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七卷 (33)
草部第十七卷 (33)
1. 茵芋
(《本經》下品)
【釋名】莞草(《別錄》)、卑共(《別錄》)。
時珍曰:茵芋本作因預,未詳其義。莞草與莆莞名同。
【集解】《別錄》曰:茵芋生太山川穀。三月三日採葉,陰乾。
弘景曰:好者出彭城,今近道亦有。莖葉狀似莽草而細軟,連細莖採之。方用甚稀,惟合療風酒。
大明曰:出自海鹽。形似石南,樹生,葉厚,五、六、七月採。
頌曰:今雍州、絳州、華州、杭州亦有之。春生苗,高三、四尺,莖赤。葉似石榴而短厚,又似石南葉。四月開細白花,五月結實。三月、四月、七月採莖葉,日乾。
莖、葉,
【氣味】苦,溫,有毒。《別錄》曰:微溫,有毒。權曰:苦、辛,有小毒。
【主治】五臟邪氣,心腹寒熱,羸瘦,如瘧狀,發作有時,諸關節風濕痹痛(《本經》)。
療久風濕,走四肢,腳弱(《別錄》)。
治男子女人軟腳毒風,拘急攣痛(甄權)。一切冷風,筋骨怯弱羸顫。入藥炙用(大明)。
【發明】時珍曰:《千金》、《外臺》諸古方,治風癇有茵芋丸;治風痹有茵芋酒;治婦人產後中風有茵芋膏,風濕諸方多用之。茵芋、石南、莽草皆古人治風妙品,而近世罕知,亦醫家疏缺也。
【附方】舊一,新二。
茵芋酒,治賊風,手足枯痹拘攣:用茵芋、附子、天雄、烏頭、秦艽、女萎、防風、防己、石南葉、躑躅花、細辛、桂心各一兩,十二味切,以絹袋盛,清酒一斗漬之。冬七、夏三、春秋五日,藥成。每服一合,日二服,以微痹為度。
(方出胡洽居士《百病方》、《圖經本草》)茵芋丸,治風氣積滯成腳氣,發則痛者:茵芋葉、炒薏苡仁各半兩,郁李仁一兩,牽牛子三兩,硃砂末半兩,上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五更,薑棗湯下,取利。未利再服,取快。(《本事方》)
產後中風:茵芋五兩,木防己半斤,苦酒九升,漬一宿。豬脂四斤,煎三上三下,膏成。炙手熱摩千遍。(《千金方》)
白話文:
[茵芋]
[名稱解釋]
又叫做莞草、卑共。
李時珍說:茵芋本來寫作因預,不知道是什麼意思。莞草和莆莞的名字相同。
[產地與採集]
《別錄》記載:茵芋生長在泰山的山谷中。在農曆三月初三採摘葉子,然後陰乾。
陶弘景說:品質好的茵芋產自彭城,現在靠近都城的地方也有。它的莖葉形狀像莽草但更細軟,採摘時連著細莖一起。醫方中很少使用,只有在製作治療風病的藥酒時才會用到。
陳藏器說:茵芋產自海鹽。它的樣子像石南,是樹木,葉子厚,在農曆五、六、七月採摘。
蘇頌說:現在雍州、絳州、華州、杭州等地也有茵芋。春天長出幼苗,高約三四尺,莖是紅色的。葉子像石榴葉但比較短厚,也像石南葉。四月開白色小花,五月結果實。在三月、四月、七月採摘莖葉,然後曬乾。
[藥材部位]
使用莖和葉。
[性味]
味道苦,性溫,有毒。《別錄》說:微微溫和,有毒。甄權說:味道苦、辛,有小毒。
[主治功效]
