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八卷 (3)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十八卷 (3)

1. 蓬蘽

(音累,《本經》上品),

【校正】自果部移入此。

【釋名】覆盆(《本經》)、陵蘽(《別錄》)、陰蘽(《別錄》)、寒莓(《會編》)、割田藨(音苞)。

時珍曰:蓬蘽與覆盆同類,故《本經》謂一名覆盆。此種生於丘陵之間,藤葉繁衍,蓬蓬累累,異於覆盆,故曰蓬蘽、陵蘽,即藤也。其實八月始熟,俚人名割田藨。

【集解】《別錄》曰:蓬蘽,生荊山平澤及冤句。

弘景曰:蓬蘽是根名,方家不用,乃昌容所服,以易顏者也。覆盆是實名。李當之云:是人所食莓子。以津汁為味,其核微細。今藥中用覆盆小異。未詳孰是?

恭曰:覆盆、蓬蘽,乃一物異名,本謂實,非根也。李云莓子者,近之矣。然生處不同,沃地則子大而甘,瘠地則子細而酸。此乃子有酸味,根無酸味。陶以根酸子甘,列入果部,重出二條,殊為孟浪。

志曰:蓬蘽乃復盆之苗莖,覆盆乃蓬蘽之子也。按《切韻》:莓音茂,其子覆盆也。蘽者,藤也,則蓬蘽明是藤蔓矣。陶言蓬蘽是根,蘇言是子,一物異名,皆非矣。

頌曰:蓬蘽是覆盆苗,處處有之,秦吳尤多。苗短不過尺,莖葉皆有刺,花白,子赤黃,如半彈丸大,而下有蒂承之,如柿蒂,小兒多食之。五月採實,其苗葉採無時。江南謂之莓,然其地所生差晚,三月始有苗,八、九月花開,十月實,用則同。

士良曰:今觀採取之家說,蓬蘽似蠶莓子,紅色而大,其味酸甘,葉似野薔薇,有刺。覆盆子小,其苗各別。諸家本草不識,故皆說蓬蘽是覆盆子之根。

大明曰:莓子是蓬蘽子也。樹莓是覆盆子也。

宗奭曰:蓬蘽非覆盆也,別是一種,雖枯敗而枝梗不散,今人不見用此。

藏器曰:其類有三種,惟四月熟,狀如覆盆子,而味甘美者,為是。余不堪入藥。

機曰:蓬蘽,徽人謂之寒莓。沿塹作叢蔓生,莖小葉密多刺。其實四、五十顆作一朵,一朵大如盞面,霜後始紅。蘇頌《圖經》以此注覆盆,誤矣。江南覆盆,亦四五月熟,何嘗差晚耶?覆盆莖粗葉疏,結實大而疏散,不似寒莓,莖細葉密,結實小而成朵。一則夏熟,一則秋熟,豈得同哉?

時珍曰:此類凡五種。予嘗親採,以《爾雅》所列者校之,始得其的。諸家所說,皆未可信也。一種藤蔓繁衍,莖有倒刺,逐節生葉,葉大如掌,狀類小葵葉,面青背白,厚而有毛,六、七月開小白花,就蒂結實,三、四十顆成簇,生則青黃,熟則紫黯,微有黑毛,狀如熟椹而扁,冬月苗葉不凋者,俗名割田藨,即本草所謂蓬蘽也。

一種蔓小於蓬蘽,亦有鉤刺,一枝五葉,葉小而面背皆青,光薄而無毛,開白花,四、五月實成,子亦小於蓬蘽而稀疏,生則青黃,熟則烏赤,冬月苗凋者,俗名插田藨,即本草所謂覆盆子,《爾雅》所謂茥,缺盆也。此二者俱可入藥。一種蔓小於蓬蘽,一枝三葉,葉面青,背淡白而微有毛,開小白花,四月實熟,其色紅如櫻桃者,俗名𧂭田藨,即《爾雅》所謂藨者也。

故郭璞注云:藨即莓也。子似覆盆而大,赤色,酢甜可食。此種不入藥用。一種樹生者,樹高四五尺,葉似櫻桃葉而狹長,四月開小白花,結實與覆盆子一樣,但色紅為異,俗亦名藨,即《爾雅》所謂山莓,陳藏器《本草》所謂懸鉤子者也。詳見本條。一種就地生蔓,長數寸,開黃花,結實如覆盆而鮮紅,不可食者,本草所謂蛇莓也。

見本條。如此辨析,則蓬蘽、覆盆自定矣。李當之、陳士良、陳藏器、寇宗奭、汪機五說近是,而欠明悉。陶弘景以蓬蘽為根,覆盆為子;馬志、蘇頌以蓬蘽為苗,覆盆為子;蘇恭以為一物;大明以樹生者為覆盆。皆臆說,不可據。

【氣味】酸,平,無毒。《別錄》曰:咸。士良曰:甘、酸,微熱。

【主治】安五臟,益精氣,長陰令堅,強志倍力,有子。久服輕身不老(《本經》)。療暴中風,身熱大驚(《別錄》)。益顏色,長髮,耐寒濕(恭)。

【發明】見覆盆子下。

【附方】新一。長髮不落:蓬蘽子榨油,日塗之。(《聖惠方》)苗、葉,同覆盆。

白話文:

蓬蘽

蓬蘽,它的別名有覆盆、陵蘽、陰蘽、寒莓、割田藨。

李時珍說,蓬蘽和覆盆是同一類的植物,所以《本經》說它又名覆盆。這種植物生長在丘陵之間,藤蔓和葉子茂盛,呈現蓬鬆累累的樣子,和覆盆不同,所以叫做蓬蘽、陵蘽,它是一種藤蔓。它的果實在八月成熟,鄉下人稱它為割田藨。

