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七卷 (32)
草部第十七卷 (32)
1. 莽草
(《本經》下品)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釋名】䒽草(音罔)、芒草(《山海經》)、鼠莽。
弘景曰:莽本作䒽字,俗訛呼爾。
時珍曰:此物有毒,食之令人迷罔,故名。山人以毒鼠,謂之鼠莽。
【正誤】《別錄》曰:一名葞,一名春草。
禹錫曰:按《爾雅》云:葞,春草。孫炎注云:藥草也,俗呼為䒽草。郭璞注云:一名芒草。所見異也。
白話文:
**正名:**從木部更正到此處。
**別名:**罔草、芒草、鼠莽。
陶弘景說:「莽」原本寫作「罔」,因俗語訛傳而寫成「莽」。
***李時珍說:***此種植物有毒,吃了會讓人迷失方向,因此得名「罔草」。山人會用它來毒殺老鼠,因此稱之為「鼠莽」。
糾正錯誤:《別錄》記載:「罔草」另名為「葞」、「春草」。
***禹錫說:***根據《爾雅》記載:「葞」,春天的草。孫炎註解說:是種藥草,俗稱「罔草」。郭璞註解說:別名「芒草」。眾說紛紜。
時珍曰:葞,音尾,白薇也。薇、葞字音相近爾。《別錄》白薇下云:一名春草,而此又以為䒽草,蓋因孫炎之誤也。今正之。
【集解】《別錄》曰:莽草生上谷山谷及冤句。五月採葉,陰乾。
白話文:
李時珍說:葞,音尾,就是白薇。薇、葞二字的讀音相近。《別錄》中白薇的註解說:別名春草,而李時珍認為是葞草,這其實是孫炎搞錯了。現在訂正。
集解
《別錄》上記載:莽草生長在上谷的山谷和冤句地區。於五月採收葉子,在陰涼處曬乾。
弘景曰:今東間處處皆有,葉青辛烈者良。人用搗以和陳粟米粉,納水中,魚吞即死浮出,人取食之無妨。
白話文:
弘景說:現在東間到處都有馬錢子,葉子青青而辛烈的就是好的。人們用搗碎的馬錢子混合陳年粟米粉,放進水中,魚吃了就會死而浮出來,人們撈起來吃並沒有妨礙。
頌曰:今南中州郡及蜀川皆有之。木若石南而葉稀,無花實。五月、七月採葉,陰乾。一說:藤生,繞木石間。既謂之草,乃蔓生者是也。
白話文:
頌曰:現在南中州郡和蜀川都有這種植物。它的木質像石南,但葉子稀少,沒有花和果實。在五月和七月採摘葉子,在陰涼處晾乾。還有一種說法:它是一種藤蔓植物,纏繞在樹木和石頭之間。既然稱之為草,那麼它是蔓生植物。
宗奭曰:莽草諸家皆謂之草,而本草居木部。今世所用,皆木葉如石南葉,枝梗干則皺,揉之其臭如椒。
斅曰:凡用葉,勿用尖及攣生者。
時珍曰:《範子計然》云:莽草出三輔,青色者善。
葉
白話文:
宗奭說:莽草,諸多醫書都把它當成草來講,但《本草》卻把它歸類在木部。現在世間所使用的莽草,都是枝葉像石南的葉子,枝梗乾燥後就會起皺,搓揉時有像花椒的臭味。
如果要使用葉子,不要使用尖端或纏繞生長的葉子。
藥性本草綱目補遺中記載:
李時珍說:《範子計然》中提到:莽草產自三輔地區,青色的比較好。
葉
【修治】斅曰:凡使,取葉細銼,以生甘草、水蓼二味同盛入生稀絹袋中,甑中蒸一日,去二件,曬乾用。
【氣味】辛,溫,有毒。普曰:神農:辛;雷公、桐君:苦,有毒。
白話文:
《修治》斅說:凡是使藥,﹝將藥物﹞搗碎成細末,用生甘草、水蓼兩種藥材,一起放入生稀絹袋中,在甑中蒸一天,取出兩種藥材,曬乾即可使用。
**氣味:**辛辣,溫熱,有毒。
記載:
- 《神農本草經》:「辛;」
- 《雷公炮製藥性解》和《桐君採藥錄》:「苦,有毒;」
時珍曰:莽草制雌黃、雄黃而有毒,誤食害人。惟紫河車磨水服,及黑豆煮汁服,可解。豆汁澆其根即爛,性相制也。
【主治】風頭癰腫,乳癰疝瘕,除結氣疥瘙。殺蟲魚(《本經》)。
白話文:
莽草能製造雌黃和雄黃,這兩種物質都有毒,誤食會對人體造成 harm。只有用紫河車的磨水服用,或用黑豆煮的汁液服用,可以解毒。豆汁澆在莽草的根部會使其腐爛,因為性質相抵消。
【主治】適用於風頭癰腫、乳癰和疝瘕,能去除結氣和癢疹。也可以用來殺蟲和魚。
療喉痹不通,乳難。頭風癢,可用沐,勿令入眼(《別錄》)。治風疽,疝氣腫墜凝血,治瘰癧,除濕風,不入湯服。主頭瘡白禿殺蟲。與白蘞、赤小豆為末,雞子白調如糊,熁毒腫,干更易上(甄權)。治皮膚麻痹,煎濃湯淋。風蟲牙痛(大明)。