主要治療五臟邪氣,心腹寒熱,身體消瘦,像瘧疾一樣發作有時,以及各種關節風濕痹痛。《別錄》說:可以治療長期的風濕病,在四肢遊走,導致腿腳無力。甄權說:可以治療男女因為毒風而導致的腿腳軟弱、拘攣疼痛。陳藏器說:可以治療一切冷風,筋骨虛弱無力、顫抖。入藥時需要炮製後使用。
[藥理發明]
李時珍說:《千金方》、《外臺秘要》等古代醫書中,有治療風癇的茵芋丸;治療風痹的茵芋酒;治療婦女產後中風的茵芋膏,以及許多其他治療風濕病的方劑都使用茵芋。茵芋、石南、莽草都是古人治療風病的神奇藥物,但現在很少人知道,這是醫學界的疏忽。
[附方]
以下是幾個古代使用茵芋的藥方:
-
茵芋酒: 治療因風邪引起的麻木、手足拘攣。使用茵芋、附子、天雄、烏頭、秦艽、女萎、防風、防己、石南葉、躑躅花、細辛、桂心各一兩,將這十二種藥材切碎,用絹布袋裝好,放入一斗清酒中浸泡。冬天七天,夏天三天,春秋五天,藥酒就完成了。每次服用一合,每天服用兩次,以稍微感到麻木為度。
-
茵芋丸: 治療風氣積聚造成的腳氣病,發作時疼痛。使用茵芋葉、炒薏苡仁各半兩,郁李仁一兩,牽牛子三兩,硃砂末半兩,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煉蜜做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十丸,在早上五更時,用薑棗湯送服,以達到通便的效果。如果沒有通便,可以再次服用,直到見效。
-
治療產後中風: 使用茵芋五兩,木防己半斤,苦酒九升,浸泡一個晚上。再用豬油四斤,煎煮三次,每次煎好後拿出來,再放進去煎煮,直到熬成膏狀。用手在膏藥上摩擦,直到手熱,然後在身體上摩擦一千次。
2. 石龍芮
(《本經》中品)
【校正】併入菜部水堇。
【釋名】地椹(《本經》)、天豆(《別錄》)、石能(《別錄》)、魯果能(《本經》)、水堇(《吳普》。音謹,又音芹)、苦堇(《爾雅》)、堇葵(郭璞)、胡椒菜(《救荒》)、彭根(《別錄》)。
弘景曰:生於石上,其葉芮芮短小,故名。
恭曰:實如桑椹,故名地椹。
禹錫曰:《爾雅》云:齧,苦堇也。郭璞云:即堇葵也。本草言味甘,而此云苦者,古人語倒,猶甘草謂之大苦也。
時珍曰:芮芮,細貌。其椹之子細芮,故名。地椹以下,皆子名也。水堇以下,皆苗名也。苗作蔬食,味辛而滑,故有椒、葵之名。《唐本草》菜部堇系重出,今依《吳普本草》合併為一。
【集解】《別錄》曰:石龍芮,生太山川澤石邊。五月五日採子,二月、八月採皮,陰乾。
弘景曰:今出近道。子形粗,似蛇床子而扁,非真好者,人言是蓄菜子也。東山石上所生者,其葉芮芮短小,其子狀如葶藶,黃色而味小辛,此乃是真也。恭曰:今用者,俗名水堇。苗似附子,實如桑椹,生下濕地,五月熟,葉、子皆味辛。山南者粒大如葵子。關中、河北者細如葶藶,氣力劣於山南者。
陶以細者為真,未為通論。又曰:堇菜野生,非人所種。葉似蕺,花紫色。
藏器曰:《爾雅》云:芨,堇草。注云:烏頭苗也。蘇恭注天雄亦云:石龍芮葉似堇草,故名水堇。據此,則堇草是烏頭苗,水堇定是石龍芮,更非別草也。