《別錄》記載,蓬蘽生長在荊山平澤和冤句。

陶弘景說,蓬蘽是它的根的名稱,醫家不用,而是昌容服用的,用來美容。覆盆是果實的名稱。李當之說,蓬蘽是人們吃的莓子,有汁液,味道酸甜,核很細小。現在藥中使用的覆盆和小時候吃的略有不同。還不清楚哪種說法對。

蘇恭說,覆盆和蓬蘽其實是同一種植物的不同名稱,原本指的是果實,而不是根。李當之說的是莓子,比較接近事實。只是生長環境不同,肥沃的地方果實就大而甜,貧瘠的地方果實就小而酸。蓬蘽的果實是酸的,根沒有酸味。陶弘景認為根酸果甜,所以把它列入果部,並且重複記載了兩次,非常不恰當。

馬志說,蓬蘽是覆盆的苗和莖,覆盆是蓬蘽的果實。《切韻》記載,莓讀音為茂,它的果實是覆盆。蘽是指藤蔓,那麼蓬蘽明顯是藤蔓。陶弘景說蓬蘽是根,蘇頌說它是果實,都是錯誤的。

蘇頌說,蓬蘽是覆盆的苗,各地都有,秦地和吳地尤其多。苗很短,不超過一尺,莖和葉子都有刺,花是白色的,果實是紅黃色,像半個彈丸那麼大,下面有蒂托著,像柿子蒂,小孩很喜歡吃。五月採摘果實,苗和葉子可以隨時採摘。江南地區稱它為莓,但江南生長的比較晚,三月才長出苗,八九月開花,十月結果,功效和一般的一樣。

陳士良說,現在看採摘的人說,蓬蘽像蠶莓子,紅色而且大,味道酸甜,葉子像野薔薇,有刺。覆盆子比較小,苗不一樣。各家本草不認識,所以都說蓬蘽是覆盆子的根。

大明說,莓子是蓬蘽的果實,樹莓是覆盆子。

寇宗奭說,蓬蘽不是覆盆,是另外一種植物,即使枯萎了枝幹也不會散開,現在的人不使用它。

陳藏器說,蓬蘽有三種,只有四月成熟,形狀像覆盆子,味道甘甜的那種才是好的,其他的不能入藥。

汪機說,蓬蘽,徽州人叫它寒莓。它沿著溝渠蔓生,莖細小,葉子茂密且多刺。果實四五十顆長在一起,像一個碗口那麼大,霜降後才變紅。蘇頌的《圖經》用這個來註解覆盆,是錯誤的。江南的覆盆也是四五月成熟,怎麼會比較晚呢?覆盆莖粗葉疏,果實大而分散,不像寒莓,莖細葉密,果實小而成簇。覆盆夏天成熟,寒莓秋天成熟,怎麼會是同一種植物呢?

李時珍說,這類植物共有五種。我曾經親自採摘,用《爾雅》所記載的來對照,才弄清楚它們的區別。各家所說的都不可信。第一種是藤蔓茂盛,莖上有倒刺,每節都長葉子,葉子像手掌那麼大,像小葵葉,正面青色,背面白色,厚且有毛。六七月開白色小花,在花蒂處結果實,三四十顆成簇,生的時候青黃色,熟的時候紫黑色,有細小的黑毛,像熟透的桑葚但比較扁平,冬天苗葉不凋謝,俗稱割田藨,也就是本草所說的蓬蘽。

第二種,藤蔓比蓬蘽小,也有鉤刺,一枝五片葉子,葉子小,正面背面都是青色,光滑沒有毛。開白花,四五月結果實,果實也比蓬蘽小而稀疏,生的時候青黃色,熟的時候烏紅色,冬天苗會凋謝,俗稱插田藨,也就是本草所說的覆盆子,《爾雅》所說的茥,缺盆。這兩種都可以入藥。第三種,藤蔓比蓬蘽小,一枝三片葉子,葉子正面青色,背面淡白色且有細毛。開白色小花,四月果實成熟,顏色紅像櫻桃,俗稱𧂭田藨,也就是《爾雅》所說的藨。郭璞註解說,藨就是莓,果實像覆盆但比較大,紅色,酸甜可食。這種不能入藥。第四種是樹生的,樹高四五尺,葉子像櫻桃葉但比較狹長,四月開白色小花,果實和覆盆子一樣,只是顏色是紅色,俗稱藨,也就是《爾雅》所說的山莓,陳藏器《本草》所說的懸鉤子。詳細情況在懸鉤子那一條。第五種是貼地蔓生的,長幾寸,開黃色花,果實像覆盆子但鮮紅色,不能吃,就是本草所說的蛇莓。

如此辨別,蓬蘽和覆盆的區別就清楚了。李當之、陳士良、陳藏器、寇宗奭、汪機五種說法比較接近事實,但說得還不夠清楚。陶弘景認為蓬蘽是根,覆盆是果實;馬志、蘇頌認為蓬蘽是苗,覆盆是果實;蘇恭認為它們是同一種植物;大明認為樹生的才是覆盆。這些都是臆測,不可信。

蓬蘽的味道是酸的,性平,沒有毒。《別錄》說味鹹。陳士良說味甘酸,性微熱。

它的主要功效是:安五臟,益精氣,使陰莖堅挺,增強意志和力量,使人有生育能力。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延緩衰老。《本經》。可以治療突發中風,身體發熱,驚恐。《別錄》。可以使人容光煥發,頭髮茂密,耐受寒冷潮濕。(蘇恭)。

更多說明在覆盆子那一條。

附加藥方:使頭髮不脫落:用蓬蘽的果實榨油,每天塗抹。(《聖惠方》)蓬蘽的苗和葉子的功效和覆盆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