白話文:
-
治療喉嚨腫脹和疼痛,導致飲食困難。頭風和瘙癢,可以用它洗頭,但不要讓它進入眼睛(《別錄》)。
-
治療風疽,疝氣腫脹凝結,治療瘰癧,去除濕風,不適合煎湯服用。主要用於治療頭瘡、白禿和殺蟲。與白蘞、赤小豆研磨成粉末,用雞蛋清調和成糊狀,塗抹於毒腫部位,乾後再換(甄權)。
-
治療皮膚麻痺,煎成濃湯淋洗。風蟲牙痛(大明)。
【發明】頌曰:古方治風毒痹厥諸酒,皆用䒽草。今醫家取葉煎湯,熱含少頃吐之,治牙齒風蟲及喉痹甚效。
宗奭曰:濃煎湯,淋渫皮膚麻痹。《周禮》翦氏掌除蠹物,以莽草熏之則死。
白話文:
【發明】詩歌讚頌:古代治療風毒麻痺的酒方,都使用附子。現在的醫生採集附子葉煎湯,熱含一會兒後吐出來,用來治療牙齒風蟲和喉嚨痛非常有效。
宗奭說:將附子濃煎成湯,淋灑在皮膚麻痺處。《周禮》記載,掌管剪除害蟲的翦氏,會用莽草燻蒸害蟲,就會讓它們死亡。
時珍曰:古方治小兒傷寒,有莽草湯。又《瑣碎錄》云:思村王氏之子,生七日而兩腎縮入。二醫云:此受寒氣而然也。以硫黃、茱萸、大蒜研塗其腹,以䒽草、蛇床子燒煙,熏其下部而愈也。
【附方】舊四,新十。
白話文:
李時珍說:古代治小兒患傷寒,有一種方子叫莽草湯。另外,《瑣碎錄》中記載:思村王姓人家的兒子,生下後七天,兩個腎縮到裡面。兩位醫生說:這是受寒氣所致。用硫磺、茱萸、大蒜研碎後塗在孩子的腹部,用䒽草、蛇牀子燒成煙,燻孩子的下半身,這樣他就好了。
【附方】舊藥四種,新藥十種。
賊風腫痹,風入五藏恍惚,宜莽草膏主之:莽草一斤,烏頭、附子、躑躅各二兩,切,以水和醋一升,漬一宿。豬脂一斤,煎三上三下,絞去滓。向火,以手摩病上三百度,應手即瘥。若耳鼻疾,可以綿裹塞之。疥癬雜瘡,並宜摩之。(《肘後》)
白話文:
治療賊風導致的麻木腫脹,風邪進入五臟導致恍惚,可以使用莽草膏來治療:莽草一斤、烏頭、附子、躑躅各二兩,切碎,用一升水和醋浸泡一晚上。豬脂一斤,煎炸三上三下,過濾掉渣滓。在火前,用手在患處按摩三百次,馬上就能痊癒。如果耳朵鼻子有疾病,可以用棉花包裹塞住。疥癬等雜瘡,也適合用這種方法治療。(《肘後》)
小兒風癇,掣瘲戴眼,極者日數十發,又治大人賊風:莽草、雷丸各一雞子黃大,化豬脂一斤,煎七沸,去滓,摩痛處,勿近目及陰,日凡三、四次。(《外臺秘要》)
頭風久痛:莽草煎湯沐之,勿令入目。(《聖惠方》)
白話文:
小兒患有抽搐症,抽搐時眼目直視,最嚴重的可一天發作幾十次,亦用於治療大人癲癇。取莽草、 雷丸各一雞蛋黃大小,加入一斤豬油,煎煮到沸騰七次,去除渣滓,塗抹在疼痛的地方,避免靠近眼睛和陰部,每天塗抹三到四次。
長期的頭痛:用莽草煎煮成湯,用來洗頭,但要注意不要讓湯水流入眼睛。(《聖惠方》)
風蟲牙痛:《肘後方》:用莽草煎湯,熱漱冷吐。一加山椒皮;一加獨活;一加郁李仁(《梅師方》);一加芫花;,一加川椒、細辛各等分。煎湯熱漱冷吐。《聖惠》:用莽草半兩,皂角三挺(去皮子),漢椒七粒。為末,棗肉丸芥子大。每以一丸塞孔中,吐涎取效。
白話文:
風蟲牙痛:
《肘後方》:
- 使用莽草煎湯,先用熱水漱口,再用冷水吐出。
- 可以添加山椒皮、獨活、郁李仁、芫花、川椒和細辛,各等分。
- 將這些藥材煎成湯汁,用熱水漱口,再用冷水吐出。
《聖惠》:
- 使用莽草半兩,皁角三挺(去除果皮),漢椒七粒。
- 將這些藥材搗碎成粉末,然後與棗肉混合,製成芥子大小的藥丸。
- 每次取一粒藥丸,塞入蛀牙的孔洞中,吐出唾液以發揮藥效。
瘰癧結核:䒽草一兩為末雞子白調塗帛上,貼之,日二易,取效止。(《聖惠方》)
白話文:
瘰癧結核:將䒽草研磨成粉末一兩,用雞蛋清調勻,塗抹在布條上,貼敷在患處,每天更換兩次,直到症狀消失。(出自《聖惠方》)
癰瘡未潰:方同上,得痛為良。(《肘後方》)
乳腫不消:莽草、小豆等分。為末。苦酒和,敷之。(《衛生易簡》)
狗咬昏悶:浸椒水,調莽草末敷之。(《便民圖纂》)
白話文:
癰瘡未潰:
上述的藥方可以用於治療未潰爛的癰瘡,能止痛。 (《肘後方》)
乳腫不消:
取等量的莽草和小豆,搗碎成粉末。用苦酒調和,敷在乳房上。 (《衛生易簡》)
狗咬昏悶:
將辣椒浸泡在水中,調和莽草粉末敷在被狗咬傷處。 (《便民圖纂》)