頌曰:今惟出兗州。一叢數莖,莖青紫色,每莖三葉,其葉短小多刻缺,子如葶藶而色黃。蘇恭所說乃水堇,非石龍芮也。兗州所生者,正與《本經》及陶氏說合,為得其真。
宗奭曰:石龍芮有兩種:水中生者葉光而末圓,陸地生者葉毛而末銳。入藥須水生者。陸生者,又謂之天灸,而補陰不足,莖冷失精。
時珍曰:蘇恭言水堇即石龍芮,蘇頌非之,非矣。
按:魏《吳普本草》石龍芮一名水堇,其說甚明。《唐本草》菜部所出水堇,言其苗也。《本經》石龍芮,言其子也。寇宗奭所言陸生者,乃是毛堇,有大毒,不可食。水堇,即俗稱胡椒菜者,處處有之,多生近水下濕地。高者尺許,其根如薺。二月生苗,叢生。圓莖分枝,一枝三葉。
葉青而光滑,有三尖,多細缺。江淮人三、四月採苗,瀹過,曬蒸黑色為蔬。四、五月開細黃花,結小實,大如豆,狀如初生桑椹,青綠色。搓散則子甚細,如葶藶子,即石龍芮也。宜半老時採之。《範子計然》云:石龍芮出三輔,色黃者善。
子(根皮同)
【氣味】苦,平,無毒。普曰:神農:苦,平;岐伯:酸;扁鵲:大寒;雷公:咸,無毒。
之才曰:大戟為之使,畏吳茱萸、蛇蛻皮。
【主治】風寒濕痹,心腹邪氣,利關節,止煩滿。久服輕身明目不老(《本經》)。平腎胃氣,補陰氣不足,失精莖冷。令人皮膚光澤有子(《別錄》)。逐諸風,除心熱躁(大明)。
【發明】時珍曰:石龍芮,乃平補之藥,古方多用之。其功與枸杞、覆盆子相埒,而世人不知用,何哉?
水堇
【氣味】甘,寒,無毒。時珍曰:微辛、苦、澀。
【主治】搗汁,洗馬毒瘡,並服之。又塗蛇蠍毒及癰腫(《唐本》)。
久食除心下煩熱。主寒熱鼠瘻,瘰癧生瘡,結核聚氣,下瘀血,止霍亂。又生搗汁半升服,能殺鬼毒,即吐出(孟詵)。
【發明】詵曰:堇葉止霍亂,與香茙同功。香茙即香薷也。
【附方】舊二,新一。
結核氣:堇菜日乾為末,油煎成膏。摩之,日三、五度,便瘥。(孟詵《食療》)
蛇咬傷瘡:生堇杵汁塗之。(《萬畢術》)
血疝初起:胡椒菜葉,挼,按揉之。(《集簡方》)
白話文:
[石龍芮]
[校正]:應該歸類到蔬菜部的水堇。
[別名]:又叫地椹、天豆、石能、魯果能、水堇、苦堇、堇葵、胡椒菜、彭根。
[名稱由來]:
- 弘景說:這種植物生長在石頭上,葉子短小細碎,所以叫石龍芮。
- 恭說:它的果實像桑椹,所以叫地椹。
- 禹錫說:《爾雅》說的「齧」就是苦堇,郭璞說的堇葵也是指它。本草書上說它味甘,這裡說味苦,是因為古人說法顛倒,就像把甘草稱為大苦一樣。
- 時珍說:芮芮是細小的樣子,它的果實種子細碎,所以叫做芮。地椹等名稱是指它的果實,水堇等名稱是指它的莖葉。莖葉可以當蔬菜吃,味道辛辣滑膩,所以有胡椒和葵菜的名稱。《唐本草》把菜部的水堇重複列出,現在根據《吳普本草》合併成一個。
[產地與採集]:
- 《別錄》說:石龍芮生長在泰山附近的河邊石頭旁。五月初五採果實,二月、八月採根皮,陰乾。
- 弘景說:現在近道也有產,果實形狀粗糙,像蛇床子但扁平,不是真正的好的石龍芮,人們說那是栽培的菜籽。東山石頭上長出的,葉子細碎短小,果實形狀像葶藶,黃色且味道微辛,這才是真正的石龍芮。
