬肉汁洗手,挼之令暖,自入。(葛洪《肘後方》)
小兒脫肛,唇白齒焦,久則兩頰光,眉赤唇焦,啼哭:黃𦸈蔞一個,入白礬五錢在內,固濟煅存性,為末,糊丸梧子大。每米飲下二十丸。(《摘玄方》)
牙齒疼痛:𦸈蔞皮、露蜂房燒灰擦牙。以烏桕根、荊柴根、蔥根煎湯嗽之。(危氏《得效方》)咽喉腫痛,語聲不出:經進方用栝蔞皮、白殭蠶(炒)、甘草(炒)各二錢半,為末。每服三錢半,薑湯下。或以綿裹半錢,含咽。一日二服。名發聲散。(《御藥院方》)
堅齒烏須:大栝蔞一個(開頂),入青鹽二兩,杏仁(去皮尖)三七粒,原頂合扎定,蚯蚓泥和鹽固濟,炭火煅存性,研末。每日揩牙三次,令熱,百日有驗。如先有白鬚,拔去以藥投之,即生黑者。其治口齒之功,未易具陳。(《普濟方》)
面黑令白:栝蔞瓤三兩,杏仁一兩,豬胰一具。同研如膏。每夜塗之,令人光潤,冬月不皴。(《聖濟錄》)
胞衣不下:栝蔞實一個,取子細研,以酒與童子小便各半盞,煎七分,溫服。無實,用根亦可。(陳良甫《婦人良方》)
乳汁不下:𦸈蔞子淘洗,控乾炒香,瓦上拓令白色,為末。酒服一錢匕,合面臥,一夜流出。(姚僧坦《集驗方》)
乳癰初發:大熟栝蔞一枚熟搗,以白酒一斗,煮取四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子母秘錄》)諸癰發背,初起微赤:栝蔞搗末,井華水服方寸匕。(《梅師方》)
便毒初發:黃𦸈蔞一個,黃連五錢,水煎。連服效。(李仲南《永類方》)
風瘡疥癩:生栝蔞一、二個、打碎,酒浸一日夜。熱飲。(臞仙《乾坤秘韞》)
熱遊丹腫:栝蔞子仁末二大兩,釅醋調塗。(楊氏《產乳集驗方》)楊梅瘡痘,小如指頂,遍身者。先服敗毒散,後用此解皮膚風熱,不過十服愈:用栝蔞皮為末。每服三錢,燒酒下,日三服。(《集簡方》)
根
【修治】天花粉。
周定王曰:秋冬採根,去皮寸切,水浸,逐日換水,四、五日取出,搗泥,以絹袋濾汁澄粉,曬乾用。
【氣味】苦,寒,無毒。
時珍曰:甘、微苦、酸,微寒。
之才曰:枸杞為之使。惡乾薑,畏牛膝、乾漆,反烏頭。
【主治】消渴身熱,煩滿大熱,補虛安中,續絕傷(《本經》)。除腸胃中痼熱,八疸身面黃,唇乾口燥短氣,止小便利,通月水(《別錄》)。治熱狂時疾,通小腸,消腫毒,乳癰發背,痔瘻瘡癤,排膿生肌長肉,消撲損瘀血(大明)。
【發明】恭曰:用根作粉,潔白美好,食之大宜虛熱人。
杲曰:栝蔞根純陰,解煩渴,行津液。心中枯涸者,非此不能除。與辛酸同用,導腫氣。
成無己曰:津液不足則為渴。栝蔞根味苦微寒,潤枯燥而通行津液,是為渴所宜也。
時珍曰:栝蔞根味甘微苦酸。其莖葉味酸。酸能生津,感召之理,故能止渴潤枯。微苦降火,甘不傷胃。昔人只言其苦寒,似未深察。
【附方】舊十二,新十三。
消渴飲水:《千金方》作粉法:取大栝蔞根去皮寸切,水浸五日,逐日易水,取出搗研,濾過澄粉曬乾。每服方寸匕,水化下,日三服。亦可入粥及乳酪中食之。《肘後方》:用栝蔞根薄切炙,取五兩,水五升,煮四升,隨意飲之。《外臺秘要》:用生栝蔞根三十斤,以水一石,煮取一斗半,去滓,以牛脂五合,煎至水盡。用暖酒先食服如雞子大,日三服。
最妙。《聖惠方》:用栝蔞根、黃連三兩。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日二服。
又玉壺丸:用栝蔞根、人參等分,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麥門冬湯下。傷寒煩渴思飲:栝蔞根三兩。水五升,煮一升,分二服。先以淡竹瀝一升,水二升,煮好銀二兩,減半去銀,冷飲汁,然後服此。(《外臺秘要》)
百合病渴:栝蔞根、牡蠣(熬)等分。為散。飲服方寸匕。(《永類方》)
黑疸危疾:𦸈蔞根一斤,搗汁六合,頓服。隨有黃水從小便出。如不出,再服。(楊起《簡便方》)
小兒發黃,皮肉面目皆黃:用生栝蔞根搗取汁二合,蜜二大匙和勻,暖服,日一服。(《廣利方》)小兒熱病,壯熱煩渴:用栝蔞根末,乳汁調服半錢。(《聖惠方》)
虛熱咳嗽:天花粉一兩,人參三錢。為末。每服一錢,米湯下。(《集簡方》)偏疝痛極,劫之立住:用綿袋包暖陰囊。取天花粉五錢,以醇酒一碗浸之,自卯至午,微煎滾,露一夜。次早低凳坐定,兩手按膝,飲下即愈。未效,再一服。(《本草蒙筌》)
小兒囊腫:天花粉一兩,炙甘草一錢半,水煎,入酒服。(《全幼心鑑》)
耳卒烘烘:栝蔞根削尖,以臘豬脂煎三沸,取塞耳,三日即愈。(《肘後方》)
耳聾未久:栝蔞根三十斤細切,以水煮汁,如常釀酒。久服甚良。(《肘後方》)產後吹乳,腫硬疼痛,輕則為妒乳,重則為乳癰:用栝蔞根末一兩,乳香一錢。為末。溫酒每服二錢。(李仲南《永類方》)
乳汁不下:栝蔞根燒存性,研末。飲服方寸匕。或以五錢,酒水煎服。(楊氏《產乳》)
癰腫初起:孟詵《食療》:用栝蔞根苦酒熬燥,搗篩,以苦酒和,塗紙上,貼之。楊文
蔚方:用栝蔞根、赤小豆等分。為末。醋調塗之。
天泡濕瘡:天花粉、滑石等分,為末,水調搽之。(《普濟方》)
楊梅天泡:天花粉、川芎藭各四兩,槐花一兩,為末,米糊丸梧子大。每空心淡薑湯下七、八十丸。(《簡便方》)
折傷腫痛:栝蔞根搗塗,重布裹之。熱除,痛即止。(葛洪《肘後方》)
箭鏃不出:栝蔞根,搗敷之,日三易,自出。(崔元亮《海上方》)
針刺入肉:方同上。
痘後目障:天花粉、蛇蛻(洗焙)等分。為末。羊子肝批開,入藥在內,米泔汁煮熟,切食。次女病此,服之旬余而愈。(周密《齊東野語》)
莖、葉,
【氣味】酸,寒,無毒。
【主治】中熱傷暑(《別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