- 恭說:現在用的是俗稱水堇的,莖葉像附子,果實像桑椹,生長在潮濕的地方,五月成熟,葉子和果實味道都辛辣。山南產的果實像葵花籽一樣大,關中、河北產的細小像葶藶,功效比山南產的差。
- 陶認為細小的才是真的,但這不是普遍的說法。他又說:堇菜是野生的,不是人工種植的,葉子像蕺菜,花是紫色的。
- 藏器說:《爾雅》說的「芨」就是堇草,注釋說是指烏頭苗。蘇恭在注釋天雄時也說:石龍芮的葉子像堇草,所以叫水堇。由此推斷,堇草就是烏頭苗,水堇就是石龍芮,不是別的植物。
- 頌說:現在只有兗州出產。一叢有數根莖,莖是青紫色的,每根莖有三片葉子,葉子短小有很多缺刻,果實像葶藶且是黃色的。蘇恭說的水堇不是石龍芮。兗州產的石龍芮,與《本經》和陶的描述一致,才是真正的石龍芮。
- 宗奭說:石龍芮有兩種,水中生的葉子光滑末端圓,陸地上生的葉子有毛末端尖。入藥必須用水生的。陸生的又叫天灸,會補陰不足,導致莖冷精液流失。
- 時珍說:蘇恭說水堇就是石龍芮,蘇頌反對,是不對的。
- 按:魏國的《吳普本草》說石龍芮又名水堇,說得很明白。《唐本草》菜部的水堇,說的是它的莖葉。《本經》的石龍芮,說的是它的果實。寇宗奭說的陸生石龍芮,是毛堇,有大毒,不能吃。水堇,就是俗稱的胡椒菜,到處都有,多生長在近水潮濕的地方。長約一尺,根像薺菜。二月生苗,叢生。圓莖分枝,一枝有三片葉子。葉子青色光滑,有三個尖端,有很多細小的缺刻。江淮地區的人三、四月採集莖葉,煮過後,曬乾蒸黑當蔬菜吃。四、五月開黃色小花,結出像豆子一樣大的小果實,形狀像剛長出來的桑椹,青綠色。搓開後種子很細,像葶藶子,這就是石龍芮。最好在半老的時候採摘。《範子計然》說:石龍芮產自三輔地區,黃色的最好。
[果實與根皮](氣味和功效相同)
- [氣味]:味苦,性平,無毒。《吳普本草》記載:神農說味苦性平;岐伯說味酸;扁鵲說性大寒;雷公說味鹹,無毒。
- 之才說:大戟是它的使藥,畏懼吳茱萸和蛇蛻皮。
- [主治]:治療風寒濕痹、心腹邪氣、疏通關節、止煩悶。久服能使身體輕盈、耳聰目明、延緩衰老(《本經》)。能平和腎胃之氣、補陰氣不足、治療精液流失和陰莖發冷。能使皮膚光滑、使人多子(《別錄》)。能驅除各種風邪,消除心中煩熱(大明)。
- [發明]:時珍說:石龍芮是平和滋補的藥,古代方劑常用。它的功效和枸杞、覆盆子相似,但世人不知道使用,為什麼呢?
[水堇]
- [氣味]:味甘,性寒,無毒。時珍說:微辛、苦、澀。
- [主治]:搗汁外洗,可治療馬的毒瘡,內服也可。還可以塗抹蛇蠍咬傷和癰腫(《唐本》)。久食可以消除心下的煩熱。主治寒熱鼠瘻、瘰癧生瘡、結核積聚之氣、消除瘀血、止霍亂。生搗汁半升服用,能殺鬼毒,使其吐出(孟詵)。
- [發明]:孟詵說:堇葉可以止霍亂,和香薷功效相同。香薷就是香茙。
[附方]:
- 結核氣:將堇菜曬乾磨成粉末,用油煎成膏狀。塗抹患處,每天三到五次,就能痊癒。(孟詵《食療》)
- 蛇咬傷瘡:將新鮮的堇菜搗爛取汁塗抹。(《萬畢術》)
- 血疝初期:揉搓胡椒菜葉,按揉患處。(《集